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明清小说研究》是一本学术理论刊物。刊载明清小说研究资料、研究论文,开展对明清小说重大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主要读者对象为明清小说研究人员、高校中文系师生及文学爱好者。有英文目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本刊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国内大陆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均把本刊列为国家级期刊,各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均把本刊列为重点期刊;在台湾、香港,许多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世新大学等,也都把本刊列为一级期刊。本刊在国外的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在韩国、日本、法国、美国、东南亚一带的汉学家中反响很大。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的数据库和《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上海图书馆报刊索引》等期刊等国内著名数据库和检索期刊均收录本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栏目设置】
本刊辟有明清小说综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话本小说研究、文言小说研究、晚清小说研究、各种名著的研究以及名家论坛、博士论坛、博士论文提要、学术信息、学术机构介绍等专栏。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逃学传》现代版之“耄耋老翁来捧场” 吴佩林4-18
《水浒传》三题 李永祜19-35
“千里送京娘”故事的演变 马健羚36-52
艾氏珍藏插增甲本《水浒》残本新探 氏冈真士53-67
南、北支水浒故事与《水浒传》成书 胡以存68-81
《红楼梦》中的“荼蘼•木香•蔷薇”意象抉微 俞香顺82-90
《风月宝鉴》批语•署名梅溪批语•东鲁孔梅溪 张义春91-102
论《儿女英雄传》的“叙事僭越” 唐妍103-112
《女聊斋志异》杂论兼及《陈恭人》篇之史料价值 温庆新113-123
明清戏曲小说中的氤氲神 何艳君124-141
论许鸿磐杂剧《三钗梦》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与误解 郑雅宁142-151
“萧郎镜”与“风月宝鉴”——兼论明末清初戏曲中的镜鉴刻绘对《红楼梦》之影响 戴健152-162
《海上奇书》的整理再版与学术考察 王燕163-171
试验期短篇小说集的编刻及其现代性内涵——以《短篇小说丛刻》初编及二编为中心 董志172-190
新发现明末清初小说《留人眼》考 潘建国191-202
清代小说家屠绅与《屠氏澄江支续谱》述考——兼考《蟫史》主人公甘鼎的人物原型为屠述濂 赵春辉203-215
中国古代小说对东亚小说影响的序列及模式 刘廷乾216-231
逻辑学论文发表:哲学如何面对现实问题
哲学研究当然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但不能总是跟着问题跑。问题往往是散在的、复杂的和流动性的,并且杂陈于不同的层面,而哲学研究则带有相对的确定性,敏锐的问题意识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驾驭问题、剖析问题并获得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可见,问题意识,乃是进入哲学研究的入口(往往也是调整和变革既有哲学研究路数的助推器),但还不能代替实质的哲学研究。而且,并不是所有现实问题都可以看成是哲学研究的直接前提,现实问题需要经过某种筛选、甄别和提炼,方能成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当然十分重要,但坦率地讲,提出问题还只是一个开始,哲学研究应当以问题为先导,但更重要提要提升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清理、探讨、分析与思想引导。问题本身只是话题,还不是课题,从话题转化为课题,需要经过一种学术及学科的转换与提升,但现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直接把话题当成了课题。
明清小说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通灵宝玉与辟邪金锁篆文形义考释————作者:刘传宾;
摘要: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对通灵宝玉和辟邪金锁32字篆文形义进行了辨析,揭示了《红楼梦》各版本篆文存在不同程度讹误和变化的原因,指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书写差异”“结构差异”和“用字差异”等文字学现象。对灵、知、祸等形体古奥、构形不明的篆文进行了考察,试图厘清其文字来源及形体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对32字篆文形义进行辨析,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红楼梦》由脂本向程本的版本演变轨迹。本文还对“疗冤疾”的语义进行了考察,...
《红楼梦》音乐叙事场景的艺术功能及象征意义————作者:徐红磊;李海燕;
摘要:音乐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交融,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音乐活动与礼仪密切相关。《红楼梦》中描述的音乐场景是对中国古代音乐中“礼”和“艺”关系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考察《红楼梦》中描述的音乐场景,分析“乐教”理念在《红楼梦》中的渗透,同时分析音乐叙事场景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并进而分析其象征意义。《红楼梦》中音乐场景的描绘还具有文献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南京城墙”意象的叙事功能————作者:乔孝冬;
摘要:“南京城墙”作为《儒林外史》小说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小说人物社会生活的行动空间,对小说人物的生老病死具有见证功能;作为城墙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门还起着对城里城外交通的联结功能;“南京城墙”作为“人化”自然的存在,作者通过对“南京城墙”厚重、苍远意象的展现,营造了一种淡郁伤感的怀古意绪:“南京城墙”的破损与衰败也象征着社会礼制和世运的崩坍,因而具有诗意性的情感功能
补阙、引领与传承:明代藩府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作者:刘宇颂;葛永海;
摘要:明代诸藩撰、刻著作数量丰富、颇具规模,其中宁、周、蜀、楚等十三藩府撰、刻子部小说有四十余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藩府小说”,这些作品向来不为研究者所关注,而在事实上乃成为推动明代小说发展演进的一股重要力量。其意义主要有三:第一,当明前中期小说发展消歇、几近停顿之时,藩府小说在编撰、刊刻、传播方面发挥了自身的独有优势,形成了有意义的时代补阙;第二,从文化语境和典型作品来看,藩府小说倡导的“博物”观念对...
瞿佑的经历与《剪灯新话》的运河书写————作者:张美琪;
摘要:瞿佑出生在运河城市并在运河流域生活,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也有意识地以诸多运河城市为背景展开。元明易代之际,运河城市之中,辗转流寓之事,离乱痛苦之感,作者种种真实的经历与体会都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素材,融入到小说创作之中。《剪灯新话》涉及到的运河集中在江浙,其间的运河城市也承载着小说人物生产生活、行动轨迹以及小说故事展开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小说篇章背景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多有涉及。...
《官场现形记》的运河叙事及其蕴含的商贸、民俗文化史料————作者:师林;
摘要:李伯元创作于光绪年间的《官场现形记》,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归类为晚清“谴责小说”,作者以运河叙事的方式,将相关故事情节串联,详尽描绘了运河城市之间的交流。《官场现形记》围绕“河堤上的官场”这一话题,展示了清廷连年治河却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还具体描写了河防日益松弛、机构不断膨胀的现象。《官场现形记》蕴含了运河沿岸的商贸及民俗文化史料,这部作品与运河的关系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水浒传》的口头叙事论析————作者:冯文开;
摘要:《水浒传》对“诗曰”“有诗为证”“话说”“但见”“看官听说”等引导性程式的广泛使用是对说话艺术继承的具体体现,是文人在个人创作中的有意选择。这些程式是在叙事上具有特定结构性功能的语词,引出不同形式的内容,传达多样化的叙事意义,包括韵散叙事的转换、叙事视角的转换等。《水浒传》中的典型场景或故事范型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支配和控制着它们每一次呈现的叙事进程和组织形态,但作为构成它们...
楔子与间架:宋明白话短篇小说的程式结构及其叙事功能————作者:夏明宇;
摘要:宋明白话短篇小说中的“楔子”,担负着连接与关锁的建筑营造之本色功能,它既是一个内容、形态与功能合一体的文体结构,还是一个与正文故事相倚相连的叙事层级。“楔子”不仅承担着引领方向、笼罩正文的“道”的职能,还对正文发挥着“凤头”与“豹尾”那样的警策提振的叙事功能。“楔子”关锁“间架”并共构、凝定为具有程式化的“葫芦”形态的小说空间结构,进而型塑出富有民族品格的通俗叙事结构范型
明代文言小说《牡丹灯记》与日本落语艺术关系论考————作者:裴雪莱;
摘要:明代瞿佑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中的《牡丹灯记》,东传日本后滋生孕育出小说、歌舞伎、落语、映画(即电影)等多种艺术形态的文本,呈现出“同母题、多版本”的奇特景观,其中落语《怪谈牡丹灯笼》因处于文本传播到舞台演出的过渡阶段而尤为重要。可以说,通过“翻案”改写手法,该小说文本呈现跨时空、跨文本,以及跨艺术形态的传播与异变。因此,从文本传播和舞台演出两个角度讨论《牡丹灯记》在日本传播与异变情况,着重梳...
文本与意义:《聊斋志异·王六郎》的故事学解析————作者:熊明;
摘要:《聊斋志异·王六郎》的文本生成,具有某种标本意义和价值。蒲松龄在《王六郎》的整体故事建构中,一方面利用了源自民间的“水鬼与渔夫型”故事或“渔夫和淹死鬼”型故事的本事与民间信俗传统,另一方面,也利用了《郑德璘》与《圆观》等前代小说积累的文人小说传统,在继承中实现融铸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具有“蒲松龄式”艺术个性的全新小说文本。通过对《王六郎》文本的故事学解析,可略窥蒲松龄独特的小说艺术及其生成路径
《红楼梦》运河书写中的戏曲演进与文化记忆————作者:孙凤娟;上官冀星;
摘要:曹雪芹以运河文化为底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红楼梦》世界,而《红楼梦》中的戏曲演出场面生动记录着曹氏家族与戏曲文化在运河上的流动与交织。曹氏家族的命运随运河流转沉浮,曹雪芹也凭依运河记忆对运河进行着描绘书写,流诸笔端的便是《红楼梦》对戏曲艺术细节与意蕴的呈现。《红楼梦》中贾府戏曲家班演出活动的筹备与开展,离不开运河这一黄金水道提供的便利,而所唱剧目声腔从重昆山腔到“昆(山腔)弋(阳腔)”兼备的变化,更...
《红楼梦》人物命名新探————作者:傅义春;
摘要:《红楼梦》中有姓名的人物共计391个,作家对人物的命名同样倾注了较多心力,可谓匠心独运,其表现之一便是寓成语于人名。文章依据特定标准,从《红楼梦》100个人名中连缀出17个成语,在着重分析了其中9个成语与所涉人名之关联的基础上,认为:这种把特定成语隐含于特定人名的命名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中人名的内涵,增强了人名的张力和表现力,而且语义上以褒寓贬,把作家对封建社会的嘲讽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了人物...
论李渔话本小说中的大运河书写————作者:池程远;万晴川;
摘要:李渔的话本小说随处可见运河元素,这是一种地理的考量,也受其第一印象的支配。在某些篇目中,运河作为重要的故事要素,成为了叙事的关键,并让故事得以延展。此外,李渔还在其话本小说的运河书写中使用了隐性策略,不仅扩大与泛化了“运河”之概念,保证了叙事的真实感,而且在《无声戏》中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运河叙述”,并在较多篇目中挪用。虽然到了《十二楼》中,涉及篇目减少,但更加灵活,且富有细节与枝蔓。以李渔话本小说...
《西游补》文本叙事的戏仿策略————作者:刘清涛;
摘要:作为《西游记》的“补”作,《西游补》艺术上的成功,不在于其对《西游记》的补充与模仿,而在于其文本叙事的戏仿运用。戏仿作为一个文学创作的技巧概念,其目的是让读者不断打破对记忆文本的先在认知,进而使其在记忆文本与仿文本的双声对话中探知创作者的价值立场和精神追求。《西游补》充分利用戏仿“滑稽模仿”的“双重编码”功能,以《西游记》故事框架和主要人物为面具,从语言、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对源文本《西游记》进行戏...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张士诚形象建构——以明代苏州笔记小说为中心————作者:吴晗;
摘要:地域文化促成人物形塑的丰富,这是文学史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以明代苏州笔记小说中的张士诚形象建构为例,从选材与呈现方式等角度切入,特别是利用空间营构、朱张对照、女性书写和志怪等手法,分析文本多元塑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其他区域文本中的张氏形象与之对比,讨论该文类与苏州文化中的传承观念、实录态度、尚趣审美及守成心态的有机互动,并进一步阐析笔记小说与文学思潮、历史观念等地域文化之间的呼应
晚清《儒林外史》文人评点群体考论————作者:张灵;
摘要:晚清同光年间,上海地区集聚了一个以评点《儒林外史》为共同旨趣的文人群体。这个群体以张文虎和黄小田为中心,包括了为躲避战乱从安徽来沪的人士和上海本地的士子。这是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由普通士子组成的特殊群体,时局的动荡混乱和《儒林外史》“指擿时弊”的主旨在他们身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纵谈《外史》事”于是成为他们日常交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群体对《儒林外史》的点评不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时代意义和特殊的地...
论明清小说评点家眼中的博物叙事————作者:张頔;
摘要:“博物叙事”是小说家通过铺陈客观事物或用以作为“炫才”手段的独特叙述方式,而前者中的“物件陈设”和“服饰铺排”则是小说评点家侧重关注之视域。小说评点家认为“物件陈设”具有支线先行和缝接“小结构”的叙事功能,“服饰铺排”则是小说家视觉传达艺术的典型表现,在色彩搭配、读图如画、以图代文等范畴中呈现,同时评点者审美趣味的流露也强化了博物书写文本的赏玩价值。研究明清小说评点家眼中的博物叙事,是探索通俗小说...
曹操许田射鹿的文本传播及学术史意义————作者:杨波;
摘要:曹操许田射鹿是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桥段。正史中没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本事之雏形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之引文。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对曹操许田射鹿的相关情节进行了通俗演绎,使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其故事框架和情节基本趋于定型。而明传奇《青虹啸传奇》和清编历史剧《鼎峙春秋》则采用戏曲形式对其进行重新改编,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学界对曹操许田射鹿一事的不同看法与接受。通过梳理...
《歧路灯》的空间叙事艺术与水陆交通书写————作者:赵毅;
摘要:清人李绿园小说《歧路灯》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空间叙事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丰富的存在状态。水陆交通让小说空间活起来,空间叙事艺术不仅是背景式的简单布置,还赋予了空间和水陆交通因素以观念承载、寓言象征等多层意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歧路灯》的水陆交通书写,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本文旨在还原这部小说叙事的立体结构,挖掘其在主题表达、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明代小说所见地域商人在运河沿线的活动————作者:张彭欣;范金民;
摘要:大运河是明代南北物货大通道,各地地域商人在运河沿线十分活跃。明代小说描写各地商人在运河沿线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夥,徽商以外,江苏的洞庭、南京、江淮商人,山陕、湖广、山东、河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域商人及其经营的商品或者从事的行业,在小说中有着或多或少的描摹,内容翔实丰富,笔触细腻,描摹真切,不少故事栩栩如生,场景感人。明代小说中有关商品流通和商人活动的描写,少见或者不见于史志文献,或者填补了相关记载...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延河
- 省级诗江南
- 北大核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文物鉴定与鉴赏》
- 国家级思维与智慧
- 省级ACS创意空间
- 省级《南都学坛》
- 北大核心《图书情报工作》
- 北大核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国家级《人像摄影》
- 省级历史文献
- 省级荆楚学刊
- 北大核心《东方剑》
- 省级《新闻与写作》
- 省级《中国广告》
- 北大核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南大核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省级《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 省级旅友
- 省级青春
- 国家级《今日东方》
- 省级郑和研究
- 省级都市心情
- 省级《河海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短篇小说》
- 国家级《广播歌选》
- 省级名人传记(上半月)
- 省级《惠州学院学报》
- 省级《社会观察》
- 省级《理论建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