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高等建筑教育

《高等建筑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50-1025/G4
国际标准刊号:1005-2909
主办单位:重庆大学;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主管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重庆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创新与创业教育》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教育信息化》教学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高等建筑教育》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高等建筑教育》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被下列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曾获得建设部优秀期刊称号、重庆市优秀期刊称号。

  栏目设置

  主要有两个大栏目:“建筑文化卷”和“教育教学卷”。“建筑文化卷”主要是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创立。“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实体文化、建筑规范文化、建筑理念文化、建筑符号文化等。“教育教学卷”主要为从事高等教育特别是建筑教育的行政领导、科研人员、一线教师提供理论研究、经验介绍、工作指导和信息传播的平台,重点是研究教育理论、指导专业评估、解析执业考试、探讨课程教学、服务管理需要。

  2014年02期目录参考:

  1 中国土建类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延伟 1-3

  2 学科专业的文化逻辑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向度———以建筑类专业为例 吴群英 4-7

  3 依托专业的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 龚兆先 赵 阳 8-11

  4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 镇 周翠英 12-15

  5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对策 张洪波 姜 云 王宝君,等 16-19

  6 技艺互融的建筑装饰类专业育人模式探索 赵志文 20-22

  7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吴 瑾 赵新铭 23-25

  8 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模式探讨 李文平 魏显峰 李前进 26-28

  9 中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研究 祝连波 高志利 张 伟 29-34

  10 英国建筑学学科、学位及其职业教育概述 刘征鹏 35-39

  11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张明皓 刘 茜 王 倩 40-43

  1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安静波 王春红 44-46

  13 建筑消防给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王 华 47-49

  14 基于工程化思想的土建类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改革研究 朱云辉 张茂雨 李 博 50-52

  15 结合新版规范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李凤臣 张丽娜 王振华,等 53-59

  16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例 欧 雷 60-62

  17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周 坚 63-65

  杂志编辑部投稿具体著录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码](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月,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5)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7)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al”;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姓前名后,名用缩写。

  科教文汇征稿: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摘 要: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角色扮演游戏很适合于养成教育。结合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以高职生活为蓝本设计的大学生活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充实的完成大学生活。

  关键词:科教文汇征稿,职业生涯规划,角色扮演游戏,主角属性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几年来,为使大学生能够更充实愉快地度过有限的大学时光,同时也让企业能够招收到高质量的人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就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多采用开展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这些传统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生硬枯燥,较难引起共鸣,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而荒废了学业。因此,笔者根据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设计了一款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该游戏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这种指导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健康的教育游戏之后,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从而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预防游戏成瘾[1]。以下就谈谈该游戏的策划和设计过程。

  高等建筑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赛练融合视角下学科竞赛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思考————作者:李云燕;龙明生;何媛媛;

摘要:学科竞赛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如何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对于提升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总结分析了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从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学科融合、前沿知识等五个方面,探究学科竞赛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建筑类学科相关竞赛为案例,详细阐述了学科竞赛如何提升研究生各方面能力,并提出赛练融合背景下优化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路,包括...

多背景下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多维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作者:路韡;黄洪猛;庞建利;顾皓玮;吴忠铁;

摘要: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可。随后,国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目标,明确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把握不同背景的内涵,融合核心元素,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分析了多背景的内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聚焦的核心元素。以土木工程结构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课程目标和多维度的课程要求;设计了达成多维度课程目标的教学...

“劳创融合”视域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作者:徐丽娜;孙爽;田伟;时成林;

摘要: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同构共生的内在关联性,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对高等学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路基路面工程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课程育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吉林建筑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位一体”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通过...

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以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类学位点为例————作者:刘莉;宋明伟;孙忠伟;葛兆龙;汤积仁;

摘要:现代企业工程现场技术复杂度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然而,部分工科专业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并扎根工程现场的意愿不够强烈。针对这一背景,重庆大学以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点为例,探索了服务复杂工程人才需求的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前往基层的原因。从理想信念、育知育德、榜样引领、工程实践、创新培养五个层面,构建了工科研究生价值引领育人体系,并提出了结合当地...

建筑类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作者:谢辉;路慧萍;张志清;邓钊力;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正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培育转变。为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从理论、实践、管理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类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9门留学生专业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该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发掘、课程大纲的思政融入及思政教育的全域贯通,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利弊分析及建议————作者:李贺;于国清;曹双华;

摘要:近年来,为了争取优质生源,降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许多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即院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类来招生。在实际实施中,大类招生及后续的专业分流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对几所典型高校的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模式的优势和弊端,进一步以某高校土木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前后教育环境和...

2024年全球工程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作者:李明;韩博;宋芯瑶;贺浩;

摘要:新时代赋予工程教育新使命、新愿景和新内涵,工程教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球工程教育在治理体系优化、区域平台建设、核心理念引领、人工智能探索、人才战略研制、人力资源挖掘、卓越人才培养、社会责任担当、认证标准改进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呈现新变化

装配式建筑施工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作者:朱张峰;黄丁丁;

摘要:品质优良、施工快速、工时少、环境友好的装配式建筑成为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厂化预制、机械化安装及信息化管理是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使其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产业人才是装配式建筑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人才队伍实际情况,从年龄、性别、学历、从业年限和培训情况方面,对相关构件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调研。调研反馈数据表明,...

设计思维与“新工科”双重思考下的城乡规划原理教学探索————作者:刘剑锋;

摘要:城乡规划具有较强的设计属性和公共政策属性,既遵循一定的原理、原则,又强调关联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原理和启蒙教学中思考如何融合这些内涵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区别,以及“新工科”人才素养内涵在规划专业中的体现,提出以设计思维构建教学设计过程,以“新工科”内涵引领教学内容建设,从而为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原理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实验教学探索————作者:万萌;余倩倩;方浩宇;张伟平;

摘要: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呈现新态势,新建筑的建设速度逐渐减缓,建筑行业开始关注既有建筑的加固修复。结合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课程的实验教学,分析了不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混凝土梁体系在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方面的差异,总结了采用新型材料开展梁构件抗弯性能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提出了将国家重大需求、工程实践与教学实验融为一体的结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该模式作为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有利于激...

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作者:刘占科;杨文伟;马亚维;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钢结构连接部分的教学内容特点,基于“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概念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钢结构焊缝连接的概念分析与应用研究,以及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螺栓连接承载力公式的对比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方法揭示了连接所蕴含的本质逻辑,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连接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陈昉健;张婧;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讨论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新时代大学生学情、课程考核管理等展开分析。从课程目标设置、课堂设计、授课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加强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讲解。相关措施在课程中实践,利用课程结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反馈...

高校党员教师党性修养影响因素与提升激励机制————作者:姜宝石;张长海;

摘要:如何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以提升组织效率,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党性与人性的关系、生产关系对集体文化的塑造机制、传统文化与正向激励工作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特征,构建了以提升党性修养为目标的正向激励制度,探讨了加强党支部建设和优化高校微观治理的可行方式

新时代高校红色社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熊娟;温健琳;陆晓婷;黄琪琦;

摘要:高校红色社团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和推动党建与培育时代新人的“桥头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党史学习教育融于社团活动,既具备“培根铸魂”之育人深意,又力促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价值观成型。在坚定青年历史自信、增强青年理论自觉与铸魂育人提质增效上,高校红色社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骨干力量薄弱、内部管理松散、宣传阵地不够,以及创新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高校红色社团通过整合高校资源...

北京市属高校“预聘-长聘”制运行现状与挑战————作者:侯嘉毅;曹晓云;丁丁;

摘要:高等学校“预聘-长聘”制的实施旨在通过严格的筛选和激励机制,选拔并留住优秀人才,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在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19所北京市属高校为例,总结了“预聘-长聘”制运行的现状与特点,讨论了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制度的改革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作者:张乐平;漆欣宇;

摘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实践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培养环节,既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过程,也是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改革成效的重要制度设计。借助CiteSpace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上2000—2024年间的1 110篇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文献发表数量、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关系网、研究领域前沿、研究热点四个维度,对近20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关于专...

新《职业教育法》下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发展研究————作者:周娜;

摘要:基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特征,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十三五”规划期内的广东省地级市相关数据,依托熵值法模型研究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发展的动态趋势、发展指数排名及其变化;采用K均值聚类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发展进行了结构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总体呈现“中心独高”的区域分布特征,即存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发...

基于产出导向的“项目参与”式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混凝土章节为例————作者:张大利;宁作君;刘红梅;杨雪;宫厚杰;郑秀梅;

摘要: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例,基于产出导向目标,采用项目参与形式,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结合课程知识点和教师科研项目工作,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实施相契合的关联点。以参与科研工作促使学生吸收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重点、难点,增强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科研与专业技术工作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基于云模型的工程硕士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黄艳;吕昶;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导向转变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已成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为科学评价我国工程硕士的创新能力水平,本文基于素质冰山模型构建并优化了工程硕士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建立了涵盖创新技能、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成果5个因素层、16个指标层的工程硕士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1821名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运用云模型...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与环境领域“二三二”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作者:杜晨秋;李百战;姚润明;刘红;刘猛;喻伟;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亟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针对现有人才培养存在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薄弱、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资源不足等问题,重庆大学立足学科特点和国际化发展需求,构建并实施了“两个交叉(学科交叉、知识交叉)、三个融入(国际化融入培养方案、培育过程、评价认证)、两个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二三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建筑...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