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神科杂志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661/R
国际标准刊号:1006-788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查看中华精神科杂志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核心医学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于1955年3月。原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年更名为《中华精神科杂志》。本刊编委会阵容强大,由国内50余名知名精神科专家所组成,名誉总编辑沈渔邨院士,总编辑为著名精神病学家张明园教授。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精神科医师。本刊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件,报道精神病学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科精神病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光盘版和网络版同时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华精神科杂志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美国《医学文献索引》(1980—1992)等多家数据库所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影响因子连续多年位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前100名中,其中获得的最好名次为第47名。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论著、讨论、综述、专家论坛、专论、学术讨论、论著摘要、病例报告、新知识园地、国内外学术会议纪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发展提高 任重道远 赵靖平,常静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认知功能有关 谭云龙

  中国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司天梅

  中国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刚,胡昌清,丰雷,肖乐

  中国双相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方贻儒,汪作为,陈俊

  中国儿童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郑毅

  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一例 李爱萍,杨红

  中国老年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于欣,王华丽

  中国社会精神医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许秀峰,卢瑾,李清伟,吴文源,李凌江

  利培酮引起并加重强迫性表象一例 张静,曹文胜,卞清涛

  中国司法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王高华,刘浩

  我和《中华精神科杂志》 张明园

  在《中华精神科杂志》身边成长的点滴回忆 周东丰

  《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六十周年有感 杨小昕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患者同时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与心理治疗统一结合。结果:对患者同时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与心理治疗统一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针对精神病人伴发褥疮的患者进行良好条件下的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医学论文范文,精神病,褥疮,综合治疗,心理治疗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行为异常伴发“骶尾部疼痛流脓3月”入院,入院诊断:①精神分裂症;②三期褥疮并感染。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差,消瘦,平卧位,右侧肢活动受限,骶尾部皮肤有一面积10cm×8cm,深达骨膜,发黑溃疡流脓伴疼痛。经过60天的精心的综合治疗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华精神科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精神分裂症近10年研究进展————作者:王强;司天梅;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重点防治的一种严重疾病, 全球患病率约1%, 起病于青少年及成年早期, 呈慢性病程,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未及时诊疗、疗效不佳、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依从性差, 仍然是治疗中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 揭示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探索早期客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预测指标及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技术依然是研究的热点...

生活方式医学在抑郁症干预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梳理与思考————作者:曹霞;张正;陈慧;李思虹;陈贤亮;周建松;

摘要:抑郁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目前仍面临防治不力的困境。生活方式医学旨在运用循证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治疗和逆转慢性病。从生活方式医学角度探寻抑郁症干预的突破口成为跨学科领域一个机遇。未来研究重点需利用实施科学的经验教训、成本效益分析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最佳实施路径和作用机制。本文就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综述

成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作者: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

摘要:自杀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目前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诊疗和管理缺乏有针对性和全面规范的指导。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的组织下, 经过14位精神科专家反复讨论及Delphi匿名调研, 最终形成了12项临床问题及共识推荐意见, 涉及自杀行为的评估与分级、治疗、随访管理等方面。对于所有推荐意见, 遵循2023年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治疗网络(The Ca...

基于表面形态测量的伏硫西汀干预抑郁症患者全脑皮质结构纵向研究————作者:李颖娜;童语晗;梁文洲;赵立营;王志仁;

摘要:目的采用表面形态测量技术(Surface-based Morphometry, SBM), 纵向追踪伏硫西汀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全脑皮质形态学参数的动态变化, 同时通过三维拓扑特征解析, 探讨皮质结构重组与情感症状缓解及认知功能改善的神经解剖学关联。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就诊的2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0例, 女12例, 年龄18~50(28...

杏仁核亚区体积减少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抑郁严重程度间的中介作用————作者:沈阿姿;龚文玥;黄映红;王一雯;夏秋栋;施开宇;翟清华;阎锐;卢青;姚志剑;

摘要:目的探索童年创伤(childhood trauma, CT)与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对杏仁核亚区体积的独立与交互影响, 并检验这些亚区的体积变化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严重程度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4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29例及127名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接受3...

易性症筛查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作者:刘娜;白靖怡;朱俊娟;黄楠;徐逸;陈静;张洁;陆峥;

摘要:目的编制易性症筛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 为临床医师提供本土化易性症筛查工具。方法参考国外开发的易性症相关问卷和量表, 提炼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易性症诊断标准联系密切的条目, 增加具有中国家庭文化特点的内容, 经专家研讨和审查, 修订总体结构, 编制筛查问卷。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符合ICD-10中易性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11例...

低剂量利培酮治疗5岁起病的双相障碍儿童1例及4年随访————作者:张雅茹;申艳梅;靳兴越;高雪屏;黄春香;罗学荣;卢建平;

摘要:儿童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通常可导致显著的功能损害。儿童期发病的双相障碍较为罕见, 且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通常难以正确诊断。利培酮作为第2代抗精神病药, 因其对情绪稳定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双重作用, 在儿童双相障碍中具有良好疗效, 然而利培酮治疗儿童双相障碍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未知。本文报道1例5岁起病的双相障碍患儿, 予以低剂量利培酮治疗, 在治疗初期患儿表现为显著的情绪稳定和行为改善,...

学龄前儿童精神障碍评估系统简介————作者:朱湘茹;

摘要:学龄前儿童精神障碍研究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 主要受限于缺乏合适的评估工具。美国杜克大学开发的学龄前儿童精神障碍评估系统(Preschool Age Psychiatric Assessment, PAPA)是专为2~5岁儿童设计的半结构化访谈工具, 基于DSM-5更新, 涵盖多种精神障碍。PAPA注重与儿童发展特征相匹配, 提供详细的症状定义和操作化标准, 确保评估的准确...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作者:胡艺伟;樊丹丹;谢春明;

摘要:近年来,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比例不断增加, 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运用多模态脑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揭示脑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初步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脑区的异常特征, 为进一步阐明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行为的神经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总结近年来多模态脑磁共振技术在伴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侯淑君;李金阳;王纯;

摘要:目前多数研究支持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抑郁症患者更具优势, 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综述了CBT联合SSRIs治疗青少年、成人及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提示联合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抑郁程度、...

对抑郁症“难治”概念及其临床实践的新思考————作者:刘帮杉;王敏瑶;俞玲;欧雯雯;柳进;鞠玉朦;廖梅;王汨;张丽;张燕;

摘要:难治性抑郁症是精神病学临床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 然而, 学界对如何界定并评估抑郁症的"难治", 以及如何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 仍存在大量的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抑郁症"难治"概念的演变历程, 重点比较传统的"难治性抑郁症"和新近提出的"难以治疗的抑郁症"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 探究这一概念转变背后的理念与逻辑, 并针对"难以治疗的抑郁症"这一新概念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建议, 以...

总编导读

摘要:本期《中华精神科杂志》共收录了11篇文章, 包括:抑郁症主题7篇(标准与讨论1篇、临床研究2篇、学术讨论1篇、综述2篇、专论1篇);刊庆特载1篇;其他文章3篇, 其中临床研究1篇、学术讨论1篇、病例报告1篇。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学术会议暨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作者:李君;高蓓蕾;常静;

摘要:本文对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学术会议暨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进行了介绍。会上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关于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组成的批复文件, 并为新一届编委颁发聘书, 总结了第六届编委会的工作, 介绍了第七届编委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展望。中华精神科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学术会议包括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学术专题会, 双相障碍学术专题会, 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专题讲座共3个学术专题会

总编导读————作者:马现仓;

摘要:2025年第4期《中华精神科杂志》共收录了11篇文章, 包括:强迫症重点专题文章6篇(1篇专论、3篇临床研究、1篇Meta分析、1篇病例报告);其他文章5篇, 其中病例报告1篇、综述3篇、会议纪要1篇。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学因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状与展望————作者:白庭月;张瀛丹;史栋栋;王杨;王振;

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性行为为特征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示强迫症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失调, 由于免疫系统参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 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强迫症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以期为强迫症的病因研究、亚群分类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检查型与清洗型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抑制及情绪加工行为学特征分析————作者:曹万依;刘朝霞;郑凯莉;彭婉蓉;杨会会;钟明天;蚁金瑶;

摘要:目的探究检查型与清洗型强迫症患者在反应抑制和情绪加工方面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行为学特征。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湘雅二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和湖南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就诊的共75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含40例检查型强迫症患者(检查组), 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4~34(22.1±5.0)岁, 35例清洗型强迫症患者(清洗组), 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4~41...

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患者认知灵活性受损的行为学与脑电特征分析————作者:李凤;熊港琴;王豪哲;程明;吴大兴;钟明天;

摘要:目的探究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患者在认知灵活性方面的行为学与脑电特征。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长沙市2所三甲医院心理科就诊的强迫症患者, 包括31例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患者[共病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15~46(22.8±8.4)岁]和39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男25例, 女14例, 年龄15~34(21.6±4.2)岁]。同期招募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伴或不伴感觉现象强迫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差异分析————作者:谢民耀;张雪迪;陈豪诚;宋莎莎;柳娜;张宁;

摘要:目的探究伴或不伴感觉现象强迫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强迫症专病门诊就诊的102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60例, 女42例, 年龄18~50(27±8)岁。根据是否存在感觉现象分为伴感觉现象强迫症患者70例(伴感觉现象组)和不伴感觉现象强迫症患者32例(不伴感觉现象组)。同期招募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个体50名(对照组...

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强迫症关系的荟萃分析————作者:梁燕;唐文新;江小英;王姝琪;

摘要:目的评估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强迫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截止2023年11月1日发表的有关COMT多态性与强迫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包含强迫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可用基因型频率。采用Stata1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 O...

强迫障碍共病抽动秽语综合征1例————作者:刘晓娜;栗克清;张萍;

摘要:强迫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 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特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地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本例患者为17岁男性, 以反复想事情、肢体不自主抽动为主要症状就诊, 诊断为强迫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经舍曲林联合阿立哌唑口服液药物治疗, 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治疗后, 强迫症状及不自主抽动症状明显减轻。本文报道了这例强迫障碍共病抽动秽语...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