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
《戏曲艺术》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戏曲艺术》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戏曲艺术杂志栏目设置
戏曲导谈、教育表论、戏曲文学、戏曲人物、剧坛巡礼、评论、学术文章、古典文学
戏曲艺术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中华戏曲
《中华戏曲》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戏曲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戏曲短视频刍议————作者:蒋东升;郭庆璋;
摘要:戏曲黏合性强,能借力任何媒介东风之势发展自身。戏曲短视频传播呈现出泛化的无组织态势,基于市场的普泛性和戏曲的弱版权性,导致短视频传播戏曲的狂热和狂欢现象,进而奇观成为戏曲短视频的一大特征,或是基于自我呈现的原发性,或是戏曲知识考究的严谨性,或是纯粹盗猎的猎奇性。在戏曲短视频奇观化的传播中情感重新回归,但真实的情感被辜负,因情感而建构的想象共同体却呈现出极不稳定、不牢靠的特征
旧戏新声:民国晚期报刊媒介中“戏论体”文本初探————作者:张聪;赵晓红;
摘要:民国晚期报刊中戏曲言说时事所形成的“戏论体”文本,受到小报文学和海派时事京剧的影响,呈现出图像与文字、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对时事新闻的书写方式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尤其是采用的超文性戏仿手法,使得戏曲杂论能够巧妙的讨论社会问题、表达市民情绪,其中的幽默和戏谑成为主基调。通过戏曲杂论我们看到那些被忽视的边缘、缝隙,细细体会笔墨游戏中透露出的众声喧哗,其中丰富具体性对理解戏曲与社会、权力、市民之间...
民国时期的现代戏曲观念: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作者:杨鹏鑫;
摘要:现代戏曲这一戏剧学术语,最迟到20世纪20年代初已经出现。在民国时期,现代戏曲主要指包括外国戏剧在内的现代戏剧(侧重文学、剧本),也有个别案例用其指代民国以来的中国戏曲。而要更准确地定位现代戏曲这一术语在中国之生发,还需检视戏曲、戏剧、话剧这三个戏剧学概念的勾连纠缠,因为现代戏曲的指代对象,在戏剧/话剧、戏曲之间有过耐人寻味之转移。而随着现代戏剧、话剧这样的名称之流行,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官方将戏曲...
初立、整合与分化:论清代梨园公会的发展演变————作者:李金沐;
摘要:梨园公会是演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剧生态走向成熟的重要推手。梨园公会的组织形式、组织职能相随于演剧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顺治朝后的诸多演出史料出发,可以发现清代梨园公会经历了由初立到整合再到分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对演剧的态度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无关系。对于清代梨园公会的发展轨迹与演变原因进行深入梳理并重新审视,将有助于弥补清代演剧研究的缺漏
京剧上口字读音溯源——兼论“湖广音和中州韵”————作者:石绍浪;
摘要:上口字读音是京剧音韵的一大特色,也是京剧研究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距罗常培先生(1935年)倡议学界一起“揭去(京剧用韵)神秘遮幕”已过去90年,上口字研究在归纳、分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其读音来源问题仍未解决。我们把上口字重新归纳、分类,并与相关语音材料和方言进行了详细比较。经分析,上口字读音是个混合音系,字音来源是安庆地区方言、武汉方言和昆曲音。传统京剧界所言“中州韵”,是标...
戏曲唱词类型与唱腔结构布局————作者:周青青;
摘要:我国戏曲的唱词类型有长短句、齐言句和散文体三种。因戏剧在情节、情感表现上的复杂性,戏曲中需要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三种不同表现功能的唱腔音乐。这些音乐功能,在唱腔音乐结构布局中得以实现。通过曲牌体唱腔体制的昆剧唱腔[山坡羊]、川剧高腔[新水令]和[喜江南],以及板腔体唱腔体制的豫剧、京剧、秦腔相关唱段,可分析唱词类型在腔词结合方式中所表现出的音乐功能安排与音乐结构布局
安庆潜山弹腔与京剧传统经典剧目音韵之比较————作者:鲍红;韩天雨;
摘要:传统京剧的众多音韵特征与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潜山弹腔完全一致,其根源在于安庆潜山弹腔是仍在活态传承的徽调“活化石”,俗称“老徽调”;“老徽调”是京剧的源头之一;“京剧鼻祖”程长庚幼年即随父学习老徽调弹腔,有一定的弹腔艺术基础;京剧同于潜山弹腔、异于共同语的字音具有明显的安庆潜山地区的方言特征。文章从戏曲音韵学和戏曲发展史角度论证了潜山弹腔是京剧的“母体艺术”。潜山弹腔曾为中国戏曲的繁荣发展做...
西游戏与西方文化:吸收、冲突与调和————作者:周固成;
摘要:从中西碰撞、时代动荡的民国时期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游戏在表演风格、舞台美术、故事主题三个方面对西方文化既有吸收也有冲突。民国时期的传统西游戏积极吸收西方的写实文化、科技文化与改良文化;当代西方改编的西游戏中的象征文化、流行文化以及个人文化与中国传统西游戏中的写意文化、脸谱文化以及集体文化形成了冲突。西方改编的西游戏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具备的东方美学精神需要积极转化,传统西游戏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政治规训对民间传奇的美学改造——以京剧《杜鹃山》的版本流变为例————作者:毛霞;赵建新;
摘要:现代京剧《杜鹃山》的版本流变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王树元的原创话剧《杜鹃山》,第二个阶段是宁夏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先后创作改编的同名京剧,第三个阶段是在以上两个京剧版本整合修改基础之上最终定型的样板戏。在《杜鹃山》被“样板化”之前,各个版本均具有传统戏曲的民间传奇色彩,但随着此剧的渐趋“样板化”,民间传奇性和人物塑造方面正常的人性化表达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政治意识形态的改造。从《杜鹃山...
论京剧艺术媒介与体制的百年演进————作者:施旭升;胡芳培;
摘要:自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兴起以来,剧场意识、媒介观念、观演体制逐渐主导了京剧艺术审美的演进,不仅带来百余年来京剧自身艺术形态的变革,而且导致京剧审美方式的嬗递,实现了从传统演艺转向现代剧场艺术的转变。从而,媒介与体制构成了京剧艺术审美的必要条件,甚至由此而改变了京剧表演规则及其观演方式。京剧表演从以“四功五法”为中心身体性地营构舞台意象,以观众的剧场参与来实现观演的互动,转向伴之以包括灯光布景在内的舞美...
《梅兰芳游美日记》编撰整理问题新探——以李斐叔致黄秋岳信件为中心————作者:曹菲璐;
摘要:考察1932年暮夏李斐叔致黄秋岳的信件,梳理李斐叔《梅兰芳游美日记》整理编撰缘起、“整理本”的写作背景、访美过程中李斐叔与齐如山之间的矛盾等信息,以及《梅兰芳游美日记》拥有多个版本并存在阙漏的缘由,揭示其他参与《梅兰芳游美日记》编撰整理工作之人的贡献,可以为《梅兰芳游美日记》编撰整理问题以及梅兰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表演即阐释:论齐如山的中国戏曲观————作者:张利群;
摘要:齐如山在中国戏曲上的成就是多重的,这与他戏曲编剧、导演、戏曲学者的多重身份相关。与同时代学者不同,齐如山视中国戏曲为“重要的事业,伟大的高超艺术”,这与他的中国戏曲观密切相关。齐如山站在中国戏曲“感化人心,匡正风度”的角度,认为戏曲的作用是为观众的。既是为观众的,戏曲表演就要让观众看懂戏曲艺术。因此,让观众懂戏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任务。戏曲表演是由唱腔、舞蹈、脸谱、念白等这些戏曲语言来构成的,因此看...
戏曲意象生成的内涵向度和美学构成————作者:李俊峰;
摘要:戏曲意象对戏曲艺术而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戏曲意象的生成是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演出的整体呈现,戏曲剧本为戏曲意象的生成,提供了时代环境、剧情事件、人物情志、审美理想等要素,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以戏曲演员的歌舞化表演为主体的舞台审美空间。只有在剧场舞台的有机统一体中,戏曲意象才得以整体性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呈现。戏曲意象也成为连接古典戏曲美学与现当代戏剧创作的纽带,成为当代戏剧创作丰富情感外化和艺术表现...
京剧音乐的时代性探索——以国家大剧院制作京剧《白蛇传》音乐设计为例————作者:王啸冰;
摘要:2024年,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制作,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排演的京剧《白蛇传》,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在音乐设计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展现了京剧音乐的时代性发展,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音乐设计的角度,深入阐释该剧在主题音乐构思与贯穿、戏剧音乐写作与编配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分析其音乐设计理念方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总结传统京剧音乐与现代观众需求之间的融合路径,以此阐明京剧音乐的时代性探索价...
编辑前言
摘要:<正>曲学向来是中国戏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新曲学”栏目刊发了石绍浪的《京剧上口字读音溯源——兼论“湖广音和中州韵”》一文。该文将上口字重新归纳、分类,并与相关语音材料和方言进行了详细比较,认为上口字读音是个混合音系,字音来源是安庆地区方言、武汉方言和昆曲音,传统京剧界所言“中州韵”,是标榜“正音”之义,并无明确口语标准。周青青的《戏曲唱词类型与唱腔结构布局》通过曲牌体唱腔体制...
投稿须知
摘要:<正>《戏曲艺术》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本刊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作者投稿敬请遵守本刊相关声明及要求,务必在来稿中标明以下相关内容:1.来稿字数在7000—12000之间为宜。2.来稿请提供200字左右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3.来稿请提供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以及主要研究方向。4.如文章为资助项目成果,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
贵州省博物馆藏孤本戏曲《断藤记传奇》考论————作者:姚大怀;
摘要:贵州省博物馆藏孤本戏曲《断藤记传奇》,是邹国彬在清末所撰传奇《神州镜》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总体成于抗战期间,最终删定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本剧以韩亡为背景,以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中心事件,兼及其他韩国义士的复韩壮举,旨在激发国人的抗争精神与民族意识,告诫国人勿蹈韩亡覆辙,并表达对抗美援朝的支持和对中朝友谊的颂扬。本剧在艺术上难免存在部分瑕疵,但就总体而言,仍称得上是近代戏曲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传奇...
新时代戏曲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王莹;丁宪杰;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应时代需求,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有效机制保障。戏曲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符合前代戏曲教育家的人才培养经验,是新时代深化戏曲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通过探索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中职与本科的有机融合,促进戏曲拔尖创新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
转型、融合与生态重构:近代上海私家园林演剧考述————作者:张磊;曹凌燕;
摘要:开埠后的上海,在开放、多元、融合的“海派文化”新质影响下,陆续出现一批面向公众开放的营利性私家园林。其戏场空间既延续了传统园林演剧,又兼容多元类型、主体和新旧剧种,形成声腔杂糅、雅俗并存的演剧生态。私园观演场域的转型、开放,改变了观演群体结构和关系,并依托商业运营构建起游艺一体化综合业态,影响了城市整体戏剧生态的塑造。园林与演剧的融合互动,一方面拓展了戏剧空间和发展维度,另一方面,提升了园林空间的...
中华大一统视域下的清宫内廷宋辽、宋金故事戏唱演研究————作者:杨暑桐;
摘要:作为清宫娱乐活动和礼乐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剧活动是皇家审美水准与价值观变迁的镜像表征。内廷演剧延续传统,清晰界分中原与番邦,强化中原政权正统地位,以文本、表演和服饰凸显番邦角色的异质性。但在处理宋辽金时期的正统观念时则体现微妙的平衡,既肯定宋室正统性,又回避对辽金的野蛮刻画,于部分剧目中赋予金国法统的合法性,反映清代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清末,由于时局变化,内廷辽金故事戏的唱演呈现新风貌,是“夷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小读者
- 北大核心新闻爱好者
- 省级意林
- 国家级中国民政
- 省级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 省级画刊(学校艺术教育)
- 省级边疆文学
- 省级宋史研究论丛
- 北大核心黑龙江民族丛刊
- 省级浙江大学学报
- 省级神剑
- 省级戏文
- 省级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 省级娱乐无限
- 省级决策探索
- 省级做人与处世
- 省级喜剧世界
- 省级时代漫游
- 国家级荣宝斋
- 省级锦绣
- 北大核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当代电视
- 省级艺术与投资杂志
- 省级海岸生活
- 北大核心回族研究
- 省级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 国家级中国电影市场
- 省级中国西部文学
- 省级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近代史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