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百色学院学报

《百色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5-1355/Z
国际标准刊号:1673-8233
主办单位:百色学院
主管单位:百色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百色学院学报》于1988年创刊,至1998年第3期为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准公开出版发行。从1988年至2002年的学报为季刊,从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以树立精品意识为办刊导向,坚持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

  《百色学院学报》(原刊名为《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是地处百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山区的一家西部地方高校学报,创刊于1988年,1998年第4期公开出版发行。1988年到2001年我刊为季刊,从2002年开始改为双月刊。主编卞成林教授、博士,编辑部主任韦国友副教授、副编审。我刊立足于本地丰厚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源,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刊物的个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开辟了富有个性特征的栏目,如“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百色历史文化研究”、“革命老区精神研究”、“反贫困研究”、“南疆开发研究”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2年获第二届广西高校学报评优一等奖

  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质量进步社科学报

  2001年获广西第四届优秀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研究、语言。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中国文化的编码与解码自觉——序《中国灯谜年鉴》 叶舒宪,YE Shuxian

  2. 古代中国的文化编码自觉——以《周易》为例 柳倩月,LIU Qianyue

  3. N级编码理论与挖不透的表象之墙 赵周宽,ZHAO Zhoukuan

  4. 从“桐叶封弟”“司马牛致邑与珪”看玉文化传统的中心地位 黄理红,HUANG Lihong

  5. 焚膏继晷探幽揽胜——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吴福祥专访” 何彦诚,吴福祥

  6. 语言接触与语法复制 吴福祥,WU Fuxiang

  7. 茶洞语研究述评 吴俊芳,何彦诚

  8. 武鸣县城官话同音字汇 陆淼焱

  9. 作为文学教育、研究机构的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教授访谈录 汤晓青,付海鸿,TANG Xiaoqing,FU Haihong

  10.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问题再探讨 郭明军

  11. 少数民族身份叙事与理想诉求——《梁聚五文集》的学术思想评析 吴正彪

  12. 人类学非西方理论范式构建的尝试——评徐杰舜《乡村人类学》 刘珩,LIU Heng

  13. 博物馆如何利用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实践为例 廖华,LIAO Hua

  14. 论传统节日在现代时空中的文化显现 陆斐

  15. 从天琴形制的三个发展阶段看族群文化传播 黄新宇,HUANG Xinyu

  16. 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时期的财政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实践 李会荣

  17. 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及意义 徐洪刚

  18. 左右江革命老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研究 黄宗将,黄东升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投稿:“订单式教育”中政府的作用

  [摘要]“订单式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它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它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赢”。它是校企合作的特殊具体形态,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联盟。

  [关键词]订单式教育,政府,作用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调国家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学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政策都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决定和意见。

  百色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的内生逻辑与创新机制——基于岭南地区人类学考察————作者:郭传燕;王丽云;孙庆彬;徐世军;

摘要:文章对岭南多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的内生逻辑与创新机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的内生逻辑是:农耕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内生的重要文化来源,民间信仰是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内生的精神纽带,审美追求是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内生的驱动力,节庆民俗延伸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并促其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心态文化的创新机制表现为:民族传统精神是创新...

“双碳”目标视域下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探索——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作者:唐建兵;

摘要:“双碳”目标视域下,资源型城市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并向清洁低碳能源过渡,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拷问。淮北市由于传统能源依赖度高、资源保障条件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所以面临着绿色转型动力不足、高碳行业逐渐衰减、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工业化应用偏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不强等困境。跳出绿色发展转型困境,需要在不断总结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于“政策—产业—技术”协同中持续增强内生动...

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试论花腰傣乳名的文化特色————作者:白琴芳;

摘要:花腰傣乳名作为一种文化镜像,透过它可观照到花腰傣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文章通过对花腰傣乳名的命名方式、乳名用语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花腰傣乳名的显性式样和隐性内涵,进而呈现花腰傣乳名的民族文化特色

云南中寨拉基话语音调查研究————作者:杨桂丽;

摘要:文章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再次对中寨拉基话的语音状况进行田野调查,相较于已经公布的材料,笔者收集的新材料语音系统特征有:(1)声母上,没有浊塞音;少量固有词读唇齿擦音f;原本带浊气流的声母■,其后面的浊气流成分已经弱化甚至消失,腭化色彩-j-也不明显。(2)声调上,有7个调值,其中55、24、33、13、21这5个调的区别特征较为明显,而53、241的区别特征较为模糊,是变调的结果,口语中还存在多组变...

巴哈布央语na:k11的语法化——兼论布央语复杂分析性使役式————作者:杨正瑛;

摘要:广南巴哈布央语na:k11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与格标记、受益格标记、被动标记等语法功能。语法化路径有两条:一是“给予义动词>使役动词>被动标记”,二是“给予义动词>与格标记>受益格标记”。na:k11是巴哈布央语的固有词,与布央语其他形式给予义动词相比,na:k11的多功能性更强,语法化程度更高,这种差...

壮侗语关系小句标记及相对语序的类型特征————作者:李京蓉;毕原浩;覃凤余;

摘要:壮侗语的关系化标记总体包括指示词、量词、零形式、方位词、言说动词和借用汉语标记6种,关系小句相对核心名词的语序包括前置、后置和无核3种,关系化标记可出现在不同语序中的位置包括居前、居中和居末3种;在关系化策略上,壮侗语关系小句表现出亚洲式综合性名词修饰小句的特征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治理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基于广西三江高友村的田野调查研究————作者:付广华;赵李静;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治理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友村,由传统“寨老”组织发展而来的老年协会,不仅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而且还实现了运行机制的创新性发展。经由转化和创新,老年协会被纳入了乡土社会治理的序列,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活力和“自下而上”的制度优势,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效能。老年协会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军民文艺”——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歌谣谫论————作者:蔡威;

摘要: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注重通过革命歌谣宣传政治主张。长征途中,红军在文艺宣传中吸收地方民歌元素编创红色歌谣。民众则受部队红色歌谣的影响,基于传统民歌编唱红色歌谣,使红色歌谣呈现物象运用、记事于口、抒情于歌、主题聚合和生成多源等特征。红色歌谣不仅是长征时期革命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启蒙工具,而且是当代传承长征精神的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长征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红色歌谣研究,有助于对革命文化...

原型编码与现实对应:从神话视角看《红楼梦》————作者:杨朴;杨旸;

摘要:文章探讨了为什么从神话视角看《红楼梦》的问题,核心观点为曹雪芹是从神话视角创作《红楼梦》的,所以必须从神话视角欣赏与研究《红楼梦》。第一部分分析了《红楼梦》原型编码与再编码。认为曹雪芹改写女娲补天神话是为整部《红楼梦》进行的原型编码,其中,“宝玉”是源码,女娲补天所炼“宝玉”是再编码,而女娲所炼补天的“宝玉”经由神瑛侍者置换为贾宝玉则是再一次编码。第二部分从神话“移位”现实的角度,阐释了《红楼梦》...

动态文本:仪式史诗的文本类型研究——以东巴史诗《崇般图》为讨论中心————作者:杨杰宏;

摘要:在仪式演述语境中,史诗文本呈现多元性、多模态性、动态性等特征。动态性特征的表现形态有三种:同一文本在不同仪式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演述者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仪式为史诗演述及文本形成提供了场域与可能性。史诗的演述主体、演述受众、演述方式、创编程度、文本类型和文本内容皆受仪式的整体制约。从仪式演述视域来考察活态史诗的内部构成与文本特征,有利于...

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作者:李国太;

摘要:红色歌谣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宣传工作紧密相联。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植根于大巴山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在形式、韵律等方面借用和改编了民间歌谣,采用了全盘移植、依声填词、援事入歌、直接创作等方式,在内容上注重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红色歌谣是在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内容的典型;红色歌谣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紧密相关,体现了党的意志,展现了中国现代文艺的人民性传统,为歌谣的研究提供了“革命的”维...

“线上农民”:互联网时代乡村人际关系重构研究————作者:诸葛成影;郝国强;

摘要:当移动互联网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后,“线上农民”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应运而生,素来以强关系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其人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新变化。社会成员依托网络围绕“业缘”“趣缘”等建立了一系列线上弱关系。一方面,人情互动使乡村社会的强关系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与陌生人接触让弱关系逐步在乡村社会占据一席之地。乡村社会的个人关系逐渐由人情联系转为利益联结,而趋于松散的家庭关系变得逐渐亲密,乡村社会关系逐渐呈现“...

科塞冲突理论视角下数字化课程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作者:戴鼎盛;勾月;

摘要:数字化课程建设是教育强国与教育数字化的必经之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课程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科塞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数字化课程发展背后的根源,发现存在优质数字化课程严重匮乏的质量困境、数字化课程共享困难的共享困境、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平衡困境和数字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碰撞的理念困境。基于“安全阀”机制,文章提出了相应策略:通过打开质量“安全阀”以完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打开共享“安全阀”...

《百色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摘要:<正>一、征稿栏目文学人类学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等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困境与推进路径————作者:宋梅;

摘要: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但是,当前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仍面临平台建设层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位、内容供给层面的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价值引领弱化、技术赋能层面的数智化教学手段应用滞后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发挥。为此,应当在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愿景、优化体育课程思...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作者:罗秋雪;翟校新;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文章概述了乡村振兴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策略,即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数智化时代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作者:罗纯;吴志聪;吴先勇;

摘要: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为特征的教育数智化转型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以来,教育部纵深推进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地方高校课程的数智化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存在教育数智化基础设施根基较弱、教师和学生数智化教学能力相对较差、教师数智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水平总体较低、数智化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等问题。地方高校应完善教育数智化基础设施、提高教师数智化...

《竹书纪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作者:刘曼;陈曦;

摘要:先秦古籍《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部非正统编年体史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备很高的文献价值,对“证史补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自19世纪末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首次译介至英语世界以来,该书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文章从历史角度对《竹书纪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进行了梳理,同时归纳分析了西方汉学家研究《竹书纪年》的主要维度,认为这对于国内学界的传统典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

从神话传说到电视剧本:《仰婀莎》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作者:徐姗姗;

摘要:跨媒介叙事与文学经典传承的结合已成为当下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文章以“跨媒介叙事”为视角探讨《仰婀莎》故事世界的建构与拓展、《仰婀莎》叙事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仰婀莎》的传播路径及价值,研究发现,一个以神话传说《仰婀莎》的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在不同的叙事者笔下被建构或拓展,媒介的介入使得单一的讲述方式和传承方式变得多元化,在媒体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古老的声音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传达。...

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文评述————作者:刘正发;

摘要: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文章评述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论文,认为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土语的研究上,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研究及语言综述、语言使用与语言资源保护、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和语言濒危的研究等方面。认为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论文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元、发表的刊物层次多样,但...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