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研究》省级期刊征稿,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由河南大学主管和主办、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外文研究》于2013年正式创刊,刊发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外文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外文研究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外文研究杂志社简介
1.外文研究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出文章要旨,必要时可加上副题名。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同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题名。
2.外文研究作者署名:署真名。
3.外文研究作者单位:作者单位、所在省、市(县)、邮政编码,用括号括住,单位与省、市(县)名之间用“,”隔开;如系多位作者,又不属于同一单位,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处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标上序号(同一单位为一个序号),并在下边括号中作者单位前作对应标示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
阅读推荐: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文化史杂志,旨在宏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精神方面的素质教育。刊登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及文化史等方面的文章。
外文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论阮清越《黑眸女人》中的幽灵叙事与难民书写————作者:侯贝妮 ;袁雪生;
摘要:越裔美籍作家阮清越短篇小说《黑眸女人》以女性视角审视越战往事和难民生活,目前尚未受到批评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小说中的幽灵叙事和难民创伤,挖掘越南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给难民造成的身份缺失与精神苦痛。小说中的幽灵形象不仅是集体创伤的形象化表征,而且作为叙事动力以打破线性叙事的局限性。幽灵侵扰幸存者生活,重现逃难前后的历史记忆。而直面创伤、书写幽灵性记忆则是治愈文化创伤、建构民族叙事的良方。阮清越借主人...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作者:张慧玉 ;王文思;
摘要:翻译专业硕士项目(MTI)在过去的17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到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很少有学者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综合述评。基于此,本文筛选出246篇发表在该领域重要期刊上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系统梳理,统计分析样本文献的期刊类型、发表年份、作者、研究方法等基本信息,深入剖析、阐释主要的研究主题及发现,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述评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及意义,进而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研究主体等方面指出现有...
蒙博托时代对华政策探析————作者:杨令飞;
摘要:蒙博托时代的对华政策须放在当时国际关系的语境之下加以审视。冷战期间非洲新兴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超级大国间的竞争以及蒙博托本人一贯奉行的“外翻策略”,都促成了其治下的扎伊尔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然蒙博托与美西方国家的利益纠葛和各种矛盾,也迫使他在东西方角逐的战略布局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彼时中国与扎伊尔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中非关系和中国外交政策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一切皆可视为蒙博托...
基于启动实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同图式隐喻加工研究————作者:戚佳伟;高原;
摘要:自19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隐喻的研究掀起了一阵狂潮。本研究基于启动实验对隐喻的图式理论和抑制与强化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探索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同图式隐喻加工方式以及二语学习者与英语熟练者的同图式隐喻加工的区别。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字面语启动下,完成隐喻感知任务耗时最短,而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作为英语熟练者,则是在同隐喻图式启动条件下用时最短。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同图式隐喻时...
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元话语研究:历时视角————作者:张佳宁;张大群;
摘要:元话语作为作者组织话语、表达观点及说服读者的重要语言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类文本的语篇分析之中,尤其是修辞说服主导的学术语篇。多数研究是共时层面的元话语分析,从历时维度审视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元话语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基于Hyland(2005)的元话语框架和Swales&Feak(2009)的摘要语步模型,探讨了应用语言学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元话语资源在过去40年间的历时变化。结果表明摘要中元话语的使用频率...
生成意义观视角下典籍外译的开放式集解研究——以任博克、汪榕培《庄子》译本为例————作者:殷燕 ;雷梓欣;
摘要:在典籍翻译中,译者往往遵循“闭合式孤解”的翻译诗学,即在反复考证、甄别多个注疏者不同注解的基础上,选用译者认为最确当的意义进行翻译。但随着意义观从实体论到生成论的演变,典籍译者开始尝试文本开放性的英译实践。本文基于生成意义观,以任博克、汪榕培的《庄子》英译差异为例,从作者、作品、原著读者和译者等各认知主客体之间的视域融合来剖析典籍外译的开放式集解诗学。研究结果表明,任博克译本基本遵循开放式集解的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在,故我译——中国新诗英译解析》评介————作者:冯全功;
摘要:王昌玲的《我在,故我译——中国新诗英译解析》是一部精品译作,为中国新诗译介注入了新的活力。译者的翻译源自内心的喜爱,译文具有很强的变通性,非常耐读,颇有趣味。译者还为每首诗添加了一个“译后小记”,涉及原文解析、互文联想、音韵节奏、假设翻译、翻译修改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翻译学习者也不无启发
《东西语法:中欧传统视域的语言意义研究》评介————作者:李香玲;
摘要:《东西语法:中欧传统视域的语言意义研究》从历时视角梳理自古希腊、古汉语语法研究以来不同时期中欧语言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一部东西方语言学发展史、东西方语言研究的融合史、东西方语言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发展史。研究的主线一是“以史为鉴”,从历史视角扫描东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引导读者审视整个东西方语言学发展史。研究的主线二是中欧语言的“互鉴互融”,梳理语言研究历程中传统语法时期和现代语言学时期中欧语言...
《剑桥交互文化语用学手册》评介————作者:王晓伟;
摘要:交互文化语用学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通用语达成交际目的的语用学研究分支。《剑桥交互文化语用学手册》系目前就该语用分支最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该手册从五个部分,就交互文化语用学的理论基础、核心课题、界面研究、交际类型和语言学习方面探讨交互文化语用学的学理基础和学科范畴,充分展示了该领域学者的关注焦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交互文化语用学的推动以及学科自身的...
何以是“神话”: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精神内核辨————作者:肖霞;
摘要:考察戈尔丁自定义其小说的“神话”和评论者常用来标识其小说体裁的“寓言”两词的内涵,探析语言、神话思维、生命悲剧观等建筑戈尔丁“神话”大厦的构件特点,可以发现戈尔丁小说表达的伦理主题内容和言说形式之间的张力。每一部小说中的具象化个体均以异质并陈的神话思维方式传达了“大写的人”的面目,不但呈现了堕落的人之境况也描绘了理想人之境况的可能。戈尔丁以神话的不确定性直观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从未解开那个关于...
音韵象似性视角下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诗歌《风鹰》的情感表征研究————作者:袁微;
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人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因其独特的诗歌美学在英美诗坛上有深远影响,但国内对霍普金斯关注较少。作为诗学象似性的重要分类,音韵象似性指文学语言的声音特征与情感表征之间的相似关系,其认知机制为在多感官参与的联觉模式下,通过诗歌文本形式、意义、情感之间相似关系的融合,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结合音韵象似性理论,对霍普金斯代表作《风鹰》的音韵特征进行细读发现:革新的音位模式和阳...
戏剧经典的通俗化与族裔文学的经典化——华裔畅销小说《牡丹绮情》中的昆曲演绎————作者:汤芳;
摘要:经典的定义一直是文学史中的重要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离散诗学等思潮的发展拓宽了文学经典的范畴,促使边缘化少数族裔作家女性主义者的声音得到关注。海外华裔作家在继承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经典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和重写,推动经典在动态传承中创新发展。华裔美国作家邝丽莎在其畅销小说《牡丹绮情》中,借用16世纪末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和17世纪末中国首部女性文学批评著作《吴吴山三妇合...
乌干达首部英语小说《重返阴影》中的三重幻灭————作者:徐思晨;朱振武;
摘要:作为乌干达英语小说的开山之作和非洲先锋派幻灭文学的典型之作,乌干达作家罗伯特·塞鲁马加的处女作《重返阴影》围绕民族后人与民族、底层人物与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与精神的三重幻灭展开叙事,再现了东非1960—1970年代的集体幻灭图景,映现新兴独立国家内部的混沌与无序,揭露乌干达人民的无望与创伤。作品对探究后殖民时代非洲1960—1970年代的普遍政治幻灭具有重要价值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兼Schmid的“固化-规约模型”摭谈————作者:李勇忠;
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CL)发展的必然产物。语言自身的社会性注定了语言的认知研究无法回避社会参数。本文重点分析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缘起与三个维度的研究进路,回顾近十年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继而介绍颇具影响的认知社会转向的典型代表——Schmid的固化-规约模型(E-C模型),并简要分析该模型对于语言理论发展的启示
建筑空间语言景观中的场所/区域名称:基于语用位的考察————作者:殷成竹;
摘要:建筑空间中指称特定场所或区域的名称标牌不仅可以用以告知场所/区域的名称与功能,还具有更丰富的语用功能。本研究基于语用行为理论中的语用位概念,探讨名称标牌在提示场所功用、约束行为规范上的功能,总结出路径指引、禁止与限制、允许、要求、警告和提供六类主要的语用位,并以具体案例分析可能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名称标牌分析的语境模型,从名称结构、共文语境与空间语境三个层次为基于语用位的名称标牌分...
论古越文化隐喻系统跨文化建构:以《国语》为中心————作者:王敏;
摘要:本文以《国语》为中心,探索古越文化隐喻系统跨文化建构规律。三部典籍的译者对源自《国语》的古越文化隐喻系统的跨文化建构实质是再语境化操作,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以注释和导言为辅助手段,以实现隐喻文化内涵认知通达为目标。古越文化隐喻系统的独特内涵表现为“华夷一体”的古越文化情景语境、“经世致用”的中华史学话语语境、“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认知语境。直译隐喻策略对越文化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国语》译...
中国科技典籍的海外传播——以《山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为例————作者:胡方;徐英;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典籍翻译工作空前发展,译本得到极大丰富,但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中,科技典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研究相对滞后。鉴于此,本文通过WorldCat数据库收集科技典籍《山海经》英译本的全球馆藏信息,对其海外传播效果展开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工具,分析海外读者评论的搭配词网络、关键词和情感态度。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科技典籍英译的特点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传播和接受...
高校全英文教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与建设规范反思————作者:张海燕;张文霞;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994—2022年间CNKI收录的936篇相关高校全英文教学研究文献绘制了趋势时区、关键词共现、频次及中心性、突变率等知识图谱。图谱数据揭示了高校全英文教学近30年从基础性实践逐渐向课程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构建体系等深层次发展,全英文教学研究呈现阶段动态性、研究热点更新快且周期短、研究者及其专业机构分布不均衡等特点。本文基于图谱数据及文献分析,对目前我国高校...
识解维度下WH-问答语对的认知机制及CWHI模型构建研究————作者:王轶博;
摘要:WH-问答语对是人们交际传递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是互动交际的经典程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域”与概念化的识解维度为理论基础,借鉴Thompson对WH-疑问句的特指型问句(QS)与讲述型问句(QT)之分类,构建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WH-问答语对互动模型”(CWHI模型)。模型主要由“空缺-填补”机制和修补的“图式-例示”机制构...
重构形象:孟姜女故事首个英译本研究————作者:唐文璐;
摘要:民间文学根植于民族土壤,兼具世界性,讲好中国民间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对孟姜女故事首个英译本进行分析考辨,深化了对孟姜女故事海外传播历史的认识,确定了底本来源。司登得以变译改写故事内容,以韵文再现原作风格,以注释弥合文化差异,塑造出生动立体、突破西方刻板印象又有别于原文的孟姜女形象。在饰以中国纹样的西式外衣下,故事呈现变异的文化内核,体现了司登得审视中国的他者视角,也给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南方文学
- 国家级今日东方
- 省级陇右文博
- 省级大家
- 省级沈阳大学学报
- 省级武当
- 省级青岛文学
- 省级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民间文学
- 国家级现代中文学刊
- 国家级中国民政
- 省级思想与文化
- 省级甲壳虫
- 省级延安文学
- 省级中国韵文学刊
- 省级现代交际下半月
- 省级紫禁城
- 省级金陵神学志
- 省级新闻研究导刊
- 省级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 国家级国家人文历史
- 南大核心史学史研究
- 省级岭南音乐
- 省级南京大学学报
- 省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北大核心当代电视
- 北大核心五邑大学学报
- 国家级晚报文萃
- 省级东岳论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