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志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史杂志

文史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1-1050/K
国际标准刊号:1003-6903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主管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上一本期杂志:文学港省级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书摘文化期刊

   《文史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办的文史刊物。

  《文史杂志》积极评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以及优秀文化遗产;向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普及宣传,进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启发教育,包含文学,历史,艺术三个范畴。

  《文史杂志》获得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文史杂志栏目设置

  巴蜀文化、文化透视、文苑漫步、人物春秋、艺术长廊、论语说文、文史杂谈抗战史研究、西部开发史坛纵论

  文史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安徽文学

  《安徽文学》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创办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推动作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为安徽文学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映农村改革、开创新时期文学新局面等方面,曾以思想解放、大胆。泼辣、犀利、富有洞察力而享誉全国。

  文史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春到中益乡》————作者:苏甦;

摘要:<正>~

三星堆与“哲学三问”————作者:赵殿增;

摘要:考察三星堆古国的原始宗教信仰、祭祀形态和祭祀坑的主要内涵,三星堆古国很可能是一个神权性质的国家。“三苗”的几次被迫迁入成都平原,不仅给三星堆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还与当地原有的崇尚神权的民众密切融合,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繁荣的三星堆文明。三星堆古国曾经爆发了一场极端严重的瘟疫,使三星堆人认为他们信奉的神灵失灵了,只好采用燎祭的方式,把国家神庙中的全部青铜神像和祭品,分批送回天上神界,然后迁都到金沙...

古今雅俗本无拘——周啸天诗词管见————作者:陶武先;

摘要:周啸天诗词具有以下特点:一、能辩证古今,较好地衔接了古今人事;二、雅俗共赏,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切换自如;三、见解独到,每有创新之意

亦说成都的得名——兼与李殿元先生商榷————作者:纪国泰;

摘要:李殿元先生的《成都得名研究》一书,围绕成都得名的时间、得名的理据或缘由,表达了以下两个基本观点:成都得名的时间,是在秦灭蜀后由征服者提出的;成都得名的理据或缘由,体现的是征服者的心理认识和心理满足。笔者对该书这两个基本观点,表示基本认同;笔者所要商榷的,主要是该书对其基本观点的论述

西汉开凿南方丝绸之路的小人物之族属————作者:赵晓东;

摘要:随同司马相如、张骞等出使西南夷的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柏始昌等众多小人物,雪泥鸿爪,空有其名,未留一言。捡拾《史记》《汉书》等记载的有限信息,合理串联,可以看出他们是汉人、胡人、越人、僰人(濮人)组成的出使乃至开发群体,既勾勒出西汉西南夷地区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肇始,亦还原了巴蜀第二蜀道南方丝绸之路早期开通时的曲折艰辛图景

田园归来读陶诗————作者:钱声广;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田园诗朴素易懂,意蕴深远,笔下的田园风光,宁静美好,令人向往。田园归来读陶诗,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乡土中国,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田园诗,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家园

杜甫成都草堂时期四时书写探赜————作者:罗露琴;

摘要:四川成都草堂是唐诗人杜甫除长安外寓居最久的地方,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四时诗。这些诗饱含着杜甫自身人生价值和生命节奏。从其对锦城山水之美的观照和对所处国家战乱及社会时弊的关注来看,两者兼蓄心灵短暂的平和气象与痛苦无奈的忧国伤时之感。同时这些四时诗艺术上众体兼备而承前启后,或以诗代笺、庄谐皆具,或吸取民歌、俚俗融合,将杜甫诗歌艺术推向了别具一格的审美境界

模范执行与认同建构:十八军进藏途经甘孜地区民族政策实践研究————作者:葛晓澍;蒋小琴;

摘要:和平解放西藏前,甘孜地区社会历史情况较为复杂。十八军途经甘孜地区时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并将全军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一致的理想信念中,开创了新型民族关系,并得到了沿途民众的认可与支持。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培养机制;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有形、有效、有感...

磁州崔府君“泥马渡康王”故事的流变及其政治意图————作者:马怀如;

摘要:磁州的崔府君,是唐代的滏阳县令,广受历代帝王及民众的崇奉与祭祀。在宋高宗赵构的尊崇下,崔府君名望大增,“泥马渡康王”的神异故事也流传后世。这个故事具有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流变背后深层的政治意图,是赵构为南渡后登基的合法化做舆论引导

桑中情事————作者:子规;

摘要:<正>《礼记·乐记》与《汉书·地理志下》有“桑间濮上”一说,《诗·鄘风》有“桑中”一题。这里的“桑中”,窄义是指桑树林,广义则指“桑间濮上”,即泛指先秦以濮水流域的郑、卫之地为代表的男女自由恋爱、自由交合的野外场所——蓊郁的桑树林或其他草木林丛。这情形,既包括了当时中国的中原地带,也包括了中原以外的南方地区,如楚、如蜀

赵之谦“化功”书法略论————作者:赵安如;唐宋元;

摘要:赵之谦是清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罕见的艺术全才、一代宗师,在书法史上居重要地位。其化碑帖于一炉的赵氏碑体“化功”之“颜底魏面”书风深刻影响了由清至今的书法走向

传播学视野下的怀素草书及其当代意义————作者:姜来;

摘要:怀素之所以在中唐社会能脱颖而出,名动当时,乃无意中把握住了后来被称为传播学的诸要素;当然,同时代名人的口碑和赞诗,是他能够风靡古今的另一重要原因,而他经常性、有意识地进行题壁、题写屏风等书法表演,则让草书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实际上起到了普及书法教育的功用。怀素草书,原创性和写实性是其主要特点,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书家性情。研究怀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致用于当代书法;其书法的崛起和传播经验,...

芙蓉知秋——写形、传神与问心————作者:周雅玲;

摘要:<正>花鸟画贵在精神、贵在格局,比如以梅、兰、竹、菊为题之作,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多如繁星。登庙堂之高者如苏东坡、董其昌诸贤,其作高贵、典雅,传之万世也;鄙如乡野村夫茶余酒后之作,胡涂乱抹,聊博一笑耳,故知丘壑不同品格霄壤也。余生于东坡故里而寓居成都,以花鸟画为业得之于成都。余之通理、悟道亦得之于成都,算来匆匆已60余载也

大学者、大书家谢无量(二)————作者:杨代欣;

摘要:谢无量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一位勇敢的文化斗士。他坚决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与我国传统方法相结合;他是我国最早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几位学人之一,也是孙中山最赏识的学人之一,其著作开风气之先;他是学者、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报人、社会活动家,有着超前的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思维

四川德政坊中的廉洁佳话——享誉巴蜀的陇中廉吏牛树梅————作者:刘勤;陶奕霏;

摘要:四川隆昌的牛树梅德政坊是为清代廉吏牛树梅而立。牛树梅在隆昌等地为政一方,亲民爱民,乐善好施;宽猛相济,整顿吏治;廉洁修身,不忘家风;务在治本,重视教育,是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典型,也可视为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他的事迹也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与官员道德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以《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典籍丛刊》的出版 推动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两创”————作者:王川;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之一。整理、编辑出版《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典籍丛刊》100册,对于深化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的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两创”),对于支撑文化强国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菜最重要的特征是“亲民”————作者:薄靖宇;

摘要: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一,最重要的特征是“亲民”。川菜的“江湖菜”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最具有乡土与市井气息。川菜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名人的青睐。川菜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有说有唱,雅俗共赏永流传——四川谚语的民族特征和艺术特色————作者:李建中;

摘要:四川除汉族外,还有彝、藏、羌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谚语,这些总结生产、生活和斗争经验的谚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四川谚语善用比喻、谐音、对偶等修辞手法,巧织句式,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与此同时,四川谚语大量使用生动形象、自身带“笑”的方言语汇,使其具有通俗易懂的口语特征和幽默诙谐的生动风格,充满了四川特有的“麻辣烫”特色

“中国”的初义————作者:黄镇华;

摘要:根据西周青铜器何尊所见铭文可知,“中国”一词的初义应是在天下之中建国都,其中,“国”为动词义。其后衍生出“中原”(天下之中)等意思

《世说新语》评鉴(七)————作者:徐康;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自我,将生命视为最高的价值,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万物持有一种超乎功利色彩的人文情怀。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所以“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本文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