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公路》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办刊方针】
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
【服务对象】
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国家“双效”期刊
交通部优秀科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道路、桥梁、综合、隧道、养护管理、标准规范、材料、机具。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3 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旅游公路安全性设计方法以及工程范例 徐进;舒华;毛嘉川;罗庆;邹锋;邵毅明; 1-14
4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温度特征与沥青PG分级 曹林涛;阙云; 14-20
5 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分布 周正峰;苗禄伟;孙超; 21-26
6 掺V-260主动抑冰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张浩军;王修山;吴大志;凡涛涛; 26-29
7 沥青混凝土路面运营初期弯沉衰变及其分级标准建立 赵桂娟;郭平; 30-36
8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服役13年回顾 王建伟;于力;罗桑; 37-40
9 基于CT断面扫描技术分析沥青混合料薄弱面 唐鹏;石飞停;朱峰; 41-45
10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加铺层结构接缝传荷能力分析 颜祥程;翁兴中;杨立耀; 46-50
11 高真空击密法处理吹填土地基的效果分析 张尧禹;沈宇鹏; 51-53
12 扩孔微型桩侧向受荷性能试验研究 庄一舟;王胜智;樊争辉;韩裕添;陈斌; 54-58
13 地震高烈度区中小跨径连续梁桥支座与桥墩组合选型研究 王秀兰;梁鹏;孟极;钟洪江; 59-66
14 PC桥齿板张拉声发射检测及稳定性研究 崔明;李淼; 66-69
15 基于“界面脱黏”的桥梁连续式伸缩缝力学分析 肖敏敏; 70-75
16 斜拉桥主塔索导管安装测量高精度定位研究 刘长卿; 75-78
17 清水河大桥大直径超长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 王凤存;王培;艾磊;高权; 78-84
18 欢迎订阅2015年《公路》杂志 84
19 泸州东长江大桥设计与研究 刘帮俊;乔云强; 85-89
城市规划发表论文:试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方案的研究
前言:城市规划发表论文格式管道不仅是机电三大系统的基础,更是高速公路通信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管道的设计与敷设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管道,硅芯管,桥架,城市规划发表论文格式
1、 通信管道的材料
主线采用12孔40/33高密度聚乙烯硅芯管,其优点有密封性能好,耐化学腐蚀,工程造价低且内壁有硅胶质固体做永久润滑剂,吹缆方便。充分符合高速公路道路长,沿线设备少的特点。
分支采用钢塑横穿管,承压能力强、耐腐蚀性好,充分符合高速道路横截面敷设。
公路最新期刊目录
高烈度地震区高墩连续梁桥适宜约束体系研究————作者:李攀;张聪正;牟林;刘得运;
摘要:针对高烈度地震区高墩连续梁桥普遍存在静动力性能差的技术难题,以安罗黄河特大桥副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适宜约束体系研究,在静、动力响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静力作用下设置4个固定墩,且墩梁连接处设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的约束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有效减小了制动力和运营风荷载产生的下部结构内力,同时在地震作用下发挥了减震耗能作用,有效改善桥梁静、动力受力性能,解决了高烈度地震区高墩连续梁桥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双线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体系研究————作者:李一凡;黄昌富;卢宏建;李小双;常星航;
摘要:以黔石高速公路万寿山隧道下穿沪蓉万寿山铁路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现场调查、试验分析、数值计算、检测与监测等研究方法,开展了工程地质调查与现状评价,确定了动静荷载耦合的双线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开挖影响区域,提出了包括超前支护和双层初期加强支护的变形控制技术,优化出下穿隧道工程影响区域采用上下台阶爆破法的开挖方法,采用分段控制动态调控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形成了下穿隧道施工过程变形控制体系。施工过...
近场及远场地震作用下管道悬索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作者:彭厚路;张端品;来铁;赵永飞;鲁俊峰;
摘要:为探究近、远场地震下大型跨越管道工程的动力行为,以某典型管道悬索桥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其空间几何非线性的基础上对体系开展动力特性分析,依照规范选取多条近场及远场地震记录,并按照“横向+竖向”的加载方式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此类管道悬索桥结构体系较柔,低阶振动模态主要为结构的横向及竖向振动,且横向质量参与系数上升较快;近场地震动的显著速度脉...
BIM在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作者:张业;张震;袁玉卿;
摘要:BIM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全生命周期中应用甚广,涵盖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各个阶段。规划阶段,BIM技术通过构建三维地形模型,实现地形地貌的精准模拟与分析,为路线选线、纵断面设计等关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设计阶段,BIM技术通过整合设计参数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了设计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同时降低了设计成本。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引入使得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能,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
基于高地应力特征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响应研究————作者:王鹏;
摘要: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所处地层中高地应力场对软岩隧道建设来说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尤以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较显著。基于丽香铁路长坪单线铁路隧道工程,根据既有高地应力软岩地质条件,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不同地应力特性参数对挤压大变形隧道的影响,分析水平侧压力系数、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与隧道轴向关系以及岩体强度应力比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侧压力系数的增大,围岩位移、塑性...
基于空地信息融合的智慧高速交通状态判别————作者:王浩楠;郭亚娟;张萌萌;康传刚;李镇;刘亮;
摘要:准确高效的交通态势感知能够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重要的交通流信息。为解决高速公路上单一传感器交通状态判别精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空地信息融合的智慧高速交通状态判别方法。根据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有效时空覆盖距离和无人机续航时间,提出一种全时空覆盖的空地一体交通数据采集模型方法,并采用YOLOv8物体检测和Deep-Sort多目标跟踪相结合的视频处理方式提取时空交通流参数。最后,基于模糊理论建立隶属...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东莞市三心交通一体化规划探索与实践————作者:狄德仕;曾滢;周茂松;邹磊;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东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成为代表东莞市参与大湾区竞合发展的3个城市核心区。为构筑更加适应东莞市“三心”发展战略的交通体系,在总结和反思40多年来东莞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解析东莞市“三心”在大湾区战略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分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研判未来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城市战略相适应的“三心”交通一体...
高速公路收费站衔接交叉口借道左转优化设计————作者:郭泽棉;李敏;李嘉敏;王少飞;
摘要:为解决临近城区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与衔接交叉口区段短距离交织变道导致车辆排队溢出的问题,通过剖析衔接区段常规设计车流交通冲突关系,引入借道左转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高速公路收费站衔接交叉口借道左转优化设计方法。分析衔接区段优化设计车辆运行特征,给出了收费站与衔接交叉口协同控制策略。以车均延误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考虑主信号控制、预信号控制、收费站流量控制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协同控制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优...
基于机载LiDAR的茂密植被山区公路滑坡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作者:朱晓强;曹皓;董秀军;
摘要:为解决茂密植被山区隐蔽性滑坡灾害对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利用机载LiDAR能穿透植被的特性,获取了G0321祁门至皖赣界段在建高速公路(K2+430~K14+750段)空间分辨率为0.2 m的高精度DEM,制定了适用于茂密植被山区的遥感解译方法,建立起研究区滑坡灾害样本库,并通过人工野外复核工作验证遥感解译的准确性;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水文、野外查证情况,选取了8个致灾评价因子,应用信息...
基于PSO-LSTM模型的沥青路面PCI值预测研究————作者:乔建刚;范颖蓉;王彦萍;李恩玉;
摘要:为了及时掌握路面使用情况,保证国省道公路通行运输的舒适与安全,以实地调研山西省普通国省道沥青路面交通量、路面结构设计、路面养护等数据为基础,构建沥青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指标预测模型。首先采用自变量相关分析法从16个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因素中确定14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以模型输出的重要度系数前60%的8个主要因素为路面PCI预测模型数据集,构建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
多尺度融合高地应力隧道施工期围岩大变形风险评估————作者:莫友君;彭浩;梁铭;韩玉;
摘要:针对高地应力环境下隧道施工面临的围岩大变形风险挑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地区的隧道施工期围岩大变形风险评估方法及工程应用体系。基于隧道施工多尺度融合概念,首先将施工过程划分为超前预报尺度和掌子面开挖尺度,并考虑尺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包含高地应力指标的多尺度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地应力测试与反演计算、统计量化各尺度风险指标、引入D-S证据理论构建概率计算及冲突优化模型等,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刚构桥建设碳排放测算与分析————作者:宋特;付金生;卢春颖;陈广韬;高硕晗;王新军;
摘要:为了明确连续刚构桥碳排放特征,指导桥梁建设与施工单位精准施策降低碳排放,采用清单分析法和排放因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某高速公路4座连续刚构桥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刚构桥建设碳排放强度2.06万tCO2e·km-1·lane-1。碳排放总量中95.94%集中在材料生产阶段,HRB400钢筋等9种材料贡献了材料碳排放总量的9...
基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平行导坑优化设计————作者:谈利军;张佑钧;刘志春;吴斐;孙明磊;
摘要:基于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通过FLAC 3D二次开发,首先进行挤压性围岩条件下施做平行导坑必要性研究,然后分析不同变形等级条件下平行导坑对正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平行导坑断面尺寸、超前距离和净距对正洞位移减小和应力释放的影响,提出不同变形等级下平行导坑设计参数建议值,最后以实际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施做平行导坑能够显著降低正洞隧道围岩的位移和应力值;变形等级越大,平行导坑对正洞的变形控制...
应力损伤对隧道喷射混凝土抗碳化和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作者:魏林;司秀勇;潘慧敏;
摘要:针对应力损伤在喷射混凝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基于地下工程服役环境,通过快速碳化和氯盐长期自然浸泡试验,研究了含应力损伤的喷射混凝土在碳化和氯盐渗透环境下的性能劣化规律。借助SEM微观形貌观测剖析了劣化机理,并基于指数函数建立了应力损伤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对内部自由氯离子浓度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损伤程度的提高,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和自由氯离子浓度均增大,尤其是当损伤度超过0.14后,...
小宽跨比悬索桥吊杆锚杯疲劳试验研究————作者:史杰;刘欣益;武维宏;刘世忠;
摘要:刘家峡大桥主跨为(148+536+113) m,是境内外同规模桥梁中宽跨比最窄的不对称悬索桥,主跨采用536 m双铰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因宽跨比小导致活载应力幅增大,结构疲劳损伤累计成为强度控制因素之一;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桥多工况仿真分析确定疲劳荷载幅,对最易发生疲劳破坏的1/4跨处吊杆锚杯进行同材质足尺疲劳试验,吊杆锚杯采用精细化ANSYS有限元模型绘制40Cr钢S~N曲线,模拟吊杆锚杯受疲劳荷载...
流式处理技术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作者:刘家兴;王渝清;
摘要:随着桥梁建设工程的发展,桥梁安全监测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健康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由此,提出了基于流式处理技术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并以金钗红水河特大桥为工程案例,运用该系统对拱肋应力和拱座位移2个参数进行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轻松处理大量数据,实时、精确地对桥梁结构进行监测并通过云平台展示给监控方,为提升桥梁监测水平以及桥梁安全防控提供了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复合式衬砌让压支护下软岩大变形隧道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作者:杨文;
摘要:为对比研究复合式衬砌软岩隧道在让压支护及传统刚性支护下的应用效果,基于软岩公路隧道实体工程,分析刚性支护下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原因,采用有限元模拟建立三维模型,对比软岩隧道刚性支护和让压支护下初支和围岩变形以及钢拱架和初支应力差异,并在现场试验段应用验证让压支护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让压钢管在荷载作用下拉伸变形吸收能量,适应围岩变形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刚性支护和支护让压下围岩变形均以隧道延伸方向...
PC箱梁全刚构桥联端主梁相对位移对伸缩缝的影响及改善措施————作者:何艳芳;吕婷;陈建华;
摘要:由于过渡墩刚度低,节段拼装PC箱梁刚构桥联端主梁存在较大横、竖向位移差,忽视该位移差将导致桥梁伸缩装置受损,影响桥梁安全和耐久性。对节段拼装PC箱梁刚构桥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荷载工况、不同墩高条件下,联端主梁位移效应,分析控制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地质条件变化下并行双洞隧道开挖变形规律研究————作者:邱斌;冷云开;孙卫松;陈征;
摘要:为全面保障某并行双洞隧道全线建设过程的施工安全,在对隧道全线地质特征分类分级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对不同施工工序作用下隧道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挖隧道围岩体变形受施工工序、隧道埋深、围岩等级共同作用的影响;最大沉降量始终位于超前洞的拱顶处,且随施工工序的扰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施工工序对其增长量的贡献亦有不同;随着隧道埋深不断增加,拱顶下沉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先行洞边墙收敛量呈先增后...
富水花岗质混合岩深埋隧道突涌水灾变机制及防治措施————作者:严少洋;高富强;王齐;何朋立;姬楠;叶红宇;
摘要:为解决富水花岗质混合岩地质条件下深埋隧道突涌水灾害性难题,以正盘台隧道1号斜井穿越富水花岗质混合岩破碎带为工程依托,结合花岗质混合岩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差等特点,分析爆破动载扰动、开挖卸荷作用与高压水共同作用对破碎带岩体发生突涌水灾变特征及破坏演化过程,阐述爆破动载扰动、开挖卸荷作用与高压水共同作用下的隧道发生突涌水灾变机制。借助超前水平钻探、地震反射波法及地质雷达等手段对地...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省级《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 国家级水电站设计
- 省级舰船知识
- 北大核心《石油化工》
- 省级台州学院学报
- 省级《汽车实用技术》
- 省级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电器
- 北大核心工程地质学报
- 省级《安全生产与监督》
- 省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 北大核心《生物加工过程》
- 省级高速摄影与光子学
- 省级《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 国家级《工程质量》
- 省级国际造纸
- 省级美食
- 国家级《国外塑料》
- 国家级《国土资源情报》
- 国家级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广东气象》
- 国家级《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金属功能材料》
- 北大核心《钢铁研究》
- 国家级旅游纵览
- 北大核心《地质与资源》
- 省级表面活性剂工业
- 北大核心《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 省级食品与生活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