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887/J
国际标准刊号:0256-212X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上一本期杂志:《美术之友》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美术教育》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美术》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万方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美术出版界、美术界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画学会展开幕 本刊编辑部

  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 本刊编辑部

  聆听伏尔加河的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 张冰

  大美至朴--罗尔纯艺术展序 吴为山

  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书画展亮相国博 本刊编辑部

  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在京举行 本刊编辑部

  士夫志趣,诗书意气--小议林阳诗、书近作 冯远

  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 本刊编辑部

  岁月留金──汤志义大漆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本刊编辑部

  和平、友好、发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韩水墨画名家联展”在韩国国会隆重开幕 本刊编辑部

  塑造人民形象,筑就艺术高峰,奋力开创中国美术繁荣发展新局--2015年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皖召开 杨萍

  展览

  跨时代的连环画家--赵宏本 林阳

  胸中浩荡之思 笔底雄旷之气--读张文华的山水画感言 夏硕琦

  随机与偶然--周武发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直呈 尚辉

  “成败”之外别一家 --我读李学明的人物画 于明诠

  为草根造像--鲍古风的《和风•清音》印象 丁宁

  出版广角投稿:视觉设计在城市旅游网络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稳定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终端应用已逐步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出版广角,界面,互动性

  1 中国大陆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国内旅游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明显。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有关 “交通、邮电和旅游”内容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旅游业在质和量的发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呈多向度发展。作为新兴旅游方式的城市旅游,更是未来提升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美术最新期刊目录

《莲塘乳鸭图》————作者:朱克柔;

摘要:<正>~

广告|欢迎订阅2026年《中国美术》(双月刊)杂志

摘要:<正>中国美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主办编辑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学术、服务院校、服务市场,即“一弘扬三服务”办刊宗旨,展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支持...

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作者:邵大箴;

摘要: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同写实的表现手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个概念。与之联系更为密切的,是创作者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创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家应从现实生活出发,真诚地表达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自己的创作干预现实生活。艺术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感,能够从可感知的世界汲取养料,再反过来积极影响可感知的世界。过去我们对现代派艺术研究得不够,简单的否定...

关于人体模特儿————作者:邵大箴;

摘要:我国美术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就如何正确地运用模特儿和画模特儿的不同方法展开过学术讨论。关于禁止使用模特儿的意见,毛主席进行了批评,并以唯物主义精神科学地阐述使用模特儿进行艺术训练的必要性。我们要表现现代人,必须直接研究现代的人体。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模特儿训练写实手法,发展人物画,是对封建思想体系的有力冲击。虽然画模特儿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避免这种弊病的途径不应该是取消模特儿,而应该是科学、合理地使...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赴朝创作组”美术家战地写生创作研究————作者:司开国;

摘要: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交战正酣和文艺整风运动的大背景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起由五位美术家参与其中的赴朝创作组,一同前往朝鲜开展战地访问和写生活动。跨过鸭绿江后,这些美术家以实际行动投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当中,一方面及时发表战地写生作品,另一方面将后续创作的作品送去参加重要展览。此次创作行动无疑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举,美术家们创作的相关作品更是产生了广泛而...

刻画微眇:谢灵运山水诗的画意呈现————作者:宋露儿;

摘要:六朝时期,山水画与山水诗几乎在同一时期蓬勃兴起,二者自此开启了彼此交织的互动历程。“物色相召”“文贵形似”,自然景致的凸显要求诗歌不断向绘画的状物特性靠近。因此,山水诗自诞生之初便天然蕴含着画意。谢灵运不仅是重要的山水诗人,还兼具绘画才能。他的山水诗工于形似,在山水画面感和空间感的呈现上兼顾得宜。这与他“饱游饫看”的游赏经历和寓目辄书的创作方式相关。可以说,绘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观...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热河行宫全图》的艺术隐喻与政治表达(下)————作者:柳泽华;席会东;

摘要:热河行宫又名“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在热河地区建立的夏季行宫,其后成为清朝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政治空间,在清代政治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传统观点,这幅《热河行宫全图》或绘制于乾隆年间。然而据笔者考据,发现其实际上很可能绘制于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二十年(1894)之间,展现了热河地区建立行宫以来逐步发展的繁荣局面,寄托了乾隆70寿诞后对“大一统”的追求和对后辈统治者的告诫。此图是清朝政治文...

陈介祺“吉金”鉴藏平议————作者:胡天正;

摘要:21世纪初以来,陈介祺印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海内外学术界在研究该领域时,切入角度、侧重方向、研究方法各有千秋,却又彼此关联。然而,陈介祺崇古与传古的内在动因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陈氏不仅注重收藏过程中的审慎态度,而且涉猎广博,同时能够聚焦先贤“制器尚象”的高远理想,以实证的态度和方法探究了“事物”与“理义”在心灵层面的映照关系

比较视域下中西古陶瓷金属镶饰的文化观念与美学指归————作者:王沅桢;陈少岳;

摘要:以金属材料修复、装饰陶瓷的方法虽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很常见,但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中国古代,用金属修补、镶饰的瓷器作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使用之物,风格随形而就、简单平易。而在西方,远道而来的中国瓷器珍贵且奢侈,一般只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大多数重金豪镶,风格极尽奢华。在比较视域下,不同的文化观念、使用人群、使用方式、使用目的导致了陶瓷金属镶饰器物功能、...

从中印文化比较视角管窥5世纪“双飞天”形象的服饰符号及其传播————作者:江跃;郭曼如;

摘要:“双飞天”形象起源于印度,流传广泛。随着佛教故事的传播,其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在传播过程中,飞天的着装产生了微妙变化。在同一范式下,印度与中国“双飞天”形象的着装开始由同一化向差异化转变。随着差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印度与中国飞天的服饰风格特色也日益明显。本文旨在透过这一变化,深入分析中印两国佛教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双飞天”服饰从印度传入中国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

属兴难忘水与山,救时箴戒出其间——写在邵大箴先生逝世一周年

摘要:<正>[编者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2024年7月,我国卓越的美术史论家、艺术教育家、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永远离开了他用生命热爱的这方艺术天地,为后学留下了无尽的哀思。20世纪50年代,文史专业出身的邵大箴先生作为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研究美术史论,兼及接受美术实践训练,自此成为新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与美术教育兴微继绝的亲历者,在学术研究、编辑出版...

从全国美展壁画展探析新时代美术创作趋向————作者:杜许灿;

摘要: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成为独立设置的展览品类。此后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中国壁画持续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本文选取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对图像进行叙事分析,比较壁画作品的变化,探析新时代美术创作趋向。新时代美术创作趋向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守正创新和美术表现形式的延展,强调突显视觉创造性,同时将“三种文化”...

社会美学与艺术经济的交织——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视域下的湿壁画————作者:唐晖;张云迦;熊梦如;

摘要:本文基于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从“社会—审美—经济”三重维度出发,讨论湿壁画的多元功能,进而揭示其作为艺术创新载体和经济生产节点的多重属性。湿壁画在彼时被视为一种“视觉武器”,通过透视手法、光影叙事和空间融合重构观者的视觉体验。赞助人制度和颜料贸易网络共同构建起艺术品生产的等级结构,而将所有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Bel Composto)的跨媒介协作模式则突破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局限。巴洛克湿壁画既是...

玉器起源问题研究——基于审美视角的观察与分析————作者:王忠华;

摘要:玉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雕刻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从原始石器中脱胎而来,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全过程。因此,关于玉器起源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玉器的起源与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识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基于审美视角,以考古学为理论基础,以古代器物研究成果为材料依托,观察史前先民的造物观念和审美意识,分析审美意识在石器选材和制作上的表现,以期厘清玉器从起源至产生的漫长过程,并将这一过程进行分期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美术产业的迭代升级————作者:吴明娣;刘鑫宇;

摘要:美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北京美术产业与时俱进,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对国内其他区域美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本文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出发,论述1978年以来北京美术产业的基本构成及迭代升级,探讨其与经济、文化生态的联系,指明北京美术产业的优势和既存问题

现代艺术的护航者——约翰·奎因与20世纪早期现代艺术市场研究————作者:辛宇;

摘要:本文将约翰·奎因作为研究对象,以他的精英律师、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发起人之一以及现代艺术收藏家三重身份为线索,爬梳其在艺术法规、展览传播及收藏交易等方面的经历与贡献,观察20世纪初的欧洲现代艺术是如何通过一批收藏家传播、展示以及销售到美国的。约翰·奎因极具艺术理想,在西方现代艺术市场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护航作用。研究约翰·奎因将有助于今人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市场的确立,明晰现代艺术市场史的发展,亦能...

巴蜀乡土题材油画创作的五张面孔————作者:陶宇;朱思棋;

摘要: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以各地少数民族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就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随时代的发展持续推动着油画民族化的进程。本文聚焦以巴蜀地区乡土风物为主题的经典油画创作,从对“乡土”一词的理论性思考入手,揭示其中包含的地域性特征与时代性特征,并从五个侧面分析巴蜀乡土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故宫博物院藏《槐荫消夏图》册页的保护性复制————作者:廖安亚;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宋人册页中有一幅描绘文人高士于槐树下仰卧乘凉的精美画作——《槐荫消夏图》,本文即对此图的复制过程展开详细解析。复制工作的具体做法是以人工临摹为主,以数字复制为辅,进行保护性复制。文中首先提出了复制的重点及难点,而后通过分析文物画面,围绕背景知识开展研究,并采用人工临摹和数字复制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突破复制壁垒,高质量地还原文物原貌,满足了文物保护以及使之代替原作参展的实际需求

周思聪速写线条风格转向及其对水墨创作的影响————作者:郭彤;丁荭;

摘要:从周思聪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矿工和彝女题材速写及手稿中,可以看到线条语言风格由表现客观对象向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转变。本文通过对比周思聪相关题材速写、手稿及由其衍生的水墨创作,将这种转变归结为创作状态、心理和媒介探索的影响,同时揭示速写作为艺术表达的独立意义及其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价值

汉代儒家忠孝伦理的阶层隐喻:从武梁祠孝子图像谈起————作者:任怡帆;

摘要:从阶层上看,汉代儒家忠孝伦理观念具体体现在统治阶层、士人阶层与平民阶层。一方面,统治阶层的儒家忠孝观深刻影响了士人阶层与平民阶层。另一方面,士人阶层内部存在对儒家忠孝观念的不同见解。武梁祠孝子图像即汉代各阶层对儒家忠孝伦理观不同理解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武梁祠孝子图像中的《董永事父》《丁兰刻木》二图为例,从图像表现与题材选择两方面分析汉代各阶层儒家忠孝观的具体呈现,继而对武梁祠孝子图像呈现多元忠孝观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