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574/R
国际标准刊号:1006-2157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查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疾病控制杂志》核心医学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世界科学技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以弘扬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为根本任务,以高校学术层次、学术成就、学术优势为基本依托,通过不断加强刊物的学术内涵建设、编排规范建设以及提高出版印刷质量,体现本刊品位与档次;通过不断推出专题组稿栏目,构筑高层次、高水准、别具一格的报道网络,体现本刊风格与特色。我们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中医药领域各学科、各专业学术研究成就与动态的基础上,还开设了诸如“优秀临床人才策论”“专家述评”“博士之光”“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等专栏,进一步体现了本刊的特色。

  截至目前,本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6大检索系统10余种检索刊物的主要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首批收录的315种期刊之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统计和分析用期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联合开发的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首批刊源。我刊分别被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药学文摘》(IP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P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列为正式文摘刊源。2001年本刊成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推出的首批“中国期刊方阵”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获奖情况:1989年获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编辑质量优秀学报一等奖;1990年获北京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995年获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1996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2008年两次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2006、2008年两次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获得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的“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始终是各位读者和作者的知心朋友,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和订阅,让我们编者、读者、作者共同在这块学术园地中耕耘出累累硕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1989年获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编辑质量优秀学报一等奖;1990年获北京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995年获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1996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2008年两次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2006、2008年两次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获得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的“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栏目设置】

  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内经》十二原本义探析 赵文麟,谢晓佳,纪智,朱华超,郭文,刘清国

  舌苔与病、证探讨? 张昕洋,郭子宁,ZHANG Xin-yang,GUO Zi-ning

  清热活血组分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大鼠NF-κB炎症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研究? 梁晓,张允岭,王新祥,刘雪梅,郑宏,姚婷,王建伟,LIANG Xiao,ZHANG Yun-ling,WANG Xin-xiang,LIU Xue-mei,ZHENG Hong,YAO Ting,WANG Jian-wei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开通网上全文阅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疏肝清热健脾法对广泛性焦虑大鼠脑内bax、bcl-2表达的影响? 董宁,唐启盛,赵瑞珍,罗斌,王雯龙,DONG Ning,TANG Qi-sheng,ZHAO Rui-zhen,LUO Bin,WANG Wen-long

  截断疗法与常规疗法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治疗作用的比较? 董莹莹,吴珺,陈丹军,李根茂,葛东宇,邱泽计,郝钰,DONG Ying-ying,WU Jun,CHEN Dan-jun,LI Gen-mao,GE Dong-yu,QIU Ze-ji,HAO Yu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蒲黄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 李钢,许舒娅,赵丽敏,卢广英,孙道涵,王亚利,唐雪阳,彭平,姜艳艳,石任兵,LI Gang,XU Shu-ya,ZHAO Li-min,LU Guang-ying,SUN Dao-han,WANG Ya-li,Tang Xue-yang,PENG Ping,JIANG Yan-yan,SHI Ren-bing

  蒙药复方森登-4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萨础拉,白埔,董玉,邢凯霞,SA Chu-la,BAI Pu,DONG Yu,XING Kai-xia

  基于DPPH、FRAP法的薄荷药材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 徐晶晶,刘斌,XU Jing-jing,LIU Bin

  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应用若干问题探讨 李丽,刘颖,肖永庆,LI Li,LIU Ying,XIAO Yong-qing

  我国居民中医药科普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徐思群,靳琦,王慧,李孜,蒋祥,吕媚,谭巍,XU Si-qun,JIN Qi,WANG Hui,LI Zi,JIANG Xiang,LYU Mei,TAN Wei

  大黄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 邓艳芳,屈乐,宋亚南,蒋燕,DENG Yan-fang,QU Le,SONG Ya-nan,JIANG Yan

  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强度及内分泌相关分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许咏思,赵国桢,嵇波,齐丹丹,郭孟玮,任晓暄,赵雅芳,张露芬,李晓泓,朱江,张鹤,宋艳,刘亚利,张平,HSU Wing-sze,ZHAO Guo-zhen,JI Bo,QI Dan-dan,GUO Meng-wei,REN Xiao-xuan,ZHAO Ya-fang,ZHANG Lu-fen,LI Xiao-hong,ZHU Jiang,ZHANG He,SONG Yan,LIU Ya-li,ZHANG Ping

  临床医学论文:试论健康教育及服药记录卡在防治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健康教育,顺范记录卡,高血压,临床医学论文

  由高血压所导致的致死、致残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应充分重视并加强高血压的防治[1],为此本科设计创作了适合高血压患者使用的健康教育及服药记录卡,本科从2009年9月-2010年9月使用此卡,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玄府失司、肺气不宣论治难治性慢性咳嗽————作者:张帅阳;晏军;

摘要:“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完善后形成玄府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玄府理论强调人体内外通道的畅通与脏腑功能的协调统一,本团队认为其与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从玄府理论与肺气之特性出发,玄府失司、肺气不宣是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关键病机。其中,肺体清虚、玄府不通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内侵、痰湿瘀滞是致病的因素,肺气衰竭、玄府失养是疾病的最终结局。在玄府理论与肺气宣降的指导...

经络、时间节律、免疫系统双向调控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探讨————作者:陈珂;许博文;梁雪;吴迪;许浩燃;朱洁;童佳兵;李泽庚;

摘要:时间节律与免疫系统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肺经的气血运行遵循“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规律,具有保护机体免受外邪侵害的防御功能。肺经气滞、气血不畅可导致外邪入侵,过敏性反应加重,尤其在肺经活跃期,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最为敏感。基于此,本文提出“经络、时间节律、免疫系统双向调控”这一观点,结合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分析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波动与经络气血的时间性变化,揭示经络活动与免...

基于“脾胃虚实传变”理论论治变应性鼻炎————作者:赵月纯;郭红;陈典;夏万颖;黄靖雅;张路;

摘要:“脾胃虚实传变”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系统阐述了脾胃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及病理传变关系。该理论历经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首次系统总结并深,详细论述了脾胃虚衰后其他脏腑的病理传变关系。本文从李东垣“脾胃虚实传变”理论出发,论述脾土与肺金、肾水之间的病理关系,并认为脾土虚衰是变应性鼻炎发作的病理基础。根据脾土亏虚后的病机演变,将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候概括为土...

基于“通身气不宣”理论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机与治法————作者:巩雪;刘智慧;刘芳;白晓红;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哮喘类型,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可归属于中医学“痉咳”“风咳”“顽咳”“哮咳”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方案主要聚焦于对症治疗,未能充分应对其复杂的系统性机制,存在临床症状控制不佳、停药后反跳等局限性。本文从“通身气不宣”角度入手,提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机演变关键为气机壅涩、痰瘀交结、络脉痹阻,强调外因引动内因、三焦气机失常为疾病诱发因...

麝香通心滴丸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即刻及短期疗效的临床研究————作者:刘用;胡慧;王云翠;肖狄;康静璠;张立晶;

摘要:目的探索麝香通心滴丸干预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即刻效应及短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招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64例CSF患者,按1∶1随机分到麝香通心滴丸组及安慰剂组,各32例。舌下含服麝香通心滴丸或安慰剂4粒后,重复冠脉造影,测量校正的TIMI帧数(CTFC)、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值以评价即刻血流速度;继服麝香通心滴丸或安慰剂12周后,以血瘀证积分、中医证...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共病模式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作者:王新;杨新春;赵瑞华;

摘要:目的 探索子宫腺肌病(AM)患者共病模式及中医证候特征,为AM精准医疗和综合管理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大样本、全国范围内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分为单一AM组和共病组,分别计算特定共病或者共病组合的患病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索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劳动性质、月收入、生产史、流产史、手术史、地域及中医证候对AM患者共病的影响,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探索A...

基于“脑为髓海”理论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外防治机制————作者:张杰;李鑫;刘伟;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年轻化趋势,其有效防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传统中医理论中,脑、脊髓、骨髓、齿等均属髓的范畴,而“脑为髓海”理论则突出了脑与他髓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详细总结了“脑为髓海”理论的来源及其与诸髓的关系,深入探讨了髓海亏虚是缺血性脑卒中易发难复的关键病机;从脊髓、骨髓、齿等角度揭示了诸髓与脑相关的复杂关联机制,并指出骨质疏松症、牙周炎等他...

基于三焦膜性管道论探讨系统性硬化病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及治疗————作者:孙云龙;张晓梅;杨天舒;李燕妮;李梦乾;赖宇鑫;谭新蕾;姜良铎;

摘要:系统性硬化病是一种自身风湿免疫性疾病,出现多系统病变时常继发肺间质纤维化。三焦膜性管道论认为三焦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肌肤筋骨,为上下内外通行的四通膜性管道,与脏腑微膜、血络相连接。系统性硬化病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病机为外受寒邪凝滞肌肤腠理,耗伤卫气卫阳受损。卫气源于下焦肾元气化,卫阳不固、肾气亏虚,三焦气机水液运行受阻、气化失司,结为湿、痰、瘀阻滞,湿、痰、瘀沿三焦膜系流窜,累及多脏腑微膜发生多系统病变...

基于“态靶辨治”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气陷血瘀证————作者:周心怡;谢迪;李彦丕;王子涵;熊昊哲;黄力;鹿小燕;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以心肌缺血性损伤为基本病理机制的常见心血管疾病,“态靶辨治”是强调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相统一的整体调控思维。本文以“态靶辨治”为指导,从态”“靶”“因”“果”4个维度探析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因”指病因病机;“果”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态”揭示疾病发展呈气→血→虚的递进过程,即初期为气郁、寒凝之郁态,中期为血瘀、痰阻之瘀态,后期为气、血亏虚之虚态;“靶”则指疾病过程中...

基于“壮火食气”理论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乏力的作用机制————作者:程聿昕;黄晓华;魏丢;马薇;陈信义;郎海燕;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出血、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乏力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被国内最新诊疗指南列为治疗指征之一,但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亦欠缺针对性治疗手段。本文通过阐释“壮火食气”理论内涵,利用“壮火”和炎症状态的概念相通,将“食气”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连接。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导致“食气”不断进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受损,能量产生受阻,出现四肢乏力、困倦疲惫等气虚相关...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讨运用甘药治疗肿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作者:吴佳禾;崔慕瑶;李卫东;

摘要: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其对阐释肿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转归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火”即阴火,是由脾胃虚损所化生的一种虚火,反映了肿瘤患者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的虚、热并存的病理状态,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精微物质,为人身之气的根源。本文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结合西医学研究,认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过度使用可损伤脾胃,致使阴火亢盛。阴火既盛,...

基于伏毒阻络辨治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思路探究————作者:席虎;杨文明;李浩;谢文婷;杨悦;翟舒;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展必经的病理阶段,可归属中医学脑络微癥积范畴。本文基于伏毒阻络学说,探讨了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转归及中医药干预策略。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起病特征与伏邪理论“伏潜而后发、毒深而难愈,发可辨、伏不可觉”的特点十分相似。本团队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性为本微虚标微实,以五脏六腑微虚为本,气、火、痰、瘀等伏邪胶结酿生伏毒...

基于玄府-络脉理论辨治荨麻疹性血管炎————作者:刘珂依;田野;杜悦;西子晔;章昊旻;卢思思;李鑫;李玲玲;

摘要:荨麻疹性血管炎是皮损似荨麻疹但组织病理上呈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改变的皮肤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瘾疹”范畴。玄府为调控气血津液、营卫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络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两者相伴而行,内通脏腑,外达肌肤毛发,流通气液,润泽肌肤,护卫肌腠。本文基于玄府—络脉理论阐释荨麻疹性血管炎的病因病机与治法,认为风邪外袭、玄府郁闭为本病的始动因素,玄络失养、湿热互结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玄病及络、络脉瘀闭为...

基于肠-脑轴探讨“疏肝调神”针刺对抑郁障碍小鼠肠道菌群、脂多糖和海马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作者:吴炳鑫;李雅雯;韩思博;黄熙畅;马俊业;梁雪松;吴倩;符文彬;

摘要:目的 观察“疏肝调神”针刺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MS)小鼠模型肠道菌群、脂多糖和海马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抑郁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模型组小鼠采用CUMS方法复制抑郁障碍模型。针刺组小鼠在造模第15天于“百会”“印堂”“合谷”“太冲”...

基于PI3K/Akt/NF-κB通路研究百秋李醇对肺热证小鼠的改善作用————作者:李林泽;李毅;乔灏祎;焦家康;张奇;伍小芳;赵星宇;赵尹铭;王淳;张建军;王林元;

摘要: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研究百秋李醇对肺热证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 首先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百秋李醇治疗肺热证的潜在靶点,构建“成分-疾病-关键靶点”网络图进行通路分析。随后,将4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金银花(5 g/kg)组和百秋李醇低、高剂量(20、40 mg/kg)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麻醉后,空白组予PB...

楼英纲目辨证理论探析————作者:高宴梓;于智敏;

摘要:纲目体是一种新的史书体裁,起于南宋大儒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楼英将“纲目体”引入中医药领域,他熟读古代典籍,通审诸家之弊,吸取经史书传中的丰富思想方法,经过反复的思维重构加工,最终创立了“纲目”医学理论。“纲目体”思想对楼英影响深远,他不仅将它用于医学著作的编撰,还成功运用于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之中。在疾病辨治方面,楼英提出了纲目辨证理论,即以阴阳为二纲,以气血、表里、上下、虚实、寒热为十目,构建为...

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的2型糖尿病“未病-已病”演化规律与临界转变识别策略研究————作者:王诗尧;石康乐;于越凡;雷聪;杨方燕;孟庆刚;

摘要:目前2型糖尿病(T2DM)早期识别和筛查方法存在缺陷,以血糖指标作为诊断标准难以反映糖代谢系统失稳的系统演化规律,无法识别T2DM发生前的临界转变关键时期。人体复杂系统中的结构、状态变量与中医“藏”“象”相对应,结构和状态变量在时间维度上共同决定了系统状态变化的景观。T2DM的发病呈现从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到胰岛β细胞失代偿导致血糖明显升高的负-正反馈动力学特征,存在血糖稳态到T2DM疾病稳态的临界转...

从“血寒积结胞门”探析乳腺癌的病机与治疗————作者:张一鸣;刘芬;葛杉;王子健;赵静;李璐宁;蒋树龙;

摘要: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发病与女性生理特点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乳腺癌亦属于妇人杂病范畴,可尝试在妇人杂病视角下进行论治。基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篇》第8条对妇人杂病病机的相关论述,“情志起居,虚寒郁结”是乳腺癌发生的初始病机,“血寒积结,凝坚在上”是乳腺癌形成的关键病机,即情志失调、起居不摄使虚、寒、郁三者杂合侵袭胞宫,日久寒瘀积结胞宫,循冲任二脉上逆阻滞乳络,...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作者:蒋峰;唐家杨;钱向毅;潘海;何奥龙;魏小棋;肖金陵;王伟;郭淑贞;

摘要:目的 构建符合中医证候特征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鉴定DCM心衰毒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或干预靶点。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组、DCM心衰毒证组,每组5只。阿霉素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5 mg/(kg·周),于每周第1、4天注射,给予普通饮食、饮水;DCM心衰毒证组在阿霉素组基础上给予42°白酒(10 mL/kg)隔天灌...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浅析微重力诱导心肌重塑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作者:顾晓通;刘陆阳;孙月;周凯龙;李梓华;杨漪;梁帅;孙慧媛;

摘要:微重力诱导心肌重塑是制约国际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认为,微重力诱导心肌重塑与阴阳失衡相关。故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解析微重力诱导心肌重塑的核心病机与治法。“阳化气”反映心脏功能改变,“阴成形”反映心脏形态结构变化。...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