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黄钟

黄钟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062/J
国际标准刊号:1003-7721
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主管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查看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交响》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黄钟》杂志是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学术季刊。创刊于1987年。多年来,在全院师生、历届校友和海内外音乐学术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编辑部历届同仁团结一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甘于“为他人作嫁衣”,将一个国内创刊最晚的音乐学院学报,办成了一个在国内外音乐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有其办刊特色、且深受读者关注的“中文核心期刊”。

  编辑方针:尊重写作自由,提倡学术民主;密切关注音乐理论中的新学科、新观点与新动向;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前沿课题的研究;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探索音乐实践与理论规律;大力扶植音乐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对稿件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保证质量。

  秉承武汉音乐学院的“传统与现代结合,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发展策略,在办刊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深入研究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注重音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使音乐与科技紧密结合(如计算机音乐、音乐医疗学、音乐工学等等)。

  办刊方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关注世界。

  “立足湖北”——因为武汉音乐学院及学报《黄钟》是植根于湖北武汉,所以,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关心,乃立足之本。只有对湖北与楚音乐文化有较深刻的认识与研究,才能以丰富国内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

  “面向全国”——作为“核心期刊”的《黄钟》,更应具有全局的思想意识。我们先后发表了国内大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澳门、香港作者的论文,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全国作者群的布局。随时关注全国音乐科研的最新动态,并坚守杂志作为全国音乐科研认真、严肃、深刻的前沿学术阵地。

  “关注世界”——应具备关注世界音乐文化的胸襟,不仅发表的论文应是世界音乐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也需要世界各地的音乐学者共同参与《黄钟》的建设。十分欢迎海外的学者的论文,也先后发表了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德国、加拿大等等国家学者的论文与译文。希望《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科研最前沿成果体现的刊物之一。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于1998、1999、2000-2002、2004、2006与2008年,被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审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音乐基础理论研究、音乐形态学研究、音乐作品研究、计算机与音乐、音乐史学研究、音乐美学研究、音乐民族学研究、宗教音乐学研究、楚音乐文化研究、音乐考古学研究、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文献学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音乐社会学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表演理论研究、音乐学术译文、音乐书刊品评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瓦列兹:声音解放的先行者及多元化声响聚合与晶状结构 贾达群,JIA Da-qun

  诺诺《中断的歌》第八乐章节奏序列辨析 张磊,ZHANG Lei

  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 刘思军,LIU Si-jun

  “器乐化”思维在贝里奥作品SequenzaⅢ中的体现 欧阳鑫勃,OUYANG Xin-bo

  庭园美学在武满彻管弦乐曲《梦•窗》配器中的呈现 朱依依,ZHU Yi-yi

  《明史•乐志》纂修考 叶天山,YE Tian-shan

  楚王酓章钟“商商穆”试解 方建军,FANG Jian-jun

  “倍四”、“背四”、“倍思”考 李玫,LI Mei

  从《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看中国音乐东传--兼论《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音乐史料价值 曾美月,ZENG Mei-yue

  民俗音乐考察方法的反思与探索--以局外人之“远距观察”:香港“粤曲档”观察为例 周凯模,ZHOU Kai-mou

  泰国传统乐器的乐律研究--东南亚民族乐器与乐律实地考察之一 饶文心,RAO Wen-xin

  论古瑟对琴、筝乐器发展之影响 付丽娜,FU Li-na

  区域音乐研究实践--再论民族音乐学在“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探索1 杨曦帆,YANG Xi-fan

  湖北田歌结构的地理分布--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音乐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向文,蔡际洲,XIANG Wen,CAI Ji-zhou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及生存现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调查为例 谢琛,孙凡,XIE Chen,SUN Fan

  白居易宏观与微观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齐柏平,QI Bai-ping

  刍议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李芳,LI Fang

  让综合音乐艺术精品展示成为常态--音乐艺术院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张璟,ZHANG Jing

  在探索与实践中收获--写在《声乐集体课教程》出版之际 张蓉,ZHANG Rong

  档案核心期刊投稿: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的兴起

  [摘 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庞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关键词]档案核心期刊,抗战时期,庞薰,西南少数民族,兴起,成效

  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也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

  黄钟最新期刊目录

画外有音:《申报》收音机商业图像研究(1923—1949)————作者:林媛;

摘要:文章认为,《申报》中的收音机商业图像记录了一种来自西方的、作为媒介的“物”,是如何进入中国社会,并逐渐渗透至中国文化体系内部,通过迎合与操弄具有传播势能的文化符号、社会性别期许、家庭革命理想等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思想资源,实现了社会生命的增量与扩容。收音机商业图像记录了广播是如何参与并形塑女性从“听者”到“歌者”的转变,预示了中国家庭的“原子化”走向。在观察者的视野中,“物”犹如“棱镜”,通过其美丽...

重洋路远箫韵存——顾子仁与民国时期中国民间音乐域外之传介————作者:宫宏宇;

摘要:顾子仁作为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不仅在1920至1950年代的国内学生界叱咤风云,在世界学生基督教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自1920年代起,他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巡回演讲达三十余年。出身于教会学校,但“酷嗜”中国民间音乐的顾子仁“每于公开演讲之先,出其袖中所藏的短箫,当众吹奏一曲”。顾氏在域外吹奏的曲目均来自其1928年编辑出版的中英文歌(乐)曲集《民间音乐》。虽然顾子仁是民国时期...

组稿语————作者:毕明辉暨团队成员;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地表达“江河情怀”,祖国江河区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既事关中华文明的整体提升,又是音乐学学科自身重新定位和形塑“民间性”“现代性”“世界性”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的切入点。知识原本是一个整体,并无真正的边界可言。随着现代文明的前进,人类愈加认识到学科边界是一种虚构。单一学科只提供单一向度,事物的复杂注定需要殊途同归的多学科并进才能更无限接近真理。随着综合大学和大学科参与音...

音乐海洋史研究人文转向的跨文化启示——兼评《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作者:毕明辉;夏烨;李蓓;

摘要:文章自詹姆斯·赛斯(James Seth)的著作《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入手,就其挑战传统航海史书写的学术史创新之处,反思音乐及其表演活动与海洋文化的关系。该书既强调音乐依水而动、依人而往、依商而换等互动过程中所发挥的文化符号和心理投射等重要作用,又以声音在场的方式揭示海洋生态对文化生态的特殊影响。该著作难得一见的研究视野,是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延伸,在结...

“声音山海经”:探问音乐地理学研究路径的新可能——兼论水域与人类音乐关系的研究现状————作者:葛戈;

摘要:文章将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与流动性的理论框架引入音乐学研究,不仅在探讨水域与人类音乐关系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亦深入探索音乐的地域性和区域性,拓展音乐学研究的视阈,发挥交叉学科的潜力。对音乐地理学的尝试构建,既是水域人文地理与人类活动紧密关系的整体论自生的实然状态,又具有历史地理学、历史流域学、流域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基本属性。基于流动性的理论框架,分析音乐作为文化现象在多文化语境下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揭...

海上音乐叙事诗——航船平民音乐家的故事————作者:詹姆斯·赛斯;刘孟凡;

摘要:詹姆斯·赛斯《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一书第二章的重点是平民表演者,包括职业乐手和爱好者。平民表演者须适应不同的观众、表演空间和表演条件,他们在向政要和贵宾表演展示时,即是英国文化的使者。第二章既讨论了职业表演者,也涵盖了从事乐器演奏、歌唱和戏剧表演等船上更为休闲娱乐活动的船员。在勾勒海上平民表演者的身份、活动与行为的同时,传递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文化与海上生活

频谱音乐:新模型、新思路————作者:聿格·笛弗尔;斯特拉斯堡当代音乐研究团队;

摘要:文章根据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于2024年4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当代作曲家眼中的当代音乐”系列讲座所讲授的第一讲内容整理而成。作为“频谱音乐”(Musique Spectrale)这一术语的提出者,笛弗尔亲自论述了该流派在早期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具体的音乐实践。文章以频谱音乐发展初期的观念和技术条件为基本出发点,站在人类声音观念发展史的宏大角度上,说明了频谱音乐诞生的先决条...

听觉悖论:聿格·笛弗尔的声音观念与创作实践————作者:王梦琦;

摘要:法国作曲家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曾指出“听觉悖论”(paradoxe d’audition)是频谱音乐的第一个模型,强调了“听觉悖论”在频谱音乐创作中的首要性。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即围绕“听觉悖论”展开,论述了它对笛弗尔声音观念及音乐创作的影响。作者首先论述了“听觉悖论”的涵义:广义的“听觉悖论”指听到的声音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普遍现象;狭义的“听觉悖论”指的是让-克洛德·里塞(Je...

被书写的“当下史”——谈频谱音乐研究之英、法概况————作者:杨珽珽;

摘要: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频谱音乐的诞生,音乐家对它的研究就一直被视为当代音乐研究的前沿。21世纪以来,中国对频谱音乐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多数学者还是以英文资料作为文献参考。实际上,由于频谱音乐发轫于法国,且其本身又具有物理学、计算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因此视角广泛且富有深度的法语文献是众多英语研究的基础。国内学界囿于语言,对法语类研究知之甚少,对英语学界的研究也缺少整体观察视角。文章对...

大胆质疑更需小心求证——与黄大同《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頁)—曾体系”之验证》一文商榷————作者:金世余;柴世敏;

摘要:黄大同先生在其《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頁)—曾体系”之验证》一文中对“(甫頁)—曾体系”的存在提出质疑,认为黄翔鹏先生是采用拼接不同层组的钟体音列作为证据来论证“(甫頁)—曾体系”的律学涵义;黄翔鹏先生论证“(甫頁)—曾体系”的证据属于人为编创而非证据事实。文章认为,黄翔鹏先生的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音乐理论进行长期思考与实践基础上的综合认识;“(甫頁)—曾体系”的提出是一个多重证据...

关于作曲家个性风格演进的学理问题思考————作者:薛毛毛;

摘要:有关音乐风格演进问题的广泛探讨肇始于19世纪,费蒂斯、阿德勒到达尔豪斯、伦纳德·迈尔等人都曾提出过不同见解。风格“演进论”思维不适用于时代、民族风格,但却是深入观察作曲家个性风格发展的重要视角。对此,该文尝试厘清“演进”与不同维度风格之间的关系,分析作曲家个性风格演进的一些主要征象,并从“晚期”这一特殊风格阶段出发,来阐述归纳作曲家如何在晚期达到其个性风格发展的终点

12—13世纪圣母院奥尔加农的写本、形态与记谱——基于术语学和文献学的研究————作者:董雅暮;

摘要:奥尔加农是中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中的重要类型。奥尔加农这一术语及其所对应的形态从产生、发展到流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拥有大量写本文献,在现代西方也积累了许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奥尔加农,对于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节奏形态和记谱技术有着里程碑意义。文章将在梳理西方前期研究论著的基础上结合重要写本,对12—13世纪圣母院奥尔加农的音乐形态与记谱形式进行研究

“族性腔词”及其生成模式——湘南过山瑶“纳发调”的语言音乐学研究————作者:肖志丹;

摘要:湘南过山瑶民歌作为族群文化符号,文本形态体现出深层的“族性腔词”逻辑关系——不仅包含族群特定的核心腔调形态,还凸显出唱词特定的语言结构及言语思维。文章以语言音乐学视角和方法,分析湘南瑶歌“纳发调”的内在结构特征,即腔调结构与唱词结构的呼应性、唱词音声与核心音调的选择性、歌唱瑶语与瑶歌演唱的关联性。“纳发调”之“族性腔词”的生成具有多层语境机制,歌唱者以表层“文本语境”的腔词符号创作,通过“坐歌堂”...

霞浦畲族民歌“阿噜调”音乐形态与留存探究————作者:刘淳尹;

摘要:闽东地区的霞浦畲族民歌“阿噜调”,因其富有特色的大量衬词和迂回起伏的旋律,在畲族民歌中独树一帜,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朴而又不可多得的独特音调。文章通过对“阿噜调”的音乐形态、传唱流变、留存因素以及与周边闽东沿海“过海调”“罗连调”的关系探究,发现“阿噜调”有可能是目前所见最为接近畲族音乐原始面目之遗存

《黄钟》2024年总目

摘要:<正>~

简讯

摘要:<正>武汉音乐学院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受省教育厅、省教育评估院委托,21位专家于9月23日至10月31日对武汉音乐学院进行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9位专家于10月29日至31日开展入校考察。入校评估期间,专家组进行了听课看课,访谈了校领导、相关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调阅试卷、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等各类支撑材料,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和实践基地等相关部门,...

量子计算与音乐创作的交汇:《旋转——Q1合成器三重奏》(Spinnings—Q1 Synth Trio)————作者:郑中;杨维佳;

摘要:量子算法作曲伴随AI音乐时代的到来,俨然成为计算机音乐领域的热点话题。巴西室内乐和电子音乐作曲家爱德华多·雷克·米兰达(Eduardo Reck Miranda),在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计算机音乐研究跨学科中心(ICCMR)主持与牛津大学合作的项目时,创作的交互式量子音乐作品《旋转——Q1合成器三重奏》被誉为量子算法作曲开篇之作。文章以该作品在伦敦歌德学院音乐首演现场实况版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交互系统...

简讯

摘要:<正>武汉音乐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7月23日上午,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4年第五次集中学习,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次集中学习由党委书记李端阳主持。党委副书记、校长高雁,党委副书记邹德智,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勇、谭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各党总支、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委各党支部书记参加学习。会议中,全体成员集中学习...

20世纪早期中国和声民族化创作实践的探索历程(1900—1940)————作者:霍凡超;

摘要:自20世纪初西方和声理论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和声民族化风格的音乐创作逐渐成为音乐界着重关注的领域。一方面,我国的和声理论研究气候的形成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的研究随着1928年赵元任《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一文揭开了历史帷幕。另一方面,以赵元任、萧友梅、齐尔品、贺绿汀等作曲家为代表,在创作中对和声民族化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文章以此作为出发点,对20世纪前40年和声民族化创作实...

上海民族乐团创建缘由及其早期状态描述与解析————作者:曹艺佳;

摘要:文章对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上海民族乐团之早期状态(1952—1964)进行观察,就彼时中国社会大背景、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等与上海民族乐团建设相关层面作描述分析的同时,从历史际遇与地缘文化两个角度,对上海民族乐团应天时、接地利、顺人和而建立、定型、发展的创团机制和组建缘由进行探究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