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441/J
国际标准刊号:1009-4016
主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文学艺术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期刊,全文彩色印刷,季刊。至1999年我院正式创刊至今,我们的办刊思想始终以推进学院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建设为主旨。不仅立足本院,同时也放眼于国内外美术学科的建构和当代进程。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楚美术研究、美术史论、当代美术家、艺术视野、教学研究、译介、学术动向、关注。

  投稿须知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

  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电话、邮箱。

  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正文下方。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古〈画品〉录》校注前言(节选) 邵学海

  外来文化对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影响 徐晓庚,徐波

  哈德逊河画派中的光线主义与印象派比较研究 王洪斌

  日本存宋卷轴罗汉画小考 姜力勤

  语言的觉悟-张导曦重彩画艺术 银小宾

  张导曦作品选

  欧洲百年精品版画展作品选

  变古则今赋彩制形 殷双喜

  第四届水墨文章作品选

  体育课程美学价值探 曾宪刚,曾成

  基于城乡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教育差异化策略 王灵毅

  综合材料表现课教学的探讨-材料对艺术表现语言的拓展研究 廖云

  服装CAD软件在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邹璐

  自建小型美术类平行语料库在ESP教学中的应用 王珏

  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设计专业教学思考 李焱

  蒙德里安的抽象色彩环境:画室、空间与绘画 迈克尔?怀特,丁宁(译)

  城市解码武汉市地铁四号线王家湾艺术站创作解析 尹传垠,戴聪

  万点恶墨,满纸飞动-石涛山水画中“点”的画面分析 任四四

  “泛观念性”-基于观念变更的当代绘画创作再审视 马浩然,高尚,肖丰

  后印象派的命名、意义及其绘画理念探微 李苏杭

  中级职称论文: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其次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论证,即从目的、功能、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幸福观;最后论证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中道中级职称论文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幸福的问题不仅给予了经验性的描述,而且还作出了规范性的界定。当下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反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20世纪早期中国高校美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李珊;郑婧颖;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在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双重背景下,开始探索系统化、本土化的美育实践路径。在政府倡导与美育家推动下,高校形成了以多元师资为基础、课程体系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的美育格局,并初步构建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多维度协同推进的美育实践模式。这一时期的高校美育实践在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发扬高校美育参与社会的传统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体系的完善、为推进新...

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人造艺术——日常的游戏,奇异的人生与伦理的选择————作者:姜宇辉;

摘要:选择,是电子游戏的关键操作,也直指游戏伦理的根本难题。这首先涉及现实规则与游戏规则之间的复杂关系,后者或许并非只是前者的投射与镜像,而更是展现为秩序与混沌之间震荡的复杂系统,由此具有了极为浓厚的否定性意味。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可以更好地对此种意味进行引申理解,尤其是从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向布列东的人造地狱的发展转变,更能够突显出电子游戏的那种介于创造与毁灭之间的含混性、反讽式形态。伦理与美学的连接,以...

论学校美育评价中艺术素养测评的理念、原则与方法————作者:孔新苗;赵明铭;

摘要:“两办”美育文件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艺术素养测评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十年来学校艺术素养测评工作与效果表明,美育工作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在美育理念、评价原则和实操方法中还存在一些脱离美育初心的问题,亟待引起专业共同体的关注。研究提出:在美育评价理念上厘清“两个关系”,在评价原则上聚焦“三种能力”,在评价实操中把握“三个方法”,建构为美育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素养评价体系

《劝修寺绣佛》之再省思——以断代与作品归属为中心————作者:冯淳筠;

摘要:奈良国立博物馆藏《劝修寺绣佛》是现存佛教刺绣中体量较大、图像内容充实的一幅精品之作。其制作地点与时间、图像主题等尚无定论,文章针对制作时间与作品归属问题展开讨论。文章首先通过图像样式比对、风格分析,发现作品底稿来自武周长安年间(701-705)的长安地区;其次梳理中国和日本历史文献,认识两国社会范围制作绣佛的情况,进而考察两国遗存实物之刺绣工艺;最终主张绣佛是武周统治后期号令宫廷内府少监所作。初唐...

首都博物馆藏杨晋《咸宁造桥页》考证——兼谈明清宦迹图的多元类型————作者:蔡力杰;

摘要:首都博物馆所藏清代杨晋《咸宁造桥页》曾被认为是一件内容失考的宦迹图散页,而基于方志史料与图像分析,则可进一步证实画中像主当为湖北咸宁知县何廷韬,画面所绘乃是其于清康熙四年(1665)修造便道桥之事。在此基础上,相关史料显示《咸宁造桥页》还很可能归属于表彰像主政绩的《颂图》册。而这套作品在类型上则不同以往,在揭示出宦迹图在传统履历图写之外,尚存在聚焦政绩的另一类叙事表达,后者在图像制作、题材选择、媒...

雪霁之后——从小川本《江山雪霁图》的视觉性谈起————作者:郑弌;

摘要:小川睦之辅旧藏(传)王维《江山雪霁图》原件的公开,为重新检视王维“雪霁图/积雪图/雪江图”此类母题的画题、视觉结构、意涵提供了新的空间。通过系统性梳理、比较现存三本代表性的画作,即小川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干雪意图》以及美国檀香山艺术科学院藏《长江积雪图》,解析其中所内涵的一系列二元图像组合,并讨论山岩笔法与笔势所体现的观念性,由此推论迟至晚明的临摹本依然在观照山水的路径层面与早期原型保持密切的...

杜陵新谱:日藏谢时臣巫峡题材作品研究————作者:刘静;

摘要:明代吴门画家谢时臣晚期创作有多件以巫峡为题的巨轴,其中四件现藏或曾收藏于日本。文章通过文献梳理谢时臣的旅行足迹,并归纳出谢时臣名胜图的两种类型—其风格取决于画家的创作动机或是否亲历,进而推断巫峡题材作品的创作并非依据实景,而是唐人诗意,是画家与诗圣杜甫的对话

遗民心理与墨兰传统:郑思肖大阪本《墨兰图》再研究————作者:公睿妍;张建宇;

摘要: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墨兰图》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的代表作,最初保存在苏州寺院,明代以后经历陈鳌等诸位藏家递藏,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宫廷内府。近年来,学界不乏关于此图是否体现郑思肖遗民心理的讨论。文章考据文献及现存作品,认为郑思肖曾创作多幅墨兰图像,墨兰是郑思肖重要的绘画主题。画面题跋、诗文与早期传记均证明这批墨兰作品的精神内涵是郑思肖遗民心理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判断大阪本《墨兰图》是受禅宗绘画风格影响的文人...

中国画创作论中的“奇”范畴辨义————作者:张曼华;

摘要:“奇”是中国画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的涵义丰富多变。中国画创作中,奇在造型特征、章法布局、笔墨意境、风格等多方面都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文章梳理“奇”范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多维度呈现,并通过对奇与相对或相近范畴关系的辨析,推进中国画创作论中的“奇”范畴研究

论中国传统绘画语境的“形”与“色”————作者:赖俊威;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形色表现存在被框束于“画道”哲学范畴的历史现象,与之对应的是绘画艺术构成分析问题被相对忽略。形与色,作为一般视觉造型艺术的构成要素,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中国绘画面貌发展之路,还与西方绘画在形色认知与审美创造上形成鲜明的比较文化阐释语境。立足中国传统绘画语境的“形”“色”分析,既是基于人类普遍原始视觉特征—“形色感”追溯早期中国绘画生成与定义问题,也是通过“形色观”内涵演进反映中国绘画视...

法国画家莫罗水彩实践中的象征与隐喻————作者:邵昱皓;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水彩画作品,分析了画家个人艺术理念以及在水彩实践中的象征与隐喻。莫罗在水彩画实践中将现实与幻想、具象与抽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意气质和神秘哲思的艺术世界。莫罗反逻辑地使用经典文化元素来绘织视觉万象,极具革新性的水彩画语言推动了这一媒介从传统语境走向现代空间,为象征主义绘画体系乃至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范式。莫罗的水彩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极目楚天——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作品展

摘要:<正>回溯百年艺脉,从武昌美术学校中国画教学的薪火初燃,到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人才济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教学走过了筚路蓝缕的开拓岁月,世纪沧桑,师承有序,风骨醇厚,滋养了无数妙手丹青,孕育出万千璀璨云章。值此建校105周年之际,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中国美术馆推出“极目楚天—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作品展”,力图呈现一场凝聚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视觉盛宴。此次展览既是对湖北美术学院...

从“风景”到“景观”——影像物质性媒介的一项衰变谱系————作者:周厚翼;

摘要:以福柯谱系学为方法论框架,锁定“光线”与“地形”两条线索,或可揭示影像物质性媒介从“风景”到“景观”的衰变轨迹。传统“风景”通过光线与地形的物质性互动,维系着人-世界、天空-大地的真实关联;而“景观”则以过度曝光、视觉编码与视点重构为手段,使风景的“可见性”与“在地性”逐步流失。在现代电影对影像再现和叙事模式的变革过程中,景观美学的“霸凌”效应进一步窃取了风景的权力地位(空间、地方、风景),景观电...

从隐喻到反讽:论人工智能电影的符号修辞演进————作者:刘津;

摘要:人工智能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其意指对象与表意形式发生了阶段性的显著变化。从符号修辞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将人工智能电影文本的表意演进归纳为隐喻、转喻、提喻与反讽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隐喻阶段,电影文本构建出人与技术关系的两种基本衍义,勾勒出想象性的乌托邦图景;转喻阶段,人与非人的他性博弈成为表意正项,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类本质初步显露;提喻阶段,人工智能作为叙事符号,沉入丰盛符号下的意义缺场;...

符号学与艺术史(下)————作者:米耶克?巴尔 ;诺曼?布列逊 ;杨贤宗;赵淑慧;

摘要:这是发表于《艺术通报》上有关符号学的重要篇章,两位主要的符号学家兼美术史家巴尔和布列逊在文中梳理了符合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美术史提出的挑战。在皮尔士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语境”“作者”“接受者”等核心概念的解构,揭示出传统美术史方法论的内在矛盾。全文贯穿着对艺术史学科范式的反思,并将符号学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叙事学相关联,从而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桎梏,拓宽了艺术作品的解释维度

馆藏碑拓研究————作者:仲威;

摘要:<正>主持人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比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要神秘,《石渠宝笈续编》中懋勤殿等所藏的碑帖大都留在了北京,《石渠宝笈三编》中延春阁所藏的碑帖则基本运往了台湾,周林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综述》一文推开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碑帖善本库房的一道“门缝”,让我们一窥大概。虽然国宝珍品也夹杂者少数伪品,但这代表了编制《石渠宝笈》当年的初始认知。在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000001、0000...

叶尔安《补藤花馆石墨》及其金石鉴藏——以上海图书馆藏文献资料为例————作者:沈传凤;

摘要:叶尔安是晚清文人,同治间曾任职河南,能诗好古。民国间,其孙景葵致力于整理保存他的手稿、诗词、尺牍等(现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尔安喜研造像题刻,曾辑《补藤花馆石墨》四册,惜此拓本久藏库房,不为人晓。文章以《补藤花馆石墨》为中心,略作介绍之余,兼以检校馆藏叶氏金石论著、碑拓题记中的友朋往来信息,借此获取其金石鉴藏的更多信息,来还原清末文人的真实生活

《三希堂法帖》早期拓本特征新探————作者:袁恩吉;

摘要:《三希堂法帖》是乾隆早年官方编纂的一部大型历代丛帖,其中道光十九年(1839)以前所制作的早期拓本尤为珍贵。文章通过研究上海图书馆所藏两部《三希堂法帖》早期拓本,发现了过去仅见记载、不见实物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拓本;还对早期拓本做了进一步分期,提出《三希堂法帖》最早期的拓本第三册无“新城行在题诗”、第十八册后的“壬子题识”最初刻于另石及两岸故宫的宫廷藏本主体的拓制时间可能较早,其中现有的“...

画学文献————作者:韦宾;

摘要:<正>主持人语画学文献不仅仅包括古代的,也包括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画学文献,当然也包括域外的各种文字所构成的有关绘画研究的文献。为什么要强调文献?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认识仅限于现象世界,仅限于语言构成的世界。脱离了语言,我们的认知也就不存在。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语言研究,是以语言的方式对已发生的历史现象进行的逻辑解释,这种解释有局限性,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程度逼近真相。尤其在...

《式古堂书画汇考》的成书与体例————作者:卞董逸;彭莱;

摘要: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是清初的一部书画著录,其著录体例颇具范式性,然而却多被认为是沿袭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内容、体例之作而未被重视。考证《式古堂书画汇考》的成书与刊刻问题后,可知现今所谓的“江村体”并非直到高士奇编《江村销夏录》时才出现,它更早在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便已采用,而吴升《大观录》的手稿则存在为卞、高二书提供史料来源的可能性。《式古堂书画汇考》的著录体例创新并非独创现象,而是在清初...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