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集刊》史学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由吉林大学主办的刊物。
《史学集刊》办刊宗旨为“传播学术薪火,弘扬历史文化”,办刊理念为“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创刊方向为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并重,突出跨学科研究、突出新思想探索。
《史学集刊》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史学集刊杂志栏目设置
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争鸣、区域史研究、外稿特译、特约来稿、博士论坛
史学集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广东史志
《广东史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史学集刊最新期刊目录
二战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博弈:以欧洲胜利纪念日为视角————作者:艾仁贵;
摘要: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许多国家设立了“欧洲胜利纪念日”。在纪念日期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选择5月8日,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5月9日,而冷战结束后不少东欧国家又将其从5月9日改至5月8日。纪念日期的差异反映了有关各方所建构的二战历史叙事,分别是美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和解放叙事”、苏联/俄罗斯的“抵抗和胜利叙事”,以及东欧国家的“双重压迫叙事”。这三种叙事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围绕二战历...
“异议区域”视角下的土耳其库尔德问题:从奥斯曼帝国至土耳其共和国早期————作者:李秉忠;刘姜;
摘要:库尔德人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及部落文化,影响了多层、复杂和垂直的准国家体系的形成,也阻碍了国家的有效介入,由此构成了国家治理中的“异议区域”。国家对部落文化的改造是否成功,是治理库尔德人“异议区域”成效的根本所系。奥斯曼帝国相对松散的治理模式与库尔德人的部落文化具有某种同构性,库尔德人作为“异议区域”居民虽未完全认同和服从于中央权威,但也没有转化为对国家的激烈反抗。而土耳其共和国推行的世俗化和“...
清代前中期黄河堤防土地方略考论————作者:李发根;
摘要:明清两朝基于漕运在国家统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虑及黄河、淮河、运河之间的关系,对黄河治理极为重视,将其奉为国家大政。加之,受地理因素等影响,堤防被视作河工根本,致使此前变动不居的下游河道固定于一线。因其宽度通常在数里至数十里,大堤至河槽间往往存有大量滩地。清代前期,经靳辅等治理,黄河基本安澜,滩地由地方政府与河务官员经理。随着乾隆朝中后期河患加重,河工经费剧增,以及沿堤种柳以柳根护堤、柳枝充作河工主...
抗日战争转折与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作者:张太原;赵静涵;
摘要:1943年秋,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都开始出现转折,逐步转入反攻,西线战场收复滇西、缅北,华北、华中根据地集中兵力频繁发起攻势,而东线反攻则因豫湘桂大溃败而暂时搁置。在盟国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国内局部反攻有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根据自身实力,分别筹划了全国反攻的路线图,并逐步付诸实施,从而使中国的胜利和日方的败局都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
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历程与两次“历史学家之争”————作者:谭渊;望路;
摘要: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德国虽然对纳粹进行了清算,但是对历史罪责的反思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战后初期,亲身经历纳粹统治的德国民众对历史罪责普遍采取沉默与回避态度。战后出生的青年一代成长起来后,在1968年学生运动的推动下,德国官方开始认真反思纳粹历史。1970年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成为德国反思历史罪责的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的公开呼吁和“历史学家之争”的...
新中国成立后吕振羽史学探微————作者:张越;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吕振羽撰写发表了为数可观的宣传、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文章,他此前出版的学术著作也大多经修订后再版重印,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自觉的围绕党在每个时期的政治任务”而进行。作为最早主张“西周封建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吕振羽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强调两周时期社会性质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他在“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中“隐而不发”,实则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考虑。吕振羽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构建————作者:王广义;
摘要:20世纪初,中国史学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体系向近代史学体系的历史嬗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中国近代史学体系也随之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转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之一,吕振羽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进行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主要内涵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发展方...
非典型宗族支派祭祖:明清徽州宗族支派祭祖活动研究——以祁门县善和程氏宗族圭山门《清程氏祭祀簿》为例————作者:卞利;
摘要:明代中叶以降,祖先祭祀是聚族而居的徽州宗族暨支族门派在日常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祁门县善和程氏自唐末程仲繁迁徙开基以来,繁衍日盛,支分派别,形成了众多支派和门房,其中圭山门在祭祖活动中不祭本门始祖而仅祭程宗溥,以及妇女广泛参与轮班司年等,呈现出迥异于徽州其他地区的非典型支派祭祖特征。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人口大量外迁、男性族人减少和程宗溥父子等祀产丰厚无疑是其主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首现及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传播————作者:翟宇;
摘要:“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完整表达形式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学界多有争议。在这些争议中,不乏定论性质鲜明但实则不确的论断,这些论断之所以一再出现,大致有三个原因。其一,对史料占有不足;其二,对已披露史料没有充分注意;其三,对现有史料的分析采取了非历史主义的态度。事实上,“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最初出现的时间比现在学界认为的要早一些,而其提出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其他政治势力在这一概念的发展史...
1950—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农作物虫灾工作的历史考察————作者:方海兴;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虫灾情况严重。党和政府将大力防治农作物虫灾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采取发动群众捕捉、施用农药剿灭、运用民间土法除治和开展田间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虫灾工作彻底扭转了旧中国严重的虫害损耗粮棉现象,促使科学观念与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新的社会风尚普遍生发,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紧紧依靠组织起来的农民群众,积极普及治虫科学知识及充分...
试论《史墙盘》《逨盘》的历史叙事成就————作者:许兆昌;徐星华;
摘要: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国早期史家在连贯性历史叙事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宏大格局。《史墙盘》《逨盘》在提供两篇首尾完整的王朝史和家族史作品的同时,还分别开创了王朝史、家族史分述与合述的两种叙事模式。这种述史实践...
《史学集刊》启事
摘要:<正>《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龙源期刊网、维普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博看网、新华网学术中国等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
奥斯曼帝国首席医师的身份嬗变及医疗行业的变迁————作者:王鹤年;
摘要:首席医师是奥斯曼帝国医疗体系与官僚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奥斯曼帝国医学史上发挥了显著作用。首席医师一职的设置沿袭了伊斯兰帝国传统,首席医师在原则上统领帝国的行医队伍,既在医师队伍中居于最高位,又在官僚体系中稳坐前列。作为医生,首席医师是服务于素丹的宫廷御医,为帝国精英阶层诊疗;作为官员,首席医师相当于今日的“卫生部长”,负责监督和管理宫廷及地方的医疗行业;作为知识精英,首席医师代表着帝国医学...
《西方的没落》中的文明形态话语————作者:董欣洁;
摘要: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中的文明形态话语,首次系统采用复数的文化和文明,来描绘人类群体多元共存的发展模式。而斯宾格勒眼中西方文明的没落,是就西方文化自身发展逻辑而言所出现的活力衰落及乱象,不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之下实力下降所导致的真正的历史地位没落。他的文化(文明)有机体逻辑体现的是西方学界将实践精神化的传统路径,在把握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上运用的是弱肉强食的斗争思维。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话语强调了组...
策略与路径:七七事变前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响应————作者:池子华;
摘要:七七事变前后,中国红十字会为提高“应付时变”的能力,采取“适应性”响应策略,以应对全民族抗战救护事业的需要。1936年6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发起成立救护委员会,建构起应急救护响应机制。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京津地区各分会,会同总会派出的医疗队,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战地救护。其间,救护委员会华北分会作为应急响应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淞沪会战爆发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对应急响应策略进行调...
新见出土文献视角下的楚史起源——兼谈楚人的“少子兴邦观”————作者:贾连翔;
摘要:根据清华简《楚居》、安大简楚史等出土文献资料,“穴熊”指“穴居之熊”,“鬻熊”的来历或与“(鬻)羊先处于京宗”有关,它们是季连的两个来源不同的称号。季连下一代君主是熊丽,又称“季丽”,楚人族名源于熊丽之母破腹产子,巫咸用“楚”闭合其创口一事,楚人得名反映了楚部族的兴起。《楚居》自季连开始的事迹并未有强烈的神话色彩,以其为肇端,反映了楚人对本国历史起源的认识。季连、熊丽在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二人均属...
南朝“东堂校籍”新解——以户籍与谱牒关系为中心————作者:李生平;
摘要:南朝时期,户籍与谱牒关系密切。南朝官方主导编撰了多部“天下氏族谱”,评定士族身份。谱牒成为户籍中标注士族门第的重要依据。南朝伪冒士族、户籍欺巧等现象严重,以致皇帝和朝廷注重校籍与修谱,甚至在宫城正殿太极殿的东堂核校谱籍。朝廷组织校籍,是将尚书上省库保存的“新籍”和下省左民曹库保存的“旧籍”,与“天下氏族谱”进行互校,从而区别士庶。东堂作为南朝政治运作的重要场所,极富政治权威象征性。“东堂校籍”实为...
论罗马帝国的税收监察使————作者:李大维;
摘要:税收监察使出现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是奥古斯都为整饬行省税收管理积弊、维护国家税收利益而增设的职位。税收监察使最初以元首代表的身份被派驻行省,监督直接税的征缴,后纳入骑士阶层职官体系,形成了完备的官制,同时在职能上向监督关税、遗产税等专项收入扩展,并具备裁决税收纠纷的司法权,在税收管理、社会经济治理和边疆防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公元3世纪,税收监察使以强制性手段控制人口和土地等税收资源以保障军需...
13—15世纪浙东粮食供给与沿海贸易兴衰——基于弘治《温州府志》粟麦种植记载的考证————作者:刘光临;
摘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求宋元明之际浙东粮食供给和需求,可以考证出明代弘治《温州府志》所存米麦信息源自南宋《永嘉志》,并根据其他资料包括南宋劝农文、《明实录》、明代永乐《乐清县志》、墓志铭及文集,复原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温州从粮食输入地成为输出地这一过程。这一结构性变化受到宋元明之际政策变迁的影响,特别是浙东社会在明初遭遇海禁以及卫所制度的推行,当地民众改采自给自足模式满足粮食需求,“民勤于力...
清前期北洋贸易兴起的制度探源——从一份乾隆晚期的平砝史料谈起————作者:彭凯翔;
摘要:北洋贸易的兴起是明清经济空间格局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开启了近代经济的先声。一份稀见的乾隆晚期平砝史料显示,北洋贸易各埠的宝银标准化在18世纪晚期已初具形态,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稳定运行至通商之后的清末民初,为各埠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货币标准化与度量衡会较、货币金融市场、商事组织、字号等方面的一系列商事制度息息相关,也正是这些商事制度的成立为北洋贸易的兴起提供了保障。通过梳理北洋贸易嵌入国家...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名家名作
- 省级东方电影
- 省级现代妇女
- 北大核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修辞学习
- 省级青年探索
- 北大核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信息方略
- 省级海岸生活
- 省级三角洲
- 省级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艺术导刊
- 省级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 省级家人
- 北大核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北京纪事
- 省级中原文物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国家级民间文学
- 省级党政论坛
- 省级江苏陶瓷
- 省级文山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美术教育
- 北大核心苏州大学学报
- 国家级神州
- 省级衡水学院学报
- 省级长春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贡嘎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