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2-1287/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822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主管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文山学院学报》文学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本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学报的高品位和学术性。本刊以美术为主,兼顾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外语爱好者。2000年学报编辑部被评为全国优秀报工作单位。研究和探讨我院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理论问题,立足“北方”面向全国,通过探讨北方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创作问题和美术教育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1999年、2003年获天津市印刷质量奖

  2001年、2005年获天津市整体设计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艺术家研究、艺术家手记、教学研究、设计时空、艺术资讯、海外艺术。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艺术新闻

  2. 大画家走在大道上 冯远,Feng Yuan

  3. 借古通今,方达真境--论孙其峰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境界 杨德树,陈福春,Yang Deshu,Chen Fuchun

  4. 笔底清气境象共生--韩昌力先生书画艺术略谈 路洪明,Lu Hongming

  5. 自平淡处写天真--黄忠耿的写意花鸟 邵亮,梁丽霞,Shao Liang,Liang LiXia

  6. 丹青竹影翰墨雅韵--陆福林先生的竹画艺术 徐声,Xu Sheng

  7. 2013年首届大学生时装周观察 于世宏

  8. 关于中国首届大学生时装周与服装专业教学的思考 王利,Wang Li

  9. 原创:在梦想和生活间行走--天津美术学院“原创·2012”作品展评述 李鸿鹤,Li Honghe

  10. 艺术批评视野中的公共艺术--第十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报年会综述 李鸿鹤,Li Honghe

  11. 埃菲尔铁塔的启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之再探讨 李峰,Li Feng

  12. 浅析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问题 王昕,Wang Xin

  13. 浅谈绘画作品背后的生命状态 高珺,Gao Jun

  14. 温故思维中的艺术感觉 周青,Zhou Qing

  15. 美术门类问题:大词变迁背后的传统转型 刘玉睿,Liu Yurui

  16. 门第书香见画心 倪志云

  17.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种诗画融通的形式分析视角 王新,Wang Xin

  18. “契丹族”画家胡瓌小考 魏聪聪,Wei Congcong

  19. 傅抱石《二湘图》的历史悲剧意识研究 沈沁,Shen Qin

  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消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障碍的对策

  摘要:消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障碍首先要扭转学生认知偏差,克服功利主义取向,强化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动机。并且从学生心理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更要帮助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的诀窍。

  关键词:中级职称论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障碍

  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障碍,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的训练。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高校推动社会美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论坛会议综述————作者:李墨;鞠高雅;

摘要: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的“社会美育论坛”于天津举办。论坛围绕“社会美育中的高校与地方互动”与“社会美育中的行动与机构”两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社会美育工作典型案例、制度建设经验入手,聚焦高校在社会美育在地化、协同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机制路径,探讨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生物媒介艺术的多样化表达与AI介入————作者:孙峰;

摘要:本文聚焦于生物媒介艺术这一跨学科领域,探讨其融合生物学、艺术创作与前沿科技后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尤其是其与人工智能(AI)属性结合的最新趋势。通过剖析经典案例,本文梳理了生物媒介艺术在不同技术背景下的演变历程。如今生物媒介艺术的表达方式已从传统造型艺术逐渐向新媒体交互形式转变,而AI技术的引入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手段,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AI技术作为生物媒介艺术创作的关键要素,贯穿于作品的数据采集...

从新时代语境思考新艺科的内涵————作者:邱志杰;

摘要:<正>一、当前艺术学科的问题所在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艺术学科”,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固有的文人艺术、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又在二十世纪以来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学院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近百年的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它不断地调和中西传统、雅俗传统、理论研究与时代需求,逐渐成型。今天面对新时代语境,当前的艺术学科模式暴露出如下问题:a.教学现场普遍存在“重技艺轻思维”的失衡状态。过于强...

新艺科人才培养助力社会美育工作站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作者:郭号林;王高朋;

摘要: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视阈下的艺术学科转型已成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命题。作为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天津美术学院立足《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政策导向,在新型艺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社会美育工作站协同创新方面展开系统性实践探索。文章聚焦天津美术学院,深入探究新艺科人才培养助力社会美育工作站的创新路径。在阐述新艺科人才培养内涵、天津美术学...

从中华大学美术会到武昌美术学校:唐义精的办学思想孕育之路————作者:赵黎畅;刘宏勋;

摘要:唐义精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家、画家,也是爱国人士。《恽代英日记》中多次提到唐义精(唐粹菴),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组织中华大学美术会、刻印散发革命传单等活动。本文以《恽代英日记》为线索,发掘并考证唐义精早期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证明其创办学校的初衷是开展民主、进步思想下的美术教育。武昌美术学校从创办起,就受五四精神的感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源泉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这一段历史的重现,窥览我国近现代高等美...

跨界生发:生物艺术跨学科教育范式探析————作者:赵宏伟;

摘要:本文以生物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发展历程,解析以实验室为主导的生物艺术跨界教育模式的特点与要素;通过考察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共生艺术实验室、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生物艺术实验室等国际典范案例,归纳生物艺术跨学科教育范式的核心特征与基本要素;针对国内艺术院校在生物艺术教育领域的实践展开探索,阐释天津美术学院在教学模式革新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推进生物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

“新艺科”背景下生物与生态艺术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作者:马良;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艺科”背景下,生物与生态艺术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系跨学科实践的切入点,在生物与生态艺术方面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探索。文章首先分析了跨学科政策和“新艺科”建设的背景,强调了跨学科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接着,文章介绍了生物与生态艺术的定义与差异,并阐述了天津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系的背景和选择生物与生态艺术为切入点的原因。文章详细描述了天津美术学院生物与生态艺术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

是鸿沟更是沃土——高校水族科学与科技艺术专业跨学科交流的思考与效果————作者:乔之怡;

摘要:当今时代发展对我国高校提出了更多改革创新的要求,高校更需要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以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来服务国家。本文以天津农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天津美术学院科技艺术专业的跨学科实践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跨学科协同创新合作的“阶进式”构建历程,归纳了本跨学科创新实践体系的基本内容架构及初步成果。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生物技术为内核,融入数字建模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知识;科技艺术专业以媒介创新为载体,注入科学实...

构筑新美育空间 赋能大美育实践——“G-M-S-U”美育共同体生态育人模式————作者:胡泊;梁靖悦;

摘要:新时代美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协同机制,推动美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激活学校美育、深化美育共同体建设,并分析美育在社会服务中的实践路径,以构建可持续的“G-M-S-U”(G:美育研究机构;M:美术馆;S:中小学基地校;U:高校)美育共同体生态育人体系。通过大中小一体化的系统设计,实现多主体协同、美育资源共享及美育实践创新,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提...

社会美育工作站的理论建设与模式生成研究————作者:郝丹;

摘要: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社会美育资源具有共享性,社会美育具有终身性。社会美育工作站是高校带动社会美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体现着高校介入社会美育的全新模式与愿景。2025年1月,天津美术学院发布“社会美育工作站计划”,首批设置站点38个,该计划以长期的“美育+X”探索为实践基础,实行“1+1”主理人制度,旨在以高校专业化指导与在地个性化实施相结合...

可视性的开启:福柯的绘画考古学————作者:王珮璠;

摘要:在福柯看来,绘画作为知识考古学无涉知识论形态的考古工具,是在“可视性”层面揭示理解世界时那些不证自明的思想的方式。作为支配在一个话语实践中什么能被看见、什么不能被看见的规则,“可视性”是在语词与图像的确认关系断裂之后,作为使视像变得可视的特定方式而展开的。不同时期绘画中的光线形式作为将“可视性”赋予感官的唯一先验条件,历史地建构着知识形态,使绘画空间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型的典型图解。而绘画所反映的...

明代中晚期场景式博古图研究————作者:杨紫微;

摘要:宋代以来,不少人物画涉及“博古”主题,明代中后期尤其流行,场景式博古图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本文研究对象为明代中晚期“场景式博古图”,首先追溯其图像来源,系统考察宋元时期带有“博古”内容的人物画,并讨论“雅集图”与博古主题绘画的关系。其次,从画家与地域、艺术特色与趣味、形制与功能三个维度构建起对场景式博古图的综合认识

康雍乾时期中西绘画观念的碰撞与融通————作者:孟宪伟;

摘要:康雍乾时期,许多西方学者先后来到中国,他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并对中国绘画提出了一系列批评。面对传入的西洋画和西洋画法,一些中国学者也对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系统梳理其争论的观点,并深入探讨其观点形成的思想根源,不仅有助于清代画论研究,也有助于推进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场域互动与创作主体偶像化:场域视野下苏轼画史地位再解读————作者:喻颖;柳蔻;

摘要:苏轼是宋代的艺术全才,在诗文书画方面均取得了极高成就。从“场域”视角来看,苏轼在“政治场域”中具有宋代文人政治的先天优势。虽经党争但其政治地位被南宋朝廷认可,并提升了其“文学场域”的话语权。苏轼在“文学场域”的“文化资本”不断扩展,确立了其文坛领袖的地位,并形成苏门文人群体,进而深刻影响了其“艺术场域”。苏轼在“政治场域”与“文学场域”累积的“文化资本”有力地介入绘画,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学理论向绘...

杨慎与明代艺文融通观念————作者:尹桂平;

摘要:明代文艺理论呈现出文学理论与书画理论密切联系的特点,即一种艺文融通的文艺观念。明中期“大礼议”事件在触发心学与理学终极较量后,引导了明代文艺理论向融通艺、文方向发展。作为“大礼议”中秉持理学立场的落败方,杨慎将他仕途理想落空后对诗词韵味与师古之思融通于书画品鉴,展现了他所推崇的“神品”诗词书画的意趣;基于“大礼议”后心学导引的纵情放欲的文艺创作路线,他既认同性、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也主张应以性...

筑波山本《清明上河图》小考————作者:陈璐璐;

摘要:本文探讨了日本筑波山神社所藏《清明上河图》的笔墨特征、图像在通行本中的位置以及画卷后长跋的真伪情况。本文以画卷中的作者归属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其在明清《清明上河图》系统中的位置,了解筑波山本《清明上河图》作为明清文化商品的特征以及伪作手法,以期更好地还原和理解明清《清明上河图》摹本的真实样貌。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画卷跋文中日本画家和文人对该画的鉴赏,结合《图绘宝鉴续编》在日的传播情况,发现江户时期画家...

跨文化互动背景下越南艺术家黎谱早期绢画艺术研究————作者:李绍飞;

摘要:黎谱作为越南现代艺术先驱,其艺术创作独特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思想的深度融合。从早期以女性为主题的水墨绢画到后期油画作品,这种艺术融合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分析黎谱早期以东方女性为主题的绢画艺术语言,探究其艺术风格成因。通过考察黎谱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及其成因,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其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共性,还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穆夏女性形象中的东方元素————作者:吴沛莹;

摘要:捷克画家阿尔丰斯·穆夏1887年来到法国巴黎,在当时社会文艺风气的影响下,他设计的女性海报中出现大量东方元素。对于“新艺术运动”风尚的推动者穆夏而言,东方文化在穆夏的艺术生涯中影响重大。因此,本文试图探究为何穆夏会将东方元素融入创作的女性题材中,他如何运用这些东方元素,并探析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东方潮流

修行者————作者:张彪;

摘要:<正>~

匠师————作者:周乐 ;娄湘宁;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