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历史档案》是创刊于1981年的学术季刊,是国内第一家中央级档案与史学类刊物。刊物内容以公布明清档案为主,适当公布1949年以前其他历史时期档案,并刊载有关学术论文,集资料性、学术性于一身,兼及知识性。多年来,一直在档案界、史学界及广大文史爱好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收录期刊
历史类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篆修清史工程、档案史料、学术论文、专家论坛、读档随笔、档案介绍、档案馆介绍、史苑杂谈。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宣统时期的请宝牌 哈恩忠;霍华; 2
2 清代设立与管理育婴堂档案(上) 赵增越; 4-32
3 乾隆朝《烧造瓷器则例章程》 傅育红; 33-43
4 清末《保定习艺所章程表册类纂》 刘志松; 44-51
5 明代两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解读 吴恩荣; 52-62
6 清初步军统领设立渊源考 唐彦卫; 63-69
7 清代宗室世子为“爵”考 郑永华; 70-77
8 清代封赠制度探析 马镛; 78-86
9 清代滇铜厂欠与放本收铜 马琦; 87-95
10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圣谕广训》 刘姗姗; 96-103
11 雍正初年笔帖式考 王敬雅; 104-111
12 乾嘉时期新疆官犯的“捐资赎罪” 方华玲; 112-117
13 明代蓟州兵备道设立时间考 李鹏飞; 118-121
14 清代河南农业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 李华欧; 122-125
15 明末将领祖大寿改名问题探源 常虚怀; 126-129
16 《四库全书》撤出《国史考异》原因辨析 李士娟; 130-134
17 《明代八股文史》出版 哈恩忠; 134
18 清初鲁之裕的《台湾始末偶纪》 李国宏; 135-139
法律论文发表:初探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摘 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促进社会民主化及科学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从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的参与问题。
关键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政治民主化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推行的首要环节。传统上,公共政策制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渠道不畅通,缺少民主,缺少广泛性;单方案定向选择,缺少比较。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是每个研究者应该深思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指出了权力集中化的弊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1]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主体意识、利益意识和自主意识逐渐形成,以及公民权利不断深化,公民再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是强烈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通过政策参与对政策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公民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制定。
历史档案最新期刊目录
乾隆中期各地酌议山场隙地植树档案(上)————作者:哈恩忠;
摘要:古语“十年之计莫若树木”,清代定鼎后沿袭前朝传统,对于植树问题非常重视,不仅在宫廷园囿、陵寝坛庙、官地林场种植各种树木,而且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况,依照时节,广泛种植树木。至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激增,“百物之产,所生不敷所用”,生活炊爨、建筑屋舍、制造器用等方面在在需要树木,包括树木在内的各种物产凸显紧张之势。乾隆三年(1738)、十二年清廷先后发布上谕,要求地方官劝谕鼓励民...
嘉庆二十三年棍徒张秉让扰害地方案档案————作者:刘文华;
摘要:嘉庆二十三年,顺天府东安县棍徒张秉让等因鱼肉乡民被呈控缉拿,经顺天府审拟,又经刑部复审,被分别判拟充军及徒刑,但嘉庆帝认为张秉让等款迹累累,刑部所拟过于轻纵,因此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再加审讯,从重定拟。于是,军机大臣等将张秉让等改判发遣为奴等刑。张秉让一案,并非重大案件,不过,却体现清代皇帝对京畿地区的特殊关注,而该案的改判,则反映了皇帝对刑案的直接干预,军机大臣也在其中扮演了执行皇帝意旨的重要角色...
彭玉麟致曾国荃未刊手札————作者:张祥干;
摘要: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湘军重要将领。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湘军首领,官至两江总督。光绪九年(1883)夏法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定《顺化条约》。法国入侵越南北部不仅破坏中越传统宗藩关系,而且威胁中国西南边疆安全,清廷命滇、粤防军进入越南,并派兵部尚书彭玉麟往广东办理防务。光绪十年正月清廷命曾国荃署理两江总督,负责南洋防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淮扬杂录》的再认识————作者:宋上上;李小波;
摘要:<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淮扬杂录》档册是关于明代两淮盐业的公文汇编,因两淮盐场分布在南直隶淮安、扬州二府,故名“淮扬”,书中收录的公文包括题奏本章、官员来往书信、详文批示,文体不一,因此称为“杂录”。此书长期未能得到学界注意,曾有学者指出:“(一史馆)馆藏明代档案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如《淮扬杂录》这种重要的有关明代两淮盐务的史料,既无人研究也未出版。”...
从满文档案看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病逝后清廷善后措施————作者:李刚;
摘要:<正>渥巴锡是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为摆脱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带领部众回归祖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大迁徙,成为著名的东归民族英雄。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等东归后,乾隆帝予以接纳安置,让渥巴锡等赴承德朝觐,册封渥巴锡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拨给土地妥善安置部众,而且调拨大量物资接济,使其部安然渡过困厄,创造日后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条件
馆舍变迁————作者:哈恩忠;
摘要:<正>1925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后改称文献馆)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故宫内东南角的南三所(图1)。建国后,文献馆先后改称为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等。1976年,明清档案部迁入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新建大楼(图2),解决了工作空间局促、库房分散、保管保护条件差等问题。1980年4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式命名
档案利用————作者:刘心怡;
摘要:<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百年历程中,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成果斐然。文献馆时期,就很重视为学界提供档案利用(图1)。建国后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利用条件逐渐改善,实现了从线下提调档案原件(图2)到计算机阅览数字化档案的转变,检索不便、查档手续繁琐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土司制度史料集成》出版————作者:王征;
摘要:<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方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商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编纂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料集成》,于2025年1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英美主流报刊对辛亥革命的舆论因应考察————作者:阎瑾;
摘要: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英美主流报刊的关注和报道。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背景,英美两国主流报刊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解读,其对革命的态度、对中国政制的倾向以及对中国形象的构建都有很大差异。英国试图最大限度地维持在华利益,《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报刊倾向于以殖民主义立场为中心来报道中国的辛亥革命。美国没有直接占领中国领土,在中国范围内没有利益冲突,但在东亚有地缘政治企图,《纽约时报...
清末学制改革的经费筹措及其困境——以徽州为例————作者:李琳琦;邓高翔;
摘要:清末地方社会是学制改革的主要场域,学制改革的经费筹措遂成为地方社会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徽州学制改革经费来源的主要特色是宗族和徽商为改革的经费筹措提供了重要支持。地方财力罗掘俱穷、经费支出的浮靡和贪腐、民众的抗捐和毁学,使徽州学制改革的经费筹措面临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学制改革增加了底层民众接受教育的经济成本,二是学制改革的捐税摊派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三是徽商经济实力的衰落使徽州教育转型失去了“源动...
明代“不为例”封赏现象解读————作者:程思瀚;
摘要:“不为例”封赏指皇帝逾越现有成规封赏臣民,并规定后世不得援以为例。这一重要法律、政治现象,因应于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形成,其核心原则可称为“情礼相适”,即皇帝秉持最高层面“礼”的精神,对法律运作中的情、法冲突进行调节。“不为例”封赏长期发挥着激劝臣民、保障国家律例体系不受侵越的功能,因此受到明前中期士大夫认同。正德以降,皇帝滥用“不为例”封赏,乞恩者又频繁援“不为例”事例陈请,其自身又始终存在内生性...
明代同知通判员额标准变化与佐贰外驻————作者:苏婷;
摘要:明代限定各府同知、通判员额数量的标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天顺以前,在洪武定额与无定额之间摇摆。天顺至正德年间,不设定额,因事添设官缺成为常态。嘉靖初年重新确立定额,各府因府事繁简不一,定额也不同,且此后各府基本不再增减员额。崇祯十年后,因财政极度紧张,大量裁减各府通判官。在设额宽松的成化时期,官员由差委发展为专责,进而形成外驻。在嘉靖定额时期,朝廷以轮差、轮流驻扎、画地责成等办法高效率使用额设...
清代泉州府马巷厅建置考————作者:张伟鹏;
摘要:雍乾年间,泉州府粮捕通判“四易其治”,由府城、安海、金门到马家巷,并因“定额观念”而再调整泉州府和周边府县佐杂分防格局。制度设计下的马巷厅是分防佐贰,为在外拣选调补之疲难沿海要缺,以保证衔缺相当,加强海疆治理。马巷厅行政机构完备,职能完善,以刑名钱粮为核心,管理民丁、屯丁、盐丁等户口,辖区是民安、同禾、翔风三里及原管金门10保,符合政区厅功能和判定标准,实质是隶属泉州府的散厅,和州县同级。该厅清末...
清代东北地区巡察御史职司新探————作者:梁晓婷;
摘要:清顺康年间废止巡按制度后,雍正朝设置巡察御史,以吉林、黑龙江作为试点最先派出,其次是内地行省,最后是盛京。巡察御史派遣体现出东北与内地政策的一体化。但吉林、黑龙江两处的巡察御史最初以辅助将军的身份出现,盛京巡察御史则更多承担了“中央耳目”之责,这种差别也直接影响了两处御史的实际职权。相似的是,三处御史在与地方官博弈中不断扩张职权,直至嘉道时期衰落。东北地区巡察御史较内地所设存留时间更长,其原因是军...
中英《天津条约》“内地游历”条款及其执行——基于“扬子江上游探险队”的考察————作者:马剑;钱璐;
摘要:中英《天津条约》生效后,英国人组织的“扬子江上游探险队”成为行使条约所定“内地游历”权利的第一批西方人。他们借助体制和文化差异,利用中英文本“民人”与“subject”、“内地”与“interior”的认知分歧,并泛化“游历”概念,掩饰现役军官身份,进行地质探查、航道勘测、地图测绘及社会经济调查等活动,将游历范围拓展至西藏等边陲地区。虽然他们自称是私人游历,但装备精良,与皇家地理学会关系密切,操纵...
《清承明制: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出版————作者:郭琪;
摘要:<正>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宝良所著《清承明制: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一书,已于2025年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三编,上编“国家治理”,即第一至四章,关注的是地方访察体制、民间谣传、好讼社会、文学中的阴司诉讼等问题;中编“制度溯源”,第五至八章,分别关注幕府人事、标兵与镖局、会馆、秘密社会等问题;下编“社会群体”,第九至十二章,分别关注塾师、无...
明清内经厂历史沿革考————作者:郎丰霞;
摘要:内经厂始建于明代,入清以后历经变革。乾隆以来,番、汉两经厂历经了由厂改寺的变迁,二者先后整修拆建为法渊寺的主体建筑部分与山门院落部分,法渊寺又成为“以嵩祝寺为主,东西两边法渊、智珠二寺为属”的三寺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天经厂经过扩修添建,改造成了功能更加完善与多样化的“大西天”;档案所见道经厂直到乾隆初仍在内廷供职运作。不同于明代陷于“佞教溺宦”境遇的内经厂职司,清代内经厂在内务府的管理下不...
清代火鸡传入中国史实考————作者:李伟良;
摘要:<正>火鸡和番鸭是美洲的重要家禽。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将火鸡和番鸭带回欧洲,并向世界各地传播,清代传入中国。其中,番鸭于康熙末年传入中国,(1)而火鸡传入的时间与此相前后。对于火鸡的传入和历史文献所记“火鸡”的相关物种考辨等问题的探讨尚欠深入,(2)本文对此试作析述
明援朝御倭战争中朝鲜屯田经营再考————作者:董建民;
摘要:有韩国学者认为,援朝御倭战争中朝鲜屯田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事实上,通过对战争中朝鲜屯田经营的考察来看,战争前后两个阶段的屯田经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即由战争初期的朝鲜筹办军粮,发展为战争后期的明军开镇屯戍。朝鲜君臣对明军屯田于朝鲜长期持有矛盾心态,双方围绕屯田经营开展了一系列交涉,最终迫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军粮筹办压力,朝鲜不得不支持明军开镇屯戍。军粮筹办始终是屯田经营的最主要任务,然而战争前...
吴汝纶致张裕钊未刊函札————作者:周昕晖;刘若曦;
摘要:吴汝纶(1840—1904),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晚清著名学者,亦是清末桐城派殿军之一。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受知于曾国藩,以文章名世,其书法亦成一家。吴、张二人皆名列“曾门四学士”中,结识于同治七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张裕钊逝世,26年间,两人交往颇多。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吴汝纶书札》一册(善本书号:1446...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 省级青年探索
- 省级图书馆杂志
- 省级时代报告
- 省级少年人生
- 省级文学教育
- 省级黄河文学
- 北大核心北京纪事
- 国家级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 省级国际展望
- 北大核心当代电影
- 省级科学文化评论
- 省级四川省情
- 北大核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省级新闻与写作
- 北大核心学习论坛
- 省级体育博览
- 省级翠苑
- 省级博物
- 省级潇洒
- 省级经典美文
- 省级世界家苑
- 省级媒体时代
- 省级延安文学
- 北大核心戏剧艺术
- 省级最文摘
- 省级新疆人文地理
- 国家级当代小书画家
- 省级对外大传播
- 北大核心音乐艺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