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1-1671/C
国际标准刊号:1004-3926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查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外交评论》社科类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型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9年,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本刊物反映西南地区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该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该刊199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在四川省第二次质量考评中,再次被考评为“质量一级期刊”。

  1999 年被四川省教委授予“四川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2000年在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2002年再次被评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6年第3次被评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7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评价中心发布公告,根据中文社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得选刊得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本刊入选(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民族研究、人类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财政与金融研究语言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王德强,王峰

  水库移民的灰色经营及其行动逻辑分析--基于杭州三峡移民的研究 刘志军

  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类型和秩序 马进,王瑞萍

  民族认同如何可能--概念、发生理论与作用评析 暨爱民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多重身份考量 李京桦

  少数民族贫困测量:理论和实践 杨浩,庄天慧,汪三贵

  多民族聚居区集市城镇化历程及其社会整合分析--以湘西凤凰吉信镇为中心 李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赵强

  生态移民与环境治理--基于塔里木河流域的经验考察 张建军

  “艺术-家”是人还是其他? 王姗姗,溥林

  音乐审美期待的现象学分析 马毅,雍晓兰,邓莉

  《马可福音》中“弥赛亚的奥秘”的成因 查常平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吗?--简论基督宗教的死亡观 宗晓兰

  刑事卷证:一种文字的叙事体及其价值 牟军

  刑事诉讼中律师拒证决策的博弈分析 衡静,成安

  强制医疗程序相关问题探析 张吉喜

  盗窃罪的三个疑难问题研究--以理论自洽与实务判断为导向 王德政,肖强

  风险投资对 IPO 抑价的影响:研发投入的视角 贺炎林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争议与共识 卜振兴

  上市公司并购浪潮中的参照点效应--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数据的实证研究 余瑜,王建琼

  小额信贷机构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周筱蕊,杨力,刘敦虎

  社科论文投稿范文:麦金太尔的现代道德哲学批判

  摘 要:麦金太尔以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闻名于世。现代道德哲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道德主体理论、价值理论和规范理论。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道德哲学的这三个部分都存在根本的错误:道德主体理论的错误是自我的个人化,价值理论的错误是善的私人化,而规范理论的错误是德性的边缘化。

  关键词:麦金太尔,社群主义,道德主体理论,道德价值理论,道德规范理论

  作者简介:姚大志,男,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分配正义研究”,项目编号:12JJD71001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作者:樊晓燕;温金燕;

摘要:数字创新赋能高技术产业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沿海地区更加显著。区域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且数字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数字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创新赋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其研发效率、国际竞争力及创新成效进一步促进中...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介作用————作者:巫蓉;

摘要: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营造规模化、高级化就业市场环境,为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提供新优势和新引擎。选取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基准回归模型、作用机制模型,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正向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在东部地区和高劳动收入份额地区中的影响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黄锐;苏浩;

摘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重县”)的确立和持续帮扶是我国近年帮扶政策和防返贫政策的重要体现,对其有效衔接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优化过渡期后的帮扶措施和乡村振兴政策。本文以2017-2022年“国重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标体系,探究有效衔接的时序变迁及空间差异,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衔接的影响因素,提出过渡期后的帮扶思路。研究发现:第一,“国重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

迈向共同生产: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治理的实现机制与行动逻辑——基于G省A村幸福院的探索性案例分析————作者:阳旭东;廖智柳;王德文;

摘要:如何从共同生产角度提升基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议题。虽然现有文献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成果,但是鲜有研究从政社民互动的视角来挖掘多方合作的能动作用,也较少对基层治理共同生产现象背后隐含的实现机制、行动逻辑进行分析提炼。本文从农村幸福院的角度切入,通过对G省A村幸福院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农村养老服务共同生产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依托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动员...

心灵戏剧:AI时代有声演播的红色记忆重塑——以广播剧《千里江山图》为例————作者:包磊;

摘要:AI时代,以广播剧为代表的有声演播降本增效,重拾自身价值。作为感官渠道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有声演播的解码及转译无法实现多重渠道效应的短板,反而为人类发挥想象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譬如灵活营造出“私人空间里的公共空间”或是“公共空间里的私人空间”。这种戏剧化声音叙事的沉浸感与情感表达有利于接受个体完成“无意识的内化”,相对于被视觉感知局限性所束缚的影视创作,更适合重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引发共鸣,成为...

跨越城乡边界:数字乡民的社区嵌入与韧性重组机制研究————作者:周孟杰;姚建华;

摘要:在现代性流动的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化栖居、情感化连结与行动化实践的多重路径,重新嵌入乡村青创社区的日常生活结构,并实现了从原子化“游民”向新部落化“数字乡民”的身份转型。本研究基于田野考察方法,探讨数字乡民嵌入青创社区的三重逻辑,分析其韧性特质的生成路径与重组机制,并进一步考察这种社区嵌入对城乡融合的实践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民的韧性生产遵循“情感—文化”“交往—空间”“制度—平台”三重逻辑,...

烟火人间:乡村中青年女性短视频的话语生产与角色协商————作者:尚帅;

摘要:随着国家加强了对短视频行业的治理,乡村短视频的生产逐渐告别低俗、审丑等残酷的身体叙事,向以展示积极正能量和乡村美好的日常生活转变,乡村中青年女性成为短视频生产的一股新生力量。她们紧紧围绕灶台等日常劳作场景,在凸显家庭温情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乡村媒介化的话语重构。在话语生产的过程中,身受技术、资本、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的掣肘,在争夺和协商中进行角色的调适,从最初的记录者逐步转变成表演者、被...

基于TOE理论视角的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作者:曹海军;苏日毕合;

摘要:数字技术是提升治理效能、创新治理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字技术赋予非遗数字化保护既是治理手段的技术化又是嵌入治理体制中的技术治理逻辑的变革。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指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和效能的提升的过程。本文重点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在TOE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技术、组织、环境的研究视角,进而分析数字技...

论清代四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维护统一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康雍乾时期依托四川推进治藏战略为重点————作者:赵心愚;

摘要: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西依青藏高原。康雍乾时期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治藏战略,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原因之一是拥有四川这样一个重要战略基地。清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是中国清代史及西藏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依托四川推进治藏战略则是四川地方史应当研究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清代四川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维护国家统一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清代四川在推进治...

以边疆治理现代化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作者:张伦阳;

摘要:古往今来诸多案例表明,边疆治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关键阶段,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边疆治理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促进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形成,近代边疆危机激发了“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而中国共产党的有效治理则铸就了“自强”的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逻辑与进路————作者:安学斌;刘建波;

摘要:非遗传承保护、树立以及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中华文化符号包涵民族象征符号、地域象征符号、国家象征符号三重类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非遗与中华文化符号存在因果、依存、重合、互动、递进等逻辑关系,形成“基础-动力”逻辑结构。从认同、发展、转化、智识、传播等视角解构,深化非遗价值发现与意义认知、创新重塑、符号化生产与消费、人才与智力支持、传承传播,...

“遗产化”到“生活化”:乡村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记忆再生产————作者:杨曙光;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活化面临“遗产化”制度保护与“生活化”传承实践的内在张力。本研究以社会记忆再生产理论为核心框架,结合活态传承理念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制度化保护虽强化了文化遗产的物质保存,却导致文化实践与日常生活的脱节,形成“博物馆化”与“展演性保护”的异化;而内生性的生活化传承则面临主体流失、记忆断裂与载体弱化的挑战,表现为代际断层、生产场景消逝...

从“本体澄明”到“功能解码”:非遗工坊基本意涵与功能谱系的阐析————作者:刘智英;马知遥;

摘要:非遗工坊是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统合性上位概念。其存续形态是以工匠为核心凝聚多元主体,通过传统与现代工具协同,构建以“生产—销售”为基底,兼具研学研培、文旅文创等多元业态的复合型文化场所;运行机制采用工匠—工长的双轨管理架构,通过多维营销矩阵—柔性生产体系,构建聚焦传承—创新双螺旋共生体系,形成“管理协治—产销耦合—承创共生”的自组织演进系统;精神内核以工匠精神为根系,熔铸企业家精...

《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庭审对质模式的建构————作者:马静华;

摘要:现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塑造了专门性的庭审对质程序。但在交叉询问程序中,当事人发问权的运行在客观上极易促成相互对质,因此还隐藏着另一种对质形态的可能性。在专门对质模式下,对质步骤与对质方式的规定可能违背了对质的基本原理,混淆了对质与交叉询问,存在程序重复之嫌。混合对质模式的形成,在理论层面源自当事人的发问权(诘问权),在制度层面则由于当事人通过行使发问权形成对质与其诉讼角色与诉讼地位相吻合,大...

论排非新规程视角下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作者:郭烁;孙永超;

摘要:2024年修改公布的《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折射出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同步录音录像的制度缺陷与实践困境尤为突出。诸如辩护方的权利保障不足、律师复制权受限、调取程序繁琐、严重虚置的非法证据排除启动条件等问题,讯问合法性核查中驻所检察部门审查权限不足、律师参与实际虚化,审查起诉阶段强制调取与移送规则缺位导致监督效能弱化,审判机关审查与排除规则粗疏、“实质性差异”认定标准缺失、程序性瑕疵处...

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限制及其审查程序——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作者:纵博;

摘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并未对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提交作出任何限制,实行二审新证据的“随时提出主义”,这与我国刑事二审的实际结构并不相符,不利于实现一审的庭审实质化,也不利于保障诉讼效率和程序公正,因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应对控辩双方在二审提交的新证据进行必要的限制。控辩双方在一审庭审结束前已取得证据但到二审才提交的,应说明理由以及新证据的证明目的,由二审法官决定是否接受新证据;一审庭审结...

地方如何中国:以新世纪以来的江苏小说为例————作者:王小波;

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中,地方书写如何在弘扬中国特色的同时保有“文化辨识度”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议题。新世纪以来,以“地方”作为方法的江苏小说具有多重解释学面向与建构性价值,具体表现为以地方意象承载动态文化结构、以地方经验表达家园情结、以地方景观进行现代性赋魅、以地方知识丰富文体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到,江苏小说中的“地方”逐渐从工具性符号上升为文化本体,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维度。与此同时...

论德里达的“文字学”与声音中心主义批判————作者:肖伟胜;

摘要:德里达针对索绪尔语言学中的“声音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性阅读,不仅质疑和颠覆了其文本中言说(言语)/书写(文字)的等级制和二元对立,关键在于他探究了言语/文字最终的“本原”即原文字,从而突出并确认了书写文字的优先性。他认为这种原文字(即原书写)就是延异,它是形式上的差别,是差别本身,是构成一切其他差异、踪迹的条件。如此一来,原文字不仅是言语和文字的根源,而且还是意义衍生的本根处,这一论断无疑是对西方...

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激励策略研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作者:何晖;蔡婷;

摘要:退休返乡老人作为兼具城市经验与乡土情感的“乡村回归者”,是乡村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载体。有效激励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能激发乡村多元发展活力,又能贯彻积极老龄化战略。本研究基于有限理性理论,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和数值仿真,分析了退休返乡老人和基层政府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层政府是否采取激励策略与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行为通过收益...

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作者:王少;

摘要: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内在要求,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则是实现这一深度融合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可以整体化保障教育数据安全,精准化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对于规模化提高我国数字教育水平,增强我国数字教育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能够持续化推动数字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防范数字教育鸿沟。然而,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也带来一系列挑...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