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学遗产

文学遗产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009/I
国际标准刊号:0257-5914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查看文学遗产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古汉语研究》语言学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汉语学报》核心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文学遗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刊物之一,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和经验为基本任务,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参照。《文学遗产》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它以发表古典文学研究论文为主,同时也报导本专业学术动态,交流学术信息。《文学遗产》的读者对象是大学文科师生,各学术研究部门、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以及广大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主要栏目包括论文、书评、学者研究、海内外学者访谈、学术动态等。

  《文学遗产》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家教育部审定的社会科学各学科核心刊物名单中,《文学遗产》被列为文学类甲等A级刊物共五种中的第二种(第一种是《文学评论》)。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包括论文、书评、学者研究、海内外学者访谈、学术动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中华文学:满天星斗、百川归海的历史品格 张国星; 4-6

  2 中华文学史研究的三个维度 左东岭; 6-8

  3 观念转变与“中华文学”的建构 朱万曙; 8-9

  4 “中华文学”命题的意义及相关问题 马自力; 9-12

  5 中华多民族文学经典理应进入中文系课堂 刘跃进; 12-13

  6 《论语》章节编年与生命认证 杨义; 14-23

  7 行为性质与中国古代文体的确立 赵辉; 24-33

  8 成相:文体界定、文本辑录与文学分析 郗文倩; 34-45

  9 “《文选》•文章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宋展云; 45

  10 经典建构:《隋书•经籍志》总集的范式意义 许云和; 46-57

  11 初唐“四杰”并称再探——以入蜀游历为中心 林静; 58-68

  12 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 葛晓音; 69-82

  13 论敦煌唐五代诗歌文献的民族史意义 王树森; 83-93

  14 《论学绳尺》版本问题再探 慈波; 94-102

  15 徐学谟文学思想平议 王晴璐; 103-112

  16 “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陈伯海文集》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朱红; 112

  17 东亚文学交流视野中的许兰雪轩与朱之蕃——《列朝诗集小传》“许妹氏”条发微 刘学军; 113-120

  18 异辕合轨:清人赋予“古文辞”概念的混成意趣 曹虹; 121-128

  19 论康熙帝的词学活动及其影响 陈昌强; 129-139

  社会工作核心期刊投稿:微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意义,从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及代理服务、构建微信服务平台、建立地区联盟机制、微信推送服务、特色数据库服务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开展社会服务创新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核心期刊,微信,社会服务,高职图书馆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种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用短信、彩信等方式进行联系[1]。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微信开展社会化服务,满足广大社会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已成为微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特色。

  文学遗产最新期刊目录

《大唐中兴颂》的流传载体与近世接受————作者:龙飞宇;

摘要:《大唐中兴颂》较早拥有文集、碑刻、方志、拓本、图像等流传及衍生形式,在近世得到广泛接受。各种载体的读者普遍会关注颂文内容及相关史事,而这些信息实际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动和转易的“知识仓库”。不论是宋明流行的伦理批判、复古派的辨体议论,还是明遗民的中兴寄望、清人的鸣盛举措,都体现出读者群体根据现实需要而选取甚至重塑公共知识的现象。在文本内外两端,各种载体生产、塑造并传递了书法、地理、历史、隐喻等不同层面...

论中国神话的三重遗产价值————作者:王宪昭;

摘要:神话作为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载体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流传至今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神话体系包含文献神话、口头神话、文物器物神话、民俗神话等多种形态,其内容博大精深,数量极其丰富,其价值判断呈现出多维度与多样性特征。挖掘其遗产价值,可选择三个方面展开:通过神话叙事的真实性与丰富性,考察其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证据价值;基于神话的资料学意义、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民族文化认同功能,...

论《豳风·七月》的文本重组与来源问题————作者:姚苏杰;

摘要:文献所见周代有历法“并用”的情形,但《七月》中夏历、周历两类文本的“混用”更具有特殊性。诗中部分“月”应属周历,其月令语句普遍采用“互文”修辞,这是该诗与其他文献形成物候差异的原因。从诗中月份系统的整合及“岁末”观念的杂糅,可见其文本具有整合、重组性质。“夏令+时儆”是其代表性重组模式,由此可分析该诗前三章的生成过程。《七月》部分文本的来源与三豳祭祀有关,但其辞应是西周新编,这是导致其文本与观念不...

唐前七言诗的律化进程及其与齐梁诗律说之关系————作者:杜晓勤;

摘要:学界基本认为七律产生于初唐,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南朝梁陈已有一些作品可称“七律之滥觞”或“七律之祖”,故现当代学者多举以证其与近体诗律相合。研究发现,七言诗的律化确实发轫于梁代中期,且在北周、陈、隋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七言诗的律化或者说七言新体诗的产生,实际上是受五言诗律化的影响所致。因此,通过以永明声律说、大同诗律说推导出的七言新体诗律体系作为衡量标准,对梁、陈、周、隋现存七言诗进行较为全面的诗律分...

唐代晚期诗人的“时间意识”与“季节修辞”————作者:罗时进;

摘要:黄周星较早以春夏秋冬四序论唐诗,叶燮进一步从“季节修辞”角度加以论述,近人吴经熊则明确提出“唐诗四季”论。从“时间意识”出发,在“季节修辞”路径中讨论唐代晚期诗歌,可以发现“冬”作为一个修辞喻体具有复杂的意蕴,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牵拉:一方面表现出内质的坚硬冷峻,另一方面表现出外在的温软幽婉,最终达成季节感的平衡。时间是抵达历史真相和文学史实况的桥梁,由此读者能够体会唐代晚期诗人的时序感知,观察...

理学转型与明代中后期“三苏”文典范性的擢升————作者:裴云龙;

摘要:“三苏”散文典范性在明代中期之后的擢升超越了正统理学的束缚,与理学思想的转型相互促进。苏学的本体观念与程朱理学有显著分歧,受到过朱熹的严厉批判;明初浙东儒学精英虽认可苏文,但仍以朱熹理学作为根基性准则,以《性理大全》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也强化了束缚的因素。明中期后,基于统治形势的趋缓和意识形态的微调,更多士人表现出对“三苏”文章及所涉知识与思想的好尚,并在与之相关的议题上质疑程朱理学的论点,从而冲...

论乾嘉时期的金石诗————作者:郑易焜;

摘要:乾嘉时期,受当时求实证、重考据的学术氛围影响,金石因兼具研究与鉴赏价值被广泛题咏。从帝王到士人纷纷创作金石诗,一时掀起热潮,以金石诗为题的别集、总集陆续面世。其中,乾隆在金石诗唱和中占据话语核心位置,并通过多次君臣唱和来传递政治理念。阮元、翁方纲等乾嘉学者不仅创作金石诗,还聚集同僚进行同题酬唱,形成诗歌风格相近的文学场域。他们的金石诗呈现出几乎一致的审美范式,即多用直赋手法,展现学术知识、观念,这...

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刘显;王伟民;

摘要:<正>2025年3月28日—29日,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和嘉应学院联合主办,嘉应学院文学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嘉应学院岭东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客家博物馆协办的“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梅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嘉应学院和中国...

趋向精细化的明清诗文研究——“《文学遗产》明清诗文论坛(2025)”综述————作者:龚宗杰;

摘要:<正>2025年4月19日—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文学遗产》明清诗文论坛(2025)”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

古代民族文学视域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孙纪文;

摘要:古代民族文学富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折射出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是一批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是后人必须担负的一份历史使命;讲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古代民族文学绝不是封闭的单一民族的文学史实,而是各民族文士在自然、自觉和自在的场景中性情与怀抱的映现;表达的各民族文士的“共同心声”是各民族共融文化语境、共鉴文学艺术的真实写照;汉语表达系统凸显通用语言文字...

《诗》文本生成的“比篇”原则及其乐语渊源考论——以海昏简《诗》与《毛诗》所见“诗组”为线索————作者:冉雪立;

摘要:“诗组”是《毛诗》、海昏简《诗》等早期《诗》文本中普遍存在的文本单元。类似现象也部分见于安大简《诗》与三家《诗》。“诗组”在篇目构成和编连次序上相对稳定,且具备高度关联的意义指向,反映了《诗》文本生成过程中存在一个“比篇成组”的环节。追考其源,“诗组”的形成与周代国子教育中的乐语传统密切相关。乐语以“组”为单位的用诗形态与取义方式促成了“诗组”在礼乐仪式中的产生与传播。经由儒家学者的继承与整合,“...

晚唐五代诗中的倦怠感受与因应之道——兼及“乱世文学”之再认知————作者:刘顺;

摘要:中唐以降,科举的影响抬升,然其制度缺陷及有限的吸纳能力,导致大量士人成为制度实践的失意者。对倦怠乃至怨愤之群体情绪的书写亦因之强化,并不断销蚀着士人对社会的认同度。盛唐诗中的“共有世界”逐渐退隐,晚唐五代诗遂有纤巧、割裂与破碎之风格偏好。在出处两难中彷徨无路的士人,以苦吟维系生命尊严、以渔樵之愿标示理想,并尝试在对历史时运的认知中,重建“将来”叙事的可能。两宋在回应个体尊严及美政是否可能等问题时,...

辛巳之变与南宋文坛趋向————作者:曾维刚;

摘要:辛巳之变是宋南渡文学转变并走向中兴的契机。其一,南宋苟安梦碎,“清静”国是断裂,救时复国成为时代主题,文人命运激变。其二,许多南宋文人卷入战争,涌现不少从戎报国之士,诸多后方文人前赴后继,彰显了国家危难激发的群体自觉。其三,辛巳之变构成突变性力量与创作现场,南宋文人的现场书写建构了“事件文学”典型。其四,辛巳之变引发南宋文人反思,生成南宋文学中的辛巳情结与历史记忆。朱熹、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唐诗品汇》与朝鲜王朝文人的诗学世界————作者:杜慧月;

摘要:与中国、日本更重视《唐诗正声》不同,《唐诗品汇》在朝鲜王朝的唐诗接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该书东传朝鲜半岛之后,取代《唐音》成为朝鲜王朝文人学习唐诗的经典范本。朝鲜王朝文人以《唐诗品汇》为蓝本编纂诗歌选本,确立诗选体例,将其“移植”入本国诗学。高棅提出的“四唐”分期和“九品”品目,既被朝鲜王朝文人认同并用以认知中国诗史,同时也被用来构建本国诗史。与高棅对“正宗”“大家”无所轩轾的态度不同,朝鲜王朝文人...

《水浒传》仪式书写探绎————作者:纪德君;

摘要:仪式书写在《水浒传》中比比皆是,它们主要源自宋元“说话”、戏剧等基于口头演述传统的艺术编造,植根于宋元民间信仰与民情风俗的文化土壤,内中储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彼时独特的社会生活图景与民俗文化风情,具有重要的文化认识价值;而从叙事角度看,仪式书写又具有超强的建构功效、统合能量与叙事活力,小说整体叙事框架的安排与组建,江湖好汉们的结拜与聚合,故事情节的生发、展演与推进等,都离不开对...

《云门传》改编与说唱词话到话本小说之演变————作者:叶楚炎;

摘要:《云门传》留存了包括分回提示语在内的诸多分回痕迹,据此可以还原其现场表演的体制性特征。在文本化的过程中,这些体制性特征被进行了诸多打磨,但在表演痕迹被逐渐消弭的过程中,基于文体转化的需要,残存的体制性元素也会沉积在文本中并逐步向具备小说特质与阅读功能的叙述要素转型。以《云门传》到话本小说《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文本变迁为基础,可以确证“三言”中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苏知县罗衫再合》《薛录事鱼服证仙》...

《荒经》的编写与战国后期楚人的天下构想————作者:高建文;

摘要:《荒经》别本部居,自成一体。它以《海内经》后半段为中心,在空间维度上,以“禹定九州”为起点,将各类关于远方的地理知识兼收并蓄,纳入天地合和、整齐有序的“中国—海—荒”世界架构中;在时间维度上,则通过以帝俊、炎黄为中心的圣王叙事,从地景相关族姓谱系、圣王行迹介绍以及图画场景的民俗化阐释等方面,将“海”“荒”陌生世界转化为圣王声教被覆下的“地方”。《荒经》是战国后期楚人在民族融合和一统思潮下描绘的天下...

论“庄子试妻”故事在19世纪欧洲的传播与接受————作者:施晔;

摘要:18世纪入欧的“庄子试妻”故事因时代背景、价值观念的变迁和西方汉学的专业化转向,在19世纪以降出现了译介主体及传播旨归的变化。冯梦龙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改写的故事在欧洲的流播,更是契合了当时欧洲时代思潮的崭新主题。对冯氏小说所涵纳的三重哲学命题的探讨方兴未艾,并与欧洲本土的自然法则论、象征主义思潮相融汇,不仅再次印证了该故事巨大的再造空间和深厚的哲学蕴藏,也从一个独特视角展现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作者:汪正龙;

摘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就是强调中华文明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并加以转化的能力,并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范式选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内在的优良文化基因,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深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主体的精神内核,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密切相关。在文明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文内涵————作者:袁勇麟;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特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人文价值理念,提出解决人类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以此构建当代中国人文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文内涵,不仅能够生动还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同时也能够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中国政治社会现实,放眼世界各国文明文化,致力...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