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明清小说研究》是一本学术理论刊物。刊载明清小说研究资料、研究论文,开展对明清小说重大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主要读者对象为明清小说研究人员、高校中文系师生及文学爱好者。有英文目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本刊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国内大陆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均把本刊列为国家级期刊,各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均把本刊列为重点期刊;在台湾、香港,许多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世新大学等,也都把本刊列为一级期刊。本刊在国外的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在韩国、日本、法国、美国、东南亚一带的汉学家中反响很大。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的数据库和《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上海图书馆报刊索引》等期刊等国内著名数据库和检索期刊均收录本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栏目设置】
本刊辟有明清小说综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话本小说研究、文言小说研究、晚清小说研究、各种名著的研究以及名家论坛、博士论坛、博士论文提要、学术信息、学术机构介绍等专栏。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逃学传》现代版之“耄耋老翁来捧场” 吴佩林4-18
《水浒传》三题 李永祜19-35
“千里送京娘”故事的演变 马健羚36-52
艾氏珍藏插增甲本《水浒》残本新探 氏冈真士53-67
南、北支水浒故事与《水浒传》成书 胡以存68-81
《红楼梦》中的“荼蘼•木香•蔷薇”意象抉微 俞香顺82-90
《风月宝鉴》批语•署名梅溪批语•东鲁孔梅溪 张义春91-102
论《儿女英雄传》的“叙事僭越” 唐妍103-112
《女聊斋志异》杂论兼及《陈恭人》篇之史料价值 温庆新113-123
明清戏曲小说中的氤氲神 何艳君124-141
论许鸿磐杂剧《三钗梦》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与误解 郑雅宁142-151
“萧郎镜”与“风月宝鉴”——兼论明末清初戏曲中的镜鉴刻绘对《红楼梦》之影响 戴健152-162
《海上奇书》的整理再版与学术考察 王燕163-171
试验期短篇小说集的编刻及其现代性内涵——以《短篇小说丛刻》初编及二编为中心 董志172-190
新发现明末清初小说《留人眼》考 潘建国191-202
清代小说家屠绅与《屠氏澄江支续谱》述考——兼考《蟫史》主人公甘鼎的人物原型为屠述濂 赵春辉203-215
中国古代小说对东亚小说影响的序列及模式 刘廷乾216-231
逻辑学论文发表:哲学如何面对现实问题
哲学研究当然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但不能总是跟着问题跑。问题往往是散在的、复杂的和流动性的,并且杂陈于不同的层面,而哲学研究则带有相对的确定性,敏锐的问题意识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驾驭问题、剖析问题并获得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可见,问题意识,乃是进入哲学研究的入口(往往也是调整和变革既有哲学研究路数的助推器),但还不能代替实质的哲学研究。而且,并不是所有现实问题都可以看成是哲学研究的直接前提,现实问题需要经过某种筛选、甄别和提炼,方能成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当然十分重要,但坦率地讲,提出问题还只是一个开始,哲学研究应当以问题为先导,但更重要提要提升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清理、探讨、分析与思想引导。问题本身只是话题,还不是课题,从话题转化为课题,需要经过一种学术及学科的转换与提升,但现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直接把话题当成了课题。
明清小说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聊斋志异》龙题材爱情小说及其戏曲改编探赜————作者:郑秀琴;
摘要:《聊斋志异》龙题材爱情小说与前代同类作品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人性化、世俗化倾向,充分体现出作家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作品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诗情画意之美,使文言小说的审美品格得以提升。在清代传奇和杂剧中就已经出现了龙题材爱情小说的改编之作,为《聊斋志异》从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提供了范本,成为聊斋文化和清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展了《聊斋志异》的传播空间
近代报载小说征文与文学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作者:王金江;
摘要:近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变革期,报刊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于此出现了大量报载小说征文活动,产生了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创作视角、创作要素、文体意识的转变,在传承与新变中扩展了近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时代变革和文学发展中,近代报载小说征文活动无形中推动着文学生产不断走向机制化、市场化,这些变化对现代读者意识的培育、文学创作市场的丰富完善等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推进近代文学生产机制逐渐...
明清小说的书坊刊刻与运河江苏段音乐的传播————作者:刘名如;
摘要: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的运河江苏段,明清小说和明清音乐是这片土壤上开出的并蒂之花。这两种艺术形式,汲取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折射出了多元、融合、创新、开放的运河精神。明清小说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书坊刊刻。书坊刊刻业比较繁荣的城市有很多在运河的江苏段。苏州、常州、金陵、杭州等,是明清小说的刊刻重镇。随着漕运的兴盛,运河江苏段的经济繁荣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明清音乐,与明清小说互为映衬,使积淀深厚的运河江苏段文化得以声...
论《聊斋志异》与京杭运河————作者:赵敬鹏;
摘要:《聊斋志异》中约五分之一的小说书写京杭运河流域,而且主要集中在淮扬运河段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北京、聊城和扬州这三座城市,但是,书写自镇江至杭州江南运河段的比例却相对较小。蒲松龄为期一年的南游幕僚经历,具备切身的运河体验和审美观照,是《聊斋志异》重点书写并频繁使用淮扬运河这一叙事线索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蒲松龄一改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一路无话”“一路无词”,而是擅长在泊舟处、泊舟时开始讲故事,从而寻...
《镜花缘》中的运河书写————作者:王鹏飞;张露盈;
摘要:在古代,运河不仅承载着航运、灌溉、供水、排涝等主要功能,更是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路径,而且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在中外不少作家的笔下,都有关于运河的文学书写。清代文人李汝珍借其作品《镜花缘》,给世人展现出了一副精妙绝伦的海外游历图鉴,其中有大量关于运河的价值、运河治理以及运河沿线城市商贸发展的书写。探究文学作品《镜花缘》与大运河的密切联系,对当下讲好“运河故事”,充分挖掘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十...
诗以稗传: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大众化传播————作者:杨志君;
摘要:作为诗词载体的明清通俗小说,可以视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引用集部诗词、自创说部诗词,以及对诗词进行评论等多种途径将诗词进行广泛传播。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传播不同于别集、选本、诗话词话:在传播对象上,其不再局限于士大夫的精英群体,而是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四民大众”为受众;在传播内容上,不再是文人言志抒情的含蓄蕴藉,而是面向大众的通俗浅易;在传播规模上,不再是数十、数百部地印刷,而是数千、数万部地刊刻...
“逼真义山学杜”——论《花月痕》与诗歌的关系————作者:曹瀛月;
摘要:《花月痕》素以多用诗歌著名,这一特征来源于魏秀仁对《红楼梦》用诗技法的摹仿;但它与诗歌的关系却又自有特色,可用“义山学杜”概括之。首先,《花月痕》的象喻寄托、精美诗词都与李商隐一派的诗歌有紧密关联,义山流脉与小说的狭邪情节融合无间,小说的情节布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义山诗法的启发;其次,魏秀仁还追求在小说中实现杜甫的“诗史”品格,频繁檃括杜诗以表达对时事的痛切关怀,狭邪场面也始终以家国多难为背景。...
突破瓶颈期 努力建构新时代红学————作者:赵建忠;杨爽;
摘要:“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是20世纪以来的学术热点话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年红学。百年以来形成了索隐、考证、文学批评等红学流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学术实绩,以至于红学被称之为现当代“显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年红学又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分歧,这其中既有学术之争,又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科学地总结百年以来的红学史,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对百年红学...
《红楼梦》女性书写和女性观的二元悖论与二律背反————作者:张涛;丁梦雪;
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叙事研究视角,促使《红楼梦》的女性书写和女性观成为红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二元悖论”与“二律背反”界定《红楼梦》的女性书写和女性观的内涵和特征,揭示其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张力,以更为辩证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和探讨。“为闺阁立传”的先进性和隐含的“士不遇”书写、大观园的乌托邦色彩和与生俱来的冲突矛盾、“女儿至上”观的女性崇拜和难以摆脱的男权话语、“双性同体”人物的超...
贾宝玉举业及其与仕途、家道之关系新论————作者:毛誉澄;
摘要:缺乏有效性的科举教育是贾宝玉不擅长八股文的重要原因。贾宝玉不善于写作时文与贾家的家教传统不相悖。通过文本内证与清史旁证可以推知:贾宝玉是否长于八股文不影响其入仕,但若要在仕途上有作为,贾宝玉只能同流合污。贾宝玉的八股文写作水平与家族之兴衰无关,如果不选择贪赃枉法,即使仕途得志,贾宝玉依然无法振兴家道。希望以此解读,可以更深入的揭示贾宝玉及其个人与家庭的悲剧命运
消解历史时间:《聊斋志异》对叙事传统的突破————作者:职伟;樊庆彦;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史传叙事传统影响,重视小说历史时间背景的设置。叙写仙妖鬼怪等非现实题材的志异小说同样注重历史时间的建构,对故事历史时间背景的设置甚至呈现出愈加精确化的趋势。蒲松龄则大胆突破传统叙事模式,自觉消解志异小说的历史时间,在淡化和消解志异小说历史时间的趋势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聊斋志异》中出于作者精心创作的传奇体小说,对历史时间的消解程度远高于志怪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梼杌萃编》作者钱锡宝生平及其小说叙事的文体新变————作者:王乙珈;
摘要:晚清小说《梼杌萃编》作者钱锡宝的家世生平多有不详之处,根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电报信函、报刊杂志以及亲友诗文等文献材料进行考证梳理,可知该小说的创作素材,较多源于钱锡宝的宦海浮沉和办报经历。小说对时事话题的回应,凸显其在狎邪文字背后浓重的谴责意味。《梼杌萃编》对近代报刊和报章连载体小说的援引和采摭,使整部小说呈现出鲜明的时事性。它对传统讽刺小说有所继承和新变,在笔法、结构和观念三个层面上,为谴责小说...
从呈现“风俗知识”到重视“艺术价值”——才子佳人小说英译动机之演变————作者:魏艳辉;陈才训;
摘要:才子佳人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前英国汉学界翻译最多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但其英译现象并未引起重视,学界尚无专门研究成果出现,本文集中探索其英译动机的演变。在英国前汉学与汉学初建阶段,译者利用才子佳人小说的日常家庭生活再现属性,呈现、整合并建立中国风俗知识,以此来弥补欧洲汉学知识构建中“局外人”视角的不足,进而彰显英国汉学的主体性;在英国汉学专业化阶段,译者开始重视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属性与现实主义风格...
《红楼梦》文化外译的思考——以《葬花吟》英、日、韩译本为中心————作者:林海清;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在世界上流传范围极广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尽管它的文化外译与相关研究仍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不平衡、不深入、不精准等方面的问题也依旧存在,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宏伟目标要求还有距离。所以,在外译理论方面,还要深入探索文化边界与跨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外译实践方面,本文以《葬花吟》的英、日、韩译本为中心,比对三国中最有代表性的版本,即使各有千秋,仍有高下优劣之分。实...
清代小说《英云梦》与运河文化————作者:梁玥;
摘要:《英云梦》系清初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松云氏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将苏州、杭州、常州、镇江、扬州等运河城市写入小说之中.《英云梦》故事中融入了诸多关于苏州名胜虎丘和江南第宅园林的描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运河城市环境风貌,承载了大量的运河文化信息.从小说叙事上来看,运河是《英云梦》空间叙事的重要载体,辅助实现了小说故事空间的递进和转换,也对小说形式空间的组织产生了助力
近代小说出版的一种面相——报刊小说与单行本小说的转换与互补————作者:罗晓芳;蔡瑜清;
摘要:近代先进的印刷设备、技术和报刊的普及,为小说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光绪后期,报刊小说成为小说传播的另一种重要的文本形态,与单行本小说之间存在着转换的关系。在近代刊印的单行本小说中,约有288种曾在报刊上登载过,包括277种先在报刊登载然后单行出版和11种先有单行本然后报刊登载。而这种转换大部分是由同一个机构或两个相关机构完成的。由于载体形态的转换,小说的版面样式、书名、著译者署名和内容等...
论晚清政治小说的“革命”“立宪”主题————作者:王韬;
摘要:晚清作家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思想指导下写出来的小说,自然冠名为“政治小说”,其两大主题是“革命”与“立宪”.革命党将政治革命必定面临的种种问题暂且搁置,只聚焦于民族革命的成功,以此化解“民智未开”的政治劣势;与革命党人重视“现在”不同,立宪派过度纠结于“民智未开”的现状,宁可畅想“未来”及“世界格局”,也因此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革命、立宪两党主张之对立统一主要表现为三点:(1...
试论《西游记》英译本中道教文化词的再表达——基于接受理论的视角————作者:王镇;王永祥;
摘要:《西游记》和道教文化词密不可分,如何处理道教词汇和道教理念及其文化思想的关系是《西游记》英译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项重点内容,只有借助大众接受,做好异质信息的跨文化转换,才能再现《西游记》的道教文化精神。本文拟基于接受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最具全面性和代表性的英国詹纳尔版《西游记》英文全译本与美国余国藩版《西游记》英文全译本(以下简称《西游记》英译本)中有关道教文化词的翻译举例和分析,结合英语语境和英...
晚清《儒林外史》文人评点群体考论————作者:张灵;
摘要:晚清同光年间,上海地区集聚了一个以评点《儒林外史》为共同旨趣的文人群体。这个群体以张文虎和黄小田为中心,包括了为躲避战乱从安徽来沪的人士和上海本地的士子。这是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由普通士子组成的特殊群体,时局的动荡混乱和《儒林外史》“指擿时弊”的主旨在他们身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纵谈《外史》事”于是成为他们日常交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群体对《儒林外史》的点评不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时代意义和特殊的地...
曹操许田射鹿的文本传播及学术史意义————作者:杨波;
摘要:曹操许田射鹿是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桥段。正史中没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本事之雏形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之引文。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对曹操许田射鹿的相关情节进行了通俗演绎,使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其故事框架和情节基本趋于定型。而明传奇《青虹啸传奇》和清编历史剧《鼎峙春秋》则采用戏曲形式对其进行重新改编,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学界对曹操许田射鹿一事的不同看法与接受。通过梳理...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海峡影艺
- 省级都市心情
- 北大核心史林
- 北大核心中国藏学
- 北大核心美术观察
- 省级现代青年(细节版)
- 北大核心江海学刊
- 省级魅力中国
- 省级西江月
- 省级半月谈
- 省级家庭百事通
- 国家级新文化史料
- 北大核心民族文学研究
- 省级月读
- 省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贵州民族研究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省级紫禁城
- 省级六盘山
- 国家级中外文化交流
- 省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省级青年文学家
- 省级散文百家
- 省级艺术品鉴
- 省级文化与诗学
- 国家级晚报文萃
- 省级满族文学
- 省级文艺生活
- 省级青海学刊
- 省级山东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