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面向国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学报遵循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倡导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本刊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还多次获得各种期刊奖项。1995年在首届全国社会科学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提名奖";1999年、2002年连续两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多年来连续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的荣誉称号;2004年在"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期刊。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建设工程中,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于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第一届北方“十佳”期刊
首届全国社科期刊奖提名奖
全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
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
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
吉林省社科十佳期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加强文化自觉 提升文化自信 邴正
(7)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车秀兰
(9)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新发展 韩喜平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12)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学 刘福森
(20)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 李维武
(31)国学及其论争思潮的民族生存论沉思 陈文殿
世界史研究
(37)俄中两国早期工业化比较:先决条件与启动模式 张广翔 王子晖
(45)俄罗斯公民日常生活中的贿赂与非正式支付 A.B.科诺瓦洛娃[俄] 张广翔(译) 钟建平(译)
(51)当代美国汽车交通的危害与轨道交通的复兴 孙群郎 刘洋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专题
(58)论北朝诗歌声律的发展 卢盛江 叶秀清
(65)胡应麟唐诗体格之辨 查清华
(7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 窦可阳
法律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研究
(77)生态文明建设对法治建设的影响 蔡守秋 敖安强
(85)从“统一监督管理”到“综合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评析 王曦 邓旸
(93)低碳经济视野下企业环境责任实施的路径选择 赵惊涛
档案核心期刊投稿: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的兴起
[摘 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庞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关键词]档案核心期刊,抗战时期,庞薰,西南少数民族,兴起,成效
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也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开放公共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对数据治理”到“依数据治理”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作者:蒋琪;陈艳利;
摘要:系统探究开放公共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揭示“对数据治理”与“依数据治理”的范式转换逻辑。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放公共数据通过重塑治理理念、调整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与转变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转型。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开放公共数据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上述关系以提升政府信息透明度和促进数字政府转型为双重路径,且当地区公共数据开放质量...
敬告读者
摘要:<正>本刊全面采用由中国知网提供的网络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注册并登录本刊主页上的“作者投稿系统”进行相关操作,网址:http://jldb.cbpt.cnki.net本刊文章数字版可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http://www.sju.cnki.net)、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http://www.nssd.org)下载使用。...
“新兴技术应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摘要:<正>2025年7月6日,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商学与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协办的“新兴技术应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学术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是学刊》《社会科学战线》《南方经济》《数量经济研究》等期...
生态保护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典化构造————作者:于文轩;卿悦;
摘要:作为生态保护法治的基本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应遵循生态安全保障的价值目标,关注预防对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强化预防手段的积极性和协同性。在生态环境法典中,风险预防原则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促进生态保护法规范体系协调融贯等方式,为生态保护法治带来体系效益。由于生态环境法典的规范稳定性与风险预防原则的科学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张力,风险预防原则纳入生态环境法典须做审慎处理。风险预防原则应作为预防原则的特殊形...
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生态环境法典责任制度设计————作者:刘长兴;
摘要:生态恢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环境法的制度设计应当贯彻生态恢复理念,以履行“对环境的责任”。生态环境损害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后果,法律责任制度可以在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法典的法律责任制度设计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生态恢复功能,在其既有制度逻辑下进行具体规则的调整以植入生态恢复理念;另一方面要发展和完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人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基于已有立法和...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体系————作者:漆思;常婷;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孕育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在“第二个结合”视野下,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目的、叙事结构、叙事原则、叙事方法,深入把握其叙事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体系
“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理路————作者:胡晓红;盛一铭;
摘要:“第二个结合”内蕴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根脉和魂脉的融汇,共筑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之基。如果说“第一个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第二个结合”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推进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步伐,其实践理路经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最终实现“让新文化...
“实践-生存论”阐释中的感性论问题及其理论实旨——马克思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式诠释再检视————作者:张兵;赵梓涵;
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掀起了一股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阐释马克思实践论的“实践-生存论”研究热潮。研究者们阐释“实践-生存论”的主导思路是,以感性对象性活动意义上的“外在存在”诠释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出离在外”特征。然而,他们都忽略了这种“感性论”论证方式本身就已显示其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实践-生存论”感性论阐释方式的“自发性”及其具体论证足以显示,这一阐...
协同创新赋能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作者:戚聿东;蔡青青;罗天舒;
摘要:协同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形式,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资源基础观、知识管理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考察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协同创新能够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协同创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获取政府补助来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异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15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作者:容志;陈舒婷;
摘要:网格化管理是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与实践。剖析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作用机理、凝练其提升路径,是进一步优化当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SFIC模型,构建“起始条件-制度基础-支持性领导”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全国15个城市社区案例样本进行定性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条件组态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政府购买服务何以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以武汉市A区“物业城市”改革为例————作者:孙涛;战禹丞;
摘要:政府购买服务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城市治理的现实情境下,政府购买服务面临结构性失配和适用性困境。分析武汉市A区“物业城市”改革案例发现,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组织边界调整、企业能力制度嵌入与协调手段动态调配的耦合递进,推动了政企关系重塑,在公共服务供给侧催生了有别于交易逻辑与合作逻辑的制度适配型创新模式,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从“外包工具”向“制度再造机制”的功能转型,为资源约束下的城市治理提供...
俄国1861年改革的复调性及其反思————作者:王云龙;公蕾;
摘要: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复调性,沙皇官方调性是颠覆传统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世俗化并深刻地影响了农民;民间社会调性则是现代化语境中农民释读改革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效应。农奴制改革把农村公社变成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农村公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知识界以要不要农村公社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俄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民粹派革命家查苏里奇向马克思提出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
西方学者对汉字理论研究的贡献————作者:齐元涛;刘华阳;韩彩莹;金梦婷;
摘要:由于中西方学术传统与研究背景不同,西方学者对汉字的研究与中国学者存在差异,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值得吸收和借鉴。西方汉字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6至18世纪的传播探索阶段、19至20世纪中期的理论初创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的深入研究阶段。西方汉字理论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提出新的研究命题,提供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可资参考的研究观点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在中国构建汉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今天,...
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与进路————作者:王辉;叶羽婵;
摘要:知识观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在智能时代将产生巨大变革。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从知识的教育观维度划分出知识本位观、知识能力观、知识素养观、知识智能观四个阶段。新旧知识观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替代关系,而是累积升级的迭代关系。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在知识生产、知识形态、知识价值三方面的变革与危机,并未根本改变知识独创于人的本质,反而将人类智慧的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
《横切五声图》所反映的“清代北音”————作者:李红;
摘要:长白崇凤威所著《横切五声图》参考《直图》编撰体例,以实际语音为基础,列四十七韵图。崇凤威通过和《直图》《横图》分韵列字的比较,对韵图列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有音无字处参照《李氏音鉴》反切理论,横列两字反切,力图融合南、北语音,方音与正音,并达到反映实际语音的目的。解析其卷首音韵理论以及对韵图音系结构、韵图列字、各韵图附注说明,可以归纳出《横切五声图》所反映的北音实际语音特征;通过与现代北京官话、...
汉语的事件基式、元式及其派生式问题——兼及汉语主谓谓语句不同的事件属性与关系————作者:颜力涛;
摘要:汉语有认识类、位移类、击打类和表达类四类事件基式;以汉语事件基式为起点,形成了事件元式与事件派生式之间的派生关系。汉语事件具有“叙述、描写、判断、认识、说明、宣告”等事件属性,汉语主谓谓语句具有“描写”“判断”与“说明”的事件属性;从事件关系角度看,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关系,有的存在于同一个事件内部,有的存在于两个事件之间,而且语义关系不限于主谓关系。因此,主谓谓语句这一提法在很多句子里是不成立的
2025年第十四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隆重召开
摘要:<正>2025年7月12—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主办的“2025年第十四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得到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量经济研究》和北京友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StataCorp LLC的协办与大力支持。本次会议作为中国数量经济学界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专家学者,...
环境政策入典:问题、功能与路径————作者:郭武;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下,环境政策与生态环境法典二元并置必然遭遇逻辑和实践困境,相较之下,环境政策入典是厘定二者之间关系的理性选择。环境政策入典意义重大,不仅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契机中为现代环境法的规范续造提供基于中国实践逻辑的制度渊源,还是未来生态环境法典自身规范体系持续净化的动力机制,更能在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之间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开辟出现代环境共治的新路径。环境政策入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政治团结:一个理解中国政治的标识性概念————作者:李宸;方雷;
摘要:政治团结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一个标识性概念。政治团结在以民族构建与阶级构建为线索的脱域化演进中生发出来,涉及根本决断、自觉认同与共同行动等要素,背后包含着一种以引领者为核心、响应者环绕周围的向心结构。领导权是中国语境中政治团结的关键议题,政治团结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而最终得到根本解决。在党的领导下,政治团结嵌入当代中国政治场域之中,从场域内部的政治分工、政治运作与政治发展等多重维度彰显出来...
中国早期国家走向中央集权的历史逻辑——兼论“周秦之变”的历史意义————作者:孙晓春 ;杨佳将;
摘要:从分散走向统一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基本趋向,周代通过分封制建立起较之夏商二代更为稳定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实现了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控制,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意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然而,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早期国家有其不可克服的脆弱性,分封制本身的局限使其成为早期国家秩序崩溃的深层原因。秦统一中国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有意义的历史进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德国哲学
- 省级魅力中国
- 国家级当代小书画家
- 省级世界家苑
- 省级故事世界
- 省级江门文艺
- 省级天津人大
- 省级童话世界
- 北大核心美术学报
- 省级中华手工
- 省级延边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学习论坛
- 北大核心天府新论
- 省级阅读与鉴赏
- 北大核心芳草
- 省级河海大学学报
- 省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省级世界文化
- 省级民族画报
- 省级看电影
- 国家级江河文学
- 省级创作
- 省级广东史志
- 国家级形象史学研究
- 省级内蒙古文物考古
- 省级攀登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国家级国家人文历史
- 省级源流
- 省级幸福家庭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