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64-1065/G4
国际标准刊号:1674-6627
主办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查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信息

  杂志简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我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推介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刊创刊于1989年,1998年公开发行,主要刊发体现民族特色、西部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水准较高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关注该领域学术前沿问题、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辟有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西夏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栏目。面对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我刊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竞争意识,树立特色办刊的理念,不断追踪学术前沿,精心设计特色栏目,逐步打造品牌栏目,已形成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特色鲜明的重点栏目。

  目前,我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第三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开辟有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西夏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栏目。

  杂志编辑部论文发表:

  1. 马仲英与其宗教信仰的史料分析 王建平,WANG Jian-ping

  2. 关于西夏秃发令及发式问题 景永时,JING Yong-shi

  3. 唐代原州城建废争议探析 王效锋,WANG Xiao-feng

  4. 朝鲜民族村落共同体“农社”源流考 李锐锐,LI Rui-rui

  5. 因时而变:回族知识分子与墨家思想 仇王军,QIU Wang-jun

  6. 民国时期回族报刊关于回族婚俗问题的讨论 刘莉,LIU Li

  7. 宁夏西海固回族刺绣传统工艺现状调查 武宇林,WU Yu-ling

  8.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 马冬雅,MA Dong-ya

  9. 成达师范学校南迁桂林活动述略 石春燕,SHI Chun-yan

  10. 基于物联网的清真食品安全和清真认证可追溯系统研究 刘建功,LIU Jian-gong

  11.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邓光奇,DENG Guang-qi

  12. 教育与教育生态:关联性与关联断裂--基于哈萨克族牧区社会与现代学校案例的比较分析 陈祥军,CHEN Xiang-jun

  13.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式的适应性创新--兰州市回族业余教育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李媚宇,王平,LI Mei-yu,WANG Ping

  14. 中阿论坛视域下高校间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的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徐建国,刘小林,XU Jian-guo,LIU Xiao-lin

  15. 文化转型中满族文学的情感轨迹 阎丽杰,左宏阁,YAN Li-jie,ZUO Hong-ge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杨红,YANG Hong

  17. 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从遗山词看金词 于东新,张丽红,YU Dong-xin,ZHANG Li-hong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准确的掌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如何摈弃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技能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14G3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系统介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营养环境、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水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知识技能, 开展植物营养施肥、植物生态环境控制方面实践实训项目。学习该课程, 不仅可为后续的花卉栽培技术、植物配置技术、城市绿地养护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多元价值生成与“三区”建设契合度研究————作者:颜廷武;李弘基;

摘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重要途径。深入剖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多元价值生成机理,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三区”建设的契合度。研究发现,葡萄酒产业在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维价值方面作用突出,并且与“三区”建设联系紧密,但也存在创新动能不足、协调水平...

国家在场与明清粤北多族群社会的结构过程————作者:王航;

摘要:经过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共生发展,粤北地区多族群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剧变。山地的开发体现出本土、客家、流民等族群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后者覆盖前者,山地与平地族群互嵌且博弈的态势,然而不同族群所建构的排他身份认同,其本质是对代表文明和权力的正统的追求,各族群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互通有无、共融共生的关系。在国家层面,明清王朝通过神明崇拜和先贤祭祀两种主要手段,建立粤北地区、岭南地区甚至中国南方社会“正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作者:青觉;白云腾;

摘要: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

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经验及启示————作者:于明慧;金炳镐;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其显著成就、成功经验及深刻启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制度保障和实践探索,有效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平等团结问题和民族发展中的共同繁荣问题。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协同路径————作者:史洪鑫;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重点。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二者均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协同是基于内涵的契合、时代的使命及复兴的共识。协同是后发国家突破现代化进程中“认同困境”的根本保障,是提升治理体系包容性和治理...

空间秩序与文化意识:山东莱州宋氏宗族墓地排列的人类学考察————作者:李文君;

摘要:山东莱州宋氏宗族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莱州珍珠宋孝思刊印宋氏三修族谱》中记录了其祖先坟墓的多种排列方式。墓地排列方式体现了宋氏族人的亲属制度及其观念:“一”字形、“人”字形以及组合的墓地形制直观反映了宗族内部的房支结构关系,起到标识本宗五服九族及其边界的功能;“携子抱孙形”“携子荫孙形”墓地则表达了祖先崇拜、生育意识以及传宗接代等价值观念。以上制度及其观念同样反映在现实生活空间的房屋方向及位置关系、...

AI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效应与因应之策————作者:宋建;张振;

摘要:AI技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这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就“促进论”而言,其逻辑前提在于技术特性、政策导向和实践经验,进而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情感和意志价值,兼具可能性与必要性;就“抑制论”而言,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消解主流舆论、信息茧房助长认同危机、技术垄断放大数字鸿沟等方面,其本质是技术本位的主体反噬。为此,应当超越技术本位,形成“工具理性—价值...

符号化、场景化、数字化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的创新路径————作者:冶进海;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激活全社会每个传播“节点”上的力量,在社交网络传播中需要以符号化叙事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识别、以场景化叙事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建构、以数字化叙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传承,由此建设数字化档案,储存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的历史记忆,呈现新形式、重塑新文本、运用新技术,不断推动渠道多样化、传播常态化、空间动态化,做到依人、依法、依技传播,由此构建全方位、系统性、多维...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与实践构想————作者:赵哲;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伟大梦想,更是中国人民的深切期盼。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蓝图下相辅相成,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到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实现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紧密的契合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着力点在于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

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建伟;余国林;卢辉;

摘要: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然而其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观念转变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西部高校通过实施教学与管理的“五转五化”,加速推动教学革新以重塑育人生态,管理创新以...

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育人体系探索————作者:王金云;韦海成;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新兴组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应从顶层设计产业学院建设体...

我国算力经济发展前景、挑战与对策————作者:孙德尔;谷国锋;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的急剧增长,为算力经济的催生及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算力已从技术资源跃升为基础生产要素,并通过计算能力、算法应用与数据资源的交互关系及聚合创新,重塑了现代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则以及全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研究和发展算力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前瞻意义。我国算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强优势,包括算力需求规模的迅速扩大...

《历史的丰碑——大先生》————作者:李峰;

摘要:<正>~

《融》————作者:马丽茵;

摘要:<正>~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意识凝聚——基于华夷观念历史演进的分析————作者:田钒平;项子珊;

摘要:意识是实践的先导,中华民族共同性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凝聚对构建更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族群治理理念,历经多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华夷之辨”强调华夏族群和少数族群在地理与文化上的差异,此后在政治层面演变为“尊王攘夷”和“用夏变夷”的政策实践,进而形成“华夷共祖”的观念,并最终演化为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华夷一体”理念。这种从分化到融合的思想演变,为中华民族共...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作者:马治龙;罗意;

摘要: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

整合与凝聚:传统节日仪式表征与认同功能——以云南萂村“接天子”仪式为例————作者:董继梅;

摘要:考察云南大理萂村“接天子”仪式,运用阐释人类学理论分析仪式实践主体建构“天子节”的功能及动因,透视传统节日仪式的象征符号系统及其内蕴,探讨传统节日仪式再生产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整合和凝聚作用。“接天子”仪式既是萂村村民自在的节日仪式展演,也是一些乡村精英自觉的文化记忆建构。“接天子”仪式追溯了村落历史,在地化地呈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演进史,不仅促进了村民之...

从广西烟墩大鼓文化符号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者:鲁松;安北江;

摘要:烟墩大鼓是广西灵山地区鼓文化中独具风格的物质符号,是灵山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缩影。烟墩大鼓借鉴了瓦缸土鼓、木鼓、铜鼓等乐器元素,并在历代发展中被赋予了实用性。烟墩大鼓在礼俗仪式中承担了以声音为核心的音乐认同功能和以器物为核心的民族符号功能,成为灵山地区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器乐乐种。烟墩大鼓在灵山地区现代礼俗仪式中实现了变迁与重构,不断强化其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存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类型与言说优化————作者:朱碧波;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外在表达形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复兴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系统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存在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大众话语之分。政治话语的高屋建瓴、理论话语的周延深邃、大众话语的明白晓畅,共同支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言说,还存在诸多困境和缺憾。国际层面,西方涉华边疆民族研究妄图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流话语,制造中华民族共同体...

系统集成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优化进路与方法引向————作者:綦明霞;

摘要:在当今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系统集成和科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集成工程,是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高地、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推动构建生产力水平多维协调机制的现实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综合布局和前瞻谋划,以“数据—技术—资本”三元融合配置和创新...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