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1-1545/C
国际标准刊号:1673-7725
主办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图书情报论坛》图书馆学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简介】

  《文化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初创之际就获得学界和媒体关注被赞誉为“出手不凡”的《文化学刊》,是发表高品质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园地和信息平台,一座和谐的学术家园。学刊愿广纳多领域、多学派的学者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共创“名栏名刊”。力求通过创办数个“名栏”,把《文化学刊》逐渐办成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

  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

  【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 比较文学高地的中国声音 宋绪连; 14-21

  6 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建构 董晴; 22-28

  7 南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徐吉军; 29-39

  8 求真务实 勇攀高峰——徐吉军学术述评 杨清华; 40-47

  9 “扒灰”考源 杨琳; 48-54

  10 中国现代名人书信的史料价值及有关的法律问题 蔡振翔; 55-59

  11 信仰、自然与生活——桂东客家村落风水林的文化解读 张桂红;李赛赛; 60-61

  12 “神缘”与身份认同:祖籍地信仰与海外华人——以猴屿张村与新加坡潘家村为例 袁佳方; 62-64

  13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记忆的符号建构——以浦江郑氏宗族文化再造为例 李文茂; 65-72

  14 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张博; 73-74

  15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实证调查 凌琳; 75-77

  16 民俗之美——谈鄂尔多斯青铜牌饰的装饰规律 郝建斌;王文静; 78-80

  17 中日赠答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 刘中燕; 81-83

  18 大连方言的语音系统探微——以食物词汇为例 陈阅平;司维; 84-86

  19 汉语和维吾尔语的“以身喻物”成语 樊国贤; 87-90

  20 4-6岁儿童动词和名词发展与气质类型关系 党静;党峥峥; 91-93

  21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陈超海; 94-95

  22 闽方言区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策略——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例 李频华; 96-98

  23 浅析《说文解字•艹部》连绵词 乐晶; 99-101

  哲学论文范文:美学视角下的悲剧观念再阐释

  【摘 要】悲剧与社会和人性息息相关。文章归纳前人著述悲剧的两个特点,对悲剧的概念再阐释;又从悲剧产生的本质探究悲剧文学的价值,得出“认识―反思―行动”一脉相承的价值论;最后针对当今悲剧泛化、悲剧艺术缺失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悲剧,定义,价值,再阐释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断言:“大不幸之展示乃是悲剧唯一不可或缺的。”F.L卢卡斯(Lucas)提到,“悲剧,对古人来说意味着严肃的戏剧,对中世纪人来说,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则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戏剧。”没有对于悲剧的完美定义,但不论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还是简洁而谨慎的判断,抑或是分类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关键词是比较为大家所认同的,对于悲剧而言是必要的:一为“严肃”,二为“大不幸”。

  文化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满族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作者:孙明琳;

摘要:满族剪纸是以满族生活与萨满文化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的剪纸,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粗犷。从满族剪纸艺术的起源、特点与价值出发,主要探究满族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对策,从而积极推动满族剪纸的发展,唤起人们对满族剪纸艺术的保护意识。这对于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楚雄彝族“十二兽舞”的文化记忆研究————作者:龙杏梅;

摘要: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对非遗的保护起着很大的作用。楚雄彝族“十二兽舞”作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媒介之一,折射出彝族先民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崇拜的图景,维系着彝族内部的身份认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很多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甚至面临失传困境的问题。基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在分析“十二兽舞”与文化记忆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十二兽舞”的文化记忆内涵、传...

新媒体视域下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传播策略————作者:陈晨;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置于新媒体平台,其如何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媒体视阈下制定好侗族大歌的传播策略,才能使侗族大歌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德吉措;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融,特别是外国音乐的引入,丰富了大众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然而,不同类型声乐的涌入,给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因此,平衡民族声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还影响着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样性。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必须探索有效的策略以推动民族声乐...

乌兰牧骑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共同体建设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作者:何巍;

摘要:乌兰牧骑作为文化团体,其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从内容和表达层面具体分析乌兰牧骑公共文化服务的话语实践,发现其以丰富的视听模态、深层次的叙事策略,建构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进一步深化年轻群体的国家认同

古典园林楹联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文化重构与审美再现————作者:黄文华;王致远;王梦迪;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古典园林楹联正经历着与现代审美观念的深度融合与碰撞。基于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园林楹联在当代艺术中的新兴展现形式和审美趋势。研究发现,楹联艺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平台,与现代审美产生了丰富的互动,展现出新的视角和活力。从审美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艺术与教育功能等角度,深入分析园林楹联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重塑和文化重构,为...

论董仲舒“以天释仁”的仁爱观————作者:王若菡;于筱丁;

摘要:“仁”是传统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内涵之一,其字形字义来源于“人”,即人相互间的亲爱之意。自孔子以来,先秦儒家对仁观念多有论述,但都没有脱离“人”的范畴。作为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系统总结汉代以来“仁”观念的基础上,以天人学说为出发点,认为“仁”源于与人相类、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天”,是天生之德,其宗旨在于“安人”,因此,君王应当顺应天意,爱民利物,在统治中施行仁政。在“仁”的实现方面,则认为仁智缺...

“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的美学价值探赜————作者:席超;

摘要:“以物观物”是邵雍“观物”的核心观点,主张以天地万物运行之法则察天地万物,具有消除自我偏见的“物之理”的客观性;“以道观物”是庄子逍遥思想的重要分支,以世界万物为内容认识世界,具有“反自我”“去自我”的方法论意义。基于此,“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两种思想意蕴的异同阐释,体现自然真实与现实必要的人文美学价值;两种思想观察世界之法之异同,体现中国哲学视域转换的历史美学价值;两种思想的迭代与传承,展示...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作者:刘亚明;吴科旭;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影片不仅在国际上达到了一流水准,同时为文化传承作出突出贡献。该影片对哪吒形象进行重塑,突破了传统“三太子”的单一定位,同时彰显对生命困境的人文关怀,展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当代语境下的“魔童”形象、对“逆天改命”母题的时代演绎两个角度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解析哪吒这一传统文化IP,并在艺术表现中融入了东方美学,包括服饰纹样、传统武术、意象隐喻三点内容。从叙事角度来看,则通过情...

好莱坞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元素分析——以《花木兰》和《卧虎藏龙》为例————作者:马洁婷;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电影工业不断深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以《花木兰》(2020年)和《卧虎藏龙》(2000年)为例,这两部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跨文化交流范式:在制作层面,通过本土化调适彰显文化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视听语言的有效转译与美学风格的融合创新;在内容呈现中,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深度诠释与创造性转化。跨文化电影创作通过艺术创新与深化对话,丰富了全球电影的表现形式,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

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艺术表达————作者:张迪;陈铖;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电影海报不仅是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更是传递文化符号与促进文化交流的艺术载体。基于数字化发展的背景,探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文化符号与艺术表达,重点分析其如何融合本土特色与全球化趋势,并通过创新设计提升情感传递与文化交流的效能。研究发现,电影海报通过构建视觉符号体系,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电影海报需要在持续设计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在文化传播与艺术表达方面的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贵州毕节为例————作者:唐肖萧;高永川;

摘要:毕节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与合理利用,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全面梳理毕节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深入分析当前在保护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推动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事业发展

认知诗学视域下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诗歌阐析————作者:巨君君;

摘要: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的诗歌具有浓厚的英国文学色彩,以其诗歌为对象,旨在通过认知诗学理论揭示其诗歌创作的认知特征。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诗学的融合视角,系统考察了雷克斯罗斯诗歌中的认知形象建构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其诗歌通过意象的动态转换实现了认知图式的重构,在《旱秋》等作品中表现为自然意象向文化意象的隐喻性转化...

菊与葡萄: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斯坦贝克作品解读————作者:王迪;

摘要:从文化生态理论解读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菊花》,两部作品以美国大萧条为背景,斯坦贝克勾勒社会文化环境,展现人物与环境互动,揭示其对个体命运和人性的影响。作品关注文化传统与变迁,斯坦贝克以自然环境强化主题,探讨文化变迁与个体命运,两部作品兼具艺术和思想价值

文化意象在《老人与海》中的应用分析————作者:焦丽;亓玉国;刘娜;

摘要:文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特定的符号、景象、人物或行为来传递特定文化背景或哲学理念。在英美文学范畴,文化意象的运用能显著丰富文本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意旨。《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之作,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象征手法揭示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思索和探寻。从人物意象、自然意象和动物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老人与海》中文化意象的应用...

叶圣陶童话作品的叙事研究————作者:刘笑溪;

摘要:叶圣陶行走在教育与文学之间,创作出大量教育题材的文学作品。叶圣陶带领中国童话跳出外国的窠臼,走出了崭新的童话创作道路。聚焦于叶圣陶童话作品的叙事艺术,从聚焦模式、叙述声音、叙述接受者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聚焦模式方面,叶圣陶童话作品主要采用零聚焦,其次有固定内聚焦,一些作品还出现了聚焦模式的转换。在叶圣陶的童话作品中,既有作者的声音,又有叙述者的声音。在多重叙述声音之下,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发生偏离...

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活力来源——基于佛山祖庙的网络场景分析————作者:潘道远;洪伍军;

摘要:祖庙东华里是佛山市著名历史街区,因近年来的成功开发,已成为一个研究范本。以场景理论为基础,利用爬虫采集的网络文本数据,分析祖庙街区的空间文化活力来源。可以发现,空间载体、空间人群、空间活动和空间关系四个维度共同构建了空间文化活力,并最终影响街区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表达。通过强化社区理念、营造生活氛围,提升创意能力、引入新兴业态,丰富活动类型、增进城市文化认同等措施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活力

川北大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作者:罗晓瑶;

摘要:川北大木偶戏起源于清朝初年,由湖广地区的移民带入四川,在仪陇县落地生根,经过300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从艺术特征来看,川北大木偶以其高大的体型、精湛的操作技艺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见长。通过对其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和传承发展的深入研究发现,川北大木偶戏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独树一帜,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基于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视角,探讨...

传统书院教化资源是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历史底气——以明代陕西书院为例————作者:贺文华;

摘要:历时千余年的中国传统书院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内容、路径及其价值等宝贵资源,为涵养处于发达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有益启示。陕西弘道书院与关中书院是明代著名学府,两所书院在立德修身、风化社会方面的教化经验与传统,是传统书院道德教化的一个缩影。以它们为代表的传统书院教化资源,是当前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深厚历史底气

沈阳评剧流派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作者:孙冬娜;

摘要:分析沈阳传统文化艺术评剧的艺术特点,探讨沈阳评剧的“韩派”“花派”“筱派”三大流派在中国评剧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分析“韩花筱”评剧艺术各自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沈阳“韩花筱”三大流派的实践,论证沈阳评剧在中国评剧艺术发展中的贡献,提出推动评剧艺术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弘扬中国评剧艺术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借鉴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