《故宫博物院院刊》核心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故宫博物院院刊》反映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并致力于以发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宫廷历史、文物研究成果为己任。本刊本属于社科类刊物,但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渗透和互动,也发表一部分自然科学或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文保科技、古建筑研究。刊物试图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触角进一步延伸,促进故宫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化,加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整体进步。
《故宫博物院院刊》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栏目设置
明清历史、文物研究、古书画、古器物、古文字研究、佛教美术、古建筑、考古学研究、文保科技、博物馆工作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本刊重点关注重大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关注亲历者的叙述。
二,内容真实可靠,不可有任何虚构。文中重要引语,请注明出处。
三,篇幅不要过长,一般四五千字,长篇最好在八千字之内。
四,原则上一稿一投。如一稿多投,请予说明。
五,投稿三个月以上,未接到采用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作者请自留底稿,本刊无力退稿。
阅读推荐: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历史文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究刊物,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物、考古、历史及博物馆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章。刊发稿件要求具有一定研究性,提倡以物证史,同时也注重刊发有关新发现的文物、文献或考古新进展及博物馆重要新展览内容的稿件。
故宫博物院院刊最新期刊目录
敦煌出土于阗国王彩绘木塔研究————作者:郭俊叶;
摘要: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座八面彩绘木塔,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木塔的彩绘内容、图像文本、木塔性质以及出土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木塔上的彩绘内容为恶趣清净曼荼罗,出土地为莫高窟。恶趣清净曼荼罗与葬仪有关,曾经流行于西藏地区,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传入敦煌。木塔及一起出土的银塔是于阗国王大师从德的骨灰塔或超度塔。塔上所绘恶趣清净曼荼罗,反映了西藏在佛教影响下以净除恶趣和超度亡灵为目的的丧葬习俗对于...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类型研究————作者:郑建明;
摘要:黑胎青瓷是南宋时期新出现的一个类型,产品质量精、档次高,器物类型中陈设用瓷与礼仪用瓷占相当比例,和南宋宫廷有着紧密联系。该类产品的窑口涉及越窑、龙泉窑与南宋官窑,其中以龙泉窑窑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发展序列最为清晰,是黑胎青瓷高超技艺水平的集中体现。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按其胎釉特征及烧造工艺等可以分成小梅、大窑、石隆与溪口四个类型,其中大窑地区是黑胎青瓷的烧造主体,从南宋早期一直延续...
象征、制度与实践:明代风宪官獬豸补服研究————作者:侯振龙;
摘要:明代官员常服补子以禽兽花样区分文武、尊卑,是中国古代官服制度的重要创新,而风宪官的獬豸补子独立于品级序列之外,以职能为标志,反映了统治者对公正执法的期许,是明初制度设计的产物。作者通过梳理史料文献,并结合传世肖像画、雅集图、宦迹图等,认为作为常服的豸补,其色彩使用并非简单套用公服的绯、青、绿三等色,而是遵循“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僭上”的原则。此外,明中后期吉服的盛行极大满足了低品级风宪官的虚荣心理...
四川乐山白马镇桐麻山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作者:冯娇;常青;
摘要:桐麻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白马镇桐麻山村,现存26龛。该造像点题材丰富,有药师佛、七佛、弥勒、二佛并坐、一佛五十菩萨、佛道合龛等,其开凿年代应为唐高宗至玄宗时期,造像题材与风格受到川北地区影响,同时也体现出本地工匠的创新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魏《武定三年刻石》考校————作者:王永平;
摘要: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刻石》被称为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北朝末期的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然而,目前有关该刻石的录文、标点及释读都有错讹之处。本文通过考校该刻石的内容,对其中所提到的人物、职官、事件等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博物馆展览评选发展的国际视野————作者:周婧景;沈雨晨;
摘要:通过横向比较、以评促优提升展览专业水准,博物馆展览评选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议题,各国均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发展自身对策。为此,本文从社会史角度对国际博物馆展览评选的发展史进行回溯,将其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壮大期,并从中归纳各时期特征。同时,将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置于全球评选框架中,审视中国所处位置及其生成机制,通过正反历史经验的对照获得启示
邺城北朝建筑基址的考古学分析————作者:何利群;
摘要:2000年以来,邺城考古队在河北临漳东魏北齐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园北朝佛寺及宫城区等地进行了持续20余年的考古工作,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两座东魏北齐时期皇家寺院内的塔基、佛殿、讲堂、僧房,以及宫城区中轴线上的大型宫殿基址和相关附属建筑,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通过对各主要建筑的关键部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剖,确认了主要建筑地上台基的地下基础结构,填补了北朝建筑史上的诸多空白,对全面了解东...
文物展览与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1958-1974年中国赴日文物展览的综合考察————作者:董丹;
摘要: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两国间的互动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及至1974年中日两国航空通航之前亦是如此。而文化交流以其柔性和韧性,在中日关系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的文物展览在1958至1974年间的特定历史时期里,成功在日本多地展出。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与卓越成就,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唐太宗“大营北阙”所在之考辨————作者:龚国强;
摘要: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史地调查资料,对唐太宗“大营北阙”的所在进行考辨,否定其为玉华宫、大明宫的可能性,并对其地点应为唐太极宫玄武门-显道门一带作了多方面的论证,试图对这一莫衷一是的学术问题形成更为明晰的认识
山西太原晋源区石庄头石窟调查报告————作者:丁志姣;裴静蓉;
摘要:北齐时高氏皇室和大臣大都笃信佛教,迁都邺城后盛行营造塔寺、开窟造像。作为霸府、别都的晋阳地区自然受到邺城影响,佛教发展迅猛,开凿了一批有记载的石窟寺,如开化寺、悬瓮寺、童子寺等皇家寺院,同时晋阳地区还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石窟,石庄头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根据洞窟形制和造像特征推测石庄头石窟的开凿年代为北齐时期,是一座专门进行供养、礼忏等佛事活动的小型寺院。这是目前太原市发现功能较完整的一座北齐石窟寺...
全球视野下文物流失的历史追溯与现实回归————作者:沈辰;
摘要:中国海外文物流失问题是近代以来国家主权丧失和战争、殖民等历史背景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文章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梳理中国和世界文物流失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形成的国际与国内因素,并探讨当前文物回归的法律、政治和现实路径。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析,指出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文物回归的局限和挑战。作者探讨了构建多元回归路径的可能性,包括数字技术、国际合作与伦理协商,实现文化叙事权的重建与全球文化治理的平等对话
中国瓷器外销的滥觞——中唐时期的陆海贸易————作者:秦大树;李含笑;
摘要:中国瓷器作为商品大规模外销肇始于中唐时期(8世纪后半叶至9世纪初),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中唐时期分别通过陆路和海路外销,随后陆路迅速被海路取代。早期外销瓷器以巩义窑产品为主,包括白瓷、三彩器和白釉绿彩瓷。根据《贝伊哈奇史》记载,这些器物部分通过陆路销往中亚地区。考古资料证明,中唐时期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大多通过海路销往东亚、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其中东亚地区的资料证明在盛唐后期已有较多外销,...
汉六朝时期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海路交往————作者:于永健;秦大树;高宪平;
摘要:本文以《汉书·地理志》所载南海航线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和马六甲海峡周边诸国为线索,通过梳理越南、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岛等地古代港口和遗址发掘出土及博物馆馆藏陶瓷器,尝试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海上交往和跨区域贸易的肇始、运输方式及主要航线变化等进行讨论。考古证据和文献表明,至迟在公元2世纪,中国通过海路与东南亚国家已经有了人员往来和货物交换,最远可到达印度次大陆。公元2-4世纪,中国和南洋诸国...
多元与融汇:上翘式宝缯刍议————作者:新巴·达娃扎西;
摘要:上翘式宝缯在佛教宝缯艺术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样式类别及佩戴方式,是甄别佛教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标识。认真梳理和探讨上翘式宝缯的发展源流和传播路径,对于研究我国内地与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商品瓷浅析及相关问题探讨————作者:梁岩华;朱冠星;
摘要:本文通过扼要分析遗址出土的各类商品瓷废弃堆积,判断古港遗址中部及其西侧可能存在两处商品交易市场,并对各类商品瓷系占比、产地以及南宋龙泉瓷数量显著减少的断层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赐本”陕刻《孔子庙堂碑》考————作者:冯小夏;
摘要:清初“赐本”陕刻《孔子庙堂碑》现藏故宫博物院。通过碑石断泐、拓本年代、版本和装裱等方面的考证,可知“陕本”《孔子庙堂碑》碑石宋元之时即已断裂,故不能排除有宋拓本存世的可能。故宫博物院藏“赐本”《孔子庙堂碑》流传有绪,应为明内府旧藏南宋拓本,其装裱形式为讨论库装提供了参考
论唐开国元从功臣的集体封赠——以墓志为中心————作者:卢亚辉;
摘要:唐代初年,朝廷曾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先人进行集体封赠。新近出土的墓志表明,除凌烟阁功臣外,唐廷对开国元从功臣的封赠极可能以集体方式进行,且对特定级别的开国元从父祖的封赠形成一定模式,即祖辈封赠州郡长官,父辈封赠县令、县丞等。唐代河东道尤其是潞州地区开国元从功臣墓志中提及先人所任晋阳、太原县令,多数可能非实职,而为李唐政府封赠。对于唐代泽潞地区墓葬的特殊模式、墓志中行文格套、墓志文本因袭的现象,及潞...
传拓称“拓”考————作者:熊长云;
摘要:“拓”是古代铭刻研究中的常见术语,但传拓为何称为“拓”,迄无定论。本文考察了传拓技术的相关异名,认为“拓”字所表传拓的含义,最初应借用自书画摹搨之“搨”,并由此发展出“搨”“打”“拓”等不同称名。北宋时期,“打”字使用趋于滥俗,“拓”因其表意优势,逐渐顶替了“打”与“搨”,成为表示传拓的主流用字。同时,“拓”的含义曾发生较大变化。早期“拓”多指摹搨,后来才多指传拓。《隋书·经籍志》所载石经“相承传...
15世纪越南黎初朝宫廷用瓷初探————作者:高宪平;邵昕;
摘要:2002年以来,越南升龙皇城遗址出土了许多高等级、高质量的瓷器,使人们对安南后黎朝的宫廷用瓷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其中大量的龙凤纹瓷器很容易使学者联想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明清御用瓷器,并进行对比研究。这一思路固然没错,但若放眼近年在中国多地发现的明代藩王墓葬、王府遗址出土瓷器,并结合明代朝贡制度下的礼制等级考察,这类瓷器似乎与明代早期的藩王用瓷更为接近。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则需要从15世纪即明代早中期安...
乾嘉时期金石学家的赏鉴、交游——以《华山碑》为考察线索————作者:逄博;
摘要:《华山碑》在碑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唐宋以来金石学家颇为关注书碑之人,而到了清乾嘉时期,金石学家则愈发重视该碑文中的经史内容及书法价值。由于《华山碑》原石在明末遭到毁坏,相关传世拓本几经辗转,到了乾嘉时期,阮元、毕沅、翁方纲等金石学家围绕自己所见《华山碑》拓本展开赏鉴与学术交流,期间人际网络在相关拓本信息的获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式学术交流的人文精神,有别于晚清以来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的文物市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老朋友
- 省级金田
- 省级社科纵横
- 省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文物世界
- 省级大众文艺
- 国家级新闻春秋
- 北大核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音乐研究
- 省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 省级建筑史
- 省级上海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地方志
- 北大核心贵州民族研究
- 北大核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机关后勤
- 省级四川图书馆学报
- 省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社会学研究
- 省级艺海
- 省级音乐天地
- 省级图书馆学刊
- 省级流行歌曲
- 省级贵阳文史
- 省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省级青春风
- 省级美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