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64-1065/G4
国际标准刊号:1674-6627
主办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查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信息

  杂志简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我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推介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刊创刊于1989年,1998年公开发行,主要刊发体现民族特色、西部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水准较高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关注该领域学术前沿问题、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辟有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西夏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栏目。面对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我刊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竞争意识,树立特色办刊的理念,不断追踪学术前沿,精心设计特色栏目,逐步打造品牌栏目,已形成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特色鲜明的重点栏目。

  目前,我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第三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开辟有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西夏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栏目。

  杂志编辑部论文发表:

  1. 马仲英与其宗教信仰的史料分析 王建平,WANG Jian-ping

  2. 关于西夏秃发令及发式问题 景永时,JING Yong-shi

  3. 唐代原州城建废争议探析 王效锋,WANG Xiao-feng

  4. 朝鲜民族村落共同体“农社”源流考 李锐锐,LI Rui-rui

  5. 因时而变:回族知识分子与墨家思想 仇王军,QIU Wang-jun

  6. 民国时期回族报刊关于回族婚俗问题的讨论 刘莉,LIU Li

  7. 宁夏西海固回族刺绣传统工艺现状调查 武宇林,WU Yu-ling

  8.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 马冬雅,MA Dong-ya

  9. 成达师范学校南迁桂林活动述略 石春燕,SHI Chun-yan

  10. 基于物联网的清真食品安全和清真认证可追溯系统研究 刘建功,LIU Jian-gong

  11.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邓光奇,DENG Guang-qi

  12. 教育与教育生态:关联性与关联断裂--基于哈萨克族牧区社会与现代学校案例的比较分析 陈祥军,CHEN Xiang-jun

  13.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式的适应性创新--兰州市回族业余教育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李媚宇,王平,LI Mei-yu,WANG Ping

  14. 中阿论坛视域下高校间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的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徐建国,刘小林,XU Jian-guo,LIU Xiao-lin

  15. 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阎丽杰,左宏阁,YAN Li-jie,ZUO Hong-ge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杨红,YANG Hong

  17. 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从遗山词看金词 于东新,张丽红,YU Dong-xin,ZHANG Li-hong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准确的掌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如何摈弃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技能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14G3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系统介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营养环境、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水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知识技能, 开展植物营养施肥、植物生态环境控制方面实践实训项目。学习该课程, 不仅可为后续的花卉栽培技术、植物配置技术、城市绿地养护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空间分异————作者:马志越;王金营;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范式与战略发展路径。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进行测度,结合K—means聚类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异质性及时空演变特征。新质生产力呈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维非对称演化特征,时序维度遵循U型演进规律,空间格局表现为多中心集聚与梯度分异并存状态。五大经济带间存在显著...

以智增能:人工智能技术对民族事务治理的创新赋能————作者:高永久;张泽亮;

摘要:数字时代的民族事务治理具有鲜明的特征内涵,人工智能对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赋能意义。人工智能资源的共享能够增进民族事务治理多元主体协同,人工智能空间的开放能够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维度延展,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准能够辅助民族事务治理策略升级。赋能与风险并存,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与民族事务治理的价值理性存在偏差,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与民族事务治理的安全隐患存在关联,人工智能的功能异化与民族...

激活与融合:AI大模型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叙事的多维审思————作者:林冬芳;吴琼;

摘要:以ChatGPT、Sora、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正在形塑科技发展新模式和媒介生态新格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叙事注入了鲜活力量。AI大模型凭借“多模态生成”与“情感识别”共建、“跨时空对话”与“记忆唤醒”共创、“全民式参与”与“智能涌现”共融的技术优势,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内容具象化表达、叙事情境虚实融合、叙事形式焕新升级。同时,AI大模型深度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叙事过程中...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与构筑路径————作者:魏莉;汪秀梅;

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从构筑主体、内容来源、发展动力“三元结构”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从共同性、时代性、包容性“三个层面”揭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发特点,从物质...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作者:刘彦;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形成于党推进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巩固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其理论出场经历了初步酝酿、筑根奠基、开创发展、推进巩固等四个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明为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伟大民族精神为支撑、以民族情感认同为基础,并对海内外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与理论超越————作者:陈辉;

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格局中。中华...

美好社会:中华文明历史纵深发展的叙事逻辑————作者:黄钰;

摘要:新时代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需要立足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历史纵深,把准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创中华文明的逻辑理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赓续,在于其以美好社会的构建为叙事逻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效提升了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换言之,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呈现。当前,“两个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强调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历史纵深的价值意蕴,更...

盟誓制度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作者:崔明德;胡慧琳;

摘要:盟誓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神圣性和一定的契约精神,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调适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长辔远御”之术。历代政治家都对盟誓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希望通过盟誓建立互信关系。各个时期各个政权进行盟誓的动机和目的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当不同势力之间出现纠纷时,统治者通常会通过盟誓达成共识,建立合作与同盟关系。盟誓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形成、汉唐时期的成熟、宋元时期的...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作者:张淑娟;王硕;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

“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展开————作者:褚宸舸;丁磊;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但“三治”如何融合,政法机关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都需要创新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宁夏“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体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奉法者强”的文明社会治理逻辑、符合“美丽新宁夏”基层治理现实需求。结合平安宁夏、法治宁夏建设的实际,“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明确村社、镇街、县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

高校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优势与路径————作者:许莹;

摘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人才培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重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工作重大需求的社会服务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传承创新园地、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国际交流...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作者:王兆璟;董亮;

摘要: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教育学话语语境的时代性、世界向度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新语境。依据话语生产与意义整合、话语传播与叙事转向、话语调适与符号更迭三个方面的机理,可以突显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专业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和世界化。此外,通过...

中华民族与生存空间的地理环境————作者:乌仁图雅;时保国;

摘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形成遵循深刻的地理逻辑,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发展轨迹。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貌格局和气候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这一隆升塑造了中国三级阶梯状地貌形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这种地貌形态与气候类型的组合以及不同地区在水资源、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基础。地理环境影响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复杂的地理环境对民族经济文化多样性具有孕育作...

抖音“沉香直播间”:医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健康与消费————作者:李洋;

摘要:在互联网蓬勃发展背景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传播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2021—2024年,以抖音平台的沉香直播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抖音平台的部分“沉香直播间”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参与式观察,从文化传承、健康认知、消费行为等维度深入剖析沉香在抖音直播间的呈现与流转。研究发现,沉香在抖音直播间的传播与交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反映出人们健康观念的变迁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

中国“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的知识谱系与学科重塑————作者:冯雪红;安宇;

摘要:在全球格局深刻调整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办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新设“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二级学科,这标志着中国民族学正经历从传统的文化阐释者角色向国家话语体系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关键支撑的重大转型。此次学科调整亦带来制度建设和理论实践的挑战,尤其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成熟范式。聚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在新学科格局中的专业属性和理论内涵,剖析当前民族研究的现实困境和研究转向...

“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与核心理论辨析————作者:龙先琼;

摘要:开展“中华民族学”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体现学科建设的理论结构要求。“中华民族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理基础、核心理论、相关理论等三个理论结构层次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论是“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从研究对象属性、研究内容取向和研究的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提供了“中华民族学”研究的学理依据。要从学科建构的理论结构逻辑上阐明什...

清末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及其特征————作者:陈文祥;

摘要: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藏清光绪朝河州《民欠粮石征信册》保留了大量东乡族姓名史料,为研究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提供了重要线索。分析《民欠粮石征信册》所载东乡族姓氏的种类、区域分布及相关问题,发现清末东乡族官名命名的四种组合类型:姓氏与经名组合、中规中矩的汉式姓名、姓氏与数字组合、姓氏后附加表示个体身份或特征的词。该史料载录的清末东乡族官名,一方面体现了普通民众对官名并不在意的心理状态,另一方...

草原丝绸之路开通时间与东端起点的考证——以“丝绸之路”概念为中心————作者:张景明;肖瑞;

摘要:学术界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时间与东端起点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尤其是关于东端起点的认识总体上比较模糊和笼统。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含义来看,丝绸之路是以商贸往来为中心,然后带动了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草原丝绸之路在战国晚期以前缺乏普遍的商贸往来,多为文化交流,因此可以称之为“文化通道”,直到匈奴统一北疆草原以后才正式开通,时间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在以后的历史时期,北疆草原...

我国算力经济发展前景、挑战与对策————作者:孙德尔;谷国锋;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为算力经济的催生及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算力已从技术资源跃升为基础生产要素,并通过计算能力、算法应用与数据资源的交互关系及聚合创新,重塑了现代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则以及全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研究和发展算力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前瞻意义。我国算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强优势,包括算力需求规模的迅速扩大...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多元价值生成与“三区”建设契合度研究————作者:颜廷武;李弘基;

摘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重要途径。深入剖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多元价值生成机理,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三区”建设的契合度。研究发现,葡萄酒产业在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维价值方面作用突出,并且与“三区”建设联系紧密,但也存在创新动能不足、协调水平...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