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考古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1-1014/K
国际标准刊号:1001-9928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管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查看华夏考古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抗战史料研究文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东南文化容易发表的文化期刊

   《华夏考古考古期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

  《华夏考古》主要发表全国各地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根据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译文和探讨考古理论与方法的文章,有关文物科学技术保护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华夏考古》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期刊栏目:

  田野考古报告、考古文物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技术与文物保护、译文园地、学者学术史、书评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社科双效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夏考古杂志社征稿要求: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考古

  《考古》是一本考古专业学术性资料性刊物。主要刊载考古学研究论文,发表野外考古发掘调查简报、考古资料的综述和书刊评介,亦反映自然科学在考古中的应用成果。

  华夏考古最新期刊目录

郑韩故城出土陶文“上楽”宫名考————作者:周云祥;蔡全法;余洁;

摘要:1975年至1978年,在郑韩故城梳妆台铸铜遗址出土一批有“上楽”陶文的残陶碗,此是郑韩故城一次出土同款文字件数最多的韩上乐宫厨食器。结合韩冷藏室位置与其他陶文的研究,其职官从宫廷私官、左厨和公等,都是围绕上乐宫而存在。韩上乐宫名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史载之缺环,而且也使现存北京故宫的“上楽”厨鼎的国属问题得以解决,有力佐证了冷藏室附近的大型夯土基址当是韩国宫室建筑遗存

山西黎城下湾响堂寺石窟、小门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作者:武夏;任婧 ;王美睿;

摘要:2021年1月与5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黎城县文博馆对黎城下湾响堂寺石窟、小门摩崖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测绘。调查组根据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下湾响堂寺石窟大约开凿于北齐。从纪年题记看,小门摩崖造像陆续开凿于北齐晚期至隋代,同时结合题记内容可知当地流行净土信仰。这两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位于北齐邺城至晋阳的古壶关道旁,窟龛形制与造像风格主要受到北齐邺城地区的影响

云冈石窟北魏佛寺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黄盼;

摘要:中原北方石窟主要以塔庙窟、佛殿窟为主,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仅石窟本体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佛寺。云冈石窟作为中原北方石窟寺院的代表,周边存在不少地面建筑遗迹,对这些建筑遗迹的研究是全面了解云冈石窟寺院布局的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云冈石窟出土瓦当的编年,探讨山顶寺院营造的先后顺序,并基于寺院整体性这一视角,对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寺院景观进行复原

2021~2023年河南漯河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调查简报————作者:李唯 ;刘晨 ;梁法伟;

摘要: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在漯河市境内开展考古调查工作,通过调查、钻探、照相和绘图等多种手段详细记录了88处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基本信息,明确了各阶段聚落的数量与分布情形,并且新发现付庄、清义冢和凌云台3座龙山文化古城,连同郝家台共同构成一处小型城址群。此次调查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漯河史前考古基础资料,成为深入开...

河南荥阳车庄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作者:赵丹 ;李梦迪 ;赵海洲;

摘要:2014年10月~2015年1月,郑州大学考古人员对车庄遗址东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仰韶、西周与唐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遗存位于车庄遗址东北部,遗迹主要包括灰沟、灰坑、灰堆和墓葬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有少量石器、蚌器和角器,具体时代为仰韶文化晚期。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郑州西北郊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秦王寨文化类型的分布及其内涵提供了新资料

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H25发掘简报————作者:韩国河 ;张翔宇 ;温晓星 ;柴怡 ;周阵锋;

摘要:1997年在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中集中出土了一大批秦封泥,包括中央职官类、地方职官类和私印,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其中H25出土秦封泥数量最为可观。秦封泥的整理与研究为研究秦代职官系统、郡县制度的演变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南荥阳市瀚宇天悦湾唐墓发掘简报————作者:吴倩;

摘要:201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瀚宇天悦湾项目基建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古文化遗存,其中2座唐墓出土了瓷器、陶器、铜器、银器和墓志等珍贵文物,年代属中唐时期。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唐代荥阳地区的丧葬制度和埋葬习俗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料

试论石山孜文化————作者:董伟;

摘要:石山孜文化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两期,整体年代为距今8200~6300年。石山孜文化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受到顺山集文化、裴李岗文化与后李文化的影响,发展过程中参与了双墩文化的产生,并受北辛文化影响,最终演变为侯家寨文化。石山孜文化作为淮系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厘清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计量视角下的二里头遗址墓葬研究————作者:苏昕;唐小佳;

摘要:二里头遗址的墓葬是研究早期文明社会分层及变化的重要材料。通过计量分析,本文将该遗址墓葬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并对应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对墓葬数量、随葬品状况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发现二里头遗址墓葬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向金字塔结构变化并渐趋稳定,同时伴随有社会阶层与财富分化加剧现象

论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几座大墓的年代及诸墓之墓主关系————作者:笪浩波;

摘要:本文对叶家山曾侯墓地的M65、M28及M111的年代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有自名的曾侯器和无任何族徽铭文的铜器以及原始瓷器的类型学分析,排出了这几座大墓的相对早晚关系,即M28—M65—M111。又通过与其他诸侯国同类器比照,推断出了这几座大墓的绝对年代:M28为成康时期,M65为昭王时期,M111为穆王初期。同时,根据墓中随葬器物的联系,并参考春秋时期曾国墓地曾侯与夫人墓的排列方式,对曾侯谏、曾侯犺...

周代“征行器”“行器”用途考辨————作者:孙海宁;

摘要:本文围绕周代“征行器”与“行器”的用途展开研究。征行器至迟西周晚期出现,流行于春秋早期,铭文显示其主要供生人出行、巡狩或征战等使用,并非随葬器。行器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大量流行。其用途多样,多数用于出游、巡狩或征战,部分用于邦交会盟,多为生前实用器,也有少量作为随葬品。先秦文献中的“行”“大行”均与死亡无关,“行”“大行”与死者讳称的联系始于秦汉时期。总之,周代征行器和行器多为生人实...

南阳地区东周时期小型墓葬分期与研究————作者:权敏;

摘要:南阳地区东周时期小型墓葬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以及器物的特征,可分为四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及战国中期。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熟土或生土二层台;葬具有单棺无椁、无棺无椁等;葬式为仰身直肢;墓向多为南向,其次为东向。该地区墓葬与洛阳地区东周墓、湖北江陵地区楚墓关系密切,春秋时期以洛阳地区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因素表现明显,战国时期以湖北江陵地区为代表的楚文化影响强烈,该现象与东周时期社...

徐州土山汉墓出土西汉彭城县长吏封泥分期考述————作者:郑洪全;耿建军;

摘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的封泥,其中与西汉楚国国都彭城县相关的官印封泥尤为可观。本文根据封泥文字的差异识别出不同的印章,结合出土材料,对封泥所映射的印章进行分期,并通过印章的分期,对西汉彭城县长吏的任命权和任期进行初步考察

壁画超高清数字化研究————作者:姬静;方素平;张群喜;

摘要:针对壁画数字化中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专门用于文物超高清数字化的扫描设备及其配套软件系统,提出了适用于壁画等表面凹凸不平、起伏较大的文物超高清数字化保护技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唐代壁画为例,对超高清数字化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结果高度清晰、高度保真地记录古壁画的原始风貌,对壁画等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研究及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山东地区“三教合一”题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作者:张龙 ;杨孝瑜 ;

摘要:2020~2021年开展的山东地区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调查中发现了4处含有儒释道“三教合一”内涵的文化遗存,本文系统整理了这4处遗存的调查资料,并对山东地区“三教合一”题材的石窟石刻进行了初步研究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Ⅷ区小型墓地2022~2023年发掘简报————作者:王含元 ;赵海涛;

摘要:2022~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Ⅷ区发现了一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小型墓地,发掘墓葬11座,出土一批陶、绿松石、石、骨和蚌等质料的随葬品。墓地临近宫西一区北墙,年代自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早段延续至第四期晚段。11座墓均为中、小型墓,东西成排分布,墓葬间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墓主头向不一致,为既往所少见。该墓地的发现丰富了对二里头遗址埋葬制度、墓地规划及居葬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墙垣及道路2023~2024年发掘简报————作者:郝宪莹 ;赵海涛 ;

摘要:2023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宫西一区东南、工西一区东北部进行发掘,揭露了宫西一区东墙及东西两侧道路、工西一区围垣东北角与外侧道路以及其他相关遗迹。宫西一区东墙及东西两侧道路年代不晚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工西一区围垣东北角修建和使用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其外侧道路至少历经早、中、晚三个时期。本次发掘对深入了解宫西一区、工西一区的整体布局、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

略论二里头遗址镞的材质选择————作者:翟少冬;

摘要:实验表明制作骨镞并不比制作石镞耗费的时间短,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骨镞数量却远多于石镞,这个现象颇令人不解。本文主要从二里头遗址石镞和骨镞的形制及原料获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原因如下:首先,二里头遗址的主要石镞类型——凹底石镞可能是受北方地区凹底石镞的影响,是软石料和中原技术结合的产物,但这种石镞的使用需要额外制作镞夹,增加了制作工序和时间;其次,二里头遗址的骨镞主要是三棱形镞,这种镞制作...

二里头遗址先民食谱与家畜饲养方式研究————作者:陈相龙;赵海涛;李志鹏;王明辉;

摘要:为深入认识二里头遗址的生业状况,本文对近年来二里头遗址不同发掘区出土的24例人骨与103例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二里头先民主要以粟、黍以及粟作农业副产品饲养的家畜为食,部分个体摄入了一定比例的稻米等C3类食物。猪群中的大部分个体、狗与黄牛的饲料主要来自粟作农业的有关副产品,羊则食用了相当比例的C3植物与粟、黍等C4植物。不同区域动物同位素的比较结果显示,相比河堤发掘区,宫殿...

河南汝州李楼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作者:赵尧 ;张恒恒 ;赵淑峰 ;王静雨 ;陈逸璇 ;曹政权 ;张建 ;靳松安 ;

摘要:为全面厘清北汝河中游地区虞夏时期聚落形态与格局,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李楼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李楼遗址是一处以王湾三期文化为主体、面积逾45万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发现了具有出入口的东、西2座环壕及房址、陶窑、灰坑等多处遗迹现象。李楼遗址的系统性调查和勘探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典型聚落布局、区域聚落格局、文化交流及夏文化形成等关键学术问题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