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评论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外交评论

外交评论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5370/D
国际标准刊号:1003-3386
主办单位:外交学院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查看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类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外交评论》力求充分展现专家和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理论、各地区和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的重要发展变化、世界经济、重大热点等问题的最新最优研究成果;在发挥政策性、时效性、学术性“三位一体”办刊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动向研究有机结合,基础性与时效性兼顾的特色,也希望得到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本刊设有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外交学、外交政策研究、外交工作与回忆、国际法、世界经济、学术动态等栏目,主要刊登国际政治、中国外交、外交学、世界经济等学科的科研成果以及外交工作回忆、国外调研报告、有价值的国外著作译文等。学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办出“外交”特色。在组织和发表有关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国际法,中国外交等方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同时,积极邀请外事部门的负责人、资深外交官撰写中国外交理论、思想和外交实践、外交风格的论文、回忆录等,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2002年,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评选活动中,《外交评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国际关系”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外交学、外交政策研究、外交工作与回忆、国际法、世界经济、学术动态等栏目。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决策理论的视角 王存刚;赵阳1-18

  地区等级体系与崛起国的介入战略——以中国介入后苏联空间为例 顾炜19-44

  南海危机与地区视野下的预防性外交——兼论中国的战略选择 吴琳45-60

  中国援非医疗队历史的再考察(1963—1983)——兼议国际援助的效果与可持续性问题 蒋华杰61-81

  国际政治的文学透视:以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为例 陈玉聃82-106

  图像与国际安全建构——以安全化研究为视角 何伟107-123

  论“政党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基于词源概念的梳理考察 余科杰124-136

  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政策探析 杨悦137-156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全媒体”难以拯救报业

  【摘要】近几年,“全媒体”成为一个席卷传媒业界和学界的热词,频繁见诸各种新闻报道、学者论著和传媒发展规划中。面对新媒体冲击,业界反响尤为强烈,而其中的传统报业也紧紧抓住“全媒体”这根从传统媒体红海进入数字化蓝海的救命稻草。但“全媒体”难解运营难题,难以力挽狂澜;唯有“全业态”才能拯救报业。

  【关键词】发表核心期刊,全媒体,报业转型,全业态

  一、“全媒体”的缘起与困顿

  (一)“全媒体”的前世今生

  “全媒体”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99年,一家以“Omnimedia”为专有名词的家政公司――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旗下拥有杂志、书籍、电视节目等多种媒体形式产品)。

  外交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与全球价值链韧性————作者:管传靖;

摘要:特朗普再次执政冲击了全球经济稳定,美国利用关税武器进行经济胁迫,以及“泛安全化”和地缘政治化的贸易政策所产生的破坏性,使全球价值链韧性议题成为争论焦点。实际上,全球价值链作为一个多层次和多节点的复杂网络,具有适应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带来冲击的能力。美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国内不同层次群体的利益冲突以及国家层面经济利益和战略目标之间的权衡,都能够制约激进贸易政策的冲击强度。同时,全球市场结构的去...

超越监管:美国科技公司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逻辑————作者:周逸江;

摘要:近年来,美国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积极参与明显有别于其传统的规避监管倾向。基于对人工智能从业者的访谈发现,科技公司主动拥抱监管,主要受管控技术风险、塑造竞争格局、获取政府订单、降低跨境合规成本等商业利益考量驱动。企业技术权力扩张推动国家与市场边界重构的分析视角,为理解美国科技公司积极参与监管为何更符合其商业利益提供了新解释思路。在国家与市场互动的新边界下,美国科技公司在国家职能中的深度参与赋予...

跨国公私伙伴关系视角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构建————作者:姚乐;

摘要:随着公共与私营部门之间关系的变迁,彼此利益深度互嵌,跨国公私伙伴关系由此兴起。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多边经济合作模式,涉及多个不同国家的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跨国合作,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兼顾商业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构成要素和典型特征与跨国公私伙伴关系高度契合。作为跨国公私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在协同合作目标、确认共同利益、达成沟通与妥协以及满足个体利益等方面面临难题,...

“临界”风险、美国退约与中国引领“全球南方”气候合作————作者:董亮;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积极维护“全球南方”国家的正当权益,大力开展南南气候合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效。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双重挑战,国际气候合作经受严峻考验。一方面,全球升温已触发地球气候系统的多个临界点,并将由此引发更大的气候危机;另一方面,特朗普二次执政后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放松管制,美国的碳排放预计大幅增加,必将进一步加剧气候“临界”风险。在双重挑战影响下,“全球南...

战略锚定与战术调整:“特朗普冲击”与日美同盟“一体化”————作者:黄大慧;孟繁超;

摘要:日美同盟历来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基轴,强调“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两次执政对日美同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然而,日美同盟在战略层面具有稳定性,“特朗普冲击”并没有改变日本锚定日美同盟的战略方针。日美同盟历经两国政府多次政权轮替,“一体化”升级持续演进。在对华战略方针方面,两国将中国锁定为竞争对手,加速双边战略整合;在作战指挥方面,强化同盟实战能力,打造“一体化”作战指挥体系;在军工生产方面,统筹同盟军工产...

从单边安全到共同安全:冷战后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进化————作者:刘中民;

摘要:近年来,中东地区不仅存在着和解与冲突并存的复杂现象,也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区安全秩序,即美国主导的单边安全秩序和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秩序。两种安全秩序具有本质区别。中东单边安全秩序在安全主体上由美国单边主导、聚焦传统军事安全,并频繁使用武力;在安全手段上不断构建联盟体系、袒护盟友利益、打压异己力量;在安全理念上不断利用和挑拨文明、宗教等认同矛盾,塑造地区冲突。与之相比,中东共同安全秩序在安全主体上...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中国海上通道安全————作者:王旭;

摘要:海上通道安全是非常重要且常议常新的战略问题,大国普遍视之为国运兴衰的命脉所在。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考察中国海上通道安全问题,有助于厘清中国海上通道安全的战略意义、突出风险及路径选择。作为贸易大国、航运大国以及海外利益充分延展的大国,中国已成为全球海上通道安全的关键利益攸关方。海上通道安全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安全、国民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多维安全,也事关中国全方位、多维度统筹...

从互惠走向互搏:经济要素“武器化”与国家经济安全————作者:孔繁颖;李巍;

摘要: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推动下,全球贸易市场被关税阴云笼罩。这标志着原本互惠的跨国经济活动不断背离市场逻辑、日益被“安全化”,成为大国战略互搏的战场,严重威胁相关国家的经济安全。这种经济安全威胁并非源于传统经济学视角下的市场失灵,而是国家出于权力斗争需要所施加的蓄意破坏。随着地缘政治竞争的全面回归,大国将贸易、金融、投资与人员等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武器化”,通过制造对手国家的经济失序来达成自身战略诉...

为世界提供确定性:平等有序多极化与国际秩序新愿景建构————作者:王秋怡;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发展减速,全球治理遭遇挑战,国际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身处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在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日渐衰败和多极化趋势不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平等有序多极化作为一种国际秩序新愿景应运而生。在这一国际秩序构想中,平等是平等有序多极化的基础、有序是平等有序多极化的保障。平等有序多极化国际秩序新愿景以多极均势为权力基础,以...

缓和大国竞争:乌克兰危机与联合国的未来————作者:孙茹;

摘要: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联合国面临大国竞争的新考验,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乌克兰危机为考察大国竞争背景下联合国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案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大会、人权理事会等机构通过反对俄罗斯的决议,利用联合国议事规则和程序性投票对俄罗斯施压,并援引《联合国宪章》否定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与此同时,...

联合国“三方合作”与新型国际发展合作模式构建————作者:杨理伟;

摘要: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面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巨变,联合国在引领国际发展合作模式转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三方合作”作为其推动发展治理变革的新模式,已从197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中的理念倡议,演进为涵盖需求识别、伙伴联结与项目实施的系统性合作机制。在实践中,联合国“三方合作”通过构建适应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合作框架、强化多方参与和协同的合作关系、整合共享与创新的合作资源,力图融合并超越传统...

越制裁越发展:中国反制美国经济制裁的“国家—企业”路径————作者:宋国友;肖方昕;

摘要: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对中国企业动用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等工具,以服务于对华战略竞争目标。但被制裁上市企业财报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的主要业绩指标不仅未受严重影响,还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呈现出“越制裁越发展”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强烈竞争导向,促使中国政府介入并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和市场两方面能力,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基于对2017—2022...

地缘政治回归、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与供应链重构————作者:孙海泳;

摘要:当前,大国实力对比的变迁推动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也面临重构压力。此间,主要大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考量从效率至上向安全优先转变,关键矿产所支撑的能源转型进程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日益耦合联动,而美国和其主要盟国以及部分矿产国基于“资源民族主义”而推行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政策,也呈现与各自产业禀赋错位的态势。这些因素正在塑造关键原材料进口及终端产品消费国以及主要矿产国的关键矿产开发与合作政...

算法战的兴起与军事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构建————作者:龙坤;文力浩;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嵌入和全面赋能,算法战逐渐成为智能化战争的内核和关键。算法战的核心特点在于,由智能算法赋能的军事系统自主性增强、人的直接控制减少。人工智能在赋能新质战斗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安全、伦理和法律风险,军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重点议题。当前,这一议题领域已经形成了以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问题政府专家组、“军事领域负责任人工智能”全球峰...

“泛安全化”世界的生成与“全球南方”的战略选择————作者:钟飞腾;

摘要:众所周知,国际环境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辨析国际局势走向也往往是这些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零和博弈乃至负和博弈行为不断增多,以至于出现了从以发展为导向的世界向“泛安全化”世界转变的迹象。“泛安全化”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负和博弈与双输,在这样的世界中,安全边界的模糊导致国际合作弱化;成本收益考量让位于负和博弈逻辑,导致行为体的行为极端化;对“规避损失”的重...

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大国外交的缘起与演进————作者:王晓侠;

摘要:长期以来,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大国地位被世人认可,大国外交政策独具风格。法国的大国发展进程以及悠久的外交传统昭示出法国大国外交的历史生成和演进路径,表明了以大国情节和民族独立自主为核心的戴高乐主义乃是法国几百年来大国战争与外交传统的交融产物。戴高乐主义对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引领及其在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久弥新,彰显了法国独立自主大国外交的生命力。在马克龙执政时期,法国大国外...

外部制度压力、地区大国协调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作者:朱杰进;魏宇航;

摘要: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其制度化水平却出现明显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东盟制度建构所处历史情境的两大关键性变量有关,其中,外部制度压力是影响东盟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的自变量,而地区大国协调程度则是影响其制度化水平的条件变量。在投资领域,东盟面临的外部制度压力较大,且地区大国的协调程度也较高,使得东盟投资区的制度化水平总体较高...

军事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威慑的生成路径————作者:张煌;杜雁芸;

摘要:伴随全球军事智能化进程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日益作为一种拒止性或惩罚性威慑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人工智能威慑的提出及其军事实践有其现实背景和内在必然性。人工智能是重塑全球攻防平衡的稳定性力量,为破解传统威慑手段难以应对多样化威慑对象的困境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其也成为“一体化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威慑的构成要素而言,人工智能威慑可以生成威慑能力和威慑意愿,并通过威慑信号将威慑意愿传递给对手。人工智能还...

统筹内外:大外交时代的中国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构————作者:凌胜利;

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内外挑战也更加多元,涉外国家安全局势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建构科学、高效的涉外国家安全保障机制任务日益紧迫。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设旨在保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受外部威胁和挑战。此外,健全和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也是推动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维护海外安全利益的必由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外...

学术、学科与学问: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探讨与谱系构建————作者:李安山;

摘要:区域国别研究即“地区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却不够充分。为了加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区域国别研究应以国家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在借鉴国际学界已有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为方法论,对他者即中国以外的国别和区域进行自主、客观和全面的研究,这既是对他者进行系统考察并抽象出相关理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行世界知识普及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专才和通才的教学领域,因而有着鲜...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