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论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民族论坛

民族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3-1009/C
国际标准刊号:1007-8592
主办单位: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管单位:湖南省民族研究所
查看民族论坛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新疆社科论坛》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理论前沿》省级文学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民族论坛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民族论坛》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民族论坛》杂志于1983年创刊,是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主办,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一份集新闻性、权威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时政、财经、文化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3-1009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8592,邮发代号:42—223,发行范围遍布全省14个市州,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关注度与美誉度。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龙源国际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聚焦、人文、世相、地理、博览。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武陵山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 黄忠彩;田长栋;方清云5-10

  武陵山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协作研究 田开春11-15+34

  桑植民歌与张家界文化旅游的发展 杨雅君16-20

  沅水女儿 沅水情结——访三峡大学刘冰清教授 徐杰舜21-27

  咬定"银饰"不放松——访贵州大学闫玉博士 徐杰舜28-34

  人类学在商务研究中的适应性——以南方某大学餐饮服务为例 田广;丹·特罗特;邵欢35-43

  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关于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崔海亮44-49

  乡镇改革创新需要新思维 王彦智50-52

  侗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的经验教训及借鉴 江明生53-56+64

  王朝势力的地方渗透——以清代湘西妇女节烈为视角 尚晴;刘祥群57-60

  鄂温克"贝奇仁"狩猎文化意蕴探析 张广才61-64

  广州市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入实证研究 孙艳;热合玛依·吐尔逊65-69

  孔子"三重孝道"思想探析 黄琦70-72+81

  清水江文书所见林业生产投资之效益分析 李向宇73-76

  解读后现代宽容 冯润77-81

  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波普尔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为视角 孙健飞82-85+100

  明宣宗时期女真政策论述 叶晓婷86-89

  畲族"石莲花"纹装饰特征研究 张洁90-95

  核心期刊目录2015投稿档案信息化中对档案工作者的素养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档案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以及意义,并根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的素养要求。

  [关键词]核心期刊目录2015,档案信息化,档案工作者,素养要求

  随着当代社会电子科技为主流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使档案资源利用率直线上升。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档案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的素养有了新的要求。

  民族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作者:郑大华;

摘要: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而奠定这一转折点之基础的便是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日本帝国主义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侵略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不要区分你我、大家的生死和命运都是相同的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次,国共两党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宣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促进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

后全球化时代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规制、范式变革及其实践生存智慧————作者:袁祖社;张媛;

摘要:全球化是人类交往打破洲际和族际界限,彼此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既加深了国际交往程度,也促进了全球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然而,随着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剧、美国背离多边主义、全球贫富两极分化等新特征的出现,必须警惕民族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极端的势力,即极端民族主义。这种极端情绪在国际交往中表现为: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的问题,便滋生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伴随盲目排外行为,以及对...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维构建————作者:张淑娟;于淡宁;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实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从战时策略逐渐向国家建设方向转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系统性构建:在政治上,明确中华民族的政治边界,将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统一,在统一国家内对各民族作出政治安排;在经济上,以“减租减息,发展生产”为全民族抗战凝聚力量,通过“没收汉奸财产”缓解全民族抗战的财政困境,并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巩固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

互构与共生:“承认理论”的范式重构及其共同体实践进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土化转型研究————作者:王迎春;沈桂萍;

摘要:“承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本质上是西方政治哲学与中国治理智慧在民族国家建构维度上的创造性对话。本文从理论旅行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从黑格尔到霍耐特承认范式在中国语境的本土化逻辑,揭示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层互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理论移植层面,中国学界通过“双重解码”机制实现了范式创新,既吸纳泰勒“承认政治”的规范性内涵,又将其与费孝通“差序格局”等本土理论耦合,最终构建了具有东方特质的“共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概念英译研究————作者:郭薇;陈芯慧;

摘要:<正>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面临术语标准化与跨文化阐释的双重挑战。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4年间官方文献与海外媒体报道的语料分析,采用历时演变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该概念的翻译规范与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当前该术语的英译存在标准缺失、译法多元等问题,而forgeastrongsen...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新疆地方立法质量————作者:颉丽萍;白丽;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是我国统一法律体系下多层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语境下,推进新疆地方立法建设,需从社会治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润疆、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平等保障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同时,要营造广泛的法治文化环境,促进个体法律认知向国家、民族共同体信仰的转变。立足新形势下以法治助推深化改革,推进新疆现代...

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样态及当代启示————作者:李丽萍;艾力;

摘要: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是北方多族群活动的重要场域。在王朝行政一统管辖的政治环境下,通过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多元互动,区域内各族群在交往交流基础上逐步呈现出交融态势,为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了鄂尔多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进入新时代以后,促进民族“三交”成为民族工作重要内容。鄂尔多斯各民族“三交”的历史是内...

晚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双重背景和三种形态————作者:何卓恩;饶翠;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大民族,它以政治认同为本质,同时包含着族群和文化不断交融的意蕴。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有着双重的大背景。一是近代世界变动下民族国家视域的出现,一是中国历史中“中华”观念的多元存续。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血统论、文化论、疆域论三种形态,对应着血统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相互缠绕。传统“天下”观下,“中华”兼具种族、文化与帝国三重面相,而...

全球时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矛盾及其问题——基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视角————作者:陈曲;

摘要:自民族国家产生伊始,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便与民族主义浪潮的起伏紧密交织。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民族国家话语曾一度走向式微,如今又迎来了复兴与重构。回顾众多关于民族国家的讨论,当代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在其著作中对现代民族国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揭示了西方民族国家所陷入的“无政府状态”与“本体性安全危机”,并深刻剖析了民族主义的两面性。面对国家主权与军事暴力、监控与民主...

近代教科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者:李帆;

摘要:中小学教科书是国民教育的基本资源。在近代中国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情境下,教科书通过内容呈现与概念表达,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培育和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历史教科书最能体现国家与民族观念,也是培育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条件下,历史教科书编纂者多抱有家国情怀,对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心有戚戚,多从多元一体的角度书写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

明清以来湘西稻田养鱼与民众日常生活研究————作者:吴俊;

摘要:明清时期湘西地区“稻鱼共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生态适应与文化创造的生动实践。文章以生态民族学与日常生活史为视角,系统考察了该体系的起源、传播及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研究表明:(1)明初,王朝国家对湘西边缘进行开拓经营,汉族屯军的稻作技术在汉苗互动中逐渐为当地苗族先民所掌握。西迁至腊尔山台地的苗族,为适应湿冷、多沼泽环境,创造性地发明“铺树造田”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生态的“呆...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近现代上海的历史实践与启示————作者:陈俊昆;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在其城市发展史上所形成的多民族互嵌格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为当前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近现代上海的多民族互嵌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交错杂居,还涉及文化领域的认同交融、经济活动的共生共融、社会层面的多元互动,以及心理层面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普遍认同等方面。在共同的都市生活中,各民族流动融居、生计互惠、业缘互嵌,一同谱写了上海的近现代历史。立足于新时代城...

向“新”而行

摘要:<正>漫漫研究路,孜孜办刊人。办好一本学术期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实践研究,服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办刊人的责任和使命。为把《民族论坛》办得更好,我们聚智聚力,不断推陈出新,谋划新思路、明确新举措、增加新内容,力求新成效。延续新机制。从这一期起,本刊继续深化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湖南师大的合作,特邀知名专家学者撰文供稿。同时,积极...

文化旅游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以贵州台盘村“村BA”为例————作者:贺小荣;王亮;

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愉悦身心,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台盘村“村BA”自2022年走红后,不仅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成为旅游促“三交”的典型范例。本文以“村BA”为例,深入剖析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现实价值,包括推动区域人口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建设路径————作者:罗黎明;

摘要: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相关研究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问题及其能力建设关注度欠缺的现状,进一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能力的深刻内涵,并探讨提升这些能力的可行路径,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路径研究——以湖南为例————作者:段超;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方向。湖南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断取得新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创造新的经验,形成湖南模式。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充分利用湖湘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活跃的现代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

场域·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系统表征与进路————作者:李若青;郑雯;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具有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着更大的建设需求与挑战。文章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罗伯特·E.帕克的符号互动论为基础,把该理论的四种传播模型运用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分类当中,由此形成社会教育发生的四种场域分...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与优化理路————作者:包庭嘉;丁凯;

摘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基础上,不断重塑、丰富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一进程中,各族人民越来越以共同体样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以破解生存危机、突破发展瓶颈和保持团结稳定为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刻契合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造新型一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脉络及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范式的分析————作者:马明冲;刘亨;

摘要:作为一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经初创探索、曲折发展、恢复重塑、坚持完善四个历史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发递进蕴含着深层的结构观和历史观逻辑。就结构性变迁而言,宏观历史情境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走向,中观政治变量形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样态,微观行动主体引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演化变革。就历史性变迁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呈现出鲜明的路径依赖性,同...

从“以墙守边”到“治苗安边”:明清湘黔边墙治理结构演变——兼论北方长城————作者:陈文元;

摘要:明清时期,湘黔边区极不稳定,中央王朝曾先后两次修筑边墙,治理方针从军防镇戍限制转向管控与整合并重,通过政策调整强化统治,重构社会秩序。相较于明代,清初的湘黔边区曾维持相对稳定,但后复动荡,爆发了乾嘉苗民起义。清廷由此认识到既有治苗政策的局限性,因而适时调整施治方略:重修边墙划分民、苗界址,加强治安管控,规范贸易和司法,实现了从“纠偏”到“顺序”的转变。清廷吸取了先前的教训,不再一味依靠军事防控治理...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