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自由谈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学自由谈

文学自由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2-1015/I
国际标准刊号:1003-2789
主办单位:天津市文联
主管单位:天津市文联
上一本期杂志:《诗潮》省级文学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作品》省级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文学自由谈》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文学自由谈》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文学自由谈》系中国文坛一家极富特色的文学批评刊物。该刊竭力于表达文坛民意,试图告诉人们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坛。一切作家、作品,一切文学事件、文学现象,都可以一视同仁地成为该刊质疑、评点的对象。不论作者是名人,不是非名人,只要在文学的范畴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该刊都将对其提供说三道四、显才露智的版面。

  该刊选稿遵循“六不”思路,即不推敲人际关系,不苛求批评技法,不着眼作者地位,不体现编者好恶,不追随整齐划一,不青睐长文呆论。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特约、直言、茶座、闲话、思考、人物、反弹、推荐。

  文学自由谈最新期刊目录

投稿能学余华吗?————作者:刘阳;

摘要:<正>一个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写了篇《向余华学投稿》给某文学刊物投稿后被退稿,拿着本书来找我诉苦:“我为啥总是高不过质量平均线?”被问得一头雾水的我,接过书一瞧,是2025年4月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余华文学课》。里面被学生重重折了页、狠狠划了线、并似乎沾上了泪痕的,是这样一段余华的自白:“我开始发现一点,比如《收获》和《人民文学》这两个文学杂志,它们有一个质量的平均线,我一定要高于这个质...

AI时代的“手书性”价值————作者:铁舞;

摘要:<正>手稿时代,也许是最平静的时代。许多作品,都收敛自己的光辉。也许不是的,我想,这恰是崇山准备耸起,大海正处于期待。这是我的诗集《手稿时代》的一首代序诗。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文学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革。在AI写作盛行的当下,作家、诗人们那份对文字反复雕琢、精心打磨的创作态度依旧不可或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始终处于一个“手稿时代”。即便AI写作发展至巅峰,与之适配的“手稿精...

面对AI,何谈底线?————作者:李仪;

摘要:<正>有人说,面对AI的冲击,文学艺术是最后一道底线,这话本没有错,因为在现代科技面前,文学艺术是人类最后的共情领域;但是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问世及其在写作上的惊艳表现,让人意识到,这一预言已经不灵了。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大语言模型,它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喂养和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自然文本,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尽管有人还在对AI文本说东道西,但人...

谈谈诗人孔夫子————作者:李建军;

摘要:<正>《论语》有多种读法。拿它当辞赡韵远的古诗来品赏,似亦不失为一种有趣的读法。此书里有十多人现身吐辞,但真正称得上诗人的,恐怕只有孔子一人。所以,人们大可以像司马迁称《论语》为“孔氏书”那样,称其中的诗性话语为“孔子诗”。孔子立言的目的,在弘宣仁德仁道,但他懂得文质相彰、不可偏倚的道理,因而创造了一种文质彬彬、互不相胜的诗性表达体式。孔氏诗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诗,而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诗,是...

我和陈忠实————作者:冯积岐;

摘要:<正>1我第一次见到陈忠实老师,是在1983年初春。那一年,《延河》杂志社在西安召开新作者会议,接到通知,我放下手中正在盖房子的活路,到了省城。其实,那时候,我还没有发表过一篇小说或散文。我的第一篇小说被安排在1983年的《延河》杂志第五期上发表。和许多初学写作的作者一样,能到省作家协会参加会议,我不安而兴奋。会议在省作协前院的高桂滋公馆举行,会场没设主席台,没有牌桌,参加会议的作协领...

我在《北京文艺》工作时的两位恩师————作者:董华;

摘要:<正>我说雁如老师像妈妈我在《北京文艺》编辑部有人缘儿,大概因了四名属兔的起了主导作用。周雁如、张钦祖、赵金九、蓝春荣都属兔。赵与蓝是小辈儿,“老太太”周雁如长他俩一轮,长我两轮。重要的是,我爹妈也属兔,天然根襻儿,她跟我爹妈一辈儿。“老太太”待我太好。“老太太”一辈子太累。我母亲不识字,年上九十仍然健朗,而像妈妈的周老师,六十二岁就去世了。我的“没出息”还得要揭。平日见编辑部人都称“...

葛水平作品————作者:葛水平;

摘要:<正>~

文学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作者:鲁太光;

摘要:<正>近期,一位文学“鉴抄博主”“抒情的森林”在小红书账号上持续曝光一些知名纯文学作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作品中的一些句子、段落与其他名家名著中的句子、段落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用比较直白的话说就是涉嫌“抄袭”,即使不是“抄袭”,也是“高仿”。截至目前,在他账号上进行过作品对比的纯文学作家一个接一个,持续对比,不间断曝光,已在文坛引发“轰动效应”。6月2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一个“...

之前的抄袭者“缺少”了什么?————作者:李潇潇;

摘要:<正>2023年4月—7月,国内多家文学期刊相继发布“严正声明”,一致认定冯书辉的诗歌“存在抄袭和套改的现象”。当然,这个发现并不是专家、编辑们的功劳,几家自媒体发文并迅速传播,“逼迫”一众文学名刊做出反应。然而无论如何,针对冯书辉而来的“严正声明”反应之迅速、措辞之严厉、态度之正义,让人惊叹。“对抄袭行为坚决零容忍!”“追回稿费!永不录用抄袭者!”甚至还有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同行刊...

诗坛杂想录————作者:刘春;

摘要:<正>诗人普遍以模仿戏子为荣诗人于坚在朋友圈转发了艺术家里希特接受记者采访的短视频。里希特说,真正美的艺术能让人从中找到慰藉,给人们极大的安慰;可是如今,时尚里没有美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美,人们需要娱乐和感观刺激;以至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美成为一种表面上的东西,比如模特漂亮,人们就认为这就是美。于坚在引用这段话的同时,写了一段自己的感想:“诗也是如此,短平快,搞笑,调侃,巧言令色。严肃之诗越...

马伯庸与“项目化”写作————作者:张守涛;

摘要:<正>最近,随着马伯庸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及据其著作《长安的荔枝》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马伯庸作品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作为当下最火的青年作家之一,马伯庸的作品不仅销量奇高,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也获得各大奖项。其秘诀何在?马伯庸的秘诀主要就在于“项目化”创作,或者说是工业化、套路化操作,就像用模具用机器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本质上,马伯庸的作品就是符合工业标准、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市场商品...

智能化的奴役————作者:海男;

摘要:<正>现代人是怎样被智能化所奴役的?这时候,我正在看一群山下的石匠,我对于石头有一种奇妙的说不清楚的感情。我忘记了包里的手机,能忘记手机的存在是一件现实生活中不易之事——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慌乱。这件事刚开始时并不是这样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告别了传呼机以后,手机的降临仅用于打电话,因为里边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打电话。那时候,手机也就是一小个电话机,缩小了放在包里,别人打给你时你就接接电...

我想做一名文学的供养人————作者:红孩;

摘要:<正>经过三年的努力,“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2025年3月28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启,将历时7个月。毫无疑问,这个大展将会吸引国内外无数观众。本来,我要在“五一”假日去观看的,可一问家人,说网上预约人满为患,只好等过了热闹时再去观看。30年前,我曾去过敦煌,也读过许多与敦煌有关的文章,如著名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余秋雨写的散文《道士塔》,还不止一次看过敦煌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似...

长篇小说数量与质量————作者:刘金祥;

摘要:<正>在文学创作与评价体系中,长篇小说因其篇幅宏大与内容丰盈,往往被视为作家创作能力的试金石。但长期以来,关于长篇小说水准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出版数量与艺术质量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一些人认为产量越多、数量越多,长篇小说艺术水准也就越高,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与文学评价的客观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崛起,我国长篇小说创...

根何系 魂安在?(外二则)————作者:侯健康;

摘要:<正>乡间赴宴,邂逅一场久违的花鼓戏《定都会》。剧情聚焦北宋年间,当朝丞相仗势将女儿强许头名状元高文举,而高文举坚守爱情,不为权势所动,拒做负心郎。丞相之女为除“后患”,用尽奸计陷害高文举前妻父女。幸得高文举前妻向开封府申诉,在“正义化身”包拯的公正审判下,民女沉冤昭雪,恶人终遭惩处。整台戏中,跌宕的唱腔、鲜活的演绎相得益彰,剧情荡气回肠,余韵悠长。那旋律如春风拂过尘封的心灵,唤醒了心...

我和作家们“闹文凭”————作者:邓刚;

摘要:<正>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创作大放异彩,一批批在社会底层打拼的文学爱好者,奋笔创作,一跃成为文坛获奖作家。中国作协为了培养这些文学新秀,让他们更上一层楼,选拔他们进京学习深造。我就是被选拔进京学习的幸运儿,更幸运的是当选为鲁迅文学院首届作家班的班长。然而问题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万象更新,一切要走上正规,也就是讲究“文凭”了,没有文凭,你有天大的本领也没用,晋不了级,升不了...

禅茶一味吕贵品 五月花红柳忠秧————作者:王长征;

摘要:<正>禅茶一味吕贵品去年,腊梅怒放时节,我在深圳举办新书分享会。活动结束后,与吕贵品先生约定了一场墨香。甫至吕先生寓所,便见案头一串黄花梨手串:温润的琥珀色在晨光中流转,恍若未启封的诗笺。吕先生热情相赠道:“这是送给你的,纯正的黄花梨。”他早已备好一场精神盛宴,待我入席。吕先生寓所妙趣横生:两条灵犬踱步相迎,一条颈间佩戴小叶紫檀佛珠,另一条则缀着绿宝石项链,恍若从敦煌壁画走出的护法神兽...

乡村,一再被我看得贵重————作者:葛水平;

摘要:<正>一这是一个世俗化和文化化并存的时代,民间的魅力已经远不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乡村情怀主要来自于写作者个人命运和乡村生活的纠缠。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开始一步一回头地,由城市转向乡村,由现代转向传统。对应着现代化城市的弊端,对于进入历史记忆的乡村,文化赋予了各种幻影幻觉,现代化乡村被审美化之后,对日益浮躁的现代人起着清凉油和平衡器的作用。村庄、古庙、戏台、木雕石雕、贫穷和富贵;古画...

想做一只云龙山的猫————作者:王计兵;

摘要:<正>近两年出行的次数多了,心情就渐渐平稳下来。通常出行,我会选择夜晚乘坐绿皮火车的卧铺,经济实惠。一觉醒来就抵达了目的地,又节省了住宿费用,可谓一举多得。可是,一整节车厢只有我一个人的情况还是初次遇到。今夜出发去徐州,参加第二天的一个活动。当我登上列车,才发现整节车厢只有我一个人。突然感觉自己特别重要,仿佛代表着一节车厢的寂静与喧嚣、醒着与睡着。随后,列车员、列车长和销售食品的人员相...

这样的体验,怎样的诗情————作者:张瑞田;

摘要:<正>在一次文学活动中,我见到了王计兵,他在对谈环节中,提及写诗初衷以及自己是如何依靠诗歌,来支撑并不平坦的岁月。在他的言谈中,我看到了一个来自劳动一线的业余文学写作者是如何用汗水浇灌自己的诗行,是如何匍匐大地,寻觅生活中的诗意。这个人,这个人的诗,在那一天深深嵌入我的记忆。了解诗人,仅仅一面之缘是不够的,需要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和思考。我找到他的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江苏凤凰文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