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审判》法学研究期刊,1984年创刊,以应用法学研究,法律应用研究为主,读者对象以法官为主。
《山东审判》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山东审判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本刊聚焦、专题策划、案例指导、司法论坛、实务求真
山东审判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公民导刊
《公民导刊》重庆市党务期刊发表,创刊于1999年,是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刊物。讲公民故事?听公民心声?倡公民意识特稿。主要栏目:人大、法治、社会、专刊。
山东审判最新期刊目录
交叉执行的功能定位与程序保障————作者:张琳;
摘要:交叉执行作为破解“执行难”的创新机制,其功能定位于权力制约、质效提升与权利救济。实践中的程序失范风险,包括管辖变更程序隐患、财产处置程序冲突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漏洞。为平衡交叉执行的实效性与规范性,需通过程序保障优化运行机制:在管辖变更中明确案件筛选标准、区分执行异议性质、保障当事人知情权与异议权;在财产处置中,合理确定原执行法院财产处置权的范围、明确查控瑕疵责任的承担规则、落实预防性权利保障;在终...
交叉执行适用机制的检视与完善————作者:王明达;
摘要:制度运行受多重制度逻辑的影响,并在不同逻辑的交互中不断演进。在“国家逻辑、行业(职业)逻辑、个体逻辑”三重逻辑的共同作用下,法院交叉执行在制度规范与实践中暴露出适用范围不清晰、执行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其中,国家逻辑以“公正与效率”为核心价值导向,行业(职业)逻辑侧重于法院与法官的实际工作需求,个体逻辑则体现当事人对自身权益的追求。法院交叉执行作为对执行管辖的一种特殊规定,其适用机制应在三重制度逻辑的...
保单现金价值强制执行问题研究————作者:屈庆东;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及理财方式的多元化,涉及保险合同现金价值的强制执行案件日益增多,合同类型也日趋多样。然而,由于现行法律对这类财产的执行缺乏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往往依据不同理解采取各异的执行标准和方式,导致司法尺度不统一,影响了执行效率与司法权威。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保险合同现金价值的法律属性及其可执行性基础,注重在执行过程中实现债权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个案裁判规则的发展与规制————作者:赵建;蒋萌;
摘要:在成文法规范与个案事实的衔接过程中,司法实践需要法官结合具体案情创设裁判规则,实现“创造性的法律发现”和“法律适用的个别化”,具体表现为法律解释、价值平衡和审慎的法律续造三种形态。基于稳妥个案裁判规则发展而来的“裁判通说”,通过启动、论证、检验、扩散四个环节的形成机制,构建约束性、示范性和一般性三层级规范体系,既为法官裁判规则创设提供了规范化路径,又有效约束了司法裁量权的恣意行使。法答网和人民法院...
以刑民事实认定不一致为由申请民事再审的审查————作者:袁菁;
摘要:受长期“重刑轻民”观念影响,以刑民事实认定不一致为由申请民事再审的案件存在程序启动频繁、认识分歧大、矛盾集中等问题。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应坚持法秩序统一性原则,树立刑民并重理念:程序上判断刑民规范目的是否一致,区分相对与绝对冲突类型,设定相应化解路径;实体上根据法律关系性质,区分同位并列与重合包容情形,坚持以民事实体法评价私法行为。同时,应重新审视民事再审的价值定位,整合启动事由,构建从事实关联性、...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嵌入审判程序研究————作者:裴晓倩;
摘要:轻微犯罪领域存在数量庞大的犯罪群体,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前科消灭制度。当前我国对前科消灭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而现行制度无法保障犯罪人整体再社会化。为弥补制度空白,立足前科消灭的现状,在轻微犯罪视域下探索在审判流程中嵌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契合庭审实质化要求下审查案件、平衡程序价值与审判效益的一项制度探索。从审查要素和审查方法两个维度论证制度构建的审查逻辑,确定法官在审查时遵循的思维规程...
行政诉内衍生案件治理研究————作者:易志鑫;张瑶;
摘要:衍生案件治理成效作为司法系统“案结事了”的内部体现,与“枫桥经验”共同构成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但二者存在治理资源分配与实效的结构性失衡。在行政审判领域,诉内衍生案件可作类型化区分,排除基于诉权保障等正常衍生,重点关注因释明缺乏、合并审理不足或内部协作联动不畅导致的非正常衍生,揭示其根源在于诉讼信息不对称,行政诉讼结构单一及内部系统制约不足。基于系统论法学的沟通、自我再制、功能分化理论,...
实体性重作判决的适用困境、成因与应对————作者:孙程兴;
摘要:实体性重作判决以在判决主文中明确限定重作内容为特征,是法院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有益尝试,但其可行性在理论上长期存在争议。实证研究表明,该类判决面临适用率低、案件类型集中、裁判依据不统一、审查强度不一致等现实困境,其成因主要包括规范基础薄弱、司法审查的谦抑性、实体性重作判决与实体性履行判决竞合时裁判逻辑难以自洽、适用要件不清等。为破解困境,需要明确实体性重作判决的规范基础,界定司法权边界,辨析该类判...
行贿罪从严查处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作者:王志祥;杨彤彤;
摘要:准确理解“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政策内涵,需要消解“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理解中存在的误区,明确“受贿行贿一起查”不等于“同等罚”。以“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的贯彻为基础,对行贿罪予以从严查处具有扭转“重受贿、轻行贿”现象的现实需要和实现行贿罪与受贿罪对合关系内在要求的合理性。在对行贿罪予以从严查处的实现路径上,可以从行贿罪的自身特点和行贿罪与受贿罪对合关系的角度对行贿罪的规定进行修正。就行贿罪的自身特点...
假释调查评估报告的证据能力与实质化审理————作者:楼常青;金子文;
摘要:假释调查评估报告是推进假释实质化审理的关键切入点。实践中,报告定位模糊化、证明判断非理性化与法庭调查形式化相互交织,其根源在于法律定位冲突、证明规则阙如与诉讼构造失衡。为此,需要从证据属性角度证成假释调查评估报告具备证据能力,并从庭审运用角度归类为鉴定意见;为规范假释调查评估报告的证明作用,应明确其证明对象为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由刑罚执行机关承担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达到高度盖然...
关于完善假释制度适用的调研报告——以S省J市近五年审结的假释案件为样本————作者:王玉洲;朱琳;
摘要:假释作为刑罚执行的变更措施之一,在激励罪犯改造、助其复归社会以及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等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实证考察发现,近年来假释制度存在实质适用条件规定模糊、假释与减刑适用失衡、审理模式相对单一、适用标准不统一、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不全面、配套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其成因在于法律条文抽象、缺乏量化评估工具、执行机关提请假释成本高、罪犯偏好减刑、司法者存在责任规避心理、社区矫正资源匮乏等。实质化审理假...
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扩张与矫正————作者:高长见;宋杜炜艾;
摘要: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呈现扩张趋势,存在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界限模糊、刑法保护范围超越前置法、罪与非罪认定机械化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立法层面行刑衔接不畅、刑法明确性不足,以及司法实践对前置法关注不足、刑事违法性认定形式化。基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应遵循规范保护目的统一、刑罚最后手段、比例原则及动态调整原则。立法上明确行刑界限、优化法定刑配置;司法上强化实质审查,避免机械适用...
网络暴力治理的司法路径————作者:郭宏伟;曲晓梦;
摘要:网络暴力本质是信息传播行为,具有低成本与高危害累积的特征。当前刑事治理面临“法不责众”的难题: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模糊、众多参与主体的责任划分困难。司法实践倾向于从累积性危害后果等客观方面进行认定,缺乏对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规范考量。对此,可借鉴“真实恶意”原则,结合“累积性危险行为”理论与公共损害临界线控制理论,从主体、主观、客观、结果四维度明确网络平台、专业人士与普通网民的不同义务,统...
数字法院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纾解————作者:应培礼;朱雨稼;
摘要: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体制数字化转型的革命性进程,其本质在于通过技术架构重构实现司法权运行模式的重塑性变革。与传统的法院信息化建设不同,数字法院在建设逻辑和内容层面有着根本性变化。当前数字法院建设面临多重困境:技术逻辑与司法规律存在结构性张力,表现为制度融合路径模糊;数据壁垒与区域差异阻碍协同治理格局形成;类型化知识图谱缺失制约智能司法效能。纾解路径需立足“制度—技术—知识”整体框架:在规范层面构建适...
数字检察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发展————作者:邢进生;刘舒婷;
摘要:数字检察通过“数据比对碰撞—异常线索输出—三查融合检验”的运行机理,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范式转型,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当前数字检察的发展存在数据共享不畅、普及应用不高和法律监督弱化等问题。基于技术性程序正义与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的理论指引,数字检察需构建“业务需求—数据整合—技术支撑”的闭环体系。在技术维度,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促进法律监督模式升级革新,实现数据融通;在制度层面,通过调查核实...
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研究————作者:范怡静;李星亿;
摘要:近年来,党内法规已从多个层面被司法裁判援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文本梳理,从案件类型、援引主体、援引态度、援引对象、援引目的等维度,系统呈现了司法裁判中党内法规援引的具体样态。当前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存在援引方式缺乏规范、同案不同判、证明责任分配主观化等偏差,成因在于裁判主体认知错误、党内法规效力边界模糊以及援引路径不明。党内法规在司法裁判中具有判断受案范围、优化...
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中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作者:苏明月;李柏华;
摘要:随着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产业化与组织化发展,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当前司法实践存在责令退赔功能异化、民事诉权被不当排除以及被害人权益救济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范供给不足、“先刑后民”理念的不当适用以及责令退赔性质界定模糊。为此,需重塑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协同路径:明确责令退赔的法律性质为违法所得处置措施,其功能在于剥夺犯罪收益而非替代民事赔偿,构建以...
刑事庭审对质研究————作者:孙文达;邹雪;
摘要:庭审对质是指在关键事实的言词证据上存在非真即假的实质差异时,组织被告人与被害人、证人、同案被告人等,通过发问、质疑、反驳、核实等方式进行的法庭调查方式。对质的目的是通过证伪来证实,实现去伪存真。相较于对质权保障,庭审对质的价值应定位到争议事实查明上。当前,刑诉法律规范对于庭审对质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指导,导致司法实践中应用有限。庭审对质应仅适用于普通程序案件,适用条件为实质差异加上证伪需...
刑民交叉案件中以民事事实作为出罪的考量————作者:张慧群;赵艳霞;
摘要:涉经济纠纷刑民交叉案件较为复杂,其行为表征使得刑民责任界分困难。立足于刑法谦抑原则,无论是否存在基于同一事实的民事诉讼,均不应影响刑事案件中的出罪审查。对于涉及经济类的刑事案件,除了关注刑事证据的审查外,还应结合相关民事事实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是在评估是否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争议时将其作为出罪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庭审时不应仅局限于被告人刑事入罪证据论证的传统路径,而应主动审理并要求被告方提供有助于确...
征收拆迁领域行政纠纷多元化解路径探析————作者:李莉军;刘莹莹;
摘要:征收拆迁行政争议因法律关系复杂、矛盾尖锐,案件数量长期居高不下。当前解决此类争议面临行政主体履职不规范、司法审查权受限、多元化解机制衔接不畅通等现实难题。传统诉讼模式难以满足治理需求,构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成为必要路径。此机制有助于缓解司法供需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法院职能发生深刻变革,强调司法功能的复合性,法官不仅负责裁判,还需积极参与调解等实质性化解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司...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国家级武警工程大学学报杂志
- 省级上海人大月刊
- 南大核心国际政治研究
- 省级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四川劳动保障
- 国家级人民公安
- 国家级管理观察
- 省级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国家级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北大核心调研世界
- 省级公关世界杂志
- 省级中国贫困地区
- 省级今日湖北(下旬刊)
- 国家级台湾工作通讯
- 省级检察风云
- 北大核心中国司法鉴定
- 省级社科纵横
- 省级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 省级克拉玛依学刊
- 国家级国际研究参考
- 省级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省级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 国家级国际公关
- 省级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 省级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 南大核心甘肃理论学刊
- 省级改革与开放
- 省级大江周刊
- 省级档案春秋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