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办刊宗旨:坚持“双百”方针,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文化艺术的主旨,重点探讨跨世纪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把学报办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厚、质量上乘、富含学术价值的高品位艺术类综合学术刊物。
读者对象
国内外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学术经纬、教学视窗、丹青引、点击世界动画、东北戏剧史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学术经纬_音乐与舞蹈学
意向性:音乐表演艺术的哲学身份 徐科锐2-4+39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析 李丽莉5-8
皖西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研究 喻林9-13
析中音长号《降B大调协奏曲》的不同演绎 李今鹏14-18
学术经纬_美术与设计学
东北文化与当代东北民间文艺的互动关系——以东丰农民画为例 周青民;李秀云19-22
从晚清《点石斋画报》透视19世纪末西洋女装 冯鸣阳;华雯23-30
与其打造画派,不如塑造品牌——试析中原绘画的发展之路 范少鹏;吴海峰31-34
潮汕粿印纹样之模因探究 杜营;王小青35-39
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与构成主义纺织品设计 田豐;芭尤洛娃•玛丽娜•亚历山大罗夫娜40-43+63
置于玩味表象下的产品设计童趣文化 白淼44-47
学术经纬_戏剧与影视学
论元代北曲杂剧的“散曲意识” 赵璐;甄洪永48-50+47
《她比烟花寂寞》之日神酒神理论研究 牛丽军51-53
当下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特征 胡泊54-56
美•真•善:论奇观元素打造的《最强大脑》 张娟57-59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国外服装原型的比较
摘要:分析和比较有代表性的各国原型设计方法,包括俄国EMKO、法国LinJaqe、德国Mueller、意大利Sitam和日本文化原型等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在满足不同的审美和各国人体体型的基础上,发挥着各自的长处和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服装原型,国外原型,原型设计方法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AIGC赋能影视教育转型: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作者:单文洁;
摘要:文章着眼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传统影视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转型。基于这一颠覆性技术,探讨其对影视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教学内容体系重构、师生互动关系重塑、教学评价机制革新及教育监管范式变革的影响。聚焦当前影视教育转型的现实困境,揭示其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断层、教学内容滞后、导师功能弱...
新世纪以来筝乐创作的融合创新及其教学研究————作者:耿思琦;
摘要:筝作为中国礼乐文明的核心载体,其五声性音阶体系与虚实相生的线性旋律思维,深刻体现了中华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民族器乐发展史中始终占据着精神图腾的地位。这件发轫于战国秦地的弹拨乐器,通过两千余年地域流派的传承积淀,形成了以左手作韵、右手取声为技术核心的表演体系,成为诠释中国音乐文化基因的活态标本。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筝乐创作在民族音乐复兴政策引导下,突破传统地域限制,实现了从民间口传心授向学院...
中国小提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进程与传承创新之路探究————作者:戛威;
摘要:小提琴艺术自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中逐渐走向民族化。中国的作曲家和小提琴艺术家通过挖掘民间音乐、戏曲等素材,将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转化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载体,构建了以民族音乐为根基、东方美学为内核的独特艺术体系。聚焦中国小提琴音乐文化,结合音乐史和乐曲分析,深入阐释民族化创作中声音符号转化、文化叙事建构、美学观念对话的三重维度,针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困境、国际传播壁垒等现实问题,提出“...
当代抗战题材话剧的内外探赜——兼评《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作者:罗清华;
摘要:周珉佳教授的论著《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突破线性均质的史述框架,精心筛选出众多长期被遮蔽的戏剧现象、作品,爬梳细部的剧作风景及其隐秘联系,在褶皱起伏中探寻“史剧”与“剧史”的当代价值,促成“剧本”与“剧演”的跨界对话。受此启发,采用“散点透视”法,管窥当代抗战题材话剧的内外更新及审美嬗变。抗战戏剧强调群众路线与集体话语,难免缺失对人物心理的探赜索隐,当代创作则实现双重超越,既深入...
戏剧研究,如何同时拥有成熟度和少年感?——评《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微探》————作者:杨皓童;
摘要:当下的戏剧研究有两种倾向,一为视角细小、语言锐利的戏剧评论,语言生动犀利,富有少年感,但对整个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入思考不够;二为注重史料挖掘和田野调查的戏剧史论研究,研究范式成熟,但略显沉闷。周珉佳教授的新著《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微探》刚好平衡了这两种风格——论著从“剧内”和“场外”两条线索对中国现当代戏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评研究,既能聚焦文艺与国家、与时代、与生活的现实关系,加深对文...
歌剧《魔笛》中钢琴艺术指导的实践研究————作者:张蕾;
摘要: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典型范例,歌剧《魔笛》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研究采用文献研读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速度把控、语言引领以及导演与指挥协同作业等方面,对钢琴艺术指导的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显示,钢琴艺术指导通过钢琴演奏精确再现乐队音响、引领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并高效配合导演与指挥,实现了音乐与戏剧元素的有机融合,为歌剧演出提供了关键支撑。此研究拓展了歌剧排练实践中对钢琴艺术...
非遗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艺术教育一流课程构建研究————作者:姜春花;
摘要: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课程设计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核心路径。在民族艺术教育的领域中,打造一流课程不仅为民族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传承与弘扬非遗探索了有效途径。非遗传承视角下,建设民族艺术教育的一流课程,能够培养出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学生群体,进而促进非遗的保护与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准确定位民族艺术教育一流课程的建设方向,并重新审视民族艺...
媒介的美学转向:从“回到媒介自身”到“跨媒介”————作者:巴卓妍;杨燕;
摘要: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媒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固守传统媒介形式已不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媒介理论经历了从现代主义视域下“回到媒介自身”到后现代主义语境中“跨媒介”的范式转型。通过剖析文化、艺术与技术的交织互动机制,可揭示媒介形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把握媒介美学的转向逻辑。当前媒介变革集中表现为媒介的去中心化特征与跨越性实践,“跨媒介”创作方式不仅...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影像女性形象演变研究————作者:周星;王雨馨;
摘要:抗战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揭示了中国社会性别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深层逻辑。其发展轨迹呈现从“被启蒙者”到“主体性觉醒”的转变:早期女性常被塑造为服务于民族救亡的象征符号,其主体性往往被宏大叙事所遮蔽,陷入“启蒙悖论”。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思潮变迁,电影创作转向关注普通女性,细腻描绘她们在战争压迫下奋起反抗、互助觉醒的过程,赋予其更立体的个体情感、自主选择和多元身份,实现了女性从“他者”向主体的回归。同时...
民间音乐的“活”韵展现——东北秧歌音乐变奏手法探究————作者:张滋钰;陈吉风;
摘要:东北秧歌音乐以其欢快热烈、节奏明快多变、充满即兴性与韵律感的鲜明艺术特征,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民间歌舞形式。研究聚焦其变奏技法,揭示如何通过加花、转调等具体手法,使核心“母曲”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子曲”。这一“一曲多变”的实践模式,不仅生动体现了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内在机制,更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而不同”的审美核心,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故宫建筑装饰艺术的龙吻图式研究————作者:严能;唐珂;
摘要:中国传统兽吻是指中国传统建筑物正脊两端的兽形雕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的核心构件,位于正脊两端的兽吻经历了从防水避雷的实用功能向权力象征的文化符号转型。早期鸱尾以“厌胜”功能构建神圣空间,其形制从汉唐鸱尾到宋元螭吻,最终定型为明清正吻,体现了礼制规范与权力美学的双重塑造。故宫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屋顶上高耸的龙吻构件构成天人沟通的仪式符号,繁复的装饰体系编码着礼制社会的权力秩序,其物质...
文旅融合视域下阿卡贝拉合唱表演的IP化开发策略研究————作者:钱今帼;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升级,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纷纷加入文旅融合矩阵。其中,阿卡贝拉(Acappella)作为纯人声、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形成了“音乐+听觉+视觉”的文旅融合新思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围绕阿卡贝拉合唱表演的IP化开发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阿卡贝拉如何依托其艺术特质融入文旅产业,并探讨了阿卡贝拉IP...
人工智能美学的三重追问————作者:王春雨;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审美领域的深度介入,关于机器是否具备审美能力、人工智能审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人工智能参与审美活动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日益凸显。本文从美学与技术伦理等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人工智能美学的三个核心问题:人工智能美学是否可能、人工智能美学是否重要以及人类是否需要人工智能参与审美活动。首先,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仿人类审美行为并生成符合“形式美”的作品,但其缺乏真正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思维;其次,...
“艺帆风顺·耀动春城”吉林艺术学院2025毕业展演季启幕
摘要:<正>2025年5月12日,吉林艺术学院第二届“艺帆风顺·耀动春城”毕业展演季系列活动盛大启航。这场为期两月的艺术盛宴,综合了音乐、美术、设计、戏剧、舞蹈、新媒体、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是对吉艺育人成果的集中检视,亦是毕业生创新思维与艺术水平的呈现。本次活动打破校园边界,将艺术现场延伸至城市脉络,栖乐荟、长春美术馆、中铁博览城等公共空间化身为美育现场,有效构建了校园艺术联动市民生活的平...
吉林艺术学院育人成果闪耀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摘要:<正>2025年5月23日至25日,吉林艺术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核心展区。东北振兴专区NE-087展位汇聚了来自吉艺的经典之作与创新力量:国庆七十周年的吉林彩车经典设计,流动的线条镌刻着时代华章;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温暖红光与世运会首支火炬“竹梦”的金属辉芒交相辉映,冰火交融间折射出体育精神的多重光谱。师生共创的IP秦小俑、吉凌儿、MODO...
史料钩沉:挖掘来路与归途的线索——读《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作者:胡哲;田湉;
摘要:周珉佳教授新著《剧内场外: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以“史料钩沉”作为重要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戏剧史料学较为薄弱的“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系统性史观的建构”两方面都显示出突破性价值。在史料维度,周教授在细致爬梳史料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材料与新理论解决学术问题,同时也关注材料的“缺省”与“误读”给研究造成的影响。在史观维度,周教授通过对“左翼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剧一脉戏剧”的研究与对当下戏剧创作的考察...
2025届本科美术毕业作品选登————作者:马晶晶 ;刘璟珺 ;万慧文 ;王鹏 ;孟晏加 ;张林烽 ;赵可欣 ;宋资岩 ;王博远 ;吴煌 ;李妍霏 ;赵一涵 ;梁碧莹 ;马炑垟;
摘要:<正>~
2025届本科新媒体毕业作品选登————作者:郭昊东 ;高嘉 ;王恩乐 ;黄彦茗 ;王一诺;
摘要:<正>~
2025届本科动漫毕业作品选登————作者:许伟倩 ;陈禹男 ;张蕊 ;王馨悦 ;刘欣蕾 ;郑淼 ;张心月 ;姚金翰 ;胡祎凡 ;付钰颖 ;温浩博;
摘要:<正>~
2025届本科戏曲毕业作品选登————作者:唐先鹏 ;李彤研 ;牟芳仪 ;徐君茹 ;曲天琦;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芙蓉
- 北大核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文艺家
- 省级草地
- 北大核心外国语文
- 北大核心小说评论
- 省级文化与诗学
- 省级剑南文学
- 北大核心山花
- 省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南大核心外国语
- 省级江苏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省级外文研究
- 南大核心哲学研究
- 省级东方电影
- 省级唯实
- 省级人文天下
- 省级西藏文学
- 省级电影文学
- 国家级当代小书画家
- 省级电影评介
- 北大核心文艺评论
- 省级儿童文学选刊
- 国家级连环画报
- 北大核心自然辩证法通讯
- 省级人物画报
- 省级武魂
- 省级雪莲
- 省级泉州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