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艺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福建艺术

福建艺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5-1139/J
国际标准刊号:1004-2075
主办单位:福建省艺术研究所
主管单位:福建省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民族艺术研究》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东方艺术》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福建艺术》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福建艺术》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福建艺术》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立足本省,突出地域特点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地理优势,关注艺术流变,及时报道艺坛动态、发表艺术新作、艺术评论,满足读者欣赏需求,提高读者审美水平,把刊物办成学术性强、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综合性艺术类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

  知网,万方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专稿、世纪回顾与展望、艺坛纵横、艺术多媒体、文化视点、艺海泛舟、评鉴与收藏、艺廊随笔、谈艺录、艺林掠影、艺术教育、新作园地、美术画页。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周向一油画作品选登 周向一; 2-3

  2 徐志坚彩墨画作品选登 徐志坚; 4-5

  3 马婉玉花鸟画作品选登 马婉玉; 6+82

  4 制度创新与剧目创新——2013年度戏剧舞台小议 刘彦君; 4-7

  5 论戏曲行当 安葵; 8-12

  6 2013年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 厉震林;罗馨儿; 13-18

  7 纳情境于腕下 朱以撒; 19-21

  8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序 郭汉城; 22-23

  9 说不尽的莆仙戏 王顺镇; 24-26

  10 爱的构想与情的生发——由人的发现和美的寻觅说开去 齐致翔; 27-31

  11 “戏曲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32-40

  12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陈仁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述要 黄文娟; 41-42

  13 大力推进闽南方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李春喜; 43-44

  舞蹈论文发表推荐从“广场民间舞”与“代表性民间舞”的特性

  摘要:民间舞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艺术,是舞蹈艺术门类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故有“艺术之母”的誉称。从它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继承和发展民间舞的问题存在于每一时代。

  关键词:广场,代表性,民间舞,继承发展

  社会的前进把广场群众性民间舞带人剧场,并形成专业性极强的、为剧场艺术服务的、以教育形式出现的民间舞训练体系。但它与广场群众性民间舞蹈有何区别呢?它又该如何继承发展呢?本文目的就是对以上二者所呈现出的特性作一比较分析,然后谈谈对继承发展的看法。两者的区别,促成了“代民”剧场性、表演性、风格的典型性、规范性的产生。同时,作为“代民”的体现者,必须技术娴熟、艺术完美,舞得不同凡响。我们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要求,才能促进其发展。

  福建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综述————作者:黄文娟;潘文芳;陈燕;吴巧玲;

摘要:<正>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全国南戏展演,于今年“五一”黄金周七天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举办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本届以“泉州有戏‘艺’起来”为主题,在总结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涵盖泉州本土的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南音等,省内外的婺剧、晋剧、粤剧、五音戏、梅林戏、祁剧、莆仙戏、闽剧、调腔、昆曲,共计15个戏曲剧种、曲艺...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作者:宋蒙;

摘要:<正>一、溯源乡土:艺术乡建的内涵基础(一)乡土理想构建起艺术乡建的理论基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写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并不是指向具体的社会,而是一个“理想类型”,“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1。艺术乡建是对于乡土的眷恋,以及对乡土意识的重建

价值共创:沉浸式戏剧中观众参与的时代意义————作者:卢长宝;

摘要:<正>沉浸式戏剧的勃兴绝非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体验经济时代人类消费模式革命的必然产物。当传统镜框式舞台的“第四堵墙”在商业化浪潮中日渐消融,戏剧表演艺术的时空法则正在经历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剧烈的范式转换。作为一种以观众身体参与为核心的新型戏剧形态,沉浸式戏剧不仅重构了戏剧美学的底层逻辑,而且通过独特的产业链接能力,正在成为助推消费模式创新的抓手

闽系风土聚落美学特征与地理成因————作者:蔡宣皓;

摘要:<正>“风土”(vernacular)指的是历史时期风俗民情和地方环境气候的总称1,在传统中国,聚落与建筑均为风土塑造的产物,因此,如要理解这些土生土长的聚落、建筑,就必须从它们的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入手。而风土聚落一方面以不同文化认同和风俗习惯的人类社群为直接载体,分布于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并且相互交织、不断消长,类似于方言学、文化地理学中方言区、文化圈等概念

曾贤谋中国画作品选登————作者:曾贤谋;

摘要:<正>~

经纬交织的文明图腾 评闽剧《画网巾先生》————作者:吕育忠;

摘要:<正>在历史长河奔涌的隘口,总有一些文化符号如礁石般巍然矗立,将民族精神的激流镌刻成永恒的印记。闽剧《画网巾先生》以明清鼎革为背景,通过一顶网巾的命运沉浮,揭示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内在机理。当以血为墨重绘网巾时,这个明代士人冠服制度的微小符号,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能量。这个悲怆的故事,表面上呈现的是衣冠制度的存废之争,却深层叩击着中华文明传承的永恒命题。透过三百年前的网巾风骨,我们得以窥见...

匿名者的记忆与文明的残片 闽剧《画网巾先生》印象————作者:黄键;

摘要:<正>历史大半是由人名构成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能够青史留名,这本身就算得上功成名就。另一方面,无以计数的生命,他们的声名最终湮灭在时光的尘埃里,宛如从未存在过一样,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匿名者平庸的生命史,没有他们的微如蝼蚁的碌碌无为与有所不为的支撑,庞大的历史之流也许根本不可能存在

缇萦——照进我生命的一缕阳光 梨园戏《缇萦》人物创作感想————作者:郑雅思;

摘要:<正>2024年,我有了自己从事梨园戏表演工作二十几年来的第一个原创剧目《缇萦》。剧中缇萦对父亲的爱如同阳光般照亮了我的心灵,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力量与信念。梨园戏新编剧目《缇萦》,取材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缇萦救父”:西汉文帝年间,齐郡临淄名医淳于意,因为上山采药,耽误了急诊,导致齐王世子丧命,被强坐“延误人命”之罪,押解长安受审。其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一路随侍父亲,千里跋涉,替父戴枷...

戏曲唱腔的剧种风格与个性化表达 以歌仔戏《陈三五娘》与《沈园情》为例————作者:黄娟娟;

摘要:<正>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铸的艺术瑰宝,其唱腔源远流长,深植于闽台移民的乡愁与艺术交融之中。演员在唱腔中的二次创作,是基于对剧本与角色的深刻理解,通过个人技艺与审美,对唱腔进行再创造与再构思。本文以经典的歌仔戏《陈三五娘》与《沈园情》为例,探讨戏曲唱腔的剧种风格与个性化表达

从乡音到心声:台湾流行歌曲中的家国情怀————作者:杨绿荫;

摘要:<正>作为华语乐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流行音乐不仅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上展现出创新性,同时在传播和影响力方面也具有广泛性。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使台湾流行歌曲成为华语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社区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植于民族心灵的情感,在家国认同、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台湾流行歌曲中对家国情怀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

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董永·摘花》

摘要:<正>【幕启,七姐改装农女上。七 姐 (唱)且喜又得见伊,人生分,言语也恶提起;看碧绿满小池,花香透疏篱。(白)花圃都到咯,未知他有在内面无?(步入花圃)嗳呀,都在许搭照顾花木,不免来叫他一声:园主!园主!(董永整理花木,发现、上)董 永 是谁?嗳呀!(唱)一位小娘子怎新鲜,直入园中为因么?立花前,笑微微,惹人心里暗猜疑。(白)敢问娘子到此何因?七 姐 我是有因即来

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刘文龙·大同关》

摘要:<正>【刘文龙、李干上。刘文龙 李干随我来,看后面番兵追赶来紧,此处又这溪涧拦路并无船只可过江今要怎样?皇天啊!文龙若是汉朝人臣,宝马渡人过江,若不是汉朝人臣连人带马堕落江中而亡!李 干 老爷等等一下!我苦,老爷做伊去。老爷啊!刘文龙 是谁?李 干 是李干。刘文龙 后面番兵有追来否?李 干 番兵没追来了

从四平戏传统剧目看四平腔的传播与流布————作者:王晓珊;

摘要:<正>四平戏是四平腔流入福建并和当地的语言、民歌相融合形成的地方剧种。四平腔是由弋阳腔所生发的声腔,所谓“稍变弋阳”是也,明清时期流行于江南一带,后受到继起的各种戏曲声腔——尤其是梆子腔、皮黄腔的冲击,逐渐衰落。四平腔大约在明末传入福建,按《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所述,四平腔借助“错用乡语”而“令人可通”的优势,曾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从赣东经闽北传入政和、屏南和宁德等县市,形成闽北四平戏...

南北传佛典与目连戏人物 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文本叠拼————作者:张帆;

摘要:<正>目连戏被称为“百戏之祖”,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剧种有多种搬演样式,核心故事是孝子目连救拔死后堕狱母亲。目连戏的衍生离不开佛教因果观念、地狱构设与中国幽冥世界的统合与传播,更离不开南北传佛典提供的叙事材料。南传佛典中舍利弗1尊者通过布施僧众,将功德回向给在饿鬼地狱受苦的母亲,令母亲解脱,北传佛典中目犍连2尊者有同样行动。舍利弗与目犍连同为佛陀上首弟子,前者智慧第一,后者神通第一...

艺术文化学视域下的诏安画派与区域美术史研究————作者:李豫闽;

摘要:<正>近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的《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展》,作为一次较为完整的诏安画派的展览,梳理了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与流变,以及新时代以来的两岸书画交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993年,原国家文化部将“中国书画之乡”的称号授予诏安县,其文化价值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颁奖和授牌。显然,首批国家授予的“书画之乡”冠名,是经由专家学者根据其历史文化积淀与影响,并考量书画艺术融入当地百姓的...

诏安画派艺术谱系的传承与发展 以沈氏家族画家群体为中心————作者:吴建福;

摘要:<正>一、“诏安画派”源流与影响诏安书画文脉的源流考辨与历史演进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文化根系可溯至南宋时期以陈景肃、吴大成为代表的“渐山七贤”文人群体。该群体通过与宰辅陈俊卿的政治互动、同理学家朱熹的学术对话,构建起“士林-官宦-儒者”三维交织的文化生态。其诗文雅集与书画酬酢不仅深化了闽地文艺的理学化倾向,更通过文人网络将诏安纳入东南文化传播体系,形成区域性艺术启蒙的重要节点

“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活动”侧记————作者:卢雨晴;

摘要:<正>“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学习古人又超越古人,临古而不慕古,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对新潮流的一种引领。2025年4月,福建省美术馆举办“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活动”,并以石涛这一箴言组合,作为展览标题,从而说明诏安画派无论何时都不囿于前人,不断突破创新,因时而变,又带领新的一变。此次展览共展出十七名诏安画派代表画家的作品,以时间为轴,通过纵向的展示方式,全面地显示...

略论关于诏安画派的叙事————作者:沈金耀;

摘要:<正>论及诏安画派,学界和书画界有不少疑惑,一个小小的边远县,哪能有什么画派?诏安画派的风格特点是什么?现在讨论诏安画派有什么现实文化意义?因此,本文试就如何叙事“诏安画派”做一些探讨。一、清末民初的诏安书画群体诏安县,在福建最南端与广东交界,是一个边远的小县,从流传下来的作品和相关文献记述,我们可以确定从道光到民国初年,诏安相继出现一批才华出众的书画家。同时或稍后的师友题跋和诏安县志...

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活动作品选登————作者:谢琯樵 ;康瑞 ;汪志周 ;马兆麟 ;沈锡纯 ;沈冰山;

摘要:<正>~

《墨荷图轴》————作者:谢琯樵;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