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0-1116/D
国际标准刊号:2095-5758
主办单位:北京警察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上一本期杂志:东北亚学刊学术理论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国防国防科技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法学术刊物,是由北京市公安局主管、北京警察学院主办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于1988年4月创刊,刊名为《北京警院学报》,是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的持有准印证的内部刊物,为16开本,48页,季刊。1993年学报改为双月刊。1998年10月获准为正式出版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988/D,学报更名为《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年,学报增加页数为64页,并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系统中国国家中心批复,获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4127。2004年,学报再增加页数为80页,改为大16开本,并于是年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2006年,学报再次增加页码为106页。2013年,学报进行全面改版,更名为《北京警察学院学报》,页码增至128页,国内统一刊号变更为CN10-1116/D,国际标准刊号变更为ISSN2095-5758。为了加强学报工作,学院设有编辑委员会和学报编辑部。学报编辑部为非建制单位,先后隶属于院办公室、科研处、警务科研所,现隶属于科研处。目前,学报编辑部正式在编5人。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办刊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同时,学报也努力突出公安特色,坚持为首都公安工作服务、为首都公安教育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重视和追求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8年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十佳学报”,“社会治安”栏目被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优秀栏目”,2010年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评为“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学报”,“社会治安”栏目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0年再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阅读推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着重刊登公安教育、公安管理、公安科技、犯罪研究、社会治安、禁毒研究、法制论坛、案例分析、侦审探索、调查报告等与栏目相适的论文及科研课题。同时,优先选用根治毒品问题、公安教育改革、社会治安热点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公安工作的调研文章及理论联系公安实际、有新观点新见解的论文。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地方公安机关自建“垂直大模型”的潜在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作者:佟晖;祖曰然;徐伟津;彭天;武鸿浩;

摘要:近年来大模型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迅猛发展,但其带来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各地公安机关基于智能警情研判与指挥调度、案件侦办与情报分析、交通管理与应急响应、便民服务与警务培训等业务需求,自主探索对“垂直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执法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泄露、模型幻觉、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安全风险。通过构建 “数据-模型-推荐-交互”四维协同破茧机制,以及“识别—防御—监测—追溯”四...

《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现路径————作者:张瑞萍;

摘要:《危险物品管理》是公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治安学专业规定的必修课程。在解析课程思政建目标及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公共安全维度、以忠诚为民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维度、以数智创新为特色的发展能力维度的教学体系。通过将国家安全意识、法治精神、科学管理理念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建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优化《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现...

警察协会赋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主体—关系—行动”分析框架————作者:佟志伟;胡婧;

摘要: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加强新时代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战略价值在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凸显。既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实践面临三重结构性约束:制度性壁垒导致的体制僵化、资源碎片化引发的整合困境以及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造成的效能衰减。警察协会作为社会自治机制与政治动员体系的关键接合组织,通过其制度性双重身份在构建公安机关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同网络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结...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逻辑审视与治理路径————作者:冯昌硕;王娜;李辉;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但其强大功能及庞大用户群体也带来意识形态安全的隐忧。为突破静态风险识别的局限,研究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构建“技术—社会—用户”交互过程的动态分析框架以审视AIGC意识形态风险的产生过程及多元互构路径。结果发现,AIGC的意识形态风险滋生于“技术—社会—用户”三大路径的交互作用之中,是技术、资本、社会多重权力关系交织的结果,并呈现...

我国逮捕控制机制的系统化构建——以《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为契机————作者:李媛;

摘要: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呈现出犯罪结构轻罪化趋势、诉讼结构以认罪认罚占主导、社会综合治理逐步完善、技术监控能力显著增强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一系列控制逮捕的机制改革,从而试图解决我国逮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控制逮捕需要逮捕控制机制的四个构成要素即实体控制、程序控制、救济控制和替代控制充分发挥作用,这四方面运转正常才能保障实现对逮捕的控制。以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

情境行动理论视角下提供“手机口”帮助行为的犯罪问题研究————作者:王枫梧;

摘要: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手机口”帮助行为隐蔽性强,危害后果严重。提供“手机口”帮助行为具有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手段技术化、支付结算数字化、犯罪成本低廉化等显著特征。情境行动理论是犯罪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对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手机口”帮助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力。运用情境行动理论可从情境模式的成分与作用机制、犯罪行为的关键成分与步骤等微观层面分析犯罪行为的生成。通过对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手机口”帮...

我国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本土化建构——基于美国实践的审视与比较————作者:吴若珣;

摘要:当前我国犯罪附随后果犯罪标签化的现象日益严峻,犯罪人员面临法律与社会双重限制。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缺失难以有效回应轻罪治理需求,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比较法视角对相关制度进行批判性分析,认为我国在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时应当坚守成年人“责任自负”原则,聚焦互联网冲击下的权利价值平衡并以恢复公民劳动权利为重要依规。通过建立梯度式封存启动模式与程序、构建被遗忘...

“犯罪—侦查”对抗性互动框架下的侦查学研究述评——对我国近五年侦查学研究的考察————作者:陈世新;

摘要:以“犯罪—侦查”对抗性互动关系为框架,选取我国近五年公安学术期刊中1986篇侦查学研究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自犯罪维度,当前侦查研究呈现“传统—新型”犯罪形态研究的并置格局;自侦查维度,科技赋能背景下的侦查技术革新与侦查方法论的升级衍变是研究突出议题,同时,让侦查回归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实然状态也已经成为研究的重要话题。然而,当前侦查本体论研...

GAI在跨境毒品犯罪情报研判中的路径优化——基于“数据—模型—决策”的三阶协同框架————作者:赵长明;刘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但跨境毒品犯罪的匿名化、立体化等特征给传统治理带来挑战。GAI技术融合多模态数据生成、动态博弈建模与强化决策生成特性,构建“数据—模型—决策”的三阶协同框架,推动犯罪情报理论从“数据驱动”向“模型驱动”的跃迁。然而,实践中情报研判面临数据层多源情报融合瓶颈、模型层犯罪模式生成对抗挑战及决策层阻断策略生成现实约束等问题。为此,需优化数据生成层...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的治理症结与公安机关纾解之策————作者:姚添;王继康;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凭借其高仿真音视频篡改能力,对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构成复合型威胁。公安机关作为数字时代安全屏障的守护者,面临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的风险谱系包括危害国家安全,诱发政治风险;误导社会舆论,放大认知风险;生成新型犯罪,造成安全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谱系,公安机关当前治理实践面临多重症结,首要体现为技术层面的根本性挑战:一方面,内容检测能力的迭代...

融合与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刑事侦查的逻辑阐释与建设路径————作者:张鼎;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其在融入社会各行各业的同时,会对各自行业产生颠覆性形塑效应。文章立足于刑事侦查领域,从政策指引、技术驱动、实践因应三个层面论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刑事侦查的契合逻辑,进而从决策、运行、追责三个环节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刑事侦查过程中的风险隐忧,并从主体、技术、制度三个维度逐一切入探求风险挑战的治理之策,主要包括呼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回归、构建本土化刑侦科技生态...

数字时代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机制的范式转换————作者:李佳臻;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中,强制性讯问和疲劳审讯等不当方式极易对认罪自愿性造成潜在的负面效应,从而导致错案风险激增。《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将制度实效性的保障推至司法改革的前沿,亟待构建口供获取的合法性边界与证据效力的平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因素量化、理性决策模型作出的选择,本质上构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效运行的核心要件。实践中,讯问模式仍以对抗性为主,其成因可归结于三重制度性困境,司法主体的路径依赖...

资金分析报告鉴定意见化的反思与完善————作者:闫召华;摆玉乐;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资金分析报告的证据化转型面临着技术赋权与程序正义的价值冲突。《公安机关资金分析鉴定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将资金分析报告确定为鉴定意见,“金析为鉴”的路径在证据类型法定化、符合证据意见性、保障资金分析专业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面临证据审查要素缺陷、“以鉴代侦”的权利侵犯隐忧及控辩审三方结构失衡等问题。对此,可通过完善证据审查要素、构建多部门协同的技术标准、程序隔离与检察监督、完善...

基于量子管理理论的公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作者:王禹淋;韩春梅;

摘要: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提升需要以新管理体系为保障。公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与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提升要求相契合。量子管理理论视阈下的公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角色从“控制者”转型为“赋能者”,被管理者的定位从“执行单元”跃迁为“能量节点”,管理关系模式从“层级控制”重构为“场域共振”,管理体系形态从“机械结构”再造为“有机生命体”,从而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与生命力。与此同时,传统的...

论公安情报的范畴、概念与学科研究范式————作者:郭明;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逻辑演绎和归纳法,从数量、性质、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剖析公安情报的范畴,公安情报具有“多数性”的数量范畴、“限定性”的性质范畴、“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模态范畴。进而以范畴为逻辑框架厘清公安情报的概念,阐明其是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过程中,通过治安管理和犯罪防控实践所获取的具有即时应用价值或被研判出潜在价值的信息集合。不同历史时期,公安情报概...

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四重逻辑论析————作者:祝小茗;

摘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关乎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并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置于首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与时代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工作服务方向、培养目标与办学主体的历史变迁,是新时代教育工作塑型理论根基、创新实践场域、超越文明形态的时代课题。它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保证,更为...

公安执法“首违不罚”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作者:卢柏文;姜峰;

摘要: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正式确定“首违不罚”规则,其后不同行政领域均展开探索,践行这一柔性执法理念。公安机关采用制定免罚清单的方式,将“首违不罚”应用于交通、治安管理等领域。但是,根据实践考察发现,“首违不罚”制度在现实公安执法活动中呈现出概念界定不一、程序模糊不明等情况,使得其难以“落地生根”。破解这一制度空转问题,需要在执行层面正确理解“首违不罚”的理论内涵,健全操作性指引、裁量权治理措...

简论清末民政部对地方警政建设的推进————作者:纪浩鹏;

摘要:清末民政部设立后,主管全国警政。由于时空环境的限制,清末民政部设立之初,影响力主要限于京师及京师四郊。但随着警政事务的渐次开展,民政部也开始对地方各省警政施加影响。在巡警道的任用、警制的统一,以及府厅州县、乡镇巡警的筹设上,尽管存在权限不清、实际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但清末民政部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警政事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时代背景、要义解析与价值意蕴————作者:陈北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公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公安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公安工作现代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防控化解矛盾风险时代命题的交汇融合,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从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战略布局、建设方略的高度进行要义解析,充分发挥其对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

仇恨言论型网络暴力犯罪的生成机制及治理路径————作者:李政达;

摘要:仇恨言论型网络暴力是传统仇恨言论在数字场域中的异化升级。在“规范解构—生成机制—动力机制—系统治理”的四维分析框架中,揭示仇恨言论型网络暴力以“消灭、剿除、破坏”和“同质化”为意志,以“否定、排斥”为表达,产生对个人、社会、制度的三重侵害,不断往复的闭环式暴力增强回路的生成路径。同时,技术失控、群体极化、文字表意的固有缺陷、自媒体影响力等外部环境因素,不断为仇恨言论型网络暴力生成机制提供动能。据此...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