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阴山学刊

阴山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5-1063/C
国际标准刊号:1004-1869
主办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主管单位:内蒙古教育厅科技外事处
上一本期杂志:《沈阳大学学报》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安康学院学报》杂志论文

  【杂志简介】

  《阴山学刊》为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主要栏目有学者研究、宋诗研究、阴山文化研究、内蒙古作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体育学研究、中学理科教育、教育教学教材研究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包头师专学报》现用刊名《阴山学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获奖情况: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首届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阴山文化研究”特色栏目。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中华文明研究、宋诗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学者研究、宋诗研究、阴山文化研究、国际政治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社会运动理论的演变理路:国家视角的再出发 苏振华,陈帆,SU Zhen-hua,CHEN Fan

  2. 互联网对社会运动的影响机制阐释 冯霞,卜晓珊,FENG Xia,BU Xiao-shan

  3.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姜明,JIANG Ming

  4. 技术创新背景下的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思路探索 陈智广,CHEN Zhi-guang

  5. 美岱召及其大雄宝殿壁画研究 奇洁,QI Jie

  6. 高校学术期刊改革意欲何为? 陈颖,CHEN Ying

  7. 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经学 吴桂美,WU Gui-mei

  8. 支遁诗文援《易》解佛探幽 吴章燕,WU Zhang-yan

  9. 《诗品》“晋记室左思”条释读——兼与袁著《中国文学史》商榷 赵建军,ZHAO Jian-jun

  10. 简析扶贫叙事的启蒙意识 张连义,ZHANG Lian-yi

  11. 神化理想:现代人超越意识的神话原型探究 万惠辰,WAN Hui-chen

  12. 《说文解字》“衣”部字笺证及文化抉微 鄂海鹏,E Hai-peng

  13. 从《金瓶梅》、《红楼梦》等看宋元明清汉语“洗涤”语义场 闫春慧,YAN Chun-hui

  14. 《艺圃撷余》新论——从当下研究中的问题说起 王逊,WANG Xun

  15. “三国”惑乱遗至今——易中天现象与三国历史论著的读者推荐 贾光峰,JIA Guang-feng

  16. 西方关于传播民族志研究的几个关键议题分析 谢进川,XIE Jin-chuan

  17. 编辑与作者的创造性合作关系 武文茹,WU Wen-ru

  18. “千面马克思”背后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 张海燕,ZHANG Hai-yan

  19. 近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评述 屈胜喜,赵英杰,QU Sheng-xi,ZHAO Ying-jie

  社会管理论文: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迷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 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进程。国内社会转型期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大众树立科学的信仰,从而积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信仰迷失,转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到底何为信仰?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辞海》对信仰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其实,它就是支撑人克服困难去战胜自己的一种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能起到自律的作用,给人正能量,使人躬醒自悟。

  阴山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仿分形式多样性解析————作者:周文超;

摘要:对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与Web版,运用比较研究法,将仿一组连续类目分的各种情况进行归纳梳理,主要从类目等级关系、配号方法、类目设置方法、类目内容与性质、类目发展沿革等方面将其各种表现形式及类型进行细化说明。此类仿分的本质特征与共有规律的发现有助于通过改变《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体系结构进一步规范统一仿分形式,进而为深层次自动分类标引构建规范化的数据集提供基础性分析与可行性思考方向

意见领袖到社会系统:《广艺舟双楫》与碑学传播中的把关机制研究————作者:郭佳;

摘要: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一书在书法史研究中影响很大。这本书的广泛传播,在于有效运用了各种把关策略。康有为作为意见领袖,对书法学相关信息进行了选择与过滤,以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助推碑学热度,引领公众认知。同时,这本书的文字表达“笔锋常带感情”,赢得了受众关注,是一种成功的社会制度把关策略。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媒体和出版社有意愿推介引领新思想新风尚的著作,这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把关机制。社...

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路径研究————作者:袁秀利;闫德胜;

摘要:为探究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路径,调查问卷以文科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构建了包含标签类、符号类、图式类、行动类、言语类等多维度的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结构框架。研究表明,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的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五个维度的得分,相较于同类非师范院校教师均呈现出显著优势。基于组态分析提炼出的六种有效组态,总结出三条教师线上教学实...

“赋迹”内涵覆议——以汉魏晋辞赋为考察对象————作者:雷恩海;欧阳一锋;

摘要:《西京杂记》提出的“赋迹”“赋心”两大范畴,是对辞赋创作经验、内容、形式的理论总结与合理批评。“赋迹”为赋的外在形式及篇章结构之呈现,是赋之形文、声文之体现,更是“赋心”的外在表现,指辞赋应具有华美辞藻与丰富典章,篇章结构井然有序、分层实发,音韵和谐流畅、便于吟诵。“赋迹”亦存在于其他文体中,并于其他文体之演进有重要作用

战火余殇:《永别了,武器》中人物的创伤与疗愈————作者:鲁春林;

摘要:创伤是对暴力事件的延迟反应,兼具首次事件与延迟反应双重属性,且创伤记忆与叙事记忆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以战争与爱情叙事揭示战争创伤。凯瑟琳和弗雷德里克均因战争而造成心理创伤,并在以后熟悉的场景、旧物以及他人的话语等事物的刺激下,反复体验创伤,从而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巨大转变。他们远离战争的过程,正是经历疗愈创伤的三个阶段:建立安全感、回忆与哀悼、重新融入普通生活。尽管他们在历经磨...

在黑暗中的自我实现:沈安娜心理传记学研究————作者:王雁;罗颖;

摘要:隐蔽战线英雄人物沈安娜身上具有的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积极动机,勇敢、机智、冷静、谨慎、坚韧等优势人格特质,高智商、高情商、练达社交的卓越能力,以及团队的积极支持,是其“能够成功潜伏敌营十余载,高质量完成情报任务并全身而退”的关键所在。沈安娜能够在黑暗中自我实现的心理原因剖析,对于相关部门进行人才选拔以及对在职人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才培养等具有启发意义

职场情绪勒索量表的修正与验证————作者:李季;王静;

摘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感觉到焦虑、不安和自卑,这些情绪状态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通过威胁、恐吓或要求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来实施情绪勒索。目前,职场情绪勒索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职场情绪勒索的概念进行重新厘定,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特点,增加相关维度对情绪勒索的量表进行再修正。研究共收集问卷250份,其中问卷有效率为85.6%。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删除部分问卷...

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作者:贾煦添;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生命力量。培育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基因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透视出6—12岁儿童身体主体具身、情感认同具身、意识行为具身的民族认同意识发展特征,提出“认知、情感、意动”相互联结、互相推动的培育逻辑理路,进一步凝练为“5+X”研学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学前儿童参加兴趣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作者:胡若珏;朱利娜;

摘要:为了解学前儿童参加兴趣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北京开始将范围扩大到周边城市上海、重庆、天津等地,采用放大法进行便利抽样。收集500份问卷后最终将441份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度分析、聚类分析、多元回归等分析。结果显示:1.多数儿童都有参加兴趣教育班的经验;2.家庭成员之间因参加兴趣教育班引发的家庭矛盾越大,儿童的外显性问题行为中子因素活动/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

阴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作者:武焱;王晓丽;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2006年至今的105篇阴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在2009—2010年、2015—2016年、2020—2021年出现3个峰期,高校为主要研究力量,其中包头师范学院依托地域优势成果突出、《阴山学刊》是核心文献载体、刘春玲和王红川等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与实践传承方面贡献显著。研究热点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保护、产业开发及...

媒体曝光的伦理规制————作者:黎松;

摘要:媒体曝光及其类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重要现象,如何做到应当、合理?伦理内在的自律性、价值性和规约性就成了媒体曝光的行为必要。而具体应该怎样来进行伦理规制,依据媒体曝光的主体、客体和环节而言,可以表现为媒体曝光主体的道德义务、媒体曝光客体的扬善价值、媒体曝光环节的伦理审查和媒体曝光后果的道德估量,以此实现媒体曝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个人人格和体现扬善精神的本位价值

包头汉语方言入声研究————作者:李欣;娜仁其木格;

摘要:包头汉语方言是内蒙古晋语大包片代表点之一,包头汉语方言入声字内部尽管具有一致对应性,但是在入声调归派数量、入声韵舒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揭示包头四个方言点,即东河区、达茂旗、土右旗、固阳县入声字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好地呈现包头汉语方言入声共时状态

乾元性海与天人合德:熊十力心物关系论的易学建构————作者:江文思;

摘要:熊十力的心物关系论,立足于体用不二的根本哲学原则,深入剖析了心与物作为宇宙本体的内在统一性。熊十力深刻反思西方传统心物二元论,提出“心物不二”的概念,强调心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巧妙融合《易经》变易哲学精髓,创造性地提出“翕辟成变”的新理念,突破了传统唯识学的局限。进一步地,熊十力系统阐述了“心物不二”与宇宙本体的统一性,确立“乾元性海”作为道德本心的哲学基础,突出“乾元性海”在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介入的实践观————作者:骆婷;闫晶;

摘要:英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图景中备受关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介入”的实践观更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转向文化,提出文化是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维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立场上,其赋予文化物质性的意义,将文化介入到政治中,将大众作为文化实践主体促进社会进步,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的现象,使文化的地位从意识层面转向物...

伪满洲国公债考————作者:宋从越;秦嗣权;

摘要:伪满洲国公债发行的依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溥仪以“元首”名义公布的法令,二是伪满洲国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令。发行公债达86种,其中伪币公债56种,日币公债30种;公债发行额为40.54亿元,日币与伪币公债在发行次数和数额上差异明显,不同时期发行规模受政策影响。公债发行条件在偿还期限、价格、利率方面各有特点,后期伪币公债推销手段强制。公债主要用于建立巩固伪满洲国政权、控制伪满洲国经济命脉、掠夺中国东北...

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基于财务柔性的中介效应————作者:李甜甜;何欣;

摘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并且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柔性储备,从而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即财务柔性发挥中介效应。对于高水平财务柔性储备的企业而言,这种中介效应尤为显著

人工智能的道德约束:目标、路径和底线——基于康德绝对命令的形式和内容————作者:曹成双;吴皓;

摘要: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担忧恐惧根源于人类存在受到威胁,其极端化是人类毁灭(生物上或者文化上)。人工智能道德化是解决人工智能威胁的目标,没有最高纲领但有最低纲领。实现人类的完美道德不是可欲的最高纲领,而最低纲领则是实现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存发展的道德框架。实现目标有两条路径:自上而下的设计者路径试图将人工智能纳入人类道德之中;自下而上的学习者路径则试图让人工智能学习道德并建设一个包含非人类主体的道德社会。无...

乡村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作者:周智慧;马思雨;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数字素养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确立以内在需求为逻辑原点、以思维转型为有力抓手、以组织变革为重要保障、以文化传承为价值归依的乡村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四维逻辑框架。通过审视双重角色的不平衡、继续教育的不适切、城乡教师的差异性三重现实困境,从认知重构、技术赋能、协同育人、资源适配四个向度探索乡村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路径,为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

中唐“古文”概念反思————作者:何等红;

摘要:“古文”一词古已有之,作为一种文体,为韩愈首倡,不过在中唐的文学语境中出现频率较低,韩愈文集中仅有4次。韩愈提倡古文的真正意义是针对时文或其他“俗下文字”而言的,他所说的“古文”并没有准确的界限,也与骈散关系不大。“古文”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后人事后的预设,中唐文人更习惯于使用“文”或“文章”等词汇阐释文学主张

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表达————作者:黄斯禹;

摘要:系列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以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为切口,呈现亲情、爱情、友情的影像书写与情感表达,通过个体叙事、集体记忆与媒介创新构建了“个体—集体—媒介”多层次的文化记忆网络,并借助“小题材大主题”“小人物大事件”的叙事策略,将文化记忆锚定于人性的情感褶皱中,通过这样的美学实践强化社会认同,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到民族共同体意义的升华。其“以情载史”的创作范式,为纪录片激活文化记忆、促进社会共情提供了重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