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3年,由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坚持“学术性、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积极发挥理论教育、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决策论证等各项功能,努力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收到良好的办刊效果。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羌学研究 、区域经济.教育研究、博士论坛、教育教学研究、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018年《阿坝师范学院学报》01期投稿论文目录:
2017年羌语支语言研究前沿黄成龙;
文化象征符号视域下羌族释比文化可持续性保护研究论析邓宏烈;高彩虹;
羌族种落文献及其研究综述曾晓梅;吴明冉;
明朝在羌族地区设置卫所考耿少将;
松潘小姓乡埃溪村羌语使用情况调查董瑶;宋佳;吴晓红;
收录论文:羌族种落文献及其研究综述
【摘要】:羌族种落文献散在甲骨卜辞、简帛、金石等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学界有研究,但往往拘囿于某一载体文献进行,没有人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整合为羌族种落文献集群,进行调查、搜集、著录和整理。文章就羌族种落文献的地位和特点、著录及研究、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为更好地了解、利用这批材料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家校社协同”的价值、困境与路径————作者:颜仁荣;
摘要:家校社协同,是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优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政策要求。当下的教育实践存在的现实困境是:各教育主体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解程度不深,对爱国主义教育支持力度不够。可以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力度,以家庭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充分践行主体责任;以学校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强化专业引领功能;以社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纽带...
明晰、挖掘、渗透、评价——OBE理念下“数学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作者:张洁;杨燕华;杨仕椿;
摘要:针对阿坝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专业的专选课“数学史”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OBE理念为导向,从明晰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探索“数学史”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为数学与应用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近40年以来“藏彝走廊”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作者:张志锋;
摘要: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根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史提出了“区域性统一体”的概念,即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学说。藏彝走廊是三大走廊之一。藏彝走廊的概念的提出,解决了民族识别当中的弊端和局限,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江流域民族调查等研究中得到了初步的实践。21世纪以后,学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藏彝走廊这一学术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藏彝走廊的内涵进行了再思考,对于全面地认识藏彝走廊在中华民族整体格局...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内在机理和价值追求————作者:包鑫;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促进资源有效节约和激发绿色发展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动力,内在地包含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特性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性。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及加快生态治理转型来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体系与自然生态...
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探析——以贵州省T学院为例————作者:蒋欢宜;
摘要: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是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诉求,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的现实需求。基于对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要求,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需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发力。地方高校受办学经费、资源、理念、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也存在更多困难。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加...
空间营造:文化遗产地的一种社会治理逻辑——基于四川省阿坝州某土司遗产地的调查————作者:王才道;
摘要:空间营造倡导共建共享,是促进文化遗产地有效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行动。空间正义彰显社会治理的需要,空间营造可以产生空间正义,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空间营造虽然会产生非预期后果,但又是推动下一次社会治理的动力。因此,空间营造围绕空间正义的实现不断促进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治理
阿坝州遗传产统资美源术调类查非与物分质析文化————作者:张宇;黄洋;
摘要:阿坝州地处“藏羌彝走廊”的腹心地带,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十年来,阿坝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以传统美术作为切入视角,对该州传统美术类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的梳理,发现阿坝州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还存在诸如信息统计不全、分类错杂、命名繁芜、重复申报等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同时,以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作者:王亚;
摘要:无论是从理论视角,抑或从“指标导向”视角,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下文简称普惠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还长期停留于微观层面。微观视角往往难以摆脱技术决定论的桎梏,客观要求研究视角由微观转向宏观,立足教育系统,探析民族地区普惠园保教质量提升策略。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本文提出普惠园保教质量发展提升研究的生态视角,阐述教育生态学之于民族地区普惠园保教质量发展的合理性,探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提升普惠性幼儿...
《三国演义》英译本中的蜀道文化传播研究————作者:叶家春;王子逸;
摘要:《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在海外传播已有200多年。众多的中外译者通过章节翻译、全译等形式,将《三国演义》带入中国典籍海外传播之列。英译本的流通随即带动三国文化的传播,已有研究多关注三国故事本身或者针对重要人物的探讨,对其中的蜀道提及很少。蜀道研究集中出现在李白《蜀道难》的英译,相关研究多聚焦蜀道自然风景,但也让蜀道在三国时期的战略作用得到凸显。本文立足于《三国演义》的英译与蜀道的海外传播成果,分析蜀道...
网络舆论视域下“主流网红”IP的孵化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陈超;刘浩邦;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机构打造的“主流网红”IP,契合了国家治理、媒体转型、受众认知三方所需,呈现出集群式、差异化的发展特征。实际上,其孵化逻辑在大众传播时代的黄金期就已实践。“主流网红”IP的本质是主流媒体为策应网络传播而创制的内容产品,需要充分借助情感传播,通过首因效应、共情效应和认同效应等促成“主流网红”IP的有效孵化。从受众需求和行为方面来看,当前,“主流网红”IP主要在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娱...
OBE理念下“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作者:杨佳玲;吴莉;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数理统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来处理大量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下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契合大数据时代的新需求。本文通过剖析数理统计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教改建议
当下直觉与审美想象——《西游记》评书中声音意象形成的美学阐释————作者:安汝杰;
摘要:《西游记》评书中声音意象的形成与听书者的当下直觉密切相关,听书者以其全部感性能力作用于其所收集到的声音文本,将声音文本纳入已有的概念图式中,并在想象力的助力下,形成美的声音意象。听书者的想象再现不是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而是以说书者的创造性想象为基础,这种想象又以《西游记》小说文本为前提。说书者的艺术理想在听书者的“内在生活”中有所显现,这一显现表象为声音元素由外向内的综合融摄的意识加工进程中,这一...
新课标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学音乐课堂设计的策略研究————作者:牟茗;
摘要: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有机统一。该要求给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带来一场新的挑战:一方面,需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等核心音乐学科素养的具体指标;另一方面,要重视并传承本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遗产与表现形式。本研究旨在新课程标准框架内,通过探索民族地区音乐课堂的创新性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将民族音乐元素科学、系统地融入中学音乐教育,构建一...
数字时代的文学生产、传播与批评:电子媒介与媒介化文学————作者:李斌;
摘要:文学发展与媒介变迁息息相关。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对于文学生产、传播和批评等环节产生诸多影响。本文基于学者科德里纳·科兹马(Codrina Cozma)提出的“媒介化文学(mediatized literature)”这一概念,探讨电子媒介影响下文学活动的变革,包括“口头”与“书面”之争、电子媒介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化文学的口语化、多元化、商业化等差异化特征,探索多媒介语境下的文学变迁...
唱响对自然的赞歌——论阿来诗歌的审美建构————作者:杨紫涵;
摘要:阿来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阿来的诗歌语言纯净自然,诗歌意象具有强烈的自然性,嘉绒大地的山峦河流、森林草原都是他的词库。其诗歌行吟者的抒情形象更是体现了阿来诗歌鲜明的行走性和吟唱性。而其诗歌的题材特点,主要表现为藏地书写,表达了对嘉绒大地的拳拳赤子之心。诗歌方面的创作为阿来后来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新————作者:王小琴;旦真蹉;邹蓉;张雷;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资源均衡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文化传承创新化等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对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为破解因技术适配性不足、文化转化障碍、教师数字素养断层等对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研究提出构建“技术—教育—文化”协同生态模型、完善“硬件—资源—制度”三位一体支持系统、实施“基础—进阶—创新”三阶能力提升计划,构建AI驱动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四川民族地...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考述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作者:陈豪;李金吉;王彦丁;万德权;龙正印;
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是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羌族传统体育资源与羌族传统体育研究进行梳理,并采用“8分法”对羌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探讨羌族传统体育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羌族传统体育资源数字化保护具有文化传承、社会认同、经济发展、学术研究等价值,并...
四川民族地区宗祠碑刻所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者:段丽;李良品;
摘要:本研究聚焦四川民族地区宗祠碑刻,深度剖析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紧密关联。四川多民族聚居,宗祠碑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从碑刻内容看,家族渊源与迁徙记录,如“湖广填四川”家族迁移轨迹,呈现民族融合步伐;祭祀仪式蕴含多民族习俗,折射文化交融实景;族规家训汇聚多元文化价值,昭示共同价值追求;家族成员功绩及交往记录见证各民族跨领域协作。就价值而言,碑刻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强化民族认同,见证民族依存关系,助力...
文化符号展演与旅游社区共同体建构——对中国古羌城的研究与分析————作者:刘广;徐广玄;和春云;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羌城旅游社区文化符号展演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旅游社区通过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节庆文化和艺术体育等文化符号展演向游客积极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景观,这既是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地方民族文化空间的重塑。旅游社区通过塑造旅游场域的地方特征,有利于重塑旅游目的地的他者印象,为促进旅游场域的主客互动提供重要基础。旅游社区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展演在塑造地方文化空间的同时实现族群文化符号共享,并在主客...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宁强羌绣为例————作者:郑芳琴;
摘要:本文以“陕南羌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并以陕西技艺类羌文化——宁强羌绣为例,实证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有效性。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对羌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国家级乐读
- 省级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 省级《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省级《中国音乐教育》
- 省级中学政史地
- 省级湖北招生考试
- 省级《高考》
- 省级《陕西教育》
- 北大核心高校理论战线
- 省级《新安全》
- 省级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 省级海外华文教育
- 北大核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学生英语》
- 北大核心《中国高教研究》
- 国家级数学通讯
- 省级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 省级少年电脑世界
- 省级《毕节学院学报》
- 省级山西成人教育
- 省级作文素材
- 学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思维与智慧》
- 省级《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 省级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新语文学习(高中)
- 省级现代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