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183/J
国际标准刊号:1001-9871
主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主管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查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南开学报》哲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一本学术类期刊。一向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中外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曲指挥理论,声乐、器乐表演理论,音乐美学,国外音乐论著选译,国内外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评介,电子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经验介绍及音乐动态等文章。适合专业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阅读。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本刊民族音乐专栏获教育部名栏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外国音乐史、作曲技术、音乐家研究、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2+161

  2 借字的原理和运用 褚历; 3-14

  3 粤港文化碰撞下的深圳罗湖“粤曲社”调查研究 仲立斌; 15-27

  4 盖州皮影唱腔的地方化调适 杜莹; 28-40

  5 声明 40

  6 一种“关系”的认识——湘西苗族三类执仪人的“仪式音声”解读 魏育鲲; 41-52

  7 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混合主—复调结构——以弦乐四重奏为例 塔•丘列吉扬;彭程; 53-65

  8 对称、结缘、全项积数列结构——巴比特《钢琴曲三首》序列关系及第二首乐曲音高组织 魏明; 66-82

  9 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 82

  10 “优雅风格”——论18世纪欧洲音乐的一种趣味与精神 邓军; 83-93

  11 欢迎订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93

  12 “佛教音乐”概念的形成与日本佛教音声传统改革 新堀欢乃; 94-104

  13 2016•5北京,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 104

  14 书写城市音乐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音乐城市词条研究 毕乙鑫; 105-117+156

  15 歌剧《莎乐美》中主导动机运用的戏剧意义研究 马峥; 118-127

  16 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探析 汤斯惟;张小梅; 128-137

  17 我对现代筝曲《九弄》的二度创作 刘静; 138-147

  18 《贝多芬及天才的构建——维也纳的音乐政治,1792—1803》 蒂亚•德诺拉;邹迪; 148-154

  哲学论文范文:莱斯关于“控制自然”及其内在矛盾的反思

  摘 要:莱斯认为,控制自然既是自然被人控制的过程,也是人被自然所控制的过程;控制自然既使人获得了自由,也使人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技术本是人用来控制自然的工具,却反而成为控制人的手段。控制自然的这些矛盾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莱斯,控制自然,控制人,科学技术

  作者简介:王琰,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庆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及其启示”,项目编号:12BKS060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投稿须知及著录规范

摘要:<正>投稿注意事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欢迎选题独特、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符合学术规范、篇幅为1万字左右的原创学术论文投稿。唯一指定投稿邮箱xbbjb@ccom. edu. cn来稿请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以及作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潘德列茨基《广岛遇难者的挽歌》中的电子音乐思维解析————作者:周晴雯;

摘要:潘德列茨基的《广岛遇难者的挽歌》在声学乐器作品创作中呈现出电子音乐理念的深层渗透,反映出20世纪音乐语言跨媒介融合的创作趋势。文章从作曲家早年小提琴学习经历及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电子音乐创作经历出发,对该作品的音高材料处理与音响形成特点做了探究,通过分析潘德列茨基在创作中对电子音乐用声音创作的理念、连续渐变的音响构造、剪切拼贴与粒子合成技术的模拟,以及由此生成的独特音响,揭示了他在...

非对抗性的身体-声音惯习:大理传统祭仪中白族女性的社会能动性————作者:杨烁;

摘要:在白族社会中,女性成员构成传统祭仪的重要主体。论文以白族中老年女性构成的民间信仰组织莲池会为例,关注在大理本主信仰体系和传统祭仪场域等文化语境下根植于白族女性身体和声音行为中的能动性与情感联结,以强调身体和声音的视角对于探究民间信仰实践中女性参与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莲池会的祭祀与拜经等活动,论文认为白族女性通过集体性的身体-声音惯习发挥着一种“非对抗能动性”。虽然这种能动性可能停留于、甚至复制父权...

京剧音乐研究中“元数据”和“本体”的构建路径————作者:石莹;

摘要:“知识库”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核心基础设施,不仅为人文学者提供研究工具或平台,其建设同时也推动数字人文方法论体系的形成。当前在音乐学界,对于构建知识库的基本思路、整体流程、具体办法、人文研究与技术如何结合,特别是针对音乐学者的研究领域和场景、满足人文研究需求的知识库的理论建构以及实践尚在探索阶段。笔者基于博士阶段的实践与思考,提出在知识库建构中,以“元数据-本体”协同架构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兼...

“古谱寻声”——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作者:傅利民;

摘要:<正>《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刘晓静、李鸿熙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16开,1168页,定价:1280元,ISBN:9787503973635“明清俗曲”是明清流行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它继承宋元词曲之传统,广汇民间艺术与文人雅韵之精华,经明清540余年的历史,发展为独具艺术魅力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

“以数据库为方法”:民族音乐学的数字人文探索————作者:凌嘉穗;萧梅;

摘要:当前数据库的理论意义早已超越了传统档案学范畴,并在数据驱动下构成了全新的认知和知识生产范式。数据库结构与人文研究形成同构关系,甚至在一定层面上直接预设了研究路径。元数据与本体的关系时常决定了研究者提问的方式与范围,不同类型的音乐数据库更是反映出差异化的知识组织逻辑。论文通过对音乐数据库类型学建构的梳理,并以作者亲自参与的音乐数据库实践为基础,深入理解元数据与本体结构类型对知识组织内在逻辑的映射,进...

从田野到云端——“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数据库”的学理定位与实践路径————作者:朱腾蛟;杨辰郅;

摘要:“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数据库”是以中国民间歌唱表演与唱法为核心建设的研究型知识库。该数据库整体采用“双库互联”架构,包含“曲目库”与“特殊唱法及习语库”两个子库,分别聚焦不同民族与地区的民间歌唱曲目与特殊唱法,及其地方性知识谱系的整理与分析。除满足基本的数据存储与高效检索需求外,数据平台还具备“多模态”资料动态展示、歌唱地理分布可视化、音频标记唱法类型等特色功能。论文从学理定位、元数据框架、数据...

普米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歌唱方法比较——基于“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数据库”的个案研究————作者:周珂;

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数据库”为分析工具,通过该库提供的“歌唱方法特征”“音乐形态特征”“唱词形态特征”“歌唱习俗与观念”“歌唱与社会文化语境”五个模块的结构性元数据,对普米族的民歌进行描写、分析以及较大数量的比较,发现分布于云南不同区域的普米族在歌唱方法上差异显著。文章进而将普米族置于滇西北多民族聚居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对比其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歌唱方法上的异同,探讨不同区域普米族在歌唱实践中...

论新音乐“民族形式”话语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与历史效应————作者:留生;

摘要:“民族形式”不仅是从“左翼”文艺走向人民文艺进程中的核心话语和思想之维,更成为毛泽东思想引领之下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探求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课题。新音乐“民族形式”话语生成于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构,涵盖创造性、民族性和中国气派等丰富内涵。恰逢提倡文艺“民族形式”的关键历史节点,冼星海创作出《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随后开展的民间音乐采风、研究与素材化提炼,以及...

半音抑或变音:音乐理论著述中一个被误译和误用的术语————作者:任达敏;

摘要:西方音乐理论是通过音乐文献翻译而被传入中国的。半音和变音是西方重要的音乐理论术语,这两个术语所代表的概念并不复杂。但是,长久以来许多音乐学者常混淆半音和变音这两个术语在概念上的区别,其译作或著作中普遍错误地把变音译成或看成半音,或者把变音与半音混为一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源头上看,是早期文献翻译中的术语误译所导致的。文章对日本和中国的译作中与chromatic一词有关联的汉译术语进行了梳理,以...

多维对话中的文化自觉与创作新境——记“传统·世界·未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作者:黄扬辉;

摘要:<正>2025年3月22日至2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研处协办的“传统·世界·未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关注,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院长、作曲家、学者及师生代表,以及来自奥地利、俄罗斯、韩国等地的音乐界学者、同仁集聚一堂,围绕中国当代音乐发展过...

士与声音之道——谈《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作者:王次炤;

摘要:<正>《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程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5年,16开,286页,定价:98元,ISBN:9787569604313程乾于2010—2013年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魏晋士人音乐精神研究》,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导师,我一直关注她的博士论文出版,时隔十年,终于有了出版消息

梁其三钟考论————作者:王子初;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梁其三钟,1940年与大批有铭青铜礼器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家村一西周窖藏,“梁其”为作器者。梁其钟等青铜乐器所铸长篇铭文,记述了天子任命“善夫”梁其为“邦君大正”之职等事迹,社会内涵丰富,对今人认识西周的礼乐制度,有着较为直接的历史含义。以往学界从汉儒释“善夫”为管理宫廷膳食的“食官之长”;而这批青铜礼器多达140余件,同出的梁其盨铭明称梁其为伯(爵),可见梁其地位之显赫。“国之大事...

曾侯乙编钟“大羽钟”复原探究——兼论音高与钟体尺寸的“标准化”原理及其应用————作者:郭西洋;谷杰;

摘要:曾侯乙编钟出土40多年来,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然而其中鲜见有关“大羽钟”的专题研究,也缺少对编钟“标准化”的深入探讨。论文依据相关文献与考古实物,回溯先秦铸钟的标准化迹象,集中对曾侯乙编钟音高与钟体尺寸的标准化问题展开研究,得到以下认识:其一,对于单件钟而言,钟体各部位尺寸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且铣长(主量)对音高与钟体其他部位尺寸(他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二,对于一组编钟而言,各钟相同部位的...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青铜乐钟的音列与编列制度————作者:张闻捷;马念怡;郝导华;

摘要:沂水纪王崮M1是春秋中期阶段莒国国君级别的贵族墓葬,墓内共出土了镈钟4件、甬钟9件与钮钟9件,是典型的三元组合编钟。通过对其整理与测音后发现,镈钟虽具有较为明确的音律设计理念,但音高不准,调音不善,实用性能较低;甬钟则由两组不同时代的乐钟以5+4的组合拼凑而成,但音列结构混乱,且还有重音现象,可见拼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音律上的和谐完整,而主要体现的是该地区常见乐钟数量组合的约束;钮钟同样是由不同...

三套周代编磬形制设计与音乐性能之比较研究————作者:方雪扬;

摘要:论文选取考古发现的三套保存较为完好的周代编磬进行研究,它们分别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葬、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乐器坑和河南洛阳中州大渠周墓,均为10件一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周代音乐文化制品,且在年代上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作者将三套编磬与《考工记·磬氏》磬制加以比较,对编磬的音域和音阶构成、音准以及声音频谱进行分析,探究三套编磬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并对编磬的形制设计、音乐性能以及编磬的制造工艺技术...

中国捧笙演奏手法及相关笙制历史探源————作者:张月;

摘要:论文从演奏视角切入,连接当代与古代、理论与实践、田野与史料、民族与地域中的笙相关信息,探究中国捧笙手法、指法、角度及相关笙制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与实用价值。作者将演奏本体、制作工艺、文化生态作为捧笙文化“三要素”,基于多种笙制,依据文献、文物、演奏实践、学术理论,以跨时空、跨民族、跨学科方式展开研究,提出:当代马蹄形音位笙及相关指法在春秋时期已有雏形,类属俗笙;曾侯乙墓笙理论上可一苗双音;今葫芦笙...

日本平安时期笙谱《凤笙调律吕卷》记谱体系研究————作者:王金旋;

摘要: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凤笙调律吕卷》是传承至今最古老的笙谱之一。该谱出自世代以笙为主业的丰原世家第8代传人丰原利秋之手。文章通过对该谱的形成、乐曲内容、谱字构成、汉字符号和拍节特征等记谱体系的考察,解明了谱字记写特征、汉字符号涵义,厘清了该谱所记早拍子、延拍子、只拍子三种拍节样式规律。《凤笙调律吕卷》中谱字、乐曲源于中国,最终形成了日本的本土化笙乐谱,是日本平安时期雅乐曲谱之集成

音乐要素的运动逻辑————作者:向民;李天然;

摘要:创作是音乐要素运动逻辑的形成过程,分析是音乐要素运动逻辑的辨析过程。文章以音乐要素的运动逻辑为出发点,阐述了如何理解音乐的本体。文章选取了贝多芬第一、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以及秦文琛的《琵琶辞》三首作品为例,提出了音乐要素运动逻辑的“严谨性”和“独特性”决定了音乐作品的“完成度”和艺术价值

罗忠镕“创作之初”器乐结构思维及音高技法探源——以《第一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作者:魏明;华璐;

摘要:在五声性音高领域中探索,是作曲家罗忠镕自“创作之初”便确立的创作追求,直至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五声性十二音”理念和音乐语言。对罗忠镕在“创作之初”如何探索做出分析,是更深入研究他音乐创作及其相关问题的起点。文章围绕罗忠镕第一部器乐作品《第一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探讨他“创作之初”的音乐理念及其形成动因,分析他如何以器乐化思维和技法来实践“在五声性音高领域探索”这一创作探索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