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Confucian Academy(季刊)2014年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孔学堂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孔学堂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人文杂志
《人文杂志》(月刊)创刊于1957年,是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自创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它一贯明确倡导彪炳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践行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性、思想性和原创性,以质衡文,出精品,创一流,积极地参与到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进程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孔学堂最新期刊目录
主持人语————作者:彭传华;
摘要:<正>西方语言哲学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因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接触、了解和研究,从而有了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将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学者们开始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就一直尝试从中国自己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这一努力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在现代...
“神秘的晕”:系词与中国哲学——兼驳“张东荪难题”————作者:彭传华;Peng Ping;
摘要:张东荪断定古代汉语缺少系动词“是”是中国没有西方式逻辑的缘故,本文将此一难题称为“张东荪难题”。围绕这一难题,本文首先考察古代汉语是否有系动词“是”,进而考察古代汉语是否有判断句,最后考察being在英语世界中以及“是”在现代汉语中的多重含义。通过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以及英语世界being的比较考察,发现汉语(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的确通常不把“是”作为系动词使用。不过,古代汉语缺少或...
《孔学堂(中英文)》约稿函
摘要:<正>《孔学堂(中英文)》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中英文)》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
比较视域中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研究————作者:冯琳;Zhu Yihua;
摘要:自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始,民本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几经嬗变,但“以民为本”的初心不改,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中国现代民主理论产生及发展的文化根基。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奠定了人民民主的价值基础,但“民”无法主动参与政治,没有成为统一的政治力量发挥权威性的作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并通过古今中西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民本是民主的价值前提,民主是民本的必然趋向,只有在人民民主之中,才会实现真...
试论《易经》之为存养心智的大语言模型————作者:刘梁剑;Wang Xiaonong;
摘要:我们不妨将《易经》视为存养心智的大语言模型。这里的“大”,既指模型之大,也指语言之大。《易经》的“语言”之所以“大”,乃是因为它不限于言辞,而是涵盖了书、言、象、数。由“大语言”所建构的《易经》“大模型”摹写天地,可谓规模宏大。它不仅摹写天地静止的一面,而且摹写天地运动变化的一面,更是在天地之中甄定人的位置。通过《易经》大模型的训练,我们得以学习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审时度势,最终养成一种“多”“变”思...
程瑶田的语言哲学研究————作者:江刚;Wang Xiaonong;
摘要:程瑶田是乾嘉时代集义理与训诂于一身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语言哲学的总体观点认为“不原于道德仁义之意”之考据是“敦末捐本”的饾饤之学。就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而言,程瑶田认为“文存则道存,道存则教存”,并提出“言理者,必缘情以通之”的化解语言争论的方法。就语词的意义问题,程瑶田认为“读书必先解字”。就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言,程瑶田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指称世界,反对虚无的世界观,并...
荀子“情性建构主义”的建构之道——从“化情”到“化性”起伪的儒家情本哲学————作者:刘悦笛;Hou Jian;
摘要:荀子的“情性建构主义”,并不是理性化的“道德建构主义”,而是同样注重感性化之“情理合一”的社会建构主义,但的确与“道德实在论”殊途。使得荀子性恶得以翻转的并不是内在的“心善”,而在于外在的“道善”。比较而言,孟子的“心善”乃是动力因,而荀子的“道善”则是目的因。荀子“情性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是以从外而内的方式来翻转“性恶”,这种道德转变的目的就在于“道善”,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性恶道善说”。在荀...
“孔孟之道”与孟子后裔世系重建————作者:孟坡;Chi Zhen;
摘要:明初以来,孟子后裔世系建构于“北宋景祐四年”说成为主流观点,但并非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孔孟之道”形成于北宋,由程颐首次提出,是孟子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金中期至元初,为利用儒家道统强化治统合法性,朝廷寻访优礼孟裔,直接推动了世系的建构书写。孟子后裔世系重建,缘起于唐宋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肇始于金元时期朝廷对孟裔的寻访,定型于元中后期“师法孔氏”祖源历史的系统性书写,完成于明早中期“孔孟一体”家...
静坐工夫的多重维度及其超越——王阳明静坐工夫新论————作者:陈畅;Hou Jian;
摘要: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静坐工夫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重路径:身体、心性、政教。宋明理学静坐工夫主要围绕政教路径开展,且以心性和政教秩序的融合为目标;如何处理其中的张力,则关乎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以朱子学为例,其静坐工夫具有最重要的三重维度:作为养蓄生机(共同体伦理)的维度、作为纯粹本体涵养的维度、作为工夫前提的维度,此三重维度亦是程朱理学形上学的根本维度。通过对王阳明思想中的静中之物与万物一体之仁、内外与动...
悟道与治道——以“龙场悟道”为主线的阳明心学探索————作者:黄诚;Wang Keyou;
摘要:王阳明“谪龙场”具有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双重意蕴,虽“谪”贵州龙场,但开启了其与明王朝边疆经略密切关联的“治道”贵州实践,在贵州“龙场悟道”中证悟本然之“良知”本体,回归于儒圣门灵知不昧的“良知”正法眼藏,成就其对儒门圣人之学的全域性体认和透切性觉悟,初步建立理论化、系统化的阳明“心学”并开显“良知”昭示的意义世界。悟道与治道,互补互诠,构成王阳明良知心学的一体两面。阳明心学视域中的“格物致知”,亦隐...
阳明学在法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作者:严功军;况璐琳;Luo Yan;
摘要:从18世纪开始,阳明学便引起了法国汉学界的关注。在经过多元化探索和系统化研究之后,阳明学逐渐在法国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并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研究态势,继而在全球法语圈形成持续的学术影响,推动了阳明学的海外传播。本文通过对18世纪以来阳明学在法国的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的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基于中法文化交流互鉴的比较视角,对阳明学在法国乃至法语世界两百多年来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整体分析,...
荀子共同体思想述论————作者:陈晓霞;刘奎;Hou Jian;
摘要:荀子的共同体思想在先秦儒家中最具系统性,后世儒者的政治哲学理念大体不能超出其讨论的范畴。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一则,共同体的生成根基是“天人相分相合”,人类欲“制天命而用之”,注定会从自然走向群体;二则,共同体的参与主体是道德与知识兼备的“君子”,而要维持政治稳定,必须依赖于权力的制衡;三则,共同体秉持“贵贱有等”“亲亲有杀”等原则,借助“礼法”“类俗”等手段,以期实现“尽伦尽制”,即道德律令与政治秩...
性私:在“性善”与“性恶”之间——制度演进及建构的人性基石————作者:刘京希;Zhu Yuan;
摘要:相对于既定之“性善论”与“性恶论”,“性自利”与“性私论”堪可作为中性或中道概念来看待。人的道德观念及其行为的理性来源,端在于“人性之私”与“人性自利”。“人性之私”或“人性自利”的本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始源性动力。甚而至于,“人性之私”乃社会发展之第一生产力!“人性自利”这一带有中道意味的普遍人性,因势予以制度化尤其是法治化利导,既可释放出无尽的能量,进而达致良善的客观社会进程及效果,又...
《孔学堂(中英文)》约稿函
摘要:<正>《孔学堂(中英文)》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中英文)》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
“通而不同”:创发期现代新儒家的比较研究————作者:柴文华;张继军;Jason T.Clower;
摘要:“通而不同”的主要意涵类似于“和而不同”,用于思想文化领域指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强调会通又不忽视个性。它构成思想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创发期现代新儒家亦即第一代的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他们学术思想上的“通”是主流,即接续儒家“道统”、服膺宋明儒学、会通西学等;也有“不同”的一面,即服膺宋明道学的派别不同、同...
孔子刑德观念的多维视域及其德性归趋——以《鲁邦大旱》《黄帝四经》《管子》为文本依据————作者:荆雨;Peng Ping;
摘要:上博简《鲁邦大旱》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孔子刑德观念的契机,对简文中孔子刑德观念的理解,除《论语》及先秦儒家的视角外,还可以扩大到另外两个视域,一是春秋时期对待灾异问题的政治理性主义背景,二是黄老道家以阴阳、四时论刑德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承继周初“明德慎罚”的基本观念,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而主张刑德之施须合理适度,《黄帝四经》《管子》从阴阳、四时的角度对刑德之治进行了天道本体高度上的论证。...
闽学源头在同安的“体相用”三佐证——朱熹主簿四年的学派建树考论————作者:詹石窗;Zhu Yihua;
摘要:由朱熹所奠基的理学,因其诞生于福建,又称作“闽学”。朱熹在同安主簿任上已经形成了其基本的思想文化主张,这种主张通过门人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不断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宏大影响的学派。从思想上看,闽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宽广包容性的思想文化整体,它以弘扬儒学为核心,兼容了释道思想以及民俗文化等诸多因素,以生命道德的自我完善为求学之切要,以社会安康为治世的基本目标,立足经学传承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重视...
天道与人事——王船山历史哲学的解读————作者:程志华;Wang Luman;
摘要:王船山将他的哲学应用和发挥于历史研究,从而建立起他的历史哲学。就其具体内容讲,他不赞同孔子始而奠立的儒家传统的“复古”历史观,而主张基于演化的因时而变的循环历史观。其中,人文的“演化”是前提,由“理”“势”交互作用而有的“因时而变”是核心,不断的“循环”是特征。王船山这样一种历史观,源于其关于“天道”与“人事”之论,而“理性的机巧”是其论“天道”与“人事”的亮点。质言之,“天道”与“人事”之论为王...
“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王阳明的“诚意”工夫论————作者:邓国元;Wang Xiaonong;
摘要:诚意工夫是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与朱子“先格致而后诚意”对反,阳明以“先诚意而后格致”为论点,强调“《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构成阳明工夫论的首要命题。阳明诚意工夫与其格物说、心即理说相同一,以主体性为根本精神宗旨,是阳明心学主体性精神在工夫论上的体现。相对于正心所蕴含的本体境界内涵,经验性的实践是阳明诚意工夫的特质所在,实践性是理解阳明诚意工夫的本质内容。从诚意工夫所蕴含的主体性,发展至致良知的...
良知与知识关系视角下王阳明对《论语》的诠释——兼论经典诠释的边界问题————作者:萧平;王巧生;Wang Keyou;
摘要:王阳明在建构心学思想体系时特别注重引证早期儒家经典,其中《论语》被反复征引。王阳明在“心即理”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格物致知,为了证明向外物上探求天理是一种错误的道德修养路径,他区分了“良知”与“知识”,对《论语》中“多闻多见”“多学而识”“有知无知”等表述进行了重新解读,主张在闻见上做功夫不如在心体上用功;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学”只是在心上探求天理(良知),而致良知才是一贯之道;良知之外别无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青年文学
- 北大核心当代文坛
- 省级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 北大核心短篇小说
- 国家级新闻春秋
- 省级杭州文博
- 北大核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省级华章
- 省级电影文学
- 省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老年博览
- 国家级图书情报知识
- 省级艺术学界
- 省级东方艺术
- 国家级知识文库
- 北大核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当代音乐
- 国家级文博
- 省级美术文献
- 北大核心中国戏剧
- 北大核心出版广角
- 北大核心青海社会科学
- 省级年鉴信息与研究
- 省级时尚北京
- 省级涉世之初
- 省级云南画报
- 省级社科纵横
- 国家级乐器
- 省级西藏艺术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