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经医学》神经外科期刊,创刊于200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主办,杂志主要刊载神经医学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新业务等,内容涵盖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以及神经生物等基础神经科学领域。其特点是神经内外科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适应了当前神经医学整合与发展的趋势。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集体移交地方,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鉴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在短短两年的办刊时间里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同意接收我刊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自2005年1月起我刊的主办单位由改为中华医学会,成为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一员。
《中华神经医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医学专业期刊。吴阶平副委员长题写刊名,王忠诚院士、王正国院士、鞠躬院士、钟世镇院士、李春岩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徐如祥教授任总编辑。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更加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神经内外科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已从过去的按专业分工走向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创刊,正是顺应了神经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论著、研究快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综述、讲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社简介
1、《中华神经医学》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中华神经医学》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中华神经医学》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阅读推荐:广州医学院学报
《广州医学院学报》医学学报征稿,创刊于1991年,由广州医学院主办。本刊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栏目有论著、临床、交流、实验技术、短篇报告、中医中药、综述等医卫文章。
中华神经医学最新期刊目录
大麻二酚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沈子屹;唐铭;赵陪嶙;张树山;蒋国会;
摘要:大麻二酚(CBD)为大麻植物中主要的非精神活性成分, 近年来因多靶点调控特性成为了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CBD的潜在作用靶点、CBD在常见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CBD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一些参考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原发性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专家共识(2025版)————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摘要:原发性脑干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中最严重的亚型,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近年来, 手术机器人应用不断增加, 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 可以精准地定位血肿位置, 完成微创、高效的穿刺引流手术, 但临床应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指引, 故本共识围绕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原发性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注意事项、围手术期管理等内容进行论述, 提供领域内专家共同经验及意见, 以期为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诊治提...
Necrosulfonamide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影响————作者:李婧欢;刘昆霖;Orazmyradov Berdimyrat;黄思贤;冯志明;赖泽林;邹雨汐;蔡颖谦;唐艳萍;姜晓丹;
摘要:目的探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ulfonamide(NS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小鼠模型及BV2细胞焦亡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体内实验:将5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1 mg/kg NSA组、TBI+5 mg/kg NSA组、TBI+10 mg/kg NSA组, 每组10只。后4组小鼠采用改良Feeneey''s自由落体打击法制备成TBI模型, ...
阿尔茨海默病疾病修饰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专家共识(2025版)————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
摘要:近年来,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疾病修饰疗法(DMT)取得显著进展, 靶向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在国内外相继获批, 标志着AD治疗进入对因治疗的新时代。同时, 随着AD基于生物标志物诊断框架的不断革新, 传统的药物临床试验标准已不能满足新药的研发需求。故本共识基于大型国际DMT临床试验资料及最新进展, 提出了AD的DMT药物临床试验框架, 重点对研究人群选择、替代终点及安全性评估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总结...
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患者睡眠质量、结构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研究————作者:马随随;温昌明;贾艳露;李慧;许梦雅;崔雪晴;孙舒宁;张耀恒;尹浩哲;刘春岭;
摘要: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患者睡眠质量、结构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72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导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组), 颈内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39例(颈内动脉系统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多导睡...
延髓内侧、外侧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赵娜;刘然;张雅静;凌菱;相蕾;岳伟;
摘要:目的探讨延髓内侧、外侧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489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延髓内侧梗死患者186例, 根据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进一步将患者分为单纯延髓内侧梗死组(126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组(60例);延髓外侧梗死患者303例, 根据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进一步将患者分为单纯延髓外侧梗死组(176例)、合并其他...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脑皮层结构发育、兴奋/抑制平衡的变化及二者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作者:姚馨荷;许强;陈译文;张其锐;李建瑞;王昭杰;李玉卓;杨昉;何燕;吴春风;杨刚;卢光明;张志强;
摘要: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S)患儿灰质体积(GMV)、脑兴奋/抑制平衡的变化及二者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放射诊断科自2015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3例BECTS患儿作为BECTS组, 同期通过当地小学广告招募年龄、性别与BECTS患儿相匹配的101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的常规MRI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
基于立体脑电图的岛后小叶起源双侧非对称强直发作的解剖-电-临床特征:7例病例分析————作者:庄君;费凌霞;李恺煇;谈庆华;李淡芳;李花;蔡美玲;
摘要:目的基于立体脑电图(SEEG)探究岛后小叶起源双侧非对称强直发作(BATS)的致痫脑网络。方法应用解剖-电-临床分析, 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内科自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1日实施术前评估并给予SEEG监测的癫痫患者中, 筛选出7例发作起源于岛后小叶且以BATS为主要发作症状学的岛叶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头皮脑电图模式及SEEG监测情况, 通过同步分析发作症...
以发作性头晕为首发症状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2例报道————作者:李秋菊;刘斌;管阳太;王宇卉;
摘要: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种罕见的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病理特征为多种组织的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1]。NIID的遗传异质性较大, 临床表现高度多样, 常被漏诊或误诊[2]。头晕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主诉, 但发作性头晕却是NIID一种不常见的临床表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
脑源性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周静;朱晓蕾;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脑源性外泌体(BDEs)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释放的细胞外囊泡。研究表明, BDEs既可以通过传递β-淀粉样蛋白(Aβ)、促进神经炎症、破坏突触功能等损伤神经, 加速AD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通过减弱Aβ毒性、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保护神经, 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因此, 调控BDEs...
小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者:王杰;朱晓婷;李云强;张馨月;李凡;黎明全;
摘要:慢性神经炎症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炎症的核心参与者, 在AD病理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M1型极化发挥促炎作用, 加剧神经毒性反应;另一方面通过M2型极化增强吞噬β-淀粉样蛋白的能力, 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代谢重编程是决定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进而发挥神经毒性/保护作用的关键。本文围绕小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在A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AD...
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机制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者:周龙云;刘书芬;陆晓;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 在病理性损害发生时星形胶质细胞可分化为A1、A2亚型, 呈现出阻碍或修复神经损伤的双重作用, 参与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及脊髓型颈椎病等多种CNS疾病的病理变化。本文围绕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的表型特征、活化机制及其与不同CNS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CNS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运动不能性缄默症的神经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作者:任恺思;钟树场;张利;叶祥明;张劼;
摘要:运动不能性缄默症(AM)是一种以动机缺乏为特征的神经功能障碍, 常表现为运动和语言功能极度减弱甚至完全丧失。由于AM的临床表现与意识障碍、闭锁综合征近似, 故常被误诊或漏诊, 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围绕AM的神经解剖基础, 神经成像技术在AM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以及AM的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加强对AM的认识
下丘脑调控慢性偏头痛及其合并症的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巩俊佑;段翔瀚;胡杰杰;蔡宏斌;葛朝明;
摘要:慢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 多由偏头痛进展而来, 常伴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或肥胖等合并症。下丘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广泛的连接;通过整合痛觉信号、神经传导及炎症通路, 下丘脑成为偏头痛慢性化的重要枢纽。本文结合临床影像学证据, 从高级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角度对慢性偏头痛及其合并症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慢性偏头痛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刘欣婷;杨光;
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各种器官、组织的转录组进行分析, 鉴定出细胞亚群或细胞间的异质性, 从而创建基因表达图谱。目前, scRNA-seq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通过该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 挖掘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 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本文现围绕scRNA-seq技术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海马神经网络异常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沈埝萱;纪木火;夏德国;
摘要: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所导致的一种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认知功能障碍。海马作为机体认知功能的关键脑区, 其神经网络异常与SA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围绕海马神经网络异常在SA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上SA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从影像学半暗带到生物学半暗带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理念的变更————作者:王丽岚;杨清武;
摘要: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其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半暗带灌注、缩小梗死灶范围。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缺血半暗带, 但其难以充分反映脑组织细胞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且缺乏统一的标准, 迫切需要更为准确的缺血半暗带评估方法。本文概述当前影像学检查评估缺血半暗带所面临的困境及生物学标志物评估缺血半暗带的研究现状, 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应同时聚焦影像学所...
不同血管入路栓塞前颅窝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作者:龚文智;李灿;冯欣;刘文超;葛润泽;黄驰;黄际万;李然;郭慎全;段传志;李西锋;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入路栓塞前颅窝硬脑膜动静脉瘘(ACF-DAV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ACF-DAVF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5例ACF-DAVF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根据ACF-DAVF的血管构筑特征及微导管超选的难易程度, 选择经大脑前动脉(7例)、面动脉(3例)、脑膜中动脉(8例)、眼动脉(6例)...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作者:刘继发;李元智;范锋;张航;马南;王振;管生;
摘要:目的探讨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等多种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分析动脉瘤特征、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Woven EndoBridge(WEB)闭塞量表(WOS)评估术后即刻及随访期内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102个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33个...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完全再通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慈舜超;王峰;李迪;李克;尹琳;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取栓后完全再通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行机械取栓的468例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后即刻患者的闭塞血管均获得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收集患者的临床...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省级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国际外科学杂志
- 北大核心遗传
- 省级高原医学杂志
- 国家级微创泌尿外科
- 国家级中华医学教育探索
- 北大核心环境与健康杂志
- 省级中国医学文摘
- 北大核心山西护理
- 国家级医药与保健
- 北大核心中药材
- 省级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华精神科杂志
- 国家级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北大核心军事医学
- 北大核心临床外科杂志
- 国家级中国误诊学杂志
- 北大核心广西医学
- 省级湖北中医杂志
- 国家级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 省级健康研究
- 北大核心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胃肠病学
- 北大核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 北大核心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北大核心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 国家级疾病监测
- 国家级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