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歌海

歌海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5—1228/J
国际标准刊号:1007-4910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主管单位: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上一本期杂志:湖北文史杂志社
下一本期杂志:音乐探索音乐杂志

   《歌海》文学杂志,创刊于1991年,是由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以音乐研究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类研究文章,提倡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需要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有理论深度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文稿,尤其欢迎在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民族民间音乐类研究文稿。

  《歌海》是一份融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为一体的专业刊物,面向全国艺术类大专院校(系)师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学者,歌曲(词)创作者及音乐爱好者。

  歌海杂志栏目设置

  特别推荐、仪式族群区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音乐探索文艺研究、艺术教育、歌海新歌、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海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歌海杂志社征稿要求

  歌海论文稿要求(没有找到本刊相关信息,请参考以下投稿要求)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歌海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为保证歌海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阅读推荐:江南

  《江南》文学期刊论文发表,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社主办。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歌海最新期刊目录

南丹瑶族布努语古歌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作者:郭亚奇;傅俊豪;

摘要: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广西南丹瑶族布努语古歌的保护与传承。布努语古歌分为喜宴歌、恋情歌、丧葬歌和仪式歌四类,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调查发现,尽管古歌传唱广泛,但受社会变迁、歌师老龄化及缺乏文字记录等影响,传承面临危机。提出建立歌师档案、数字化采集、结合旅游和教育推广等保护措施,以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并深入挖掘其对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模仿·解构·重建:论毕沙罗作品中的光————作者:吕炎;

摘要:卡米尔·毕沙罗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他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作画,作品具有较高的“光度”。毕沙罗秉持眼中所见的真实去创作,着重使用不同色调表现“光”的复杂多元。转向点彩派时期,毕沙罗对“光”的认识加深,以多种纯色并置解构“光”,但“光”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不断提醒着毕沙罗,真实乃是运动变化中的真实。他以素描的手法重建对“光”的表达,绘画主题转向描摹“光”与事物并置的变化,以光影变化和事物动态建构画面

声音景观视域下的侗族踩堂仪式——以岑旁村为例————作者:韩芳;吴宁华;

摘要: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两种方式,两者共同塑造了整体的感官体验,视觉会更加直观地传递信息,而听觉在传统的仪式或活动中会更依赖声音来营造氛围。在广西三江岑旁村的踩堂仪式中,人们通过爆竹、锣鼓、芦笙和踩堂歌等声音来建造仪式的声音景观,营造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仪式氛围。侗族人对声音的运用体现了他们的用乐智慧与情绪表达

“国潮”语境下坭兴陶的符号价值重构路径————作者:玉妮;

摘要:在国潮崛起的时代,从文化到商品、从网络空间到现实空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体现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树立。坭兴陶烧制技艺作为延续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和区位优势,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要想在新时代通过符号价值重构而“潮”起来,坭兴陶应该同时从“文化入圈”“品牌出圈”“营销破圈”三个方面着手,实现坭兴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品牌知名度的...

传播学视域下坭兴陶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作者:李芝;

摘要:坭兴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工艺与艺术价值、健康环保的特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等多重特质是其传播亮点,构成了其发展的核心优势。坭兴陶存在市场认知度较低、营销专业人才短缺的发展劣势,使其品牌建设任务艰巨。新技术、新媒介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的实施,不仅助推坭兴陶品牌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坭兴陶走向国际市场,为坭兴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基于传播学视域下坭兴陶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通过发挥名...

文化资本炼金术:信息时代边际效用的膨胀对南丰傩舞传播的影响————作者:苏翔;

摘要:南丰傩舞融合了上古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神话,又延续了方相逐疫的古傩遗存,是中国传统傩舞的典型代表。2006年,南丰傩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汉唐以来,南丰傩舞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南丰傩舞既保留了古朴自然的气质,又经各朝代内容的不断变化、充实和丰富,这种既经典又新潮,既古朴又野蛮,既有厚重的历史支撑和沉淀又在新时期被不断传承、发展的傩舞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可塑性、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回溯其...

文旅融合视域下铜鼓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与策略————作者:梁世甲;

摘要: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是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既承担着文化基因库的守护职责,更具备成为文旅融合创新试验田的潜力。通过构建“活态传承、社区参与、品牌建设、科技赋能、区域协同”五位一体协同保护模式,系统解决过度商业化、产品同质化、群众参与不足及协同机制薄弱等问题,为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范式,具有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

中国杂技理论研究十年“自拍”————作者:董迎春;

摘要:<正>中国“杂技”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命名:蚩尤戏(前秦)、百戏(汉唐)、杂耍(明清)、把戏(民国)、杂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传统杂技基础上,杂技从民间的村里乡间走进了剧场,杂技艺人也变成了杂技演员。由此,当代杂技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杂技组合节目、杂技主题晚会(秀)、杂技剧、新杂技(戏剧)等。特别是新世纪诞生了杂技剧以及新杂技(戏剧),其奇观性、主...

“新时代歌谣研究”专题主持人语————作者:孙正国;

摘要:<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和保护制度,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体实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现代文化转型的历史性依据。近两百年中国全面进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现代工业社会、当代信息社会相继到来,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必然导致原有的文化生态转型。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论乔建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及其价值————作者:杨扬;

摘要:乔建中是当代中国音乐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其学术实践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乔建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实践,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以田野实践为主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式。其二,“一体多元”的研究思路。其三,借助“他者”视角文本路径探索方法。以上特征进一步提升了乔建中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当代价值,这些价值是当前学界需要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的

剧场人类学视角下舞蹈“能量”的新内涵探究————作者:罗希阳;

摘要:剧场人类学将常见的身体能量称为“神经和肌肉的力量”,主张从表演者的身体出发,由内而外地探索和发掘身体的能量。以往的舞蹈训练,通常是根据性别制定教学计划,相较于剧场人类学的能量而言,舞蹈中的能量旨在通过科学体系培养卓越的身体机能。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忽略了表演者主体性与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说明,结合剧场人类学的“能量”概念,分析在舞蹈训练和舞蹈表演时涉及的身体能量,即除以往常见...

线性文化遗产视域下平陆运河坭兴陶与京杭大运河紫砂陶传承机制比较分析————作者:闫雪梅;王胤;

摘要: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运河的线性廊道特征通过双重驱动效应影响传统工艺发展:一方面形成“流动工艺带”的文化传播格局,另一方面构建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平陆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依托差异化的地理区位特征与历史演进路径,对坭兴陶与紫砂陶的文化基因与传承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形塑效应。二者的异质性源于运河地理功能的流域性分野与历史脉络的阶段性差异,而同构性则集中体现在对线性文化资源的依赖性、技艺传承...

场景理论视角下坭兴陶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作者:莫彬彬;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彰显城市形象的核心载体,其营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参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实践中仍面临参与深度有限、呈现形态单一、应用模式固化等现实困境。基于场景理论框架,选取钦州千年古陶城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场景分析,系统性提出空间多元、功能延伸、主体撬动、科技赋能的四维优化路径,以期为塑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参考和启示

南宁平话师公戏信仰表达的艺术形态————作者:廖明君;孙妍琰;

摘要:南宁平话师公戏是平话人仪式性歌舞与巫术仪式的艺术交融形式,是平话人民间信仰的艺术表达。南宁平话师公戏信仰表达的艺术形态由音乐形态、舞蹈形态、美术形态、剧目形态构成,贯穿南宁平话师公戏仪式展演全过程。其中,音乐形态以“唱”“奏”为主,具有“开坛”前发出“指令”、正戏前音乐热场、表演时音乐伴奏等功能;演员通过舞蹈形态的不断变化演绎剧目情节,推进仪式展演进程;舞台美术与演员妆扮的有机结合使美术形态成为平...

本土的自述——20世纪8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创作————作者:赵子亮;

摘要:20世纪8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主题版画创作跟随国内美术发展潮流,并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面貌。这种独特面貌一方面主要建立在广西版画家对本土地域资源、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版画形式美感的探索发展上,另一方面源于广西版画家们在响应国家美术发展策略、美术发展潮流中结合广西社会发展步伐以及版画家自身特性呈现出来的个性面貌

广西马山县瑶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色研究————作者:陈道宁;

摘要: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但广西马山县的瑶族民歌却鲜为人知,深入探讨马山县瑶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色,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民族音乐、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在心间————作者:林朝幸 ;吴东;

摘要:<正>~

柳宗元————作者:墨白 ;徐帅;

摘要:<正>~

故事————作者:潘禹岷;

摘要:<正>~

天琴————作者:阳星;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