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006/TP
国际标准刊号:1672-5913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学校体育》体育科技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计算机教育》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权威的、中高端计算机教育类的学术杂志。其办刊宗旨是 “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服务;为培养培训各层次优秀的IT专业和应用人才服务”。杂志力求把脉教育走势,权威报道计算机教学成果、深度挖掘创新思想,见证教育发展。 读者包括有教育影响力的专家,如院士、高校校长、院长、协会秘书长、信息产业领导、企业老总、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科研人员。

  收录情况

  该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收录期刊、“龙源网期刊网”上网期刊。被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评为“中国信息产业行业用户影响力显著媒体”和“中国信息产业报道最及时媒体”。

  栏目设置

  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题报道、思维碰撞、名师讲堂、为师心语、教材园地登。本刊为半月刊,每月上半刊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界的先进教学手段,国内计算机教育届的最新动态;下半刊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经验总结以及学术成果等。

  读者群体:

  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管理者、科研人员等从事计算机教育相关人士和计算机爱好者。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以计算机问题求解为核心 积极推进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陶先平;奚春雁;彭远红; 1

  2 重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陈道蓄;陶先平;钱柱中;赵建华;吴小兵;程龚; 2-5

  3 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的内容建设 陈道蓄;陶先平;钱柱中;赵建华;吴小兵;程龚; 6-9+12

  4 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讨论课的组织和实施 吴小兵;陶先平;钱柱中;陈道蓄; 10-12

  5 问题求解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 程龚;陶先平;陈道蓄; 13-16+21

  6 “引导式自学”教学模式探索 钱柱中;吴小兵;程龚;陶先平;陈道蓄; 17-21

  7 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科研基础的建立模式 吕帅;刘磊;张睿;郭德贵; 22-24

  8 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贺莲;龚奕利;黄传河; 25-28

  9 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田卫东;虞勇勇;周红鹃;蒋哲远;李宏芒;郭太锋; 29-34

  10 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 王志英;郑莉;殷建平;艾明晶;米新江;王昭;刘晓静; 35-42

  1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魏娟; 43-48

  12 IT类招聘信息统计结果研究 许强永; 49-53

  13 基于开源技术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杨静;程文娟;安宁;王浩; 54-57

  14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瑜岳;常晋义;许秀兰; 58-62

  15 诠释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中的“导” 丁向民; 63-66

  16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项顺伯;柯文德;陈晓龙; 67-70

  杂志编辑部投稿须知: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计算机人才,对高校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改革 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以此来提高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必要性,可行性,措施

  一、 前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个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招聘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甚多。我国教育部在前几年就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并在2007年发布了相关的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进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尤其是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坚持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

  计算机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产教融合驱动的“101计划”核心课程实践平台创新与应用————作者:郭耀;尹刚;朱丽洁;

摘要:以教育部“101计划”12门核心课程为基础,提出建设一流核心实践项目,具体阐述如何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范式设计平台总体结构,有效汇聚一批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模式开放的在线实践项目,实现优质实践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开放和复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及应用,引领高校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实践项目及实践体系建设————作者:袁春风;苏丰;吴海军;余子濠;汪亮;刘杰;朱光辉;

摘要: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核心知识,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其程序检错与调优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在“101计划”课程建设背景下,提出规划编程调试分析、基于RV处理器的全系统设计、计算机系统模拟器设计等多种类型实践项目,并进行一整套课程实践体系建设,具体阐述如何编写出版主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在各种平台网站上发布实验讲义或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和竞赛种子课程,构建支持...

依托实践教学云平台的计算机系统与处理器芯片拔尖人才培养————作者:张科;

摘要:针对新时代对计算机系统与处理器芯片方向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在“101计划”的引领与指导下,提出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为出发点,统筹理论课教室、研讨课实验室与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依托科研团队自研面向计算机系统教学的“思沃”实践云平台,介绍使用云上敏捷开发流程服务计算机系统与处理器芯片的实践教学,说明教学效果,为加快我国计算机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者:万寒;高小鹏;

摘要:在“101计划”背景下,提出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组成课程为例,介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实施举措和实践成效,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课内实验及实践平台建设————作者:吴海军;武港山;袁春风;

摘要:在“101计划”实践项目和实践平台建设背景下,针对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课程面临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都较弱等问题,提出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匹配的基于RISC-V架构的课内系列实验,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并为培养其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阐述如何基于该系列实验,构建支持在线实践的虚拟化实验平台,为更多高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实践内容

计算机硬件系统层次化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作者:曲冠南;刘雪洁;王康平;王喆;邢超军;

摘要:针对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教学目标为具体导向,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认知规律和学习曲线为依据,合理选择实验工具,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验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凌杰;张丽丽;陈鸿光;金彪;林铭炜;

摘要: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AIGC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框架,介绍具体实践过程,分析几个典型应用实例并说明教学效果

AI赋能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作者:李雪;范青刚;王忠;刘延飞;刘鑫;刘甜;

摘要:针对新时代下军队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智慧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以各类AI工具及平台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智能体、教学活动、评估体系和课程思政5个层面进行阐释,以炸弹飞行轨迹绘制的项目实验为主线,具体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化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员在利用AI工具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融合CC2020胜任力模型的软件工程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者:郭艳燕;娄兰芳;杨利军;卢云宏;杨军;周世平;

摘要: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统一建模语言UML”为例,针对课程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融合CC2020胜任力模型的课程建设实践路径,介绍具体教学措施,最后强调说明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品行元素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作者:刘艳芳;张力军;吕良双;吴秀娟;张亮;谷云超;焦福菊;

摘要:分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思政建设思路,主要从四维度实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立体化思政融入模式两方面阐述思政教学建设,最后通过案例介绍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

面向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作者:钱兰美;邱建林;林春花;马金晶;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缺乏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智育向德育转场不自然等问题,提出“一二三四五”思政育人体系,具体阐述如何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一主线”,从授课内容和学习成长“二维度”进行育人,以知、行、知行合一“三层次”进阶式探索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思政教材建设,从职业素养、人文历史、家国情怀及影视时事“四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并介绍课程思政的“五融入”实施路径,为各程序设计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新范式、新思路

网络安全技术“一同步两策略三层次”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作者:郭腾;

摘要:针对网络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全面、不自然的问题,提出“一同步两策略三层次”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分析该教学模式内涵,介绍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最后说明教学效果并提出展望

“人工智能+”时代成果导向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践————作者:边婧;曹锐;

摘要:针对 “人工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思政引领、实践导向、产教融合、多元评价”的指导思想,提出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建设实践平台及结合多元考核方式的成果导向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介绍具体实践过程,最后说明课程改革的成效,以期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

双驱动的数据挖掘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融合建设路径探索————作者:邓娜;林姗;叶志伟;魏丞昊;陈旭;

摘要:为解决传统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难以有机融合的问题,针对数据挖掘课程,提出一种基于双驱动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建设路径,分别通过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阐述如何同步实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通过一个实际项目案例具体说明如何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位一体”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作者:宋晓霞;武伟;李勇;张叶娥;聂文梅;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编程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所学与社会的融合,提出基于OBE理念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从教学方法、思政体系、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该方案的改革实践过程并运用实例加以说明,最后通过几组教学数据说明该教学该方案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能力导向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案例————作者:章永来;张晓波;强彦;

摘要: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意设计与实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意设计与实践”课程为背景,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问题,提出实践能力导向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构建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的学情分析实际,介绍“服务驱动、梯队建设、实时学习”的三维动态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路演为中心”的实践能力多元评价方法与新的课程组织方法等的过程措施手段等,通过课程改革效果分析,说明取得的成效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作者:李佳杰;张贵炜;尹慧君;赵晓峰;

摘要:针对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三大痛点问题,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创新一内核”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结合河北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情况,阐述 “六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创新、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新、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考核创新和“显隐双性”的课程思政内核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成效说明该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课程的“两性一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敏捷教学理念下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张建勋;任宇涵;张佳音;

摘要: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敏捷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引入SAM敏捷课程开发模型的改革方案,具体阐述如何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介绍教学实践过程并说明改革效果

基于微学习理念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设计————作者:李莉;

摘要:针对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分散学习环节的教学需求,提出基于微学习理念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以片段知识单元为例介绍具体教学设计过程,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作者:郑智泉;张乾;张文勇;

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提出将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的,基于OBE理念的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从课堂出勤率、课前预习、线上随机测试、课堂随机提问、课后作业、综合实验、期末测评7个方面,介绍评价体系设计及应用,旨在提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