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63-1005/C
国际标准刊号:1000-5102
主办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青海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鲁东大学学报》期刊发表论文目录参考

  【杂志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教育和心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并辟有反映青海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数据库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教育、心理。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推动西宁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考 张宏岩,吕亚丽,禹贺,ZHANG Hong-yan,LV Ya-li,YU He

  改善小企业融资环境对策研究 郭华,李世铭,GUO Hua,LI Shi-ming

  青海省交通发展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王成龙,王小梅,WANG Cheng-long,WANG Xiao-mei

  青海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引领问题研究 赵晓红,祁元生,ZHAO Xiao-hong,QI Yuan-sheng

  康德理性神学初探 王文旭,WANG Wen-xu

  生态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王学荣,WANG Xue-rong

  名实之间:英美法系的“制定法” 姚俊廷,YAO Jun-ting

  论信托与罗马法的关系 史志磊,SHI Zhi-lei

  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研究 韩丽,HAN Li

  明代临洮宝塔寺及其法王史实考述--明代《宝塔寺报恩传流碑》笺释 杜常顺,DU Chang-shun

  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基督教化研究 宋晓梅,SONG Xiao-mei

  西北社会调查十年:方法运用与最新进展--基于西北四省区84篇研究报告的解析 冯乐安,翟晓华,FENG Le-an,ZHAI Xiao-hua

  需求导向视角下智障人士社区融合研究 郭瑞,GUO Rui

  丝绸之路青海道与河湟民族走廊的形成 丁柏峰,DING Bai-feng

  庄廓民居中的人神空间配置观念--以青海省互助县大河欠村为例 刘大伟,LIU Da-wei

  商周时期女巫祈雨巫术研究 高畅,GAO Chang

  孔子遗说的接受及其文化意义 夏德靠,XIA De-kao

  二战结束前后大国在奥地利的争夺与苏美冷战(1945~1948) 郭梅花,GUO Mei-hua

  王夫之《诗经》学的情感诉求 纳秀艳,NA Xiu-yan

  政工学刊投稿论文: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国学思想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应该从国学中汲取营养,传承、弘扬有价值性的思想,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创新。本文以国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促进现代企业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进步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国学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一、前言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国学凝聚了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用人观、决策观、思维观等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可以说,灵活运用国学思想,有助于构建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聚焦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驱动资源型国有企业产业链知识图谱式布局————作者:刘海涛;陈世青;张玲;

摘要:面对新发展阶段下的新的要求,资源型国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牢牢牵住产业链资源的“牛鼻子”,深刻谋划转型发展的产业链布局新路,发掘其内生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源,激发形成与时代大背景相适应的新质生产能力。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本、人才、知识产权、规则、配套、生态等产业要素,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更深层次产业链布局发展之路并不是处处畅通,特别是对于知识产权的布局应用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协同融合更...

穆穆以大观:论刘勰对郭璞《南郊赋》之评论————作者:程景牧;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用“穆穆以大观”评价郭璞《南郊赋》。此中“穆穆”有两层义涵,一者即是形容郭赋文辞雍容华美,一者即是形容郭赋所述郊祀典礼庄严恭谨、盛大美好。“穆穆以大观”这句评语体现出《南郊赋》具有极高的文艺、学术、政治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更是集中体现了刘勰的审美及学术观念。“穆穆以大观”既体现出刘勰文质并重的审美观念,又彰显出刘勰才学兼顾的审美观念,更是折射出刘勰宗经崇礼的学术观念。上述审美观念与...

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理路——基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者:李艳庆;

摘要:基于理论维度,从目标指引、领导力量、价值旨归、底线要求、路径举措和基础保障六大维度构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乡村振兴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目标指引;党的领导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价值旨归;粮食安全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底线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城乡融合论、绿色发展论、乡村治理论和增加收入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路径举措;经营制度论和...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哲学根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唯物史观分析————作者:孔祥润;

摘要:“经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关键词,“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经济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从“对象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的角度,从数量上直观地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可喜成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共同构成了物质生产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城镇化率和基础设施建...

“采药昆仑”石刻相关问题的探讨————作者:侯光良;

摘要:黄河源区扎陵湖北岸发现37字秦代石刻,记录秦始皇遣五大夫翳率方士赴昆仑山采药。指出早在秦代已经精准探索河源,昆仑即东昆仑山脉黄河源区,改写了人们对中华早期历史中青藏高原地理的传统认知;两湖区域8-3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为秦人西行奠定知识基础;与岩画、出土车轮互证,证明采药车辆到达高原腹地可行性,并将唐蕃古道历史提前。“采药昆仑”季节选择精准对应高原植被物候,显示羌人向导与后勤支持是行程成功的关键,...

双循环格局下稳定币的监管范式创新——基于央行数字人民币与跨境稳定币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作者:吴龙;陆岷峰;

摘要:在中国实行国内和国际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等,研究了数字人民币与跨境稳定币协同监管创新。在数字人民币为中国大陆法定货币、香港试点稳定币的差异化格局下,提出“央行总账本+稳定币TEE沙箱”技术架构,实现支付系统最终性与风险隔离。构建“主权信用锚(央行总账本)与市场稳定层(机构子账本)的双层架构”,采用零知识证明平衡监管与隐私;设计基于跨境数据主权分类的多因子动态准备金...

制度译介与法律移植本土化:晚清陪审立法的困境与启示————作者:顾元;张文韬;

摘要:晚清修订法律馆于1906年首次对渊源于英国的陪审制做出移植的尝试,这一进程却最终随着《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胎亡”而宣告终止。通过对《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立法文件、地方大员驳议意见以及“陪审”语词译介历程的考察,可以回溯晚清陪审立法的全程,并管窥法律移植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困境,这在“陪审员身份资格”问题上体现得尤为集中与明显。对晚清陪审立法的历史观察,有助于思考如何协调被移植法律制度...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向度————作者:刘飞;吴辉;

摘要: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深化拓展以期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而现如今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作为治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积极力量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加速到来的智能时代中人工智能引发的算法偏见、人工智能幻觉产生的虚假信息泛滥、隐私泄露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可以在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中通过提升算法技术水平,促进算法透明化,完善隐私信息保护体系,强化隐私漏洞预警机制,从而...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人的主体性解构与建构探析————作者:方莉;唐亚男;

摘要:国内外各类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问世,其本质是对人的部分机能模拟再强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引发了哲学视域上人的主体性思辨。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他人和自我交往过程中展现的一些本质属性的集合,主要包括自觉性、开放性、创新性。通过解构主体的3个基本属性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所表现的双向牵引与冲击,提出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造成的危机,其应对策略重在国家、社会、研究机构与人的共...

“变”与“不变”: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目标的双重变奏————作者:卢明佳;

摘要: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目标的复杂特性,可概括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政权更替作为关键因素,促使国民身份建构目标发生转移,表现在国家认同的重塑、政治理念的更新及社会制度的变迁等方面,体现出国民身份建构进程的动态性与多样性。与此同时,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调动民众积极参与现代国家建构的目标始终未变,反映出国民身份建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变”与“不变”背后折射出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的非均衡性特征,即民族...

论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历史终结————作者:李治亭;吴枫;

摘要:西南民族地区实行土司管理制,兴于元、盛于明,至清中叶雍正朝,实施改土归流,土司制度遂告终结。从兴至废,土司制历三朝,存续400余年。土司制的本质,就是商周所行分封制的最后残余。历史证明,秦以后,历朝凡行同姓或异姓分封,皆以失败告终。土司制施行于西南民族地区,其动乱不断,根源在于此制为土司世袭,自主其地,一如分封制。清雍正行改土归流,变更其制为内地州县制,虽然还不彻底,却是此制最终废除的开始

简论清代达斡尔人的迁徙与分布————作者:周喜峰;

摘要:达斡尔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明朝末年,达斡尔人主要居住于黑龙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由于后金——清朝的建立和入主中原,加之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达斡尔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他们大多从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迁往嫩江流域,也有一部分迁往北京和新疆等地。迁徙后的达斡尔人大多被编入八旗,驻防于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呼兰和新疆等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分布格局

“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文化诠释————作者:米海萍;张海鑫;

摘要:“河源昆仑”是历代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亦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历史上人们探寻河源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心得与探寻体验记录到所创作的诗词歌赋或旅行散文中,为后世积累了汗牛充栋的文献,最终形成和达成了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东北角,经过积石山奔流东下,中经龙门注入渤海的“青海说”观念与共识。探寻河源过程中力主“青海”说的文化意涵在于,体现了理性务实精神,是变河水之害为利的现实功利需求,其最终的结果意义...

昆仑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符号与文明特性呈现————作者:巫新华;

摘要:昆仑,核心词义为“天”,功能“通天”。早期昆仑,以山崇拜形式作为核心文化象征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在“中国文化圈”和早期国家形成之时,昆仑聚焦于中华文明核心区,以秦岭为标志。随着“大一统国家”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与域外其他文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充分进行,以及中华先民对黄河溯源探索,昆仑逐步西延,成为西部山河的泛称。昆仑西移,是大一统国家发展需要与安排,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文化与政治举措。本文通过...

汉赋昆仑意象书写与大一统秩序建构————作者:吴新锋;谢虎;

摘要:汉赋与汉代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可视为了解汉代的一扇窗户。汉王朝以昆仑象征权力与正统,汉赋对昆仑意象的书写,反映了汉代文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歌颂和对帝王文治武功的赞美;文人向往其珍奇方物与长生之境,表达对仕途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亦因现实困境寻求精神寄托。正因于此,昆仑的神秘以及文人对现实和理想的复杂情感,使得汉代文人对昆仑神境具有向往与敬畏的双重态度。汉代都城的建造呼应昆仑神境,并将其神圣化为...

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技术治理困境及对策————作者:李萍;白佳音;

摘要:“技术治理”最初只是部分科技人员信奉的理想社会操控设计,如今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现实政治实践。中国政府于2020年推出国家“双碳”战略,在理解或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之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出现了技术治理的倾向。技术治理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推动了鼓励低碳的产业技术和能源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技术治理的边界,产生了社会参与排斥、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社会伦理问题。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过程要克服技术治理的困境,...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逻辑关联————作者:苏星鸿;

摘要: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第二个结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第二个结合”彰显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以“古今中西”融合发展为运行机理的历史逻辑。“第二个结合”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实践目标、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践要求、以“第二个结合”与“双创”融合发展为实践方法、以形成熔铸古今和汇通中西的文明成果为实践取向,蕴含着以高度实践自觉为实质内容推进...

敦煌本藏文文书中波斯相关材料汇考————作者:刘英华;杨瑾;

摘要:吐蕃与波斯之间文化交流史可追溯到古象雄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散见于敦煌古藏文文书中和西藏出土吐蕃苯教文书,包括历史和医药文书中比较明确和直接的记载,以及律法、仪轨和书函类文书中的间接记载。两类记载中的粟特(sog dag)或塔吉克(ta zig)指伊朗(波斯),故粟特酒、塔吉克纸等明确标明来自古波斯。一些被冠以克什米尔(kha che或kha ce)的物品如克什米尔锦(kha che dar)等也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作者:董丽丽;

摘要:中华文明自诞生之初便深刻烙印着统一性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文明起源的土壤及其早期发展的历程之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基因与脉络。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历经夏商周的萌芽与初步构建阶段、秦汉至元明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以及清代这一发展与深化阶段。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其物质基础,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其深层动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是其内驱动力,以文明礼...

《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的儿童成长叙事————作者:赵青;

摘要:成长是人生中的一个主题,也是儿童电影要着力表现的一个母题。作为2023年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是一部从儿童本位出发,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琐事有机串联,无论在思想维度还是艺术层面均迥异于以往其他国内儿童电影的优秀作品。该作品通过“调皮捣蛋鬼”巴王超过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从个体身份认同、精神家园建构、群体空间共赢与达成等聚焦点,讲述了“毛毛虫如何...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