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办刊宗旨
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
读者对象
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大专院校中文专业师生及文学爱好者。
主要栏目
设有:小说探讨、评论小辑、创作批评论、创作手记、作家论作家、双月书评、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批评信息等栏目,有英文目次。
收录情况
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5年《当代作家评论》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近8000种期刊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500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4)一篇读罢头飞雪——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综述 朱向前;傅逸尘
(14)温情•思辨•伦理•技巧——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解析 李掖平;郭帅
(28)“重返八十年代”的“新左翼”立场及其问题 张慎
(35)由顾彬想及汪曾祺——兼谈对中国当代小说语言问题的思考 仕永波
(42)回归《水经注》的大游记传统——漫谈近年来文化生态主题的游记 季红真
作家作品评论
(47)拒绝遗忘:“贱民”的抗战书写——评何顿新作《来生再见》陈晓明;彭超
(55)作为方法的“战争”——薛忆沩“战争”小说论 陈庆妃[1,2]
(62)独白中的挽歌——《放生羊》中的独白式单声话语 卓玛
批评视界
(69)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邓文华
(80)思想•心态•立场——华北革大时期沈从文述论 朱洪涛
(86)“我性”的省察——论《春》的精神位置兼“微言大义”释读模式 杨金彪
(98)《秧歌》的非政治化解读——中英两版中的月香之死与人性救赎 杨蓥莹
《蟠虺》评论小辑
(105)悬疑•学术•人性——评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王春林
(115)《蟠虺》里的技术、精神与情怀 马兵
(121)诗性正义:《蟠虺》的关键词解读 汤天勇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摘 要:中国文学和文化向西方传播,翻译很重要。但翻译牵涉的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困难重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于: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多差异;中西方研究者多强调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大承认彼此之间有交往沟通的可能。因此,具体深入地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与文化,中西方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感谢吴铁先生和贵阳知行讲坛的邀请,我得以来贵州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交流。今天我的讲题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泥土的芬芳:论谢友鄞小说的诗化品质————作者:李张建 ;刘沙莎;
摘要:<正>在众多书写东北的作家中,谢友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湖南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辽西,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辽西文化和辽西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他又以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聚焦辽西人生活的细枝末节,热情洋溢地呈现这片土地的人文风貌及文化内核,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东北地域文化小说。不同于东北人写东北,谢友鄞的小说既富有南方的细腻,又兼具东北的粗粝,他的语言依托日常口语、乡村俚话,同时又浑...
非人类叙事、反乌托邦塑造与精神生态重构——论杨志军长篇小说《大象》————作者:马豪杰 ;李欣阳;
摘要:<正>纵观杨志军小说研究,视角多集中于艺术特色、共同体意识、史诗性分析等方面,对其生态思想的探究未得到充分关注。杨志军的作品对生态的热切关注贯穿其创作始终,从《环湖崩溃》到《雪山大地》,再到新作《大象》,他不断在作品中向人类发出警示,叩问人性,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思考和对生态危机的根源性挖掘。《大象》以2021年夏天“短鼻家族”北上南归的故事为原型,杨志军深入西双版纳腹地,描写...
新华文学进中国——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的中国故事————作者:潘莉;
摘要:<正>1983年1月,新加坡人民协会、《星洲日报》、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新加坡文艺研究会联合举办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Singapore International Camp fo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邀请世界各地华文作家与会,艾青、萧乾、萧军代表中国大陆作家出席。此后,新加坡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华文文艺营,1983年至1993年共举办六届,每届(除1...
“后人类时代”的AI可以替代人的思想吗?————作者:丁帆;
摘要:<正>小引2月26日接到陈平原先生《AI时代的文学教育》的约稿函,出版社约请他编一本学者论AI文学教育的书。截稿时间很紧迫,于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投入了写作。除去朋友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我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20多年前就写过同类型的文章。此次的急迫回应,既是感谢平原君对我的信任,也是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的需求。平原君是较早提出大数据和文学教育议题,且与文学史关系相连的学者,说明他的...
当代诗的“危机论”————作者:张伟栋;
摘要:<正>新诗自诞生以来就危机重重,充满分歧与争论。但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因为诗歌危机具有双重面目,同时扮演颠覆过去和重塑秩序的角色。危机往往表现为论争的形式,比如关于白话诗的论争、革命文学的论争、民族形式的论争、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朦胧诗的论争。这些论争既是诗歌内部的分歧,也是历史困境的展示,诗歌危机必然发生于不同诗学模式冲突之际,背后是历史驱动力与历史想象力的转换。洪子诚概括了新诗诞生以...
客观性与科学精神——一种小说观念及柳青的理解与实践————作者:李建军;
摘要:<正>小说是具有兼容性的混合文体,也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艺术。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小说天然地具有主观的性质——它表现了小说家对人和生活的情感、态度、认识和评价,没有这种主观因素的介入,客观的描写就有可能被降低为琐碎而混乱的描写,还有可能成为细节和物象的无意义的堆砌。但是,现实主义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写实和写真的客观文体,真实和可信是它的重要品质。因此,小说家必须克制自己的任性的主观冲动,必须使...
阐释的公共视域下的史家立场————作者:卓今;
摘要:<正>历史化与经典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我们将文学史书写看作历史化的具体表现,它本质上是选择性的历史叙事,通过编纂者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筛选出“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文学史与经典化并非单向地记录与确认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即文学史通过经典化,建立文化权威,塑造集体记忆;而经典化依赖文学史的叙事获得合法性,在解构与重构中推动文学史的革新。文学史与经典化的良性互动还取决于“...
怎么写完一篇小说————作者:石一枫;
摘要:<正>我其实挺怕写创作谈的。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小说虽然现在越来越边缘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大众艺术。大众艺术最忌讳的就是“教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作品”。读着不好是因为你没掌握正确的读法,这怎么看都像强词夺理。我在文学界虽然也混迹了些年头,但毕竟没掌握王婆卖瓜的本领——甭管多么隐晦,多么谦虚的自卖自夸。再一个原因就是,对于我的写作特点,乃至写作思路,已经有研究者进行了一些阐述,让我自己说,恐怕...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历史价值与目录概要————作者:张惠娟;
摘要:<正>1979年(1)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具有重要的过渡与转型意义。在第四次文代会的众多材料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属于其关键部分。在筹备阶段,大会特设“文件起草、简报处”,负责起草、编发大会所需文件和反映会议情况的《简报》,并要求各代表团根据代表人数配备专门负责简报的工...
新巴洛克美学和文学史写作————作者:余夏云;
摘要:<正>2016年,北美学界连续出版了三部文学史:由俄亥俄州立大学邓腾克(Kirk Denton)教授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指南》(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以下简称《哥伦比亚指南》);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英进教授主编...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日常英雄”塑造及其价值审视————作者:谢姣;
摘要:<正>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在国家和行业的共同倡导与推动下快速崛起。正如有学者所言:“题材的选择”,并非仅是一个“题材的问题”,而是代表着网络文学在性质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问题”(1)。这种重大变化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是网络文学地位和身份的重新确立。但这种融合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优势互补不足的偏差。学界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如何融合,如何实现“新旧相...
新世纪以来乡土结构转型视野下的寻根意识书写————作者:王晴;
摘要:<正>寻根意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母题,几乎贯穿了从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到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全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维系了文学史的内在统一性与连续性,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学始终以不同形式回应着“根”的文化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降,寻根意识在继承20世纪80年代文化反思的基础上,因社会整体结构的剧烈转型而发生嬗变。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所锚定的“超稳定文化结构”,在市...
新时期以来散文中的“科学智慧”书写————作者:周哲;
摘要:<正>智慧的生成路径多样,但极少有人从科学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练。新时期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势头空前迅猛,其强劲的辐射力与渗透力给人类社会和生态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以“科技”命名“时代”已是无声共识,中国作家将科技与人文结合思考的需求和倾向愈发强烈,科技与文学在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层互动,作为“轻骑兵”的散文也参与其中,成为书写和反映科技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有着突出话语特征和思...
张枣诗论中的现代性反思与自我构建——以“元诗”概念为中心兼及其他————作者:侯乃琦;
摘要:<正>引言近年来,张枣的诗受到颇多关注,对于张枣诗歌研究的角度包括:诗歌的对话性,化欧化古的诗艺,结合生平事迹的传记性分析,对“元诗”的理论建构与诗歌实践,与译作有关的问题。相较于张枣的诗,张枣的诗论讨论得相对较少,或许是因为张枣的诗歌理念已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亚思明是《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的译者,她对张枣的诗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亚思明在《“现代性的...
小说能够对文明承担什么?————作者:邓一光 ;陈培浩;
摘要:<正>一、以扬弃为尺度观察文明陈培浩陈培浩:邓老师,很高兴跟您进行这次对话。读《人,或所有的士兵》过程中,我一直感到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但一时尚难说清冲击力的来源。看了不少相关评论,既有启发,也仍有疑惑,直到抓住了文明一词。《人,或有所的士兵》一书中多次出现文明一词,因此从文明论的角度讨论这部小说,并非捕风捉影的过度阐释。邓一光邓一光:这个故事确实有很多进入渠道,文明交汇和差异冲突伴随故...
新世纪以来文学中的地方篇章——以山东作家为例————作者:张志忠;
摘要:<正>巍巍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得到世代民众的敬仰,其崇高地位,远非华山、嵩山等可以媲美。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杜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尽管杜甫并不以山水诗名世,他的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才是本色,这首《望岳》却可以列入最优秀的山水诗之列。厚重,雄强,执着,持守,构成“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历史内涵。山东还有其雄奇、飘逸、灵动、迷幻的一面,...
铺陈绵延、变化与“中间人物”路线——班宇小说修辞术————作者:王学谦;
摘要:<正>在许多年轻的作家中,班宇是非常耐读的一位。你即使随意翻几页他的文字,都能闻到铁锈斑驳的味道,那里面有黏稠的东北性和苍茫的人生境界。或许这是一个东北人的偏好,但没有偏好就没有阅读。那么,班宇文字的味道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班宇、双雪涛们的文学热度,来自历史事件——“下岗”的推动,的确,事件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无疑会提升文学的段位,但是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单靠“下岗”事件无法让一个仅仅创...
壶中自有乾坤镜——论《包浆》器物叙事对主体的塑造————作者:刘仁丽;
摘要:<正>人因器物而生发的无尽欲望与痛苦,是当代作家念兹在兹的一个创作主题。徐风的长篇小说《包浆》通过器物叙事,彰显出对人的深切关怀。该作穿插八把紫砂壶的故事,讲述了葛氏四代同堂的紫砂家族因壶而兴衰的发迹史、收藏史、传承史。“包浆,就是人和器物结下的缘分。过日子的诚意,留在物件上,才是包浆。那种光亮,是人的精气神啊。”(1)物微意不浅,不同器型的紫砂壶与其包浆,如同浩瀚乾坤中的镜子,无声阐...
他者、诗意乌托邦与叙事伦理——《大象》的审美特质及艺术缺憾————作者:徐汉晖;
摘要:<正>杨志军是当代文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将写作的焦点对准人与自然,对自己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坚忍的信仰、慈悲与执着,“这种理性自觉的选择让杨志军成为一个奇迹般的文化存在,这个奇迹一直延续至今”(1)。在以《雪山大地》问鼎茅盾文学奖半年之后,杨志军于2024年2月又隆重推出了一部长达54.5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象》。这一次,他的小...
无父的设计,救赎的契机——论班宇的《缓步》————作者:王星明;
摘要:<正>“没有起始,没有结束,唯存无尽的中途,只能一往无前。”——班宇《活人秘史》与班宇的前两部小说集《冬泳》和《逍遥游》相比,新作《缓步》减少了关于东北下岗潮的书写,其中作为下岗工人的父亲形象趋于边缘化,呈现出一种“无父”的情节设计。《我年轻时的朋友》《活人秘史》《凌空》和《漫长的季节》都涉及主人公父亲的去世。《透视法》中的父亲是配角,承担的文本功能有限;《于洪》中的两个家庭都只有母亲...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省级战士文艺
- 省级书摘
- 省级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南大核心世界历史
- 省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北大核心人文杂志
- 国家级《儿童音乐》
- 省级家庭百事通
- 国家级《百年潮》
- 国家级文博
- 省级《牡丹江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文史杂志
- 省级时代青年哲思
- 省级佛教文化
- 南大核心文化遗产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档案时空》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咬文嚼字
- 国家级《新闻与传播研究》
- 北大核心《学术界》
- 省级中国书画
- 省级醒狮国学
- 省级文学港
- 省级杉乡文学
- 省级武当
- 省级新闻天地
- 省级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