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新闻论坛

新闻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5-1019/G2
国际标准刊号:1674-6961
主办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主管单位:《新闻论坛》杂志社
上一本期杂志:戏友山西省戏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文物修复与研究文物研究杂志

   《新闻论坛》News Tribune(双月刊)1986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份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综合刊物。1986年创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把握传媒脉搏探寻新闻真谛”为办刊宗旨,面向报纸、广播、电视、网上媒体、新闻教学、新闻研究及广大通讯员,探讨新闻理论,交流新闻实践经验,推荐优秀新闻人物、作品,传递新闻改革和媒体发展信息,介绍最新新闻研究成果和新闻业务知识。目前,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闻战线采编人员及各界企事业单位宣传干事的良师益友。

  新闻论坛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新闻论坛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新闻论坛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1.内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和专家稿件。

  2.《新闻论坛》格式必备与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篇幅以2200-8800字为宜。2200字左右为1个版面。

  3.请在来稿末尾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区、街道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务必准确。论文有图表的,请保证图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对应。

  阅读推荐:新闻春秋

  《新闻春秋》新闻期刊发表,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新闻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作为资源:三重逻辑下媒介化治理的情感嵌入————作者:李娜;韩珊珊;

摘要:深度媒介化社会中,情感成为公众参与微观社会政治的重要资源。媒介数字技术成为重组社会关系网络和重要资源的基础设施,支持了媒介化治理的实践语境和技术合法性。媒介逻辑下,情感是观念塑造、群体连接、行为引导等媒介化治理关键要素;政治逻辑下,情感参与民主协商、信任维系和应急沟通等媒介化治理行动;社会逻辑下,媒介情感重塑社会互动和交往关系,通过话语争夺和情感共振形塑社会共识与文化价值观。就此,情感作为资源嵌入...

以“食”为媒:知识发酵理论下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逻辑与价值创造——以“天水麻辣烫”为例————作者:杨晓茹;曾晓亮;

摘要: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背后彰显着中国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态。食物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并成为打造网红城市的新增长极。本研究从知识发酵理论视角出发,在对食物的媒介属性与城市文化形象之间的关联分析基础上,解读天水城市文化形象传播中知识发酵的构成要素及其传播机理;通过从主体发酵、内容发酵和效果增值三个维度分析天水麻辣烫作为一种食物助力城市出圈的传播逻辑;最终提炼出具有...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困境与路径创新————作者:王怡飞;姚迪;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地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实践资源上存在不足,亟须创新。本文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教育,探讨整合AI与数据新闻课程、构建智能教学平台及深化校企合作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采编、数据分析和多模态传播能力,为地方高校适应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韧性传播:聚焦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的研究————作者:郭小平;

摘要:<正>“韧性”(Resilience),又被译为“恢复力”“弹性”,是指系统受扰动胁迫后恢复原有稳定性或进入新的稳定状态的能力。“韧性传播”是指信息传播系统在面对干扰、压力、危机或冲击时,借助媒介化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互助合作、集体行动与媒介基础设施修复等方式,以适应变化、减轻损害、维持基本功能并快速恢复甚至成长。“韧性传播”包括三重内涵:一是有效传播韧性信息与理念;二是通过传播行为...

MCN:传统媒体培育主流网红的一种路径————作者:方胜;

摘要:本文辨析了网红及主流网红的概念,指出主流网红依托主流媒体或官方渠道,通过个人魅力和专业内容生产获得广泛关注,对传播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广电媒体MCN机构发展的现状后,本文首次明确提出MCN机构是传统媒体培育主流网红的有效路径,并详细探讨了这一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包括坚守主流价值、拓展内容领域,适应市场需要、突破体制藩篱,以及主动拥抱市场、探索盈利模式。通过以上方式,传统媒体MCN...

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共融与共荣————作者:苏思怡;于鹏亮;

摘要:在新技术环境下,人机关系正在进入人机互嵌、人机共融的状态。机器作为相对平等、独立的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地位日益凸显,并且至少在施动力、互动性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推动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同时,人机之间仍然在起源、情感、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关键性差异,因而要保持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弱不对称性,强调人类在行动者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地位,重新界定其在道德、法规、伦理、审美、志趣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实现人类...

基于网红元素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宁波市为例————作者:孙宇;

摘要:网红元素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时尚潮流,凭借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方式裂变速度快、用户参与度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体系中特有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宁波主动出击,通过网红元素展示城市自身魅力和特色的同时,为宁波文旅带来了可观的游客数量。但是,仍然存在城市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缺乏足够辨识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等问题,需要在城市形象传播的叙事内核、内容分发、传播范式和传播战略等环节充分发挥网红元...

县级融媒体助力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建构路径————作者:白树亮;吴美缇;丁尹词;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媒介地理学理论框架,系统阐释县级融媒体在助力乡村文化再生产中的创新实践。通过“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维互动机制,县级融媒体凭借在地性优势构建起“技术转译—制度整合—主体激活”的创新范式。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在空间实践维度方面,其地理接近性优势体现为文化基因的显微级解码与方言声景的空间再生产;在空间表征层面,行政统合力驱动文化治理有机参与和文化资源立体整合;在表征空间建构中,社...

赋权与风险:数字化传播对用户主体的影响探究——以抖音平台生态为例————作者:江新晨;

摘要:伴随着媒介数字化的发展,人类传播活动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网络让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和生产的节点,编织了前所未有广泛的传播网络。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受众,传播权力下沉,大众的话语力量日益被激活,既往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参与式民主”渐渐呈现一种可能。但数字化的发展也伴随着风险,流量思维导致造假、唯用户论下的媚俗主义、网络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本文以抖音为研究对象,分析平台具体传播特点,...

新闻媒体如何与自媒体争夺“美景流量”——由柳州“紫荆花雨”大流量传播引发的思考————作者:李斌;

摘要:新闻媒体在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过程中,如何在与自媒体同台竞技中扬长避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而主导互联网舆论场,是当前一个亟待突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一个自媒体大流量传播案例进行剖析,并与当地新闻媒体的表现进行对比,探索新闻媒体如何与自媒体争夺“美景流量”的路径

阜阳外宣优先策略探究: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作者:余英国;崔波;

摘要:本文基于智媒时代背景下区域形象传播的战略需求,系统考察了阜阳市新闻传媒中心外宣优先策略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阜阳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外宣体系、创新内容生产机制、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等举措,实现了央媒发稿量年增长约25%、城市正面报道提升11.5%的显著成效。文章同时揭示了当前面临的内容创新瓶颈、人才结构性短缺等挑战,并提出数字化转型、国际化传播等发展建议,为地方外宣工...

电视民生栏目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接诉即办》栏目为例————作者:林力;

摘要:电视民生栏目作为连接民众与政府的媒介桥梁,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接诉即办》栏目为例,深入剖析其通过诉求收集、舆论监督、政策解读、多元协商等路径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核心价值。研究发现,该栏目有效构建了“民众—媒体—政府”三方互联互通机制,显著提升了公共问题响应速度与解决效能,拓展了公共协商空间。然而,其在角色边界、长效机制、技术融合与传播效果方面仍...

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4L+DSIM”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卢毅刚;李士艳;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新闻传播行业的格局。面对这一挑战,新闻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亟须改革。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学实验教学改革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研究围绕技术革新的“三性一度”(即必要性、紧迫性、前瞻性和适配度)展开,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化实践和跨学科融合,探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前沿技术,构建适应未来媒体环境的教学模式...

以机制创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者:黄楚新;陈昊霖;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面对价值失衡、协同失灵、指标失效等治理难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要确立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关键抓手,通过构建液态组织架构、打造融媒数智平台、推进政媒深度协同的实践进路,推动传播效能与治理效能双向转化,实现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频共进

作为一种新闻统制手段:国民党的纸张策略与报刊因应研究(1947-1949)————作者:商建辉;关楚瑜;

摘要:在印刷时代,纸张是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资。民国末期,纸荒再次席卷整个报业,于是作为稀缺资源的纸张成为国民党强化新闻统制的手段。本文对国民党如何利用纸张控制新闻业以及不同立场报刊的因应举措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民党通过不公平的纸张配给制度、限制纸张进口和下令要求报刊缩减篇幅的方式,对不同政见的报刊进行了打压。国民党的报刊由于占据较多配纸额度得以扩张;民营报刊为了争取配纸积极发声,努力维持出版或被迫...

拟剧理论视域下儿童网红形象呈现分析——以抖音平台儿童网红为例————作者:李欢;熊国荣;

摘要: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儿童网红现象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模式。本研究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以抖音平台儿童网红为例,剖析儿童网红的形象呈现。研究发现,社交互动需求、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家庭经济利益驱动是儿童网红形象呈现的动因;通过场景搭建与展示、策划性表演和符号化形象建构来实现儿童网红的形象呈现。此外,形象呈现这一过程也面临儿童网红自我呈现过度“景观化”、陷入角色扮演引发自我认知体系的...

数智赋能·文化互鉴——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综述————作者:朱杰;卢毅刚;王艳;

摘要:<正>2025年7月20至22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年会主题为“数智赋能·文化互鉴”。本次年会,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及媒体的12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在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教授指出,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他强调...

智能传播时代中国传统媒体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路径探析————作者:匡文波;曹萩儿;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传统媒体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本研究通过对新华社、CGTN、China Daily等主流媒体海外平台表现的系统分析,发现传统媒体国际传播面临环境适应滞后、跨文化表达适配不足、功能定位协调缺失等结构性困境。这些困境源于智能传播变革下国际传播从“品牌驱动”向“内容驱动”的根本转变,以及多元主体竞争对传统等级化传播格局的冲击。研究...

《红色中华》塑造兴国苏区模范形象的内涵、方式及现实启示————作者:吕小龙;唐国平;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宣传和革命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任务,而塑造模范形象、宣传先进典型则是中共进行政治宣传和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之一。《红色中华》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通过细描、对比参照、标题设问和数据比较等写作手法,权威发声、全方位报道、密集报道、专版特色报道、图文报道和红匾(板)表扬等报道技巧,采用首因效应与传播效果导向论的宣传策略,成功塑造了兴国五种典型的苏区模范形象。《红色中华》对兴国苏区...

“建立地方报纸”:范长江对广西报纸抗战宣传的贡献————作者:李时新;刘凌西;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后方的西部地区贫瘠落后的新闻事业亟待振兴。普及地方报纸,推进地方新闻工作,成为战时的普遍共识。范长江在从长沙转移到桂林期间,先后阐发了在沦陷区和大后方创办地方报纸的紧迫性和构想。作为广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范长江结合广西的报业状况,向广西当局提出如何建立地方报纸的建议,并被采纳和实施。范长江的建议对推进报纸向广西广大农村地区渗入,唤起民众,宣传抗战,支持地方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