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607/C
国际标准刊号:1671-1165
主办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燕山大学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主要报道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有创新的研究成果,着重体现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研究特色。栏目涉及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法律、语言与文学、环境与社会、风景园林等方面。本刊将长期刊登“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赐稿!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维普、万方数据库等。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哲学、史学研究、经济、管理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社会、法律研究、环境与社会研究、环境与艺术研究、广告理论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内容、问题与展望 乔永平,郭辉,Qiao Yongping,Guo Hui

  大数据技术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文贤庆,Wen Xianqing

  生态文明的哲学阐释——与美国北德州大学环境哲学学者对话 卢风

  生态哲学之解读 李世雁,Li Shiyan

  “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 陈佳丽,Chen Jiali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陈梦之,王全权,Chen Mengzhi,Wang Quanquan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生态伦理意蕴初探 张彭松,Zhang Pengsong

  水伦理价值观的分歧与重构 曹顺仙,Cao Shunxian

  二战后德国环保运动之肇端与演进 江山,胡爱国,Jiang Shan,Hu Aiguo

  安徽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005-2013 余盼,熊峰,Yu Pan,Xiong Feng

  民国时期玄武湖的人文生态演变——“五洲公园”的理想与现实 于静,荆世杰,Yu Jing,Jing Shijie

  从古典山水画功能出发研究当代园林设计方法 徐思婧,陈凡,Xu Sijing,Chen Fan

  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理论与景观优化途径分析 洪志猛,Hong Zhimeng

  河北论文发表: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探索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哲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哲学教育,改革

  一、现阶段高校哲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不高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条件有限,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受到限制。即使有的学校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教师在进行哲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不重视利用多媒体对于实例的分析,往往偏重于哲学理论的讲解上。这样,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哲学的理论知识,但是不通过实例的运用分析,很难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加上哲学理论讲解的枯燥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哲学课程讲解时也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还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教师也不能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使得学生越来越觉得学习难度加大,失去对哲学课程学习的热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依据、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作者:程明月;杜仕菊;

摘要: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数字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如下:具有马克思批判资本生产力逆生态的理论依据,符合人类文明数字化与生态化转向的现实依据,以及遵循“生态化—技术化—制度化”的价值依据。当前数字技术及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发展之中,亟需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问题研判:重视数字技术自身发...

生态哲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启迪——《生态哲学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方案”研究》评述————作者:王国聘;

摘要:<正>一直以来,生态哲学(又称“环境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哲学分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紧迫感,将历史上零散的、非主流的或服务于其他目的(如宗教、文学)的生态思想提炼、系统化、理论化,并置于现代生态科学认知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追问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等哲学问题。由于生态哲学提供的思想深度和伦理高度,挑战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世...

湿地保护修复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践逻辑、理论探索与创新方向————作者:孔凡斌;史伊媚;徐彩瑶;翟郡;

摘要: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是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创新重点,在激励生态保护、促进修复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湿地保护修复仍面临权责界定模糊、补偿标准不统一、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同时需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国...

爱因斯坦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作者:林德宏;

摘要:爱因斯坦认为,关心人是技术的终极目标,即关心人类的幸福与和谐,这是技术的哲学信念。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必须反对技术崇拜。爱因斯坦的技术思想是人本主义,主张技术的志向是使人类生活趋于幸福与高尚。可是,技术的发展并未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却带来了巨大的危险。技术应用是福还是祸,取决于人如何使用;若缺乏理性,正确的信念反而被践踏。人的原始本性是动物性,是非理性的。人们在后天才会逐步形成理性的文化素质。努...

自然价值论对构建中国生态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启示————作者:曾建平;杨小妮;

摘要: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价值主体的解构与重建、从“事实”到“价值”的跨越、自然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论证等方面对中国生态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为中国生态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其在理论层面拓展了生态研究价值基础,在实践层面指导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方法论层面创新了生态研究方法。其对构建中国生态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启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来增强中国生态伦理学话语...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学术争鸣与当代启示————作者:王国聘;

摘要: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毕生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思想体系在环境伦理学史和当代环保实践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在历史定位上,罗尔斯顿继承并发展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将西方伦理学的道德关怀范围从人际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实现了伦理学说的“荒野转向”;在学术争论方面,自然内在价值论引发了关于事实与价值、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持久论辩;在当代价值层面,罗尔斯顿的“系统价值”概念和...

罗尔斯顿的荒野美学:发生机制与情感结构————作者:赵红梅;

摘要:“荒野”概念在罗尔斯顿环境美学中格外引人注目。实际上,在《从美到责任:自然的美学与环境伦理学》中,罗尔斯顿就直接表达过“美学走向荒野”的观点。在他眼中,荒野作为一个自组织、自协调的生态系统,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价值源,更是审美情感的扎根处。从荒野审美的发生机制与情感结构两个方面可以揭示出罗尔斯顿实现了美学的“荒野转向”。与一般环境伦理思想不同,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在荒野审美中,情感...

荒野美学:罗尔斯顿与中国的对话————作者:范锦熙;

摘要: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西方追求的生态系统整体性,都把人与自然的相和作为目标。然而,两者追求自然审美之“和”的方式并不相同。“天人合一”中的自然更多是人化意义上的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顺应。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荒野审美侧重于原生维度上的自然,在人与自然整体的追求中强化对原生自然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对于荒野的追求发展为一种“自然全美”的论断,完全的生态中心主义发展为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六个维度————作者:曹顺仙;刘新元;

摘要:化解生态危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环境伦理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选择。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因应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世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折性变化而生。其包含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方法,可从目的论、本体论、价值论、道德论、方法论、境界论六个维度阐释为“激进的也是革命的”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本体论、自然主义系统价值论“、遵循大自然”的道德义务论、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融合的生态方法论以及诗意栖居的境界...

传统伦理意识中的四大误识、假象及其超越——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解读————作者:陈爱华;

摘要:罗尔斯顿是国际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其著作《环境伦理学》蕴含了“诗意地栖息于地球”之生态伦理智慧。罗尔斯顿揭示了围困人们诗意地栖息于地球,在人们传统伦理意识中存在的四大误识及其假象:在认识论层面,仅仅凸显了生态系统中的人之族群,限制了人们认知的空间;在价值论层面,仅仅凸显了人的价值(内在价值);在人—自然—社会伦理关系中,仅仅凸显了人际伦理关系层面;进而通过伦理诠释的语义学层面,使前述的那些误识和假...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生成逻辑及培育路径————作者:时孜腾;

摘要: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深度对接,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思维桎梏的生态治理路径。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向度、生态修复为核心机制、内在结构性系统治理为行动中介,试图突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固化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社会实践维度显现为生态意识的教育转化和集体协同的行动逻辑相互嵌套的...

悲悯中的觉悟:唐代悯物护生诗的自然生命观及生态意蕴————作者:田苗;

摘要:唐诗中悯物护生题材的诗歌渐多,诗人尤其显示出对枯病、衰亡、困境中的动植物表示关注和悲悯,甚至还常常对其进行救护。唐代诗人的观物心态从悯物悲己到悯物护生,使得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从唐诗中描述护生行为的诗篇可以看出,唐人的生命意识从对人类自身的关心已经拓展至对植物、动物等自然界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关心,具有了初步的生命平等价值观。这种观念是建立在唐代诗人普遍受儒释道影响的思想背景上的,与现代生态哲学观念有...

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环境哲学发展——首届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周国文;毛聪颖;

摘要:<正>面向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世界环境哲学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观念必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理念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之精神,以中外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思想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

科技伦理治理与新质生产力——第三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长三角论坛暨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作者:孙会;张宗明;

摘要:<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2024年11月15日至16日,第三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长三角论坛暨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南京大...

“环境伦理学研究:罗尔斯顿环境哲学思想及对中国的启示”专栏————作者:叶平;

摘要:<正>主持人语:美国著名哲学家、环境伦理学之父、中国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界的学术挚友,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先生于2025年2月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去世,享年92岁。为纪念罗尔斯顿并追思其对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理论观念走向实践,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2月19日召开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线上)会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摘要:<正>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出版的数字化水平与服务质量,本刊采用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知网版)。请所有作者前往http://njls.cbpt.cnki.net/投稿。一、投稿指南1.登录http://njls.cbpt.cnki.net/;2.点击“作者投稿系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评析————作者:包庆德;胡瑞荫;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依据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物质变换等理论,扬弃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和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思想资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可分为孕育萌芽、发展成熟和多元繁荣等阶段。其核心观点: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的学者肯定与挖掘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生态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内含了一种完整的生态学视角,而有的学者主张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生态重构;二是对技术持有平衡态度,既不完全接受技术乐观主义对技术...

基于GIS的过去百年鄂尔多斯湖泊水域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赵珍;苏绕绕;

摘要:利用有关鄂尔多斯高原的方志档案文献、各类古旧地图、调查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复原了过去百年高原内流区湖泊的演变。结果显示,湖泊水域消长空间分布存在差异,部分水域呈破碎化趋势。结合该区域的气候—水文背景可知,高原中东部湖泊演变和季风进退(干湿变化)对应较好,但在西部不明显。这些差异的出现,同水体与季风区的距离、人类活动的强度、土地利用率与覆被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关。经对本区域过去百年为基准时间的延伸...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大核心理念及其中华文化基因————作者:刁生虎;王冰鑫;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有关生态问题的观念和认识的总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世界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三大核心理念都有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治理观分别传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善政养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作者:薛桂波;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在创造性、交互性和通用性等方面展现出不同于传统人工智能的独特性,但是它的创新应用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潜藏着巨大的伦理风险,诸如传播偏见和歧视、泄露隐私、制造虚假信息、操纵认知和导致科研伦理失范等。笔者认为应在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技术逻辑和社会建构等根源的基础上探寻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防范之策,强化“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理念、增强技术可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