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5-1349/C
国际标准刊号:1673-8179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主管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查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南开学报》哲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倡科学态度,奉行创新精神,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学术研究,以民族性,前沿性,文化性,地方性等学术特色。

  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期刊历史】

  自1999年至2008年,广西民大学学报(哲社版)荣获了第一届、第二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第四 、五、六届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奖,是中国百强社会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1月底获“国家第二届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0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建设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影响因子:0.282

  被引次数:11661

  【栏目设置】

  本刊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汉民族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等学术前沿栏目,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高教研究、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政治学等栏目也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的欢迎。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封面学者:郭星华教授 刘蔚1+189-192

  励讼:当代中国诉讼文化的变迁 郭星华;郑日强2-9

  多元正义下的行动逻辑与纠纷解决——珠江三角洲“外嫁女”纠纷实证研究 黄家亮;吴柳芬10-16

  信法不信访——路易岛渔民环境抗争的行为逻辑研究 陈涛17-22

  论恶意诉讼调解及其防范与规制 唐茂林23-29

  理论反思与经验研究:法社会学研究多元路径初探 储卉娟30-38

  跨界的人类学与文化田野 麻国庆39-43

  景观人类学的动向和视野 河合洋尚;周星44-59

  宁夏“八景”与“回族风情”:景观的变迁及其作为资源的意义 周星60-67

  味觉感知、市场价值与想象空间——闽北山区“景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分析 肖坤冰68-73

  空间生产与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侗寨聚落为例 徐赣丽74-80

  商品流动、海洋贸易与文化象征——中山大学(2014)“海上丝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龙81-86

  “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 李克建87-92

  骆越文化与布洛陀文化关系述论 覃彩銮93-96

  论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马成俊;于晓陆;王雪97-102

  中、东部地区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制度融入状况——基于武汉、广州、杭州、宁波的调查 李吉和;卢时秀103-108

  基层社会组织的现实图景及发展理念 龚春明109-113

  中国科教创新杂志投稿:和谐视角下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探究

  【摘 要】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游客作为旅游景区的服务对象,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景区需求一方。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会对旅游景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事业的股从横中,维护景区的正常运行,对其后期的发展具有决定的影响。因而,景区旅游管理局在保护景区资源的同时,还应当有效化解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进而保护好景区形象,促使旅游景区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和谐视角下,景区,游客管理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景区工作重心逐渐从扩大景区规模转变到了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景区日常开放的过程中,游客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管理内容。游客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对塑造景区形象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旅游局在评价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游客管理是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将直接关乎景区的后续发展。随着党中央和谐社会的提出,其不仅为我国的发展知名方向,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中德各种事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当然,旅游业也不例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易地安置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空间与实践进路——以桂西北毛南家园为例————作者:张和荣;任国英;

摘要:民族地区易地安置社区是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探讨易地安置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空间与实践进路有助于仔细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微观社区层面的具体样态与行动基础。易地安置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及社会空间四维行动空间,统合多重空间是协同易地安置社区后续有效治理与易地安置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基于桂西北毛南家园的实践...

互嵌、链接与共享:清代西南民族饮食关系研究————作者:朱映占;魏婷婷;

摘要:饮食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实践,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涵,是理解多民族交往的文化基础。清代是历史上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民族饮食关系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逻辑。西南民族不同饮食文化圈的空间互嵌是族际交往的前提条件,宴筵、礼物互赠、商品贸易是不同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链接载体,而跨越文化界限、社会界限和族际界限的共融共享,则形成西南民族饮食共同体的跨界交融特征。从互嵌、链接到共享的饮食关系演变...

确立社会科学主体性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以近代社会学、人类学人为例————作者:崔应令;

摘要:探索现代化的中国路径一直是近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其核心要义在于确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近代社会学、人类学人从中国现实出发,提出了至少三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整体方案:重建文化精神,推进整体社会的现代化转向;发展经济,推动乡村与城市的现代化;变革边疆,完成整体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这些现代化探索方案的提出,遵守了共同的学术创新和自主性原则,其特点在于:坚持理论的开放性与东西方文化互鉴、传统的延续性与对传统的...

“传统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唐俊;周浩玲;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突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分类指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潜能,为乡村振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并进、文化增值和服务增效等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滇桂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探索实践基础上,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应突出以向“绿”而动...

中国—东盟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机制检视及优化探赜————作者:杨海涛;

摘要:中国—东盟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机制是区域经贸法治保障的关键环节,其运行效能直接影响该区域跨境商事争议解决的成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机制已得到初步构建和切实运行,并正朝向“全球协同治理”“实质正义导向”与“多元法律文化导向”三个基本范式转型。但机制的“规范碎片化”问题导致其在法律秩序构建、法律价值守正与法律文化交融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机制的转型发展。对此亟需以规范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中国...

社会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作者:唐惠敏;江美燕;

摘要: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建设具有结构性、客观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等特征。社会建设助推中国式高质量发展主要有四条路径:一是制定社会政策,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结构性保障;二是优化社会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需求中共享福利性成果;三是赋能社会组织,在共利趋向引领下促进社会性调适;四是发展社会工作,在专业促进行动中彰显共同性意识。然而,社会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的个案考察————作者:金伟;马可;

摘要: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一种特殊形态,肩负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加强城市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使命。当前有关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研究逐渐成熟,但新时代复杂多变的现实治理难题仍要求从成功案例中系统提炼行之有效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和经验。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作为典型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

交往交流交融驱动粤闽浙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进路————作者:孔庆夫;郝达;

摘要:粤闽浙三地临海而居、彼此接壤且历史悠久的交往交流交融背景,涵养出了与海洋渔业、时令节俗、客家民系等相关的282项人类级、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文化空间。可以将粤闽浙三地视为“百越”历史传承的丘陵走廊文化带、海峡西岸的渔业文化生态圈和东南沿海的城市发展经济线(粤港澳—潮汕—厦漳泉—榕宁瓯—甬绍杭);可以将粤闽浙三地共同持有、共约发展和同步赓续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视为构建区域性文旅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河砂资源治理的人类学考察——以两广为例————作者:朱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乡村地区在河砂资源的开发与治理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由于高额利润驱动,多方主体参与到河砂开采之中,许多地方的河砂开采速度远超其自然更新的能力,部分乡村因此成为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区。文章通过对广东、广西部分乡村地区河砂开发与治理实践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主张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超越西方“对立”的生态治理范式,将社区置于市场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之中加以研究...

关系搭建、情感场景与技术支撑: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边境实践与运行机理————作者:胡佳;谭薇;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筑牢边境公共安全根基的经典样本,其核心在于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为基本路径,为边境安全提供了“源头化解”的方法、“内生动力”的支撑和“综合安全”的路径。边境安全治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运行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文章从“主体—机制—场域”的视角构建社会共治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广西多个边境地区的实地考察,阐释边境地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文章提出,多元主体联动合作是...

“以天下观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作者:秦琦玮;韩鹏杰;

摘要: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当下,人类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这一课题的中国回应,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基因,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清晰的实践理路。在价值意蕴方面,它体现了“生生之谓易”的系统思维,将世界视为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秉持“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和而不同...

产业兴边带动兴边富民行动的机理、困境与深化————作者:李俊杰;刘可心;

摘要:产业兴则边境富,边境富则边疆稳。产业兴边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基础,对推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助力保障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提升沿边开放开发水平、赋能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及边防稳固等具有重大意义,是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重要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但一些边境地区也存在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创新性不强等方面的制约。为此,需要把握薄...

兴边富民视角下边疆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广西防城港市的案例考察————作者:郭淞荣;尹伟先;王彦斌;

摘要:边疆地区现代产业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引领作用。自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边疆地区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章基于广西防城港市的案例分析,总结边疆地区现代产业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本、地缘战略及政策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指出了部分边疆地区存在的观念更新迟缓、地缘政治制约、人才结构短缺和地理条件影响要素集聚的现实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深化理念创新、夯实...

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双刃剑”影响——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比较分析————作者:代梦婷;夏春萍;冯茂岚;

摘要: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存在适度规模,且此规模由制度约束框架深刻塑造。文章基于2013-2022年苏浙鲁170个县域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与实证将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双重影响与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特征,即农村电商产业适度集聚有助于农民增收,而农村电商产业过度集聚则会引发“拥挤效应”,不利于农民增收。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处非平原、距离所属...

出边可达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对沿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西南边境地区为例————作者:杨宏昌;胡超;唐小燕;

摘要:出边可达性提升是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其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保障。但出边可达性的空间分异特点,导致沿边地区出现“内陆受益、边境滞后”的空间失衡格局。文章在定义了出边可达性的基础上,以西南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基于最小阻抗的可达性评价方法,计算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出边可达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出边可达性对沿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研究发现:研究区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边疆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作者:朱思翘;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边疆是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然而,边疆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仍存一定短板,其中部分地区产业层次偏低制约内循环市场拓展,贸易结构失衡加大“外循环”风险,人才不足掣肘核心技术突破,营商环境欠优影响内外联动效能。为推进边疆地区深...

民族互嵌式社区“包容—情感”耦合互动的治理逻辑与行动框架——基于H市一个民族互嵌式社区案例————作者:韩宁;任维德;

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然而现有研究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包容性要素和情感要素关注不足。文章以内蒙古H市Q社区的治理实践为案例,探讨民族互嵌式社区“包容—情感”耦合互动的治理逻辑与行动框架。研究发现,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包容性治理与情感治理在价值、目标和行动上具有内在的耦合互动逻辑。基于此并结合案例,提出“包容—情感”耦合互动的行动框架,...

边疆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意涵研究————作者:杨玉文;

摘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边疆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边疆与内地的经济相依和国家对边疆的经济形塑,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经济共同性的生成和发展,这在夯实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物质基础的同时,发挥着增进认同、凝聚人心、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推动边疆地区自身高质量发展、深化边疆与内地互嵌式发展、引导边疆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此增进并强化中华民族经济共同性,是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力、赋能领域与政策路径——以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作者:孟庆强;邢会;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中国新型数字技术产业发展质效的重要体现。宏观层面的国际竞争和政策环境压力、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和市场扩张、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突破和成本压力,成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动力。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覆盖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引导社...

共同富裕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理及实现场域————作者:唐海燕;郭倩;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具有辩证统一的逻辑关联,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能,共同富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指向,二者具有理念耦合、目标耦合、现实耦合的应然性及协调共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厘清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和耦合性,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共同富裕赋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应有之义。新时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视域,秉持科技...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