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东方艺术》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东方艺术》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东方艺术》“视觉人文”版:力图以世界眼光凝望中华与东方文化的嬗变,以一流的摄影图片展现历史进程中形态各异的文化事像和人文景观。(单月出)“中国美术”版:重点介绍中国现、当代美术、书法、雕塑等艺术门类的一流佳作和最新信息,推介艺术新人,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双月出) 2006年改成四个专题《东方艺术.财经》、《东方艺术.经典》、《东方艺术.大家》、《东方艺术.书法》。
记录当代艺术发展途径,展示当代艺术发展轨迹。本刊立足于当代中国本土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范围,以关注名家、推荐新人为宗旨,通过对个体艺术家艺术活动的长期追踪报道和个体案例的具体研究,记录其艺术发展的轨迹。访谈最具时代特征的艺术家,与时尚、生活、艺术对话。推荐最有活力和思想的艺术新人,从多个视点和角度阐释当代艺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
知网,万方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视觉、域外来风、人生、走遍东方、个性空间、实力派、精英、视线。
期刊最新一期目录参考:
1 暖炕申遗需谨憤,国人对待需冷静 白江錄 10
2 国各天涯,梦近咫尺一世界艺展上的“中国时间” 王宗亮 11
3 致哀MH370:失联航班上的国内艺术家 王宗亮 12
4 南酝 ‘‘289”,北现“艺术客" S.station 13
5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内力生长? 刘霞 14-15
6 快看,展览的面孔 16
7 販卖活力:2014纽约军槭库艺博会 张一 17-19
8 有形的焦虑和无形的手 海杰 20-23
9 改变过去 杨冰莹 24-25
10 李群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郝科 26-38
11 李群力:“主流之外”源自“特立独行” 白江蜂 39-45
12 时间的形状一纸上专题展览 46-47
相关论文范文:论蒙古族音乐独有的特色音乐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歌曲特色纷呈,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游牧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听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在曲调上以长调为主,惨杂着短调,它热情活泼,又深情豪迈。在质朴的歌词中广泛的反映了蒙古族广阔的生活场景,大多歌词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豁达的风情与胸襟,同时很多都掺杂着蒙族人细腻的内心情感。很多歌曲传达孤独的意蕴和感受,让人感受到幽怨与孤独。
关键词:蒙古族,曲调,质朴,孤独
一、悠长的曲调
蒙古族的祖先长时间游牧在我国辽阔版图的北部,那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蒙族的先人,与游荡的白云和广阔的蓝天下为伴,伴随着激荡的游牧岁月,因而在性格上养成了粗犷、豪爽、深沉的个性,这些也许也养育了蒙族民歌悠长。他们常用短小的字句融入音乐,字少腔多,高亢悠扬,听起来仿佛可以想象先民们,如何在近处呼唤远方的牛羊。虽是短小的字句,却有着悠长的拖音,如悠长的狼嚎,但却充满着音乐的质感。
东方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中原仰韶文化彩陶纹样的整理及其传承发展————作者:杨远;齐爽;
摘要:<正>中原地区作为仰韶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其彩陶纹样是我国早期艺术创作的重要实物见证。本文拟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纹样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其艺术特点,并结合现代技术与设计方法,探讨其创新应用的可能性,旨在为传统纹样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新视角。一、中原仰韶文化彩陶纹样的分类中原仰韶文化彩陶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按照装饰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几何类、仿生动物类、天象类、植物花卉类和其他装饰题材类,...
“二元三人”模式在传统剧目中的现代解读——以《荆钗记·见母》为例————作者:王梦园;
摘要:<正>居于“四大南戏”首位的《荆钗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1],其第三十一出《见母》堪称剧中经典的折子戏之一。这出戏讲述高中后的王十朋在京城与母亲相会,惊闻妻子钱玉莲因误会而投江的噩耗。“二元三人”模式作为戏剧创作中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在《见母》一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模式以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即王十朋、王母与李成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核心,以王十朋探寻...
剧本杀作为一种仪式:仪式机制与阈限空间————作者:缪鸿静;
摘要:<正>“剧本杀(Script Killing)”又名“谋杀之谜(Murder Mystery)”,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派对游戏,参与游戏的宾客会获得专属的人物剧本,虚拟出一场凶案,宾客需根据人物剧本扮演角色以推动剧情,并通过推理判断,投票找出真凶。2016年,推理类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1]的热播,使剧本杀游戏在国内迅速形成一股热潮。随着游戏创作实践的丰富,剧本...
千年茶道邂逅百年歌剧——评谭盾《茶》的跨文化书写————作者:刘鹏;
摘要:<正>2025年3月29日至30日,福建大剧院上演了一部先锋歌剧《茶》。该剧以东方“茶”文化为内核,由谭盾作曲并携手徐瑛共同完成剧本编创,胡雪桦执导(2002年东京首演版由皮埃尔·奥迪执导)。此次演出集结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州海峡交响乐团与跨国艺术家——包括男中音歌唱家孙砾、任延,女高音歌唱家刘志芸、露西(美),男高音歌唱家孙云龙、石井基幾(日)等,联袂呈现。《茶》以唐代为历史背景,采...
《雄狮少年2》:情动维度下城市无名者的情感转向与主体性建构————作者:陈凯悦;
摘要:<正>关于“情动”的探讨可追溯至斯宾诺莎的“通过身体实现流变”[1],即“把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2]。这一观念在当代情感理论中得到延展与重构,尤其体现在对前认知身体经验的强调。由此,马苏米指出“情动”是“初级的、非意识的、非主体化的、无符号且未经修饰的”[3]。德勒兹进一步将“情动”定义为一种生成性的“流”与“力”,...
传统戏曲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崔路;
摘要:<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吒2》的热映,还是春晚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机器人,科技助力艺术创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艺术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戏曲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更在艺术形态、观众体验和推广传播方面,赋予传统戏曲新的生命力。本文将从传承手段、艺术创新、观演互动、传播策略、人才培养方面,探讨传统戏...
影游融合新视角:互动电影的“游戏化”机制与受众实践————作者:孙雯悦;
摘要:<正>电影与游戏作为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的两大核心,都以动态影像为信息载体。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二者的跨界融合与相互借鉴,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态势下,电影融入游戏的相关特性——强互动性、强沉浸感,便形成了一种兼具两者特性的新兴电影类别:互动电影[1](游戏)。从电影到互动电影,受众身份发生何种变化?“游戏化”在互动电影的文本中如何生成?电影的沉浸性营...
《柳荷》————作者:陈师曾;
摘要:<正>~
《倾荷·朝华》————作者:楚布;
摘要:<正>~
《好东西》:消费社会下的女性主义景观————作者:聂云美;
摘要:<正>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性别叙事的结构性变革。从《你好,李焕英》(2021)对母女关系的温情解构,到《消失的她》(2022)对婚姻暴力的悬疑化呈现,从《芭比》(2023)的粉色乌托邦到《坠落的审判》(2023)的法庭罗生门,直至2024年《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影片的集群式爆发,银幕上的性别光谱持续拓宽。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创作转向与市场结构的深层演变形...
河南省戏剧艺术档案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发展启示——以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为例————作者:祁志潇;
摘要:<正>河南省戏剧大赛(第十六届称戏剧展演)自1985年创办以来,不仅成为中原文化和戏剧创作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地方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第十六届戏剧展演更是集中呈现了新时代河南戏剧艺术发展的创新成就。此次展演汇聚了全省各地的优秀戏剧作品和人才,展示了河南省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档案资源。这些档案包括剧目剧本、舞美设计、演出视频、剧照、戏剧评论等,全面...
《永夜星河》:游戏化叙事、想象力消费与参与性互动————作者:李文萃;
摘要:<正>在数字化与泛娱乐化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空前高涨,游戏产业、数字技术、互联网文化迅猛发展。影游融合凸显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与产业业态,围绕影游融合所展开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全面和系统。而随着带有游戏特征与奇幻色彩的剧集出现,剧游融合的话题也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如戴清等人通过考辨影游、剧游之间的异同,指出剧游融合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在叙事容量、互动...
求异存同——元杂剧《杀狗劝夫》与南戏《杀狗记》对比分析————作者:高崇勋;
摘要:<正>元杂剧《杨氏女杀狗劝夫》与南戏《杀狗记》均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优秀作品,分别代表了杂剧与南戏两种戏曲形态。元杂剧《杨氏女杀狗劝夫》[1]又名《杀狗劝夫》《杨修然断杀狗劝夫》,今存两个版本,其一为《元曲选》本,未署作者名;其二为《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署“元无名氏”。南戏《杀狗记》[2]为四大南戏之一,现存完整版本收录于明代毛晋编著的《六...
孤村不孤——小剧场话剧《孤村》导演创作谈————作者:李享达;
摘要:<正>大概是四年前,我们正在为今年,也就是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大的时间节点筹备和组织创作剧本时,看到了李宝群老师的“抗战三部曲”,其中就有这部《孤村》。看完后,我觉得这部戏特别符合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的气质,也特别契合我们这代人。它写的既是八路军在中原战场的战事,又是我们河南的乡村故事,所以就斗胆和李宝群老师取得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
同题异构:豫剧《蔡文姬》人物塑造的三重突破————作者:周文蝶;
摘要:<正>蔡琰,字文姬,是我国历史上才情卓越的女性文人,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经典作品。从古至今,以文姬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创作可谓层出不穷,原因可归纳为两点:其一,蔡文姬是东汉末期名儒蔡邕之女,自幼受父亲精心培养,加之天资聪颖,幼年便有“听琴辨音”“过目不忘”的才名;其二,据《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记载,她一生经历坎坷,极具传奇色彩。据记载,早在元朝时,就有杂剧《蔡琰还朝》;明朝...
意象、演绎及语境:论古筝艺术的性别气质建构————作者:石贺嘉;宁泽心;
摘要:<正>古筝以其空灵的音色、深邃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1]。长期以来,其审美属性与“温婉柔美”的女性气质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内在关联,深刻地塑造了古筝的曲目创作、表演实践乃至大众接受。学界对此已有的探讨,或从音乐形态学入手,剖析其旋律调式的柔和特征;或侧重于演奏技法,梳理各流派“以韵补声”的典雅音色追求;亦有美学研究指认“柔性”为其...
“封神”之路:乌尔善魔幻电影的类型实践与工业化转型(2009-2015)————作者:谢昊;李凯伦;
摘要:<正>乌尔善导演在“封神三部曲”之前的创作轨迹,呈现出中国魔幻电影从亚类型实验到工业化拓荒的美学转型。本文以“封神”系列之前三部作品为研究样本,重点考量乌尔善在“前封神”阶段(2009—2015)积累的宝贵经验及形成的创作范式。研究发现:《刀见笑》通过解构视觉文化符号,进行暴力拼贴,颠覆传统武侠类型模式,构建后现代魔幻江湖;《画皮Ⅱ》则以商业逻辑为主导,通过三角恋模板与视觉奇观实现魔幻...
论系列电影续作何以超越前作——以《哪吒》系列为例————作者:孔金美;
摘要:<正>一般认为,系列电影只是为赚取票房收益而进行的吸血鬼式的影像实践与回炉式的叙事再造[1]。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虽成功延续了前作的票房神话,但却因“高票房、低口碑”备受争议。同档期的《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亦因“剧情混乱”“文戏冗长”等争议,未能满足观众期待。国产电影续作常常因为叙事同质化、角色扁平化、文化表达浅表化等问题,难逃“珠...
制度与人——《中国当代美术制度研究》序————作者:郑工;
摘要:<正>一《美术观察》2021年第11期的热点述评“新中国美术制度研究”专栏,有几篇讨论文章,李朝霞参与了。对这一话题,她接触得较早。2010年她的博士论文《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就是以1950至1966年《美术》杂志为例,讨论“新中国美术制度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这是她对中国当代美术制度研究的出发点。之后,在博士后阶段,她就转入“新中国美术制度”专题,展开更为全面的讨论,并获得国...
纪录片《苏东坡》的叙事策略与教育意义————作者:江梅玲;
摘要:<正>由湖北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苏东坡》于2017年(苏轼980周年诞辰)在央视播出,引起观众广泛的关注与共鸣。“在苏轼身上,正蕴含着令无数读者吟咏不尽的传统文化内涵。《苏东坡》纪录片的热映,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1]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眉山三苏祠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音乐创作
- 省级孔学堂
- 国家级中国美术
- 国家级传媒
- 北大核心图书情报工作
- 省级创作与评论杂志
- 省级中国编辑研究
- 省级图书馆论丛
- 省级读者欣赏
- 国家级写作(上旬刊)
- 省级北方人(悦读)
- 省级文学与人生
- 省级文学界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省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省级记者观察
- 省级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思想与文化
- 省级椰城
- 省级湘潮
- 北大核心中国文学研究
- 省级出版与印刷
- 国家级文化月刊杂志
- 省级新阅读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大连大学学报
- 省级重庆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敦煌学辑刊
- 省级三月风
- 国家级抗战史料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