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7-1410/Z
国际标准刊号:1672-2698
主办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编辑部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教育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主要刊登职业技术教育、我院“教&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和“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为青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青岛教育论坛》现用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获奖情况:2006年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学报;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整体设计学报。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青岛研究(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高职教育研究(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教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海外实训与研究、青岛教育史话。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青岛本土文艺价值实现路径 郭芳,GUO Fang

  2.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肯定我院工作 学报编辑部

  3. 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思考 周虹伯,ZHOU Hong-bo

  4. 我院引入CRP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学报编辑部

  5. 以社区电子政务为载体加强青岛市基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刘勇,LIU Yong

  6. 蓝色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构建青岛蓝色银行的思考与探析 刘永梅,LIU Yong-mei

  7. 中国古代渔民对若干海洋现象及活动的认知和把握 刘振伟,蔡勤禹,LIU Zhen-wei,CAI Qin-yu

  8. “品牌办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文化构建 那英志,NA Ying-zhi

  9.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汪建家,WANG Jian-jia

  10. 关于高职分院硬件教学资源统筹及管理的思考 张永林,ZHANG Yong-lin

  11. 以动漫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为例 张国庆,ZHANG Guo-qing

  12. 借技能大赛助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赵迁远,谢旻,ZHAO Qian-yuan,XIE Min

  13. 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 董相军,张彩霞,左常江,DONG Xiang-jun,ZHANG Cai-xia,ZUO Chang-jiang

  14. 行动导向视角下基于团组教学的商务秘书实务教学设计 姚明明,YAO Ming-ming

  15. “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潘锋,PAN Feng

  16. 数控机床原点的设置方法与故障诊断 李文,高健,LI Wen,GAO Jian

  17.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尹海兰,逄巧巧,刘梦玺,YIN Han-lan,PANG Qiao-qiao,LIU Meng-xi

  18. 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把握教学关系的初步思考 李险峰,LI Xian-feng

  19. 论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 许丙泉,XU Bing-quan

  论文发表代理投稿:国外部分虚拟学习环境综述与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外的一些虚拟学习环境,如WebCT,Learning ActivityManagement System (LAMS), and Reusable e-Learning Object Authoring andDelivery (RELOAD)。其目的是探讨这些在线学习系统在增强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开发和管理教学服务能力方面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些电子学习平台,一些主要的研究问题被发掘出来并加以讨论,其将对开发能够支持各种教学和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化创建和控制教学流程的在线教育系统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虚拟学习环境,个性化开发和管理,教学和学习风格

  一 概述

  在学习世界中,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的、花费不同的学习时间、具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采用其偏好的教学资源、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有显著区别、支持教育者采用适合其自身特性的教学风格以及学习者所取得的成果也各有不同(Tomas,Furnham,&Martin, 2007)。所有这些意味着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在实际当中开发和操作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流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冲击及其应对————作者:岑春浪;何丽萍;

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泛娱乐化思潮借助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空间潜滋暗长,衍生出追求娱乐至上的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需要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媒介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困境及策略————作者:张宇航;

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盘活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中国特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质量育人机制有待完善、高质量教育资源有待深入挖掘的现实困境。故此,各参与主体应打造强大中国特色师资队伍,凝聚教育强国新合力;建立强大人才培育机制;高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继而促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构研究————作者:许秀利;

摘要:立足新媒体,建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关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着力做好空间规划、技术支撑和主体协同等方面的工作。围绕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优化路径勾勒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发展图景,是新时代高校创新学生管理的有益探索

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问题及路径————作者:高锋;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水平、出成效的必然选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联系,且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落实、促进高校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基础性、牵引性、专业性。但与此同时其在理念、实践、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亟需高校致力于培养优质高等教育所需的“大先生”,不断探索针对性的有效路径,以充...

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的现实困境与对策————作者:刘凤;

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评价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还存在机构评估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协作意识不强以及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不高等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高职院校的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是推进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建设的有效路径

科教融汇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作者:王磊磊;

摘要:科教融汇背景下的高职教育虚拟教研室有着明确的价值定位,即虚拟共享平台、科教产研共同体和教科研创新孵化器。科教融汇本身对虚拟教研室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科教融汇构建虚拟教研室应明确定位,完备制度体系,资源共享和内容共生优化教育教学平台,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创设场域协同教学交往空间

三自由度并联调姿定位机器人设计————作者:李伟;王晖;李峰;杨瑞峰;

摘要:并联机构具有刚性好、精度高、承载能力强以及姿态耦合能力强等优点。以3-RPS并联机构为原理构型,对三自由度并联调姿定位机器人展开了详细的结构设计与装配。构建雷达天线追踪低空飞行目标与太阳光伏板追日两种应用场景,在软件环境下进行了运动仿真,运动仿真验证了机器人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用性。根据设计图纸,制作了机器人样机,并开展了应用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三自由度并联调姿定位机器人能够满足调姿定位要...

网络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作者:王小慧;

摘要:网络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型样态,因其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风格内涵受到大学生广泛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由青年创造,具有为青年服务的价值倾向,丰盈了社会文化的图景,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青年亚文化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拓展教育空间,丰富实践活动

基于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的东盟高技能人才培养:动因、挑战与路径————作者:田冉;梁红献;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已经成为面向东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目前,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在培养模式、资历框架建设、校企协作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有更多挑战性的工作。因此,面向东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可以从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成果互认机制建设、深化多元多维的国际化校企协作及塑造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特色品牌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育用服体系发展研究————作者:邵世芬;

摘要:高层次人才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柔性引进力度不大,引进后又无明确工作指引,使用不充分,培养过程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精准引才,多元育才,多重用才,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生态,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育用服体系,进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加速器”

高校劳动教育学生主体性提升研究————作者:王登榜;韩文彬;张恬;张越凯;李卫华;

摘要: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主体性视角,促进劳动教育提质增效需要着力解决参与主体自主性不足、身体主动性不够、个体创新性缺失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尤其需要优化劳动评价方式,拓宽劳动认知维度,改善劳动场域环境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评价改革————作者:陈菊英;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评价应更重视考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力求通过评价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带动外语教育契合新文科实践要求,真正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但现阶段,高校外语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仍面临一系列阻碍,表现在评价理念相对传统、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学生主体参与度缺失、评价方式相对固定等方面。为此,高校应带领外语教师树立全新的外语教育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指标、重视...

文旅融合视角下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研究————作者:秦洪庆;

摘要: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成为热点话题。青岛非遗资源丰富,构建传承与活化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非遗+”系列模式深化文旅融合,可以突破单一的受众群体,延伸非遗旅游产业链,实现非遗的数字化、动态化、活态化传承

山东省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作者:冯英梅;

摘要: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专业设置支撑着经济体系的增长,而经济活动的模式和需求也引导并塑造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轴,实现旅游产业、专业设置和旅游人才的协调发展。结构偏离度系数显示,山东省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整体呈负偏离,专业设置集中、类别单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性欠佳。为改善现状,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评价体系设计——以基建项目为例————作者:程殷殷;程海建;

摘要:青岛市新旧动能聚焦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数智化生态系统的构建,转换政策依次经历了“战略部署—产业深耕—系统升级”三个阶段。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构建出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评价体系,从“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维度,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项目执行的效率性、劳动者的适配性、劳动资料的创新性以及劳动对象的创新性、绿色性和效益性都需衡量。开发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旨在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连...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作者:李玟;戴家芳;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劳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提供了可能性。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高校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要注重优化课程设置,渗入劳模精神的新内涵;传播校园文化,营造劳模精神培育的新环境;“线上...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学习的策略思考————作者:赵玉兰;

摘要:数字技术具有虚拟化、灵活化和智能化等优势。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高校思政课学习效度,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在思政课学习中的定位,加大数字平台建设力度,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作者:庾梓明;

摘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型城乡关系有利于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同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相结合,着力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民生福祉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三教”改革路径探析————作者:刘智;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手段。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不断提升和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师,优化设计和开发思政课教材,深化个性化和数据化思政课教学方法,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校“双创”师资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徐兴林;臧琰琰;赵卫红;

摘要:加强“双创”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应用型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路径。师资结构不合理,工作胜任力不足,建设模式固化,影响了“双创”教育的生态优化和质量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民办应用型高校需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办学体制和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优势,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课赛融合,系统提升“双创”教师的实践能力,持续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