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3777/G4
国际标准刊号:1006-9372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上一本期杂志:《高等教育研究学报》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高校后勤研究》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地质教育》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地质教育》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本刊是我国惟一一份地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性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是地学教育研究人员、各级领导、教育管理和师生员工的学术论坛、决策参谋和良师益友。主要以发表研究论文为主,也报道相关学科的研究综述与述评、研究进展与动态、研究短讯、新技术与新方法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地学人物”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栏目设置

  校(院)长论坛、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管理、研究生与学位教育、比较我教育与创新教育、地学人物、招生与就业、教育教学研究

  2014年01期目录参考:

  1 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的思考和体会 李梅;刘佩奇;傅平; 4-6

  2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团队管理体系构建 王宣赫;谢庆宾;岳大力;徐静; 7-9

  3 地球科学的灵魂教育 罗红玲; 10-12

  4 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探索 张延港; 13-15

  5 “紫金模式”下企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王少怀; 16-19

  6 清洁生产特色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 李祝;皮科武;高林霞;黄磊;李晓波;万端极; 20-23

  7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陈男;冯传平;胡伟武; 24-26

  8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探析 赵强;徐征和;李秀梅; 27-30

  9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杨启军;王葆华;冯佐海; 31-34

  10 关于研究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王燕晓; 35-39

  11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褚宝增;王训练;张寿庭;王祖朝;王根厚;王翠香; 40-43

  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岩石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马昌前;佘振兵;桑隆康; 44-47

  13 高师“地球概论”课程天球坐标系教学实践与思考 徐光来;徐晓华;汪青; 48-50

  14 “应用地震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探讨 孙鲁平; 51-54

  15 地缘政治在“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安排 朱永恒; 55-57

  16 基于需求和自我效能理论构建研究生英语分级教学新模式 安静;茹克叶.穆罕默德,许秀妍,高平; 58-61

  17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艾尼瓦尔; 62-64

  18 地质教学实习中定量思维的初步培养 赵江南; 65-67

  特殊教育论文发表:湖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摘 要:文章从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现状出发,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通过环境承载力的功能,内容和其他相关的理论充分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在湖北经济和环境状况,贯彻可持续发展,建立湖北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论文发表,国际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环境承载的关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而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中国地质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初创历程——兼论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特点————作者:刘宁强;朱有光;毛世德;龚庆杰;侯青叶;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创立于1960年,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开创性地确立了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相结合的办学特色。60多年来,专业始终面向国家资源需求,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专业建立初期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学科建设经验,旨在为新时代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实践证明,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守正创新是实现学科持续创新的根本路径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ChatGPT在“油藏工程”教学方面的应用————作者:王硕亮;陈文滨;梁田;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引发各行业生产模式的广泛变革。在石油与天然气科学教育领域,基础性课程“油藏工程”的教学需求、教学模式面临挑战,亟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满足未来行业需求的工程师人才。ChatGPT为“油藏工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介绍了将ChatGPT引入课堂时在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策略。教学实践发现:通过ChatGPT提供智能问答、逻辑导学和知识扩展,有效提...

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考核试题设计————作者:钟凤媛;王泽根;汪宙峰;

摘要: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课程中,考核测试通常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核测试的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笔者分析了混合式课程中考核测试的主要作用,并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测试特点,以高校“遥感原理”课程为例,阐明了各阶段考核试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代表性试题设计案例

数字化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刁明光;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需紧密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需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课程衔接松散、实践环节割裂、思政融入不足等问题,以“服务学生核心竞争力构建”为核心目标,提出以数字化为驱动、产学研协同为支撑的创新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规范性、系统性、实践课程连续性等角度,全方位设计数字化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通过重构“知识-技能-实践”三阶段课程体系,构建“分模块+三基于”教学模式,形成“标准引领-数字...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作者:刘丽楠;徐能雄;张彬;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等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肩负着帮助学生建立双语思维框架、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使命。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思政教育融入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国际化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改革。课程设计包括美国课堂教学模拟、核心课程英语教学与...

马克思恩格斯地质学思想初探————作者:徐光惠;

摘要:地质学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科学思想涉及的主要领域之一。因而从地质学视角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系统梳理其中地质学相关论述,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地质学语境下的自然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地质学思想伴随着对有神论的宗教批判,并且在自然科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扩大到了社会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从1839年至1886年利用地质学进行宗教批判、哲学阐释和社会批判是多主题、高频次的,几乎贯穿马克思恩...

《中国地质教育》征稿简则

摘要:<正>《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并设专栏推荐地学基础研究的新思潮与学术带头者,...

安全学科多元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作者:王刚;刘义鑫;杜子莹;成嘉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科技、商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学科融合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的发展,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笔者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一支适应于新时代的学科拓展融合的多元型导师团队,形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多元协同师生交互培养的长效教研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习体验与教育质量,还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双基驱动、多维协同、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李信富;李婷;邹长春;钱荣毅;江国明;

摘要:为深入推进地球物理学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球物理学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按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要求,创立了“双基驱动、多维协同”的五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基驱动”育人机制,构建了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的问题。“多维协同”育人模式,解决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模式单一、产教结合与科教融合不足、...

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质类专业为例————作者:王健;孙占学;王学刚;周义朋;周仲魁;刘金辉;马文洁;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质类专业为例,建设了多元化思政教育案例库,建立了联动式专业教育体系,优化了“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而探索构建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质类专业实践以来,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新形势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来华留学工作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作者:黄煦;郑远川;何茜;孙慧翠;马兰;

摘要:新形势下,研究来华留学工作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近20个留学生培养单位学科分布和来华留学工作调研可知,各学科来华留学工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5类,即优势学科、建设学科、社会认可学科、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通过精准施策,使不同类型学科来华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发展,可以促进新形势下学校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

构建“五位一体”思政目标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作者:刘铮;谈树成;唐珉;李婉婷;杨岩;

摘要:“地质学基础”是面向地质学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性、入门性课程,在地质学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方面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本课程构建了“夯实唯物辩证、坚定专业自信、启迪专业思维、涵养科学精神、激励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思政育人目标。本文紧紧围绕目标,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在创建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政育人环境下“明目标、优过程、强感染、显特色、量评价”的课程思政创新举措。实践表...

基于OBE+CIPP的地质学专业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实践————作者:钟世华;毕乃双;韩宗珠;来志庆;部雪娇;

摘要:混合式教学已逐渐成为地质类院校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式,探索适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已成为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应用OBE和CIPP两种先进教育理念,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中国海洋大学“矿床学原理”课程探索了“课前-课上-课间-课后”四模块混合式教学路径,并据此构建了面向混合式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

基于OBE理论和课程思政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职业安全与健康”教学模式探索————作者:吴祥;潘乐文宇;孙辰晨;

摘要:针对“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目前存在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OBE理论和课程思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了基于OBE理论和课程思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结果旨在通过修订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工程测量学”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孙永帅;齐子轩;王贵和;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政元素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越来越重要。以“工程测量学”课程为例,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分析,简述工程测量及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从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实际案例两方面对“工程测量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工程测量学”课程思政目前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进一步建议

思政元素融渗“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谢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沉积岩石学”实验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地学教育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地质人的时代责任培养等方面深挖课程育人元素,优化教学结构,以讲故事、典型案例剖析及热点问题讨论等形式在教学内容中融渗思政元素,以“实习教学+脱贫攻坚”体验浸润式教学开展创新训练并赋予课程鲜明的思政教育时代特色。教学设计示例展现了实现“思政”与“专业”和...

新时代地学行业高校讲好地质榜样故事价值和实践路径————作者:宋敏;赵冰玉;樊艳;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质事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勘探利用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地质精神的传承则是这一事业不可或缺的灵魂。地质榜样故事,作为地质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一代代地质人的奋斗与奉献,更在激励后来者、培养专业素养与职业使命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深入挖掘地质榜样故事的内涵与价值,详细探索地学行业高校讲好地质榜样故事原则遵循和路径创新,以期提升地质教育的吸引力和...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和校本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探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作者:王舒琳;王元君;

摘要: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秉持“两个结合”理念,致力于打造彰显自身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兼具历史性和思政性的双重特色,如何遵循历史学的一般规律、挖掘独特的历史资源,进而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成为提升课程实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学校的区位和学科特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通过将丰富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校史资源融入课程,使得学生能够真切地认识和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地质学专业为例————作者:黄荣;何晓钟;徐永怡;胡筱婉;孔晓慧;

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以文化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教师缺乏文化育人自觉、学生缺乏文化学习自觉、文化育人内容与方式单一等现存困境,高校应积极挖掘文化内涵,探索文化育人路径,进而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以地质学专业为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文化育人策略的应用与成效,为其他学科的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多维化主题班会课提升辅导员育人实效性的路径研究————作者:吴柘锟;董禹希;

摘要:主题班会课是广大辅导员面向大学生群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传道解惑的有效方式。笔者立足主题班会课这一育人载体,探索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课的多维化方式,深入阐述了新形势下开展主题班会课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要面向时代发展新要求和学生成长新需求,力求把主题班会课讲深、讲透、讲活;多维化是育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多维化,主题班会课要找准价值认同点、贯穿成长成才线、覆盖思政工作面...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