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0-1101/G4
国际标准刊号:2095-5065
主办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职校生四川省教育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上百家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期刊简介: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教育职称论文发表,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电子工业出版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的专业学术月刊。已于2013年1月正式创刊。荣获2001-2002年度信息产业部电子期刊“报道选题奖”。

  办刊宗旨: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致力于打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成果的交流与应用互动平台,大力推广和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各层次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期刊栏目:

  专家观点、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与实践探索、环球视角、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网络化与数字化、校企互动、育人环境与文化生态、行业动态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杂志社征稿要求:

  1、《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稿件应源于优秀教改项目、优秀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文章以3000~60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另附英文摘要、关键词)等要素齐全;来稿必须注明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如有基金项目编号和教改项目编号等请注明。

  3、《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须准确无误,文献标引序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

  4、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5、投稿使用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电子邮件。请注明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并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

  6、本刊编辑部有权对作者的文章进行修改和部分删减。

  阅读推荐: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为综合性刊物。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理论研讨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具有鲜明的学术性、职教性、应用性特色。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创新的探索性文章。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工程训练”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作者:吴宏亮;蒋志鹏;何超;吴楠楠;

摘要:“工程训练”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是学生认知传统制造工艺与现代先进制造,了解产品加工生产过程,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必修课。随着工程训练设备迭代与教学体系的持续升级,学生对传统实训模式的认同度呈递减态势,而对智能装备及创新技术的偏好度显著增强,由此形成教育理念的代际性认知差异。通过对目前工程训练现状的研究,从改善现有工...

智能审计背景下“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作者:李晶;李雯;赵燕飞;郭红建;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审计成为审计信息化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针对当前财经类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的课程体系单一、数据案例不足、个性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度不足和编程工具单一等问题,从“智能+”分类设计课程体系、拓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课赛相通、按需分组、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实时学情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展示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

OBE驱动的专创融合实践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作者:高远;徐杨巧;陈秉岩;夏岭;姚澄;

摘要:成果导向工程教育理念可为专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落地夯实基础。结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信工程)建设要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专创融合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框架。以“通信工程创新创业实践与训练”课程为例,从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目标、面向专创融合能力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项目研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元跟踪式学习成效考评4个方面,研究OBE理念嵌入专创融合...

“信息采集与处理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作者:胡居荣;鹿浩;

摘要:“信息采集与处理综合实践”是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开设的实践课程。文章分析了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阐述了采用项目设计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介绍了以科教融合、实践赋能为目的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思路;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师评与生评“五维融合”的教学改革措施。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开展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产教融合需求与机制改进研究————作者:王思鹏;

摘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产教融合发展已成为专业持续发展与优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自身专业特点,针对现行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多方需求,探讨如何在多方需求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良性发展,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进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深化。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工程类专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限制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以期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陈勇;丁文政;郝飞;卞荣;花喆斌;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目标。为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教学、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构建“需求引领、双轨并行、多元融合、分类发展”的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课程新体系。实践证明,工程实践创新课程体系与“课题课程双轨”实践机制的融合,有效对接了研究生培养需求;分类发展措施有效调动了校内实践创新资源,促进了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课程更新机制...

工程教育视域下本科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刘维;赵宇;葛桂萍;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信息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跨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聚焦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提出“一轴双驱三维四循”培养体系,形成“校企协同、双师支撑、数字赋能”的特色模式。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搭建、师资结构升级等举措,系统阐述了地方院校本科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适应性,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提供...

面向航空航天领域科教相融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作者:方志耕;陈洪转;牛翠萍;陶良彦;朱建军;时睿;刘游鹏;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具备高阶创新能力的质量管理人才愈发成为国家急需,这对“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航空航天复杂装备质量的发展前沿动态和课程实际教学情况,以教学模式、教学机制、考核方式与教学资源改革为主线,巧妙融入“双螺旋”知识探险理念。精心打造主题创新区,创新性开展总师进课堂,实施多维度改革与实践科教相融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具备高阶能力的航空航天质...

机器人环境感知类产教融合实践课程改革探索研究————作者:武星;薛萍萍;傅玉灿;楼佩煌;

摘要: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场所巡检、目标搜索、环境监测等工业场景。但现有通用传感器类实验课程缺乏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以智能电网机器人巡检为工程应用场景,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组建知识体系,构建了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了“五维一体”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理念,提出了“逆向设计,正向培养”的双循环实践教学方法,研制了机器人环境感知综合实验平台,制订了团队协作项目式研发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上措...

面向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顾文斌;苑明海;裴凤雀;王婷婷;张薇薇;

摘要:当前,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而与之相关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培养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机器人领域“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需求。机器人感知技术实验作为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实践部分,既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水平。以ROS技术为基础,构建机器人感知技...

基于国产大语言模型的机器人实践课程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研究————作者:包光旋;袁添佳;黄家才;耿冉冉;万慧雯;顾皞伟;

摘要: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在自动生成用户所需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维感官识别内容方面展现出卓越性能,具有重大的教育应用前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在尝试运用大语言模型时,往往将大语言模型简单地视为一种高级搜索引擎或知识库,导致出现教学内容定制化程度严重不足、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性差等问题。以“并联机器人项目实践”课程为切入点,引入国产大型语言模型研究,构建能够实现高度定制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智...

基于学习范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研究————作者:王晓玲;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零散,存在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的问题。借鉴学习范式的教育理念,进行基于学习范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学生思维和教学模式方面取得重大转变,教学效果显著,是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三全育人”驱动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作者:王方田;屠世浩;田薇;吴锋锋;朱卫兵;

摘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矿业大学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能源特色一流学科优势,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特点,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全程跟踪培养体制,通过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实验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方式、加强创新项目训练、强化创新实践作品竞赛和探索自导式学习模式6个方面,系统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了工科大学生“六位一体”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实践能力提升研究————作者:程健维;王健;付强;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产生深刻影响,驱动高端应用型人才标准全面升级。聚焦新时代产业变革对“双创”能力培养的核心诉求,从能力结构重构、培养要素革新、教育生态转型3个维度展开系统性探究。通过解构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知识整合、技术迭代、跨界协作等能力的新型要求,揭示当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学科壁垒固化、产教融合虚化、评价机制滞后等现实瓶颈问题,进而构建起“三维驱动—四链融合”的系统性培养框架。...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重构研究————作者:吴凯;付倩;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高校实践教学。基于技术嵌入理论和整体性治理视角,构建“智能技术、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良性循环的实践教学重构模式。依托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角色转型、创新评价体系应对技术支撑不足、教师能力欠缺、评价机制滞后等挑战。通过重塑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和创新评价方式等途径全方位赋能实践教学,为智能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育人体系探索————作者:梁峻阁;顾晓峰;

摘要: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面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严峻问题,旨在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布局、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市校共建”政策引导,探索产教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卓越工程师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地区及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以“三全育人”策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OBE-CDIO模式下“微机与单片机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作者:朱礼亚;闫茂德;龚贤武;汪贵平;

摘要:针对自动化专业单片机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阐述了OBE理念下,依托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微机与单片机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从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入手,明晰了课程目标,反向设计了“三层次六阶段”的教学内容体系;以CDIO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教学活动;探索了面向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Canvas学习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作者:赵霞;张柏阳;

摘要:LMS是一种线上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便捷、稳定、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十分契合当下基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LMS进行数字化教学管理,但各类LMS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各种问题。文章在对多所高校的LMS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Canvas学习管理系统为例,对Canvas在界面、功能、数据统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LMS系统更加完善,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

系统能力导向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作者:苗茹;周珂;杨阳;张俨娜;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分析了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并围绕构建核心计算机系统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调整系统能力培养模式,形成软硬贯通的实践方案

回归原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育人探索与实践————作者:黄云峰;唐丹;黄勤;

摘要:结合重庆大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中育人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此类课程中育人的基本遵循、实践准则、育人元素挖掘及活动、资源与平台建设、方法手段及学生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育人方法及效果,旨在为相关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