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台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大舞台

大舞台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3-1004/J
国际标准刊号:1003-1200
主办单位: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新闻界》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芒种》中文核心期刊

    
《大舞台》期刊简介

   《大舞台》杂志是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大舞台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省级艺术类学术期刊,杂志为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1004/J;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1200;邮发代号:18-8;定价:12.00元/期。杂志为月刊,每月一本,25号出刊。
   本刊为: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收录期刊。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版)。

 《大舞台》2012年第11期目录

  《长生殿》与《桃花扇》艺术比较论.........................颜欢
  武汉地区业余楚剧团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朱家骏
  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的艺术特征...........................胡娟
  试论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异同.......................郭彦亭
  探析传统皮影视觉艺术.....................................晏莉
  昆曲衰落的原因...........................................王扬扬
  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抉择...........................封晓东
  论《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征.............................李艳
  小提琴曲《牧歌》分析.....................................赵鹏程
  19世纪德意志严肃音乐思想中的民族意识.....................车新春
  试论音乐织体写作的模拟手法类型...........................陈晓光
 

  
  

  大舞台最新期刊目录

同名话剧《家》的改编对比研究————作者:史欣冉;

摘要:巴金的小说《家》分别被吴天和曹禺改编为同名话剧剧本。吴天在1940年改编的《家》和曹禺在1984年改编的《家》两者在创作动机、改编策略和主题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原著进行改编。吴天版以散绘面,展现了封建家庭的悲剧横截面,他遵循原著,展现原著精神内涵,力图完整呈现原著。曹禺版以情窥全,展现青年人内心矛盾与情感纠葛,曹禺的创作聚焦“人”,以情动人,故事情节紧凑

评剧洪派坤生的艺术特征————作者:侯丽静;

摘要:洪派坤生是评剧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尤以女演员饰演男性角色著称,由洪影创立、张俊玲传承发展。其艺术特色以声腔的刚柔并济和肢体语言的大气传神为核心,结合评剧的民间性与戏曲程式,形成独特的舞台风格。洪派坤生艺术以声腔革新与性别反串为双翼,突破了评剧生行传统,以“情技合一”的表演理念,赋予男性角色更立体的艺术表达,成为评剧跨性别表演的典范

母亲河的守望与孩子的远航——儿童剧《飞越母亲河》观后————作者:李磊;

摘要:儿童剧《飞越母亲河》以充满童趣的舞台叙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勇气与成长的故事。本文从情感表达、儿童叙事角度、黄河文化呈现、守正创新结合、科技赋能舞台艺术创作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赏析,以期对儿童剧的创排有所启示

传统剧目的当代演绎——以国家京剧院王越版《铡判官》为例————作者:张昆昆;

摘要: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包公戏以刚正不阿的司法正义符号建构起清官文化叙事范式。京剧《铡判官》作为经典剧目,以跨越阴阳的艺术想象拓展戏剧空间塑造了包拯的传奇形象。该剧通过多元行当协作,构建紧凑且富有张力的剧情。人物形象刻画细腻,音乐设计紧扣剧情与人物心理,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王越在复排中承继“裘派”精髓,其表演融合个人体验与角色塑造,实现传统与时代的对话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旅游体验发展策略研究——以“琅琊古城”为例————作者:刘明;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升级,沉浸式体验正成为当下风靡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本文以“琅琊古城”景区为例,借助Python数据挖掘工具和网络文本分析方法,对该景区在携程网站上的游客评论进行数据采集,并结合实地调研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该景区的发展现状和特色,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服务与设施尚不完善、商业化过度、演出内容有待改进、文创产品种类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优化策略...

情感共振与城市品牌塑造——以威海火炬八街“网红经济”为例————作者:杨玉青;

摘要:文章聚焦威海火炬八街,深入探讨青年群体情感需求与城市品牌塑造的互动机制。通过剖析火炬八街“网红经济”的形成逻辑,构建“颜值驱动—社交传播—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路径模型,揭示青年情感共振对城市文旅品牌升级的重要赋能效应。研究指出,以“微改造”为核心的空间美学重构、以“情绪价值”为导向的体验场景创新,以及“政府引导 + 市场共创”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威海文旅品牌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的关键所在

河北省“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作者:王若冰;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逐渐崭露头角,业界开始探索“微短剧+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本文就河北省“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策略,旨在更好地推动河北省文旅与微短剧的深入融合发展,提升河北省文旅消费潜力

明月西渡入歌行——唐诗译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融合————作者:杨旻晗;

摘要:<正>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和举世瞩目的璀璨文化,而中国古诗是中国独有的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学样式。中国古诗从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可以窥见其由来,该诗集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三百零五首诗。中国古诗到了隋唐时期迎来了鼎盛,尤其是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中国古诗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为古诗成为中国古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样式起到了决定性的...

论上昆版《占花魁》对小说创作思想的复归————作者:王林林;

摘要: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书写了卖油郎与青楼花魁间的爱情故事,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较大影响,明末清初李玉据此改编了戏曲剧本《占花魁》。但由于二人创作背景与书写观念不同,两者对于卖油郎故事的情节结构、人物身份、主题思想的表达皆有所差异。而改编自李玉《占花魁》的上海昆剧团版《占花魁》在情节结构、人物身份、主题思想上却不同于李玉的戏曲剧本,其摆脱了李玉的家国叙事,反而展现出对小说《卖油郎》...

河北赛戏现状调研报告————作者:赵惠芬;李廷涛;

摘要:<正>河北赛戏,作为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赛戏不仅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浓厚民间色彩和仪式感的传统文化活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人员对河北赛戏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其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工作建议。一、基本情况(一)河北赛戏的历史赛戏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

论《我这一辈子》在大小剧场间的呈现————作者:李曈;

摘要:小剧场戏剧区别于大剧场戏剧的主要标志在于物理空间的改变,小剧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态,在相同的题材和故事内容限制下,与大剧场有不同的舞台处理与艺术呈现。文章从改编自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的两部作品来例证,就李六乙版大剧场与方旭版小剧场话剧舞台具体呈现的对比,深入探讨二者的特征区别

巴洛克声乐艺术与教学实践研究————作者:许晖;王志鹏;

摘要:“声乐断代史”作为国内音乐学院的核心声乐理论课程,是音乐史课程衍生而来的专题性子课程。文章聚焦“声乐断代史”中的“巴洛克声乐艺术”,通过系统梳理这一时期歌剧体裁的发展脉络与风格特征,结合“断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旨在为巴洛克歌剧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传承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方法论路径

创新主旋律戏剧的表达方式——以上党梆子《申纪兰》为例————作者:江涵;

摘要: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艺术碰撞的今天,“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山西上党梆子《申纪兰》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为原型,通过舞台艺术的创新表达,为地方剧种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为戏曲现代戏的突围做了一次探索性尝试。该剧打破了传统戏曲与现代主旋律戏剧的壁垒,在舞台艺术维度重新定义了主旋律的表达范式,从说教符号转向人性叙事,从政治图解回归艺术本体

袖珍方寸有乾坤——品评祝晓亮先生篆刻艺术之美————作者:王彧浓 ;邢志军;

摘要:<正>石不能言最可人。温润如玉的青田石,经祝晓亮奏刀治印,脱胎换骨,成为一方又一方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满白文印“艺文兼美”,印中四字娴雅,体态婀娜而不失端庄,直线弧线搭配合度,直线令其稳重,弧线舒展身姿,各臻其妙,洒脱流美之中复见安详。“夕阳欲下山,一半恋流水,短笛牛羊归,余光照童子”一印,其文字圆转秀美,无论文字悬殊,笔画繁简,都能自然、融洽地统一在一印之中。“吟诗人老天涯,闭门春在...

湾里庙的繁华旧梦与今朝新韵————作者:贾吉庆;

摘要:<正>在石家庄的历史长河中,湾里庙不仅是商业的传奇地标,更是戏曲文化的璀璨殿堂。回溯往昔,这里曾是戏曲演出的炽热舞台,每逢演出,盛况空前,令人心驰神往。20世纪30年代,湾里庙商业街(彼时的同乐街)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的汇聚之地。据民国文献《石门新指南》记载,这里诞生了旨在“网罗名票、研习国剧”的石门国剧研究社。同乐园和第一舞台两大知名剧院坐落于此,为戏曲演出提供了绝佳场地,也见证了一段段...

刍议文商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戏剧的发展——以天津沉浸式戏剧为观察主体————作者:沈楠;

摘要: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文商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本文梳理了沉浸式戏剧在天津文商旅市场上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寻找一杯有故事的咖啡》《寻找戏剧家》《寻梅·又见虞姬》等剧目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分析,以求进一步厘清沉浸式戏剧在天津文商旅市场上的发展路径

上话版《变形记》的舞台叙事与改编意义————作者:胡明华;

摘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变形记》在忠实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戏剧改编。戏剧以肢体表演和视觉意象的表达为主,在现实生活的线性叙事中不断插入回忆和梦幻,聚焦家庭亲情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侧重于现代人“自我追求与实现”的主题表达。与国内其他的《变形记》戏剧改编版本相比,上话版的演出因故事情节完整、情感表达细腻流畅,符合大众雅俗结合的观赏需求,使其从小剧场的小众演出进入大众化的接受视野

重构表象下的性别叙事困境——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作者:王蓝逸;金蕊;

摘要: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惊人的票房成绩和产业技术革新,引发广泛关注。影片通过重构殷夫人的母职实践、增设石矶娘娘等女性角色,试图回应现代性别诉求,但内核仍固守传统性别秩序:母职被窄化为女性唯一的价值实现途径;对立阵营的女性难逃工具化和刻板化命运;而男性同盟乌托邦的建构则将女性进一步边缘化。中国动画产业若欲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亟需正视性别平等议题,在技术升级中同步推进人文价值观革...

“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刍议————作者:杨心歌;

摘要:<正>一、概念的误区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代重要的皇家宫殿和避暑胜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诸多文化元素中,音乐文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长久以来,“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这一说法在学界和社会认知中广泛流传,给人们一种宫廷音乐在承德避暑山庄有着广泛传播和发展的印象。然而,经过深入研究相关历史资料和实际音乐文化表现,我们发现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神州擂————作者:高源;

摘要:<正>时间1941年秋。地点沧州。人物罗镇海,45岁,文武老生,武林领袖,好汉之一。宫凤山,26岁,武生,骆红霞恋人,好汉之二。骆红霞,24岁,武旦,好汉之三。郭金田,55岁,花脸,好汉之四。陈书林,56岁,武丑,杂技班班主。麻生,48岁,花脸,日本军官。杨玉清,28岁,武生,好汉之五。杨玉波,17岁,武生,杨玉清之弟,好汉之六。冯顺,16岁,武生,郭金田徒弟,好汉之七。说书人,20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