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期刊简介
1985年创刊,系四川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学术期刊。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专业刊物期刊之一。它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的特征,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新闻界》集传媒理论研究、传媒运作实务研究及资讯为一体,深受传媒领域及相关产业的理论研究者和中、高层从业者欢迎。迄今为止,期刊连续四届被被评为中国新闻核心期刊,连续四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为数不多历史悠久,具有较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的传媒专业学术期刊之一,在业界和学界享有盛誉。2011年,《新闻界》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同时进一步优化内容结构,提升内容质量,更多关注业界的热点与需求,更多关注对实践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刊物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新闻界》2012年第22期目录
传统媒体报道中的网络:特征、议题与形象——以《南方都市报》“网眼”版.......周葆华
论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与意指实践——试引入一种新闻图片的符号学分析方法......李玮
论广告传播中的印刷媒介演进................................................付淑峦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对“景观社会”的构建..................................徐尚青
浙江省平面媒体媒介融合发展纵览............................................李骏
新媒体时代个人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博弈模型....................................刘春华
日本广播电视机构媒介素养实践研究..........................................高昊
新闻界最新期刊目录
创造视觉联结资本:数字新闻生态对视觉行动主义的重新部署————作者:常江;李想;
摘要:在数字时代,视觉行动主义与新闻实践具有逻辑和价值同构性,是行动主义视觉化和数字新闻行动化两种媒介实践趋势的融合。视觉行动主义的场景是多元新闻行动者基于视觉新闻生产行动构建的动态关系网络,目标则是动员情感公众介入公共议程以推动社会变革。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赋能重塑了视觉行动主义的生成机制,也相应地赋予其差异化的结构特征及涌现进路,培育出博弈型、修复型、共创型及仪式型四种行动范式,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激活并维...
概念孤岛何以形成?——“X新闻”概念的类型分野与生产路径研究————作者:杨鹏成;朱姿伊;
摘要:新闻学术概念是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当前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大量“概念孤岛”,“X新闻”概念群即典型体现。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维度系统梳理了新闻学术概念的类型,基于此整理并编码了132个“X新闻”概念,以揭示其整体特征以及概念孤岛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在内涵厘清、理论建构和对话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且在中国语境下缺少主体性自觉。文章认为,实证主义范式存在着使概念生产孤岛化的逻辑必然...
“眯眯眼”争议:视觉符号中的创伤记忆与修辞博弈————作者:彭华新;孙序文;
摘要:近年来,“眯眯眼”的审美旨趣与政治隐喻在中国社交媒体中形成争议,并演化为多元且复杂的舆论圈层,争议内容也逐渐由文化论辩转变为网民身份的修辞冲突。语料库显示,围绕“眯眯眼”的争议不仅体现为视觉形象之“美丑”的判断分歧,更关乎对历史创伤、文化主权与话语正当性的解释结构冲突。抵制方倾向于构建“生理特征→‘黄祸论’符号→民族创伤”的能指链,而反对方则试图打破符号的固化结构,提出文化表达的主体协商权。双方在...
“传播社会学”在中国四十余年的境遇——基于“中国知网”“关键文献”的考察————作者:郭建斌;吴俐伶;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中的“关键文献”,文章对中国“传播社会学”四十余年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景式”的梳理后发现,过去四十多年中国“传播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术语不断涌现,但基本含义未得到较好厘清,“剪不断,理还乱”;规范经验研究较少、思辨式讨论日渐热闹,有“重返摇椅”的趋势。这样一种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研究者“主体性”缺失的体现,未来中国“传播社会学”的出路还在于回归规范的经验研究
理解AI魔改:人机共创时代的符号狂欢与技术狂热————作者:孟婧;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机共创实践,“AI魔改”借助深度伪造、风格迁移等数字技术手段,创衍出大量新奇、反常的符号组合和奇幻意象。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赋予了一种“魔法”的隐喻特征,其中“魔”的能指不仅标示出技术的新奇性,更隐含着技术异化与失控的风险。AI魔改在本质上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符号狂欢,文化创作被异化为技术展演,并服务于技术资本的持续扩张。人工智能的“魔法”隐喻和“狂热”的技术意识形态遮蔽了...
否思“AI狂热”: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维度与自主性逻辑————作者:杨奇光;
摘要:基于对“AI狂热”的否思,本文以新闻业为本体,在STS理论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闻业与技术关系问题的概念化。作为社会运行中的重要行业门类,新闻业基于技术原理、功能属性和应用价值等层面对AI狂热的报道建构了关于新技术的批判叙事,并以媒介镜像的方式呈现新技术的社会化过程。与此同时,AI亦是新闻业开展专业化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利用的技术工具,对于AI狂热的否思反映出新闻业对于新闻与技术关系本质的认知。由...
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作者:周庆安;
摘要:在国际传播格局加速重构的语境下,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传播范式正面临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深层单位,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新的叙事支点,并重塑其传播结构。本文从文明概念的演进出发,系统梳理其在国际传播话语中的生成机制,进而探讨其如何由概念范畴转化为叙事模式,最终嵌入文明交流互鉴、引导全新对话关系的生成。本文认为,文明话语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西方传播逻辑失灵的回应,也...
从“身-媒”到“人-机”的主体边界融合:具身智能的主体性之思————作者:赵海明;
摘要:具身性作为理解身体与媒介的核心概念,不仅解释了“身-媒”关系问题,使其理论使命延伸到“人-机”关系层面,还破除了人-机主体性的争论泥沼,为理解具身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开辟了新路径。认知-传播-情境的具身化主体由人-机具身实践建构,超越了“主体-客体”模式,表现为基于本己身体的知觉经验、人机传播的意义生产和人机共在的生活世界;延伸-断裂-重塑则构成具身智能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技术之于感官知觉及身体经验的延...
见外知内:国际传播的过渡状态与文明范式转型————作者:姬德强;王琳;
摘要:如何处理内与外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传播的底层问题。本文聚焦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从对内向对外转化的“过渡状态”,即在关注外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重构了内部视野的边界,与之伴随的是对自身传播能力的集体性焦虑和对外部效果证明的渴求式心理,并提出两个方面的过渡性表征。一是理论方面以“外”为要,通过提炼国际精准传播理念和与区域国别学交叉互动,实现了研究的矛盾转移;二是实践层面则以“外”为准,表现在主体上的代理和平...
从共生到进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文化的非对称演化机理————作者:战迪;方杰云;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景观的革新持续突破人类感官界限与叙事想象边界,推动数字生态向深度智能化演进。本文基于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跨学科视角,系统探讨了技术文化关系从“共生”向“进化”的理论演化路径。研究表明,技术自主系统与人类认知需求形成了既受限于生物适配边界、又根植于技术物质基础的递归互构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内容自主生成和分发机制构建了新的文化模因生产逻辑:技术的模块化重组增强自我效...
具身智能何以具身: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与现象学考释——探访一种动态化的具身媒介思想————作者:吕清远;
摘要:具身智能的发展让智能体以身体的姿态闯入人类世界,也让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问题走进学术视野。本文从身体现象学的视阈出发,考辩了技术媒介在具身实践中的本体地位,还原了技术媒介作为身体直观的现象本质,并揭示了技术媒介本体化实践的具身逻辑。技术媒介作为存在于人类肉身之间的机能主体,通过感官在场、意识显现与行为习得不断构造自身的身体图式,这也使得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越发呈现出知觉变更、思想转译与惯习定向的具...
堆叠与展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传播与生发机制————作者:王帅;张涛;吴靖;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空态势,有关人工智能内在生发机理的探索因此也方兴未艾。吉尔·德勒兹的“褶子”思想已在数字建筑、新闻传播学、可视化交互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其可衍生出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内部生发机制复杂性的理论框架,人机交互进而能理解为一个无穷堆叠与展褶的信息空间。通过引论褶子概念推演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有机表征与新时空传播形态,将褶子思想与人机交互的质询联系起来,可以...
“事实”的危机:计算宣传中的信任操纵与真实性增值————作者:汤景泰;陈秋怡;
摘要:随着智能传播模式的兴起与大国竞争的加剧,国际传播呈现认知建构与情感引导的趋势,各类行为体频繁使用计算宣传活动进行舆论塑造。计算宣传的核心策略是高频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谎言重复千遍即为真理”不再只是修辞,而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从其内在运作机制来看:在叙事层面,操纵者通过部分真实与整体欺瞒、权威符号与来源伪装以及叙事框架与情感共鸣三条路径,为虚假信息赋予权威外观、连贯逻辑与情绪张力;在技术层面,开放平台...
符号权力的“智能再生产”:中文AI大模型生成记者图像分析————作者:王彦博;任吴炯;姚俊臣;
摘要:大模型生成的多模态内容广泛进入网络空间并开始影响公众认知,突破了以往由人的符号权力控制的社会现实建构过程。本研究提出“智能再生产”概念,以理解大模型如何通过符号权力机制建构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职业形象。进而以记者职业为例,分析中文文生图大模型生成的记者图像,结果发现,大模型通过选择性强化特定视觉元素构建记者的专业精英形象;在性别表征上,女性记者被赋予更高“可视性”但更低“能动性”,而男性记者则更多地...
在“受众”中找回“公众”:我国政务新媒体的治理界面失灵与调适————作者:周怡靓;曾培伦;
摘要:政务新媒体是平台化时代政府服务公众、联系公众的重要渠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政务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体系,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治理失灵的现象。本文从界面治理理论出发,构建政务新媒体界面治理分析框架,认为部分政务新媒体治理失灵是因为媒体逻辑替代了治理逻辑,将界面对象锚定于“受众”,进而提出应当在治理对象、治理功能和治理环境三方面进行界面调适,推动政务新媒体在“受众...
情绪传染:一个“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假设”?————作者:黄宪成;
摘要:尽管“情绪传染”理论被广泛援引至网络传播领域并加以实证,但存在偏误。生物学意义的传染模型奠定了“传染”概念的认知基础,情绪传染也遵从这一生物模式而具备了发生学的基础条件,心理学的情绪传染研究核心在于测量并确证情绪作用的因果关系之存在与有效。然而网络情绪传染研究的偏误在于:理论嫁接过程中仅取用心理学情绪传染理论的表层概念,未兼顾复杂的因果作用判定,这导致实证研究关于情绪作用之因果关系的测量标准严谨性...
微短剧叙事呈现节奏对受众认知与情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B站微短剧及其弹幕的分析————作者:孙鹤立;郭沛豪;汪文斌;李鹏;
摘要:微短剧以“短平快”的叙事呈现节奏塑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也因此饱受争议。不同于以往聚焦微短剧叙事内容的研究路径,本文将叙事呈现节奏视为可量化的客观变量,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视频图像特征与弹幕语义特征相结合的跨模态分析框架,并结合认知负荷与情绪归因理论系统考察其对受众认知负荷与情感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微短剧叙事呈现节奏对受众的认知负荷与情感体验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时...
信息高风险时代的新闻创新与人工智能————作者:王辰瑶;封丽;
摘要: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与社交网络叠加生成当下信息高风险环境的内在原因,并指出,面对这种情况,新闻业不能仅考虑“应用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更应采取“面向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因为前者追求的只是在现有框架下提升新闻业效率,而后者才是对新闻业在当下信息生态系统中存在意义的重新锚定。本文讨论了四种“面向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行动,包括:对新闻工作机制展开广泛的“再阐释”,重建新闻面...
重构与治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逻辑、理论与实践————作者:虞鑫;苗培壮;
摘要:在全球主流媒体普遍面临结构性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呈现出迥异于西方资本主导模式的发展进路。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为方法,以“主流概念-系统方法 -变革实践”为核心分析框架,揭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在于统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重逻辑的内在矛盾,并通过“内部要素-外部关系-概念体系”的三维系统重构,突破原有形态束缚和路径依赖,激发治理活力。研究提出,应以“结构优化-关系协同-理论创...
从“媒体融合”到“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传播调适的中观理论初探————作者:喻国明;李钒;臧秀峰;
摘要:在平台逻辑与制度目标双重张力下,传统“媒体融合”范式已难以解释主流媒体在多平台生态中的传播行为机制。本文以“传播调适”为中观理论,为分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理论工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转变的三重逻辑“目标逻辑-操作逻辑-核心逻辑”,阐释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做减法”“认知争夺”与“明确使命担当”实现结构减重与价值引领。进一步,文章建构“传播调适”的理论支撑基础与结构模型,从制度回应机制、意识形态嵌...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读书
- 省级美与时代·城市版
- 省级电影评介
- 北大核心伦理学研究
- 省级艺术学界
- 省级华中人文论丛
- 省级幸福家庭
- 省级书摘
- 北大核心近代史研究
- 省级艺术生活
- 北大核心周易研究
- 省级鸭绿江
- 省级武夷学院学报
- 省级散文(海外版)
- 北大核心天涯
- 省级焦作大学学报
- 国家级情报科学
- 北大核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省级沈阳大学学报
- 省级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
- 省级文化博览
- 省级少年文艺(上半月)
- 省级创意设计源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省级西北师大学报
- 省级天中学刊
- 省级古典文献研究
- 北大核心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 国家级曲艺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