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保山学院学报》主要刊登社会各界有见解的学术理论文章。
《保山师专学报》现用刊名《保山学院学报》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获奖情况:1998年获高专优秀学报三等奖;2000年获全国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高校思想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滇西抗战研究、文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泰北华人村华文教育的发展变迁——来自泰国金三角地区的田野调研系列报告之一 魏国彬,周伦,Wei Guo-bin,Zhou Lun
2. 云南西部边境地区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和怒江州为例 尹康平,朱红,Yin Kang-pin,Zhu Hong
3. 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实践探索——以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例 范华凤,杨志稳,Fan Hua-feng,Yang Zhi-wen
4. 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普映娟,李春娥,Pu Ying-juan,Li Chun-E
5.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伍家旺,闫海芳,Wu Jia-wang,Yan Hai-fang
6. 汉英中动结构小句对比探微 宋定宇,Song Ding-yu
7.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法探究 刘鑫,Liu Xin
8. 突出民族文化中的“练”才能提高缅语精读的效率 李欣,Li Xing
9. 追问与思索——论当代西北乡土作家的苦难叙述 孙玉玲,Sun Yu-ling
10. 星斗其文——徐嘉瑞作品及其学术成就评述 张磊,Zhang Lei
1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成功经验 彭杰武,Peng Jie-wu
12. 浅谈人格标识中的财产利益 史海峰,郭瑞红,Shi Hai-feng,Guo Rui-hong
13. 毕节试验区百里杜鹃景区管理体制变迁的旅游效应研究 盖媛瑾,张凤太,王芳,Guai Yuanjin,Zhang Fengtai,Wang Fang
14.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工业三废”处理水平的实证研究 徐娟,Xu Juan
15. 基于AHP法的隆阳区绿色农业选择及评价 黄宇飞,任一超,Huang Yu-fei,Ren Yi-chao
16. 对保山学院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李变秀,马晓龙,鲁新明,Li Bian-xiu,Ma Xiao-long,Lu Xing-yue
17. 地方文献传播系统探究 王琪,Wang Qi
江苏教育杂志投稿: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基础曰语”是日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国的基础日语教学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我们不断地尝试着各种改革,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从基础日语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浅析案例法、动感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日语教学,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两国的交流也在逐步增多,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日语教育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近十几年,成长速度极为迅速。据统计,在全国1108所四年制大学中,有466所开设有日语专业,学生人数达到68万多人,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
保山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基于贵州桐梓县山堡村的考察————作者:吴祥民;何济兴;
摘要:以贵州桐梓县山堡村为样本,沿着“将政党带回来”的“国家-政党-社会”分析范式,从“政党整合社会”视角讨论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问题。通过为期三年跟踪调研,梳理分析起于县级党组织最终落脚在村党支部的从上至下的“党政服务管理线”治理实践,从中归纳提炼出:县和乡镇党组织向内整合行政力量营造党建引领乡村旅游治理政策环境;实行旅游社区治理“三委”即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负责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机理研究————作者:郭宝;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提升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的效果,实现农企农户自我创新发展,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探讨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创新扶持内在机理。高校对农企农户的扶持本质是合作创新,存在三重创新扶持循环:高校内部创新扶持循环、农企农户内部创新转化循环、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学习交互循环。高校创新扶持效果取决于三重创新循环的有机叠加与良性运行而扶持问题也基本上是这三种循环出现运行不畅、低效所致。因而高校...
清季云南知识精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研究——以《云南》杂志为研究中心————作者:王娟;袁文权;
摘要: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李根源为代表的滇籍留日知识精英在日本东京创立《云南》杂志,该杂志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方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云南》杂志的创办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与滇边危机之际。李根源等人借《云南》杂志向云南各族人民传播国家意识、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等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并提出革新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滇籍留日知识精英的...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师范生数字素养框架构建————作者:叶倩;谢利东;李志坚;
摘要:师范生数字素养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力量源,师范生数字素养框架构建研究可以指引和调整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促进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师范生兼具一般公民、大学生、教师三重身份,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和评价不能直接套用针对在职教师的数字素养框架。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经验及国内政策文本,构建了师范生数字素养框架。师范生数字素养框架包括:基本数字素养、数字学习素养、...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阐发————作者:赵厚华;徐俊;
摘要: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议题与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孕育、形成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置身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锚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阐释了理想信念对于党员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就其精髓要义而言,其阐发立意...
保山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李海燕;张东强;
摘要:传统村落是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筑、历史与旅游等领域具有多重价值。保山市传统村落数量位列云南省第二,是省内核心聚集区之一。以保山市6批次共142个传统村落为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图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法,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维度探究分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保山市传统村落呈显著“大分散,小集聚”空间格局,腾冲市为核心高密度区,...
古诗词中“鹊”的多元意象与文化蕴涵————作者:甘德志;蓝希瑜;
摘要:鹊,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传情物,亦是坊间百姓口中的报喜鸟。古诗词中鹊有怨情、爱情、乡情、家国之情等多元意象。通过对古诗词中鹊的形象进行民俗蕴含和文学表达的双重分析,可以发现:鹊之怨情意象源于鹊兆喜与鹊感、鹊尾;鹊之爱情意象来自于鹊传情与鹊桥、鹊质;鹊之乡情意象缘起于鹊护宅与鹊性、鹊巢;鹊之家国意象则源自鹊佑国与鹊印、鹊灵。而从历时性角度对鹊意象进行梳理,我们还可发现,鹊并非一开始便是喜庆神鸟,其仍有...
晚唐敦煌文士张球的诗歌传播————作者:李君;杨宇;
摘要:张球是晚唐敦煌文士,敦煌文献中保留他的创作种类丰富,且独赖于藏经洞保存至今。迄今所见抄有张球作品的写本,仅诗歌就存有写卷10件,共72首诗歌,可见在敦煌地区传播广泛。从张球诗歌写本的传播板式、传播方式、传播意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球诗歌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张球诗歌传播的价值以及传播受阻的因素,以窥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的一些特征
音乐审美构型与音乐意义获取的双向性————作者:杜伟;蒋方舟;
摘要:审美构型是个体在音乐欣赏中形成的感知和认知方式,而音乐意义获取是个体通过音乐作品所获得的情感、文化和价值等内涵。审美构型对音乐意义获取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的审美构型不仅影响其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和理解,也塑造了其对音乐意义的解读方式。另一方面,音乐意义获取也对审美构型产生影响。个体通过感知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进一步调整和塑造自身的审美构型。这种双向塑造关系丰富了音乐的意义与解读,使音乐成为一...
悬泉简所见汉代迎送礼制考————作者:王云;
摘要:迎送礼制先秦已有之,西汉继承先秦以来的礼仪制度,自中央至地方有一套完备的迎送礼制体系。悬泉置地处河西交通要道,使者宾客往来频繁,迎送成为驿置的主要功能之一。依照中央礼制,悬泉置为不同身份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车马迎送服务。迎送队伍着装统一,且有乐队相伴,真实再现了汉王朝迎送礼制的基本仪式。汉王朝的迎送礼制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重要举措,在逐渐演化中形成延续千年的传统礼仪文化
清中后期保山地区的社会开发与生态治理————作者:董书柳;
摘要:清代是历代以来中央集权统治在云南最为深入的时期,也是云南各地内地化及其导致局部地区生态恶化最为明显的阶段。保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因不断深入的社会开发和持续增长的人口而出现局部破坏。为此,保山地区各层阶级,采取植树造林、治理河道、制定护林保水乡规民约等措施,一定程度遏制了当地的生态破坏,提升了地方应对生态灾害的能力,其间官民朴素的生态理念也有所萌芽。清代保山地区的社会开发和生态治理,既是人与自然互动发...
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研究缘起、范式转向及发展趋势————作者:杨磊;
摘要:第一代大学生是近年高等教育研究新兴议题。国内学界普遍将该群体界定为父母双方均未完成高等教育的大学在读生。尽管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以东部沿海地区顶尖高校为引领率先开展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发现:在方法论层面,学术范式已从传统定量实证分析向质性阐释性研究拓展;在观察尺度上,经历了由城乡二元宏观框架到家庭微观场域的转向;而在理论解释维度,则呈现出“赤字—优势—再赤字”的动...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者:刘亮;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认知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主动和科学,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精确采集个体思想数据,个性化思想教育,助力精准思政;依托算法技术挖掘数据规律,研判预测个人思想异动,助推主动思政;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验检调适改进思政实践活动,助促科学思政。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主动思政和科学思政转向,从方法论...
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情感价值及历史逻辑————作者:侯兴华;
摘要:纵观历史,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逻辑,即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悠久的同源共祖情感中孕育,在爱国主义情感中得到巩固,在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实现伟大飞跃,在建设美好家园激情中完成完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究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脉络,阐释其丰富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建设性价值,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技创新维度研究————作者:李瑞光;
摘要:科技创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科技创新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科技创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内在逻辑;推进科技创新与资源整合、宣传教育、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的有效协同,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思想、物质和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清代边疆研究热点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作者:李芳芳;吕雪飞;
摘要:清代边疆研究作为清史研究和边疆史研究的交叉性研究方向,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257篇以清代边疆研究为主题的论文从关键词知识图谱、发文作者合作网络、核心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图谱分析,继而对我国清代边疆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保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考察————作者:黄凯;王嘉璇;
摘要:通过田野调查与政策文本分析,云南省保山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工作深度广度与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复杂性尚未完全适配,政策实施精准度与边疆多民族生态差异性匹配有差距,宣传工作与民族地区文化惯习衔接不畅等问题。考察提出,要构建从文化认同到空间互嵌再到制度创新的多维路径,依托茶马古道、滇西抗战等文化遗产塑造共享文化符号;构建城乡互嵌式社区推动族际深度交融,持续完善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制度保障;构建...
从谷文昌、杨善洲造林探析党的初心和使命践行————作者:成团英;周紫林;
摘要:谷文昌、杨善洲是县委书记好榜样和率先垂范的英雄模范,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口碑和政绩之一是造林。运用叙事对比论证方法,发现谷文昌、杨善洲各自带领群众造林的年代、地点、面临的困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两者造林的原因却有相同之处,都源于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带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秉持正确的事业观。研究指出,谷文昌、杨善洲造林体现了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觉悟、担当、表率和操守,即:“心怀人民、忠诚于党的事业”的...
《实践论》与《矛盾论》对“两个结合”的历史性贡献————作者:王浩东;张正光;
摘要:《实践论》与《矛盾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也为推动“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指明了方向。在认识论维度上,“两论”系统构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动态范式,为“两个结合”确立了实践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在辩证法维度上,“两论”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认知框架,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范式。“两论”是“两个结合”的结果,同...
贡山县丙中洛镇语言生态调查研究————作者:施璐;陈志月;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语言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语言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丙中洛镇的语言生态现状,包括母语使用现状、双语和多语使用现状。此外还分析了语言生态的特点,包括母语稳定使用、汉语兼用普遍和多语和谐使用。同时指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国家级文史知识
- 北大核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当代艺术与投资
- 省级黄河文学
- 省级校园歌声
- 国家级中华文化画报
- 省级贡嘎山
- 省级美文
- 省级杂文月刊
- 省级国外文学
- 南大核心孔子研究
- 省级大众考古
- 北大核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省级皖西学院学报
- 省级青海湖文学月刊
- 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
- 北大核心青海社会科学
- 省级草原歌声
- 国家级历史档案
- 北大核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内蒙古文物考古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国家级中国艺术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省级世纪行
- 省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