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476/C
国际标准刊号:1000-5420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查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浙江大学学报》文化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本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该刊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倡导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赢得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关注,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等称号,在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评选中名列榜首。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栏目设置

  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现阶段中国社会舆情的态势、热点与传播机制研究: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

  喻国明

  (10)微博中热点话题的内容特质及传播机制研究——基于新浪微博6025条高转发微博的数据挖掘分析

  李彪

  (18)“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

  郑满宁

  哲学

  (24)从正义理论到道德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为中心的解析

  李义天

  (32)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

  龚群

  (39)复杂性科学对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启示

  孙美堂

  (47)“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三种路径——历史主义、结构主义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局限

  齐艳红

  (55)从思维实践视角看当代逻辑导论教科书改革的一个动向——以《逻辑学导论》和《简明逻辑学导论》为例

  黄朝阳 张晓君

  经济学

  (62)市场信号、农户类型与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逻辑——来自鲁、晋、宁千余农户调查的证据

  钟真 孔祥智

  (76)社会性支出与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关系研究

  董丽霞 韩奕

  历史研究职称论文:戚继光对孙膑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

  摘 要:戚继光,中国著名的抗倭名将、军事家,并著有多部著作,其中《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最能体现他博大深厚的军事思想体系。笔者试图探索的正是戚继光对孙膑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戚继光,孙膑,军队建设,历史研究职称论文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史学家对于二者的军事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戚继光和孙膑之间的军队建设思想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则显得相对薄弱,对此,笔者试图以二者之间的将领训练,士兵训练以及各方面的军事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来探索戚继光对孙膑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感受质的可共享性与重新奠基的主体——对疼痛的一个哲学反思————作者:聂敏里;

摘要:疼痛作为我们的内在主体感受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内在直接相关性、主体性和跨主体的可共享性。内在主体感受是感受质之为感受质的根本特征,它不可以被还原为它的种种外部表现。感受质是我们的内在主体感受,但并不因此是每一个人所独有的私人感受。相反,感受质是可以跨主体共享的。感受质的跨主体的可共享性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存在的真正基础。感觉的主体性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通过进化获得的主体感受能力乃至于自我意识等等构成了生命...

重思自由意愿论的道德心理学基础——亚历山大论实践判断————作者:吴天岳;

摘要:亚历山大的行动理论和道德心理学在有关意愿和自由意愿问题何时出现的哲学史论争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亚历山大强调,只有当我们作为理性行动者有能力违背实际所采取的行动路线时,我们的行动及其后果才是取决于我们的。然而,在不少研究者看来,这一主张在道德心理学上如何可能,亚历山大并未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晚近有关亚历山大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对上述指控有所回应,但仍未能注意到其中判断概念的重要性。本文由此入手澄清...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机会公平——基于户籍异质性的视角————作者:李莹;

摘要:本文采用2018年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户籍异质性出发,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测度并分解机会不平等,系统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机会公平问题。研究发现:户籍对城镇居民机会不平等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收入群体上。原住民、农转非与农民工三类群体收入不平等中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依次递增;随收入分位点的提高,三类群体收入不平等中的机会不平等占比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性别不平等是导致农民工群体机会不...

数据要素化的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基于数据驱动型企业的角度————作者:刘越男;代林序;周文泓;文利君;

摘要:数据要素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数据驱动型企业在数据要素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本文立足重点行业场景,对代表性企业进行访谈调研,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总结数据要素化现存的问题,进而明确了数据要素化的推进策略。研究发现,目前数据要素化呈现出繁杂的问题群。为全面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五方面分析数据要素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策略:完...

机器意识与物理主义:从两个图像的区分看————作者:梅剑华;

摘要:意识似乎是人类的独有特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机器是否有意识。一些人认为,断言机器有意识是错误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与其探讨机器是否具有意识,不如关注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关于机器是否有意识的话题也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从“无我的物理主义”和“有我的物理主义”两种立场出发,分析它们对机器意识的不同解释,并借助塞拉斯关于“显明图像”和“科学图像”的基本区分...

老年身份话语的困境与出路——从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作者:杨敏;严天欣;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而现代工业文明中形成的年龄歧视与针对“老”之符号的文化恐惧,让老年群体的身份认同出现危机。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话语入手,探讨中外老年身份建构的具体机制,分析年轻—年老的二元对立思想如何塑造了客体化的老年身份,加剧老年群体身份认同困境。同时,本文借助主体间性理论,探讨消解二元对立话语、重建老年身份主体性的可能路径,并探...

易象的意义生成与意象之美的伦理政治维度————作者:余开亮;

摘要:易象的意义生成具有层次性,呈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诗性交织。在“观物取象”的活动过程中,易象的创制源于古人对万物形象、组合情貌、变化态势的当下感知,呈现了“象”与世界感通共契之生活经验;在“立象以尽意”的“系辞”引申中,易象的阐释凝结了古人连类想象、反观知行的生活体悟,呈现了“象”对世界人文化成之文化理想。易象“原发创生性”与“人文衍生性”相合一的意义生成方式,为意象的关联性之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现有...

中国式多维复合社会治理:新时代社会治理“四化”的理论阐释和复合效应分析————作者:杨立华;张仁杰;马壹;

摘要:作为中国社会治理历史转型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社会治理“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不仅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系统体系构建提供具体方向,而且为治理评估提供新标准、形成治理新范式。本文在文献综述以及和传统中国与西方社会双重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多维复合社会治理新理论,以解释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四化”创新,并深入探讨“四化”间可能存在的相抵、平行、平均、相补、协同、乘数等多种复合效应。新理论不仅较好地...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意义、原则与路径————作者:蔡万焕;曾俊淇;

摘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既是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的题中之义,也是规范新质生产力发展秩序的必然要求,还将为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有效调动各个方面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是推动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路径上看,要以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

体仁·敦仁·显仁——《易传》仁学发微————作者:辛亚民;

摘要:《易传》仁学的主要内容有“体仁”说、“安土敦仁”说及“显仁藏用”说。“体仁”说相比孔孟的仁学凸显了仁对于政治人格的根本规定性,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仁的政治价值。“安土敦仁”说则与《易传》的乾坤学说、圣人观念密切相关,反映出《易传》仁学的形上学、认识论和境界论的意义。“显仁藏用”说一方面阐述了天道生化万物的“大仁”,一方面表达了与“忧患意识”相关联的圣人之“仁”,具有天人二重性。《易传》的经学属性和“推...

长于精思又重于实践——王传纶学术成就述略————作者:李扬;

摘要:<正>王传纶(1922—2012)是中国现代财政学和金融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抗战烽火中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进一步深研现代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得以切近考察在欧洲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熏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毅然舍弃英国优裕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

向世界超越的主体——梅洛-庞蒂主体性概念的转变————作者:刘哲;

摘要:现象学运动始终在“返回事物自身”的旅途中。现象学家对现象的追问不仅关涉事物的显现内容与显现方式,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显现所朝向的主体含义。由于现象给予具有多重模式与条件,牵连其中的主体难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含义。深受胡塞尔后期哲学关于深度现象追问的启发,早期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反思试图揭示本原世界的前客观意义,并把向世界超越的具身主体阐释为筹划世界的主体。通过分析具身主体自我意识的构成,本文将追问...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产业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分析————作者:祝坤福;王家荣;李善同;郭雪凡;

摘要:本文利用OECD发布的2023版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产业链分工角度的增加值出口比较优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国内上游产业链分工和国内下游产业链分工相对水平的特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的产业链分工水平比较优势长期处于低位,其中,高研发强度制造业高度依赖国际产业链分工、向国内下游产业链延伸不足,中等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通过向国内上下游环节拓展延伸,实现了一...

试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问题”体系————作者:杨保军;

摘要: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语境中,“问题”本身正在成为新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元问题、总问题、基本问题、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等构成了新闻学问题体系的“四梁八柱”。其中,“新闻是什么”是新闻学的元问题,也是新闻学问题体系的逻辑起点;“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是新闻学的总问题,体现于新闻学的一切问题之中;“事实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是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它贯穿于新闻学研究的始终;普遍问题是新闻学中超越具体...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困境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作者:田文林;

摘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与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塑造有关。一方面,先发国家的先发优势会加大后发国家的赶超难度,同时先发国家还竭力阻挠后发国家进行经济赶超。另一方面,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变迁使后发国家错过“发展窗口期”。在后发国家日渐从被殖民压迫转向政治独立的同时,世界经济结构也日趋从民族经济转向跨国经济,前者使后发国家具备了自主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后者则使后发国家的经济主权被不断削弱,面对世...

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溢价——来自供应链视角的证据————作者:彭俞超;王南萱;梁钰茼;

摘要: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劳动要素的分配格局,并引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远超出直接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范畴。本文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基于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供应商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客户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在供应链网络中存在同群效应,下游企业会学习供应商,从而推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数字化...

情绪价值:文旅IP“出圈”的底层逻辑与趋势————作者:王林生;金元浦;

摘要:情绪价值成为文旅IP“出圈”的底层逻辑之一,情绪价值重要性的显现受多种要素的驱动,不仅涉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IP化转向,而且与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理疏导存在密切联系。“一核四维”构成文旅IP情绪价值的基本要素,其中创意是核心,精神内涵、场景营造、互动体验和社交裂变是四个重要维度。情感经济是文旅IP情绪价值的现实性转化与创造,展现出真实性、共情性、关联性、持续性和媒介性等特征。打造文旅IP情...

农业新质生产力:范式变革、价值旨归与实践图景————作者:吴振磊;卢昱嘉;

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凸显人本价值、彰显绿色转型、助力开放循环的先进生产力,由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制度变革共同推动形成。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在研发能力、渗透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落地,亟待构建“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供给模式”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体系,探索“禀赋跃...

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作者:桑明旭;徐星美;

摘要:澄清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基于准确厘定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以及与西方人文经济学的区别、解释相关地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现象的需要。推进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唯物史观理论框架中合理说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核心主张即文化与经济的双向驱动关系,做到既不违背经济决定文化这一基本原理,也不陷入西方产业经济学仅仅把文化视作资本增殖要素的思想窠臼之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深刻揭示当代全球...

再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财富观及其主体之思——从《巴黎手稿》笔记本Ⅲ“私有财产和劳动”谈起————作者:黄志军;

摘要:通过对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返本研究和历史考察,可以指认如下观点是做了简单化和标签化处理的,即重商主义把劳动或主体置于财富之外,而重农学派则把劳动移入了财富之中,并将其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究其实质,重商主义并没有把财富即货币的观点作为自身的全部理论基点。相反,基于经济政策实践的考量,它把制造业和工业也看作是创造财富的活动,所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中蕴含着主体要素;重农学派虽然把劳动移入了财富的视野,但是...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