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2-1287/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822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主管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文山学院学报》文学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本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学报的高品位和学术性。本刊以美术为主,兼顾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外语爱好者。2000年学报编辑部被评为全国优秀报工作单位。研究和探讨我院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理论问题,立足“北方”面向全国,通过探讨北方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创作问题和美术教育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1999年、2003年获天津市印刷质量奖

  2001年、2005年获天津市整体设计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艺术家研究、艺术家手记、教学研究、设计时空、艺术资讯、海外艺术。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艺术新闻

  2. 大画家走在大道上 冯远,Feng Yuan

  3. 借古通今,方达真境--论孙其峰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境界 杨德树,陈福春,Yang Deshu,Chen Fuchun

  4. 笔底清气境象共生--韩昌力先生书画艺术略谈 路洪明,Lu Hongming

  5. 自平淡处写天真--黄忠耿的写意花鸟 邵亮,梁丽霞,Shao Liang,Liang LiXia

  6. 丹青竹影翰墨雅韵--陆福林先生的竹画艺术 徐声,Xu Sheng

  7. 2013年首届大学生时装周观察 于世宏

  8. 关于中国首届大学生时装周与服装专业教学的思考 王利,Wang Li

  9. 原创:在梦想和生活间行走--天津美术学院“原创·2012”作品展评述 李鸿鹤,Li Honghe

  10. 艺术批评视野中的公共艺术--第十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报年会综述 李鸿鹤,Li Honghe

  11. 埃菲尔铁塔的启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之再探讨 李峰,Li Feng

  12. 浅析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问题 王昕,Wang Xin

  13. 浅谈绘画作品背后的生命状态 高珺,Gao Jun

  14. 温故思维中的艺术感觉 周青,Zhou Qing

  15. 美术门类问题:大词变迁背后的传统转型 刘玉睿,Liu Yurui

  16. 门第书香见画心 倪志云

  17.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种诗画融通的形式分析视角 王新,Wang Xin

  18. “契丹族”画家胡瓌小考 魏聪聪,Wei Congcong

  19. 傅抱石《二湘图》的历史悲剧意识研究 沈沁,Shen Qin

  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消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障碍的对策

  摘要:消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障碍首先要扭转学生认知偏差,克服功利主义取向,强化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动机。并且从学生心理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更要帮助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的诀窍。

  关键词:中级职称论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障碍

  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障碍,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的训练。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艺术乡建的美育机制————作者:范红发;何颖;

摘要:艺术乡建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化的建设与改造,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将社会美育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居民生存境遇艺术化的一种发展策略。因此,艺术乡建作为建设高质量“美丽乡村”的路径和方法,为人们熟悉并广泛采用。本刊从近期来稿中,选取三篇文章,分别探讨艺术乡建的美育机制、建设路径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案例,以期引起我们对艺术乡建的系统思考。当然,重新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文...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路径与方法————作者:李考智;郭莞冰;

摘要:<正>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强调必须传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参见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乡村建设实践的...

博物馆美育的特质与教学路径————作者:王宜梁;

摘要:博物馆美育与博物馆教育有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但在教育特质、教学定位上仍有所不同。博物馆美育的特质表现为“具身的审美体验”“情感的个体触发”“想象力、创造力的释放”,从而分析当前博物馆美育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建构对话与参与、从“预设”到“生成”的教学路径。博物馆美育丰富了博物馆教育的模式,也为拓展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实践探索

传统与数智:依托非遗文化符号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路径探索——以天津市为例————作者:孙琳;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智发展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符号来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并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与潜力。青年是建设城市的主体力量,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路径。天津市已初步形成“茶馆+广播”联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开发数字藏品三种年轻态的非遗文化符号传播模式。然而,缺乏统一规划、品牌形象薄弱、技术应用不足问题依旧存在,未来应从加强...

AIGC图像生成技术在漆艺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颜舒泓;余靖伟;陈曦;张欣宇;

摘要:在智能化日益成为当代设计领域重要手段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漆艺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以此辅助和改进漆艺创意设计流程。本文首先概述了AIGC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征,分析了此技术在传统漆艺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在漆艺设计方面的潜力和前景。随后文章探讨了漆艺设计语言,通过对漆艺造型中基本设计元素的剖析,以及对视觉表达的分析探讨,为AIGC图像生成技术助力漆艺设计实践...

李骆公绘画教学初探————作者:张历;

摘要:近代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李骆公深受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画家群体和近代日本绘画艺术传统的影响,形成自己兼收中国文人写意传统的“新派画”风格,他在教学中强调直觉、注重写生,反对一刀切的素描教学方式,反对创作与写生分离,显示出与当时主流的“苏派”“徐派”不同的特征,对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教学和天津地域美术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基于年轻客群的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将乐县非遗为例————作者:饶沁雨;王琛;信玉峰;叶清珠;

摘要:我国有近90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73%的非遗项目来源于乡村。由于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足,非遗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截至2024年9月,将乐县已被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以下非遗名录项目共34项,却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本文通过“非遗文创产品消费客群分析”“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思路探索”以及“将乐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旨在探讨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聚焦年轻消费群体...

托摩尼宝珠畏兽的形象释读————作者:曹璐;

摘要: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西壁处出现了一例罕见的畏兽形象,即畏兽单手托盘,盘上有摩尼宝珠。通过分析摩尼图像在汉地的“珠化”以及佛教造像中畏兽群以神王像图式出现的情况,可以厘清托摩尼宝珠畏兽这种图式的形成过程和方式。同时,可借此看到佛教图像与墓葬美术的相互吸纳,以及北朝时期佛教与本土信仰的相互融合

形式的反馈: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天相图》图像考察————作者:陈子溶;李海磊;

摘要:“天之文”与“地之理”在空间上具有一种对应关系。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绘于券顶中脊的《天相图》,其作为图像,以特有的形态构成与视觉表现有效减少了佛教文本因为语言文字的转译而产生的歧义和误解。经过研究可知,《天相图》为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初期的图像构型,反映了西域佛教宇宙观的空间构成,阐释了小乘佛教的“涅槃”义理。与此同时,在这种非理性的神话元素图绘以及第38窟整体空间基础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对于“从观念...

顾燮光访得汉《刘熊碑》拓片研究——兼论蔡邕书碑争议问题————作者:周以茉;

摘要:汉《刘熊碑》又称《刘孟阳碑》,该碑原石大部分佚失,然拓本流传未绝,但皆为碑阳拓片。直至金石学者顾燮光访得部分残石后,这些残石成为该碑的仅存实物,他并拓有《刘熊碑》阴面及侧面拓片,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本文中,作者对汉《刘熊碑》的基本信息及残片的发现情况进行阐述,围绕顾燮光访得的汉《刘熊碑》拓片碑文、题跋、款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考证,并探讨关于该碑书写者蔡邕的争议问题,旨在对该碑的相关考证内容有更...

上海西画运动盛期下的艺苑绘画研究所展览研究————作者:王也;

摘要:美术社团“艺苑绘画研究所”(下文简称“艺苑”)创立于1928年,因其成员对艺术的真挚追求而堪称上海西画运动盛期的一突出代表。文章以艺苑三次重要展览为线索,在明晰展览信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其在上海社团活动与美术展览之间发挥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及作为天马会社团展览到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展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对于串联起上海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两大西画运动高潮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其展览特性进行...

文学与画史对画家地位书写的错位与影响研究——以唐代韩幹为例————作者:胡随;

摘要:唐代鞍马画家韩幹作为曹霸较为出色的一个弟子,在杜甫以诗为曹霸立传时,成为抬高曹氏身价的一个重要例证。这个例证也在后世被视为解读韩幹所画马之形象的重要参照。同时,由于杜甫本人在诗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尽管唐宋画史对韩幹画马的评价颇高,却依然无法扭转历代文人借由杜甫诗歌所奠定下的基调,有意无意对杜诗进行着回应。本文从唐宋诗文和画史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以期揭示出诗文与画史中画家双重绘画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中...

清代墨竹画论的形成:以《天下有山堂画艺·墨竹指》为中心————作者:宋自腾;

摘要:清初汪之元著有《天下有山堂画艺》画谱二册,详论墨竹、兰之画法,图文互释,以资从学者入门参考。其中,《天下有山堂画艺》中的“墨竹指三十二则”部分(下文简称《墨竹指》),就画竹笔墨成法、历代墨竹名家法则、墨竹画科谱系脉络均有深论,堪为汪氏多年心得秘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通过对《墨竹指》中竹画理论的审视与谱系梳理,可以得观汪之元墨竹画论内在的两种理论支撑,即以文人画精神为内核的审美观念,构成其品评竹画优...

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荆楚文化的视觉再造————作者:叶楠;

摘要:荆楚文化传承至今,早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地标文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精神,是专属于荆楚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文化符号的视觉再造,用现代艺术手段赋予了楚艺术新的生命力,打破了地域壁垒,提高了国民审美,完成了历史文化沉淀。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新的视觉表达方式,挑战并突破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将古老的文化...

笔墨铸魂:颜宝臻人物画的历史回响与使命担当————作者:张彤;

摘要:<正>2024年12月2日,在天津美术学院执教近50载的著名画家颜宝臻教授,将其代表作《黄河颂》捐赠给学校,其做法不仅完成了一次从个人创作到公共文化资产的转化,也使他的中国画创作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在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率先设立“中国肖像画研究”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物画家,颜宝臻扎实的造型基础和内涵深沉的人物形象塑造,集中反映了当代画家对人的关注,以及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思考

吴道子图画天王形象考辨————作者:王潇楠;

摘要:唐代天王形象的塑造受到吴道子画法的影响。吴道子人物画“隆颊丰鼻,跌目陷脸”的面容特征,以及极具变化和力量的线条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吴家样”天王风格。根据文献记载,吴道子所作“天王”图覆盖了唐代天王图像的经典样式,分别有传统的戎装四天王、门神二天王以及毗沙门天王像。本文尝试将吴道子所作天王像分两类讨论,并分别以庆山寺舍利塔石门天王像对应门神二天王样式、五台山佛光寺《毗沙门天王降魔镇妖图》对应毗沙门天...

“海派设计”一词的来源、成因与考辨————作者:赵洋;殷彩;

摘要:“海派设计”一词在近些年的上海本土媒体中频繁出现。许多上海本土企业将“海派设计”作为设计卖点。“海派设计”被理解为上海本土诞生的设计,该词自诞生以来就带着上海地域的优越感。然而“海派设计”在特征和理念的独特性上使人感到困惑:“海派设计”被普遍认为是“中西结合,兼容并包”的设计风格,然而“中西结合,兼容并包”的风格在我国各地城市中都比较常见,并非上海独有。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海派设计”一词。首先探讨...

中国古籍版式设计研究现状分析与路径构建研究————作者:陈稳;王言升;

摘要:本文从建构的角度去提示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古籍版面研究时可以采用的分析角度和介入方式,为古籍版面设计研究制定一个过程框架。通过借鉴现有的版本学版式研究文献,纳入设计研究方法以及文本、篇章分析方法来梳理版面分析的不同层面,并利用经验观察来确定与每个层面相关的古籍版面样式。并针对目前古籍版式设计研究的方法与路径进行归纳,从结构与关系中建立起文本层级、图文关系、设计元素的分析模式。文章对比分析了版本学与...

塞韦里尼“舞女”形象绘画题材的成因————作者:胡倩倩;娄宇;

摘要:未来主义运动以其反叛传统的宣言震撼了世界,使沉寂已久的意大利艺术在西方艺坛重新焕发光彩。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重要成员,塞韦里尼选择“舞女”这一独特题材,成功地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崭露头角。本文通过图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塞韦里尼选择“舞女”题材的成因,旨在揭示时代背景与环境对其艺术选择的深远影响,以及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舞女系列作品对塞韦里尼及未来主义艺术的启发

从库尔贝到毕加索:欧洲现代绘画转型期的写生观————作者:刘学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库尔贝、莫奈、毕加索三位西方现代绘画转型期代表画家写生观念与实践的介绍、分析,来呈现他们是如何通过写生完成了对西方古典传统写实的审美规范与文化范式的超越与变换,由此映射在西方现代艺术转型期西画写生与现代转型的三种关系维度,从而来审视写生与中国绘画的关系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