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5年荣获中国大学书籍艺术评奖整体设计银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理论与批评、艺术史与艺术艺考古、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学术争鸣、高等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蔡元培的美术史论研究 赵成清
“代御染写”考释——宋徽宗赵佶“代笔画”证伪 韩刚
《真赏斋图》卷与华夏身份的构建 刘芝华
齐家文化彩陶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张卉
“《说文》、篆刻自分驰”吗?——以邓石如手写《说文》、编纂《说文字原》为例 杨帆
从匈奴铁马骑装至东洋雅乐舞服——古代服饰“吊敦”的传奇发展史 程雅娟
释“床”说“榻”——中国古家具床、榻之辩 刘源,谷岩,易欣
民以食为天,饮当器以用——秦代饮食器具的多元类别与特定社会功能解析 宗椿理
明末至民国时期江苏无锡工商建筑的建造观念 史明
明代中后期服饰风格与趣味的嬗变——以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为例 华强,张宇,周璞
设计学的想象力:叙事、直觉与讲故事 张黎
易学图形概念研究 仲宇,仲星明
新世纪以来国际主流艺术批评界对我国当代艺术的经典化 段运冬
数字时代纸质书籍设计理念的转变 谢晋业
近现代社会书画家市场意识的转变 陶小军
从弇园升沉看明清鼎革之际文人士大夫的物质消费 李安源
现实与理想——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两种自然观 张建涌
佛陀拈花罗汉微笑——探析中日交流对罗汉画等佛画流传的影响 刘萍
出版广角投稿:视觉设计在城市旅游网络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稳定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终端应用已逐步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出版广角,界面,互动性
1 中国大陆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国内旅游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明显。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有关 “交通、邮电和旅游”内容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旅游业在质和量的发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呈多向度发展。作为新兴旅游方式的城市旅游,更是未来提升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于阗佛寺毗沙门天王像与夜叉像身份考辨————作者:刘若岚;
摘要:以于阗佛寺遗址出土的毗沙门天王、夜叉与散脂大将图像为中心,依据佛教经典与前人研究成果,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于阗护法神体系中的毗沙门天王、夜叉与散脂大将的图像特征及身份辨识作初步探讨,并将之与敦煌“于阗八大护法神”像中的相关图像进行比较研究
“摩登”农业:《农林新报》的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作者:李建;
摘要:随着摄影、图画制版与印刷技术的发展,“视觉化”与“图像化”的表征手段在近代报刊的印刷发行中得到了实践。在农业报刊领域,无论是封面图式、广告宣传,还是插图插画,都给予读者观感上的巨大冲击。《农林新报》的图像是了解民国早期农业的一个“可见”路径,对研究农政、农事、农学等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涌现范式的智能体交互设计研究————作者:刘云行;
摘要:探讨智能体技术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挑战及伦理考量,强调其在拓展设计边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主张跨学科合作,以人类成长为核心,关注智能体的社会影响;基于涌现范式,重新审视智能体设计的伦理框架与科学范式,并提出实践指南,以促进技术创新,同时保障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
解析和应对AI绘画中的“恐怖谷效应”————作者:吕江;
摘要:人工智能生成式图像技术在AI绘画的学习创作中易引发“恐怖谷效应”,产生令人恐惧和排斥的失真感,带来包括技术、应用、观念、伦理等方面的诸多负面影响。分析AI绘画中“恐怖谷效应”的本质、关联、类型和成因,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适应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应对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发、创作、教育等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远程协作:文化探针与可视化图谱教学方法探索————作者:潘镜如;任熹培;王钰雯;
摘要:通过桌面调研、远程文化探针、可视化图表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良好沟通能力的信息搜索、远程访谈、工具拓展、图谱创新的闭环教学框架,探索出了远程沟通条件下新型文化探针工具包设计方法。基于“生态系统图”和“用户旅程图”设计原理,拓展了文化探针图谱的视觉应用和场景表达
“如果”儿童创意市集: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融合的校外美育课堂————作者:赵罡;
摘要:市集作为一种古老的贸易形式,逐渐演变为文化传承与创意展示的平台。文章以自创儿童创意市集“如果”为考察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儿童美育中的创新实践价值。在市集的“人—人”“人—作品”“作品—作品”开放式互动中,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文化认同感和实践能力,为校外美育提供新的范式。同时,还原市集的活动设计、教育目标及实施效果,提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育模式,为儿...
基于网络图像语义挖掘的街道环境品质设计因子研究——以上海武康路为例————作者:胡炜钊;宋钢;
摘要:为深入理解是何种设计因子影响了人群对街道的品质感知,以上海名街武康路为例,通过网络图像语义挖掘与热词核心语义聚类分析,结合实地踏勘总结出三个有关街道环境品质的设计因子:街道流速与环境可供性、过渡空间的环境渗透作用、街道底蕴的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市街道环境品质设计模型,思考背后的当代设计价值
广州圣心大教堂的中国化路径:哥特复兴式建筑的跨文化案例研究————作者:孙琳琳;
摘要:广州圣心大教堂是19世纪哥特复兴式建筑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个案,其建造过程体现了西方建筑理念在华实践所引发的文化交流与技术协作。基于“文化适应”与“技术调适”构成的“双重本土化”视角,考察该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体系与施工工艺中的跨文化整合路径,并分析其间中国工匠的主体参与及创造性贡献
龙门石窟火烧洞为孝明帝功德窟考辨————作者:常青;
摘要:火烧洞作为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北魏皇家洞窟,其窟内主像在完工后不久即遭毁坏。火烧洞实为孝明帝的功德窟,确认该洞窟性质的关键线索在于对它毁坏原因的辨析。其毁坏无法归因自然,只能是人为造成。若要将龙门北魏时期某一洞窟与皇家相关联,且对其被毁原因进行合理解释,只有将其与胡太后和孝明帝的生死矛盾联系考察,方能实现
克孜尔石窟涅槃图肉髻比丘身份考————作者:唐健博;
摘要:依据《长阿含经·游行经》绘制的涅槃图在克孜尔中心柱窟中占有重要地位,克孜尔石窟涅槃图中常有一身着蓝色袒右袈裟、头上生出肉髻的比丘形象,这一比丘形象在印度石窟中也有出现。对照《游行经》和龟兹盛行的有部类经典,这一头生肉髻的比丘极可能就是梵摩那比丘(upavāa)
传播的痕迹: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图的再观察————作者:王子仪;
摘要:既往对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图的研究多关注其与文本的比对,并未注意该图像内容并非直接根据文本创作。从图像和榜题的细节差错,墓主身份、墓葬特征和漆画题材,同时期连环画的时空、起源、样式和文化元素,可知该孝子图创作受到中原地区图像样式、平城地区文化风尚和河西地区构图形式的多方面影响,反映出图像和文本分别传播的可能
盘谷生趣,桃源幽隐:扬州小盘谷的“似词观法”探析————作者:张文祎;梁明捷;
摘要:扬州小盘谷的幽隐意象和诗情画意追求体现中国文人造园理想。基于陈从周“诗文造园”理论,从词体章法视角解析其游观体验。通过园主蒋超伯的诗文史料,归结“盘谷生趣”与“桃源幽隐”“上下阕”的双重主题,及“别有世界”的“过片”意趣,揭示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创作的共通性,为探索构园规律提供回溯本源的视角和路径
论“语文展览会”与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作者:葛华灵;
摘要:“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汉字的民族性、书写的物质性、书艺的审美性,以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清中期官刻法帖的流通与文化权力博弈:以《三希堂法帖》为中心————作者:姚灵;
摘要:在文化史视野下考察乾隆皇帝下旨纂刻的《三希堂法帖》,可见其作为官刻书法文献的流通模式、影响范围及文士阶层的评价与接受情况。这些过程中展现出了皇帝在文士阶层长期拥有话语权的刻帖领域建立文化权力的意图,而文士阶层的显隐态度形成了多重回应,从中得以管窥清中期经由书法图像汇编而产生的文化权力博弈情形
倪瓒跋《天际乌云帖》真伪考——兼论此帖的两个摹本————作者:豆新德;杨理论;
摘要:苏轼与倪瓒皆为文人画学之典范,倪瓒承袭苏轼“画以适吾意”理念,强调文人画抒情性与主观意绪表达。对倪瓒跋文十六种文本和著录文献的系统梳理及书迹比勘,证实倪瓒跋《天际乌云帖》文真书伪。其署款年月,乃是仿照倪瓒书迹移写而成。《天际乌云帖》确有两个摹本,一为已佚之完整摹本,一为翁方纲藏有脱失摹本。翁本摹写自《吴江史氏刻〈天际乌云帖〉》,史氏刻本则摹刻自完整摹本。完整摹本在入清后散佚
明代宫廷画家群体的文化社交研究————作者:肖伟;
摘要:明代宫廷画家数量庞大,在宫廷文化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宫廷画家群体在宫廷环境中与帝王、宫廷画家以及太监之间被动与主动建立的交往圈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效助力。宫廷画家通过地域相近、同里关系以及基于共同志趣的诗画唱酬与雅集活动与文人士大夫之间构建文化社交圈,在此社交圈中实现宫廷画家与文人的双重身份的塑造
日本金襕——中国织金锦的越境交流及其符号语义————作者:刘勤艺;刘瑜;
摘要:自室町时代至近世初,大量中国织金随海域贸易传至日本。其中,单一金色显花的织金织物在日本别称“金襕”,呈现出散点式和连缀式两种设计范式。立足该类织金的渡日形式,可发现,当时的越境并非随意的丝绸流动,而是中日借由染织品的符号语义,展开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多层面交流
绘画与德性:波提切利《鲁克蕾提娅的故事》考论————作者:贺旺;
摘要:《鲁克蕾提娅的故事》是波提切利的一幅晚期作品。因为现存的历史文献档案中无相关记录,传统的实证性研究无法给出有效的论证,故分析、比较“嵌套结构”成了进入其中的唯一通道。就此,与之相应的另一幅作品《弗吉尼亚的故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进而亦可探得波提切利与世纪之交佛罗伦萨的关系
如何发声?——伦勃朗传教士版画肖像中的图与文————作者:黄小茵;
摘要:17世纪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大师伦勃朗为新教传教士创作的版画肖像中的图与文展现出复杂的互文性,是对以丢勒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为代表的“诗如画”传统的致敬和颠覆。伦勃朗试图挑战视觉媒介的极限,让肖像中的传教士发声。版画肖像中新教传教士的服饰揭示了他们将自己塑造成“学者-神学家”的动机与方法
模糊性如何作为设计叙事的伦理策略————作者:张黎;张伯宇;
摘要:模糊性既是设计叙事的策略,也是实现伦理目标的关键机制。通过幻想原型、叙事原型与激发原型,模糊性叙事营造开放而多义的问题情境,以悬置确定性和制造“解释困境”促使公众批判性反思并参与伦理共建。陌生化、疏离效应与失调等机制打破认知惯性,重置公众对物及其语境的感知,使设计之物从工具性载体转变为伦理触媒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公共艺术
- 国家级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国家级文献
- 省级诗林
- 省级图书馆论坛
- 国家级艺术设计研究
- 省级长江丛刊
- 省级北方文学
- 省级艺术评鉴
- 省级疯狂阅读最美文
- 国家级中国图书馆学报
- 北大核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省级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杂志
- 省级浙江工艺美术
- 省级文史博览
- 省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传媒科技
- 省级报告文学
- 省级图书馆界
- 省级和平与发展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时文选读
- 省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文苑
- 省级黑龙江史志
- 省级杭州文博
- 省级青少年文学推理世界
- 省级奇闻怪事
- 省级青春
- 国家级法国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